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模式是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紧密融合基础医学和临床知识的新教学模式。重庆医科大学通过卓越班试点该模式后,目前在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教学中广泛推广,人体机能实验学教学也随之进行课程体系重组、编制新的教学大纲与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和测试评价方法。
[关 键 词] 器官系统;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4-0052-02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整合课程,能够打破各个学科之间的屏障,将基础与临床多学科紧密联系,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我校率先于2011年建立卓越医师班,并于2017年开始,针对临床专业学生正式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模式,与此同时,人体机能实验学教学也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一、“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整合教学改革的意义
医学机能实验学是一门基础医学实践性学科,其最初是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实验内容进行组合,从而形成独立学科。机能实验学的教学模式和内容也基本按照原有的生理学实验、病理生理学实验、药理学实验课程开设。机能实验学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代发展,原有的传统“三段式”医学教育课程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了碎片性的知识结构,正常人体机能代谢、疾病过程的机能代谢变化以及药物治疗分别在不同学期的时间段中进行,不利于学科间知识的相互影响、交叉、渗透与整合,不利于综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在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课程模式是其推荐的课程模式之一[1]。该课程模式以器官系统为单位,强调医学知识的全面性、融合性和连贯性,从正常到异常,逐渐过渡到疾病诊断和治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围绕人体器官系统这一中心,强调基础和临床课程之间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理论内容紧密联系临床实际病例。该课程模式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将现代医学学科中具有关联性的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形成一个现代医学整体概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器官系统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相关知识,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
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人体机能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开始组建卓越医师班进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探索[2],2017年在5+3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018年在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全面推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课程教学模式。机能实验教学模式也相应进行改革[3]。
(一)课程体系的新构建
打破学科界限,将基础知识与临床医学知识以器官系统为单位重组课程内容,传统的24门课程被整合成12门:人体概述、分子与细胞、临床技能学、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感官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血液免疫系统疾病。对机能实验学内容也进行了相应改革,在人体概述课程中相关机能实验组成了《人体机能学概论》,包括传统机能实验中的基础教学实验,在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课程中整合相应器官系统机能实验教学课程。例如,在循环系统疾病这门课程中,机能实验既有正常机体心血管功能与调节机制,又有失血性休克和实验性右心衰、药物对心血管的调节等实验,内容中紧密联系临床病例,讨论该器官系统整合的医学知识。在新教学模式中,观察了正常功能状态,接着观察异常变化和药物治疗,将一个器官系统的完整知识有机结合,既减少重复,避免遗忘,又与临床医学知识紧密结合,大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机能实验学教材编写出版
根据重组后的课程体系,编制了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编写了《人体机能学概论》教学大纲,分别编制出版了《医学整合课程基础实验》(人体概述分册)和《医学整合课程基础实验》(器官与系统分册)。结合教学计划,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机能实验学分别在各个器官系统中从正常到异常,注重器官系统知识的联系、衔接、渗透与融合,避免知识点的过多重复。如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课程实验中,先观察正常机体尿液生成影响因素实验,紧接着观察急性中毒性肾衰竭实验,将正常功能与病理变化紧密结合,随后与临床医学知识紧密联系。
(三)课程负责人制的教学队伍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对任课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对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实践技能、较高的学术水平以及广阔的知识面。每一门器官系统疾病课程由一个课程负责人组织该课程的教学,组织不同学科老师统一集体备课,共同讨论课程内容、授课方式,沟通基础与临床教学内容的衔接,及早引入临床病例进入教学内容,每一个实验教学内容老师们反复摸索并讨论。各位任课老师需打破原学科的界限,互听互评整合课程内其他各学科教学内容,并与自己讲授的学科内容进行连贯和有机融合。从各系统器官正常状态下的生理功能,到疾病发生时的病理生理改变,再到临床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最后到药理机制对疾病的治疗与预防,该模式更加注重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并要求教师在讲授课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
(四)教学方式改革与测试评价改革
根据重新融合的器官系统教学内容,教师重新制作教学PPT,组织教师说课,集体讨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为提升教学质量,学校专门为实验室购置新的先进设备,增添自动血气分析仪,让实验与临床知识更加紧密地结合。结合各个器官系统内容,增开新实验,如血液系统疾病课程增开血液凝固实验,呼吸系统疾病课程增开急性呼吸衰竭实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课程增开急性中毒性肾衰竭实验。在教学循环系统疾病课程中,教师将正常心血管调节与病理生理的休克和药物治疗实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人体正常功能到异常病理过程进行细致分析,再结合休克的临床病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考评方式的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重新设计“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指标,发现这种综合性测评方法能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课程成绩分别由多个部分组成:除了考勤,还有课程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预习讨论、实验过程的小组成员之间配合和动手能力、课题小测验、实验报告总结分析。在实验课前的预习中,学生主动明确实验原理、目的、观察项目、操作步骤。任课老师对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查,从而改变先由老师讲解的教学方法,请学生来讲述本次实验的目的、方法等,对提高学生实验的主动性、高效性有很大帮助,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锻炼和提升。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人体机能实验教学改革为医学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更早接触临床医学知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杜华,翁立新,云芬,等.医学教学模式改革与“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8):86-88.
[2]吴晓云,常静,肖忠秀,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學改革实践及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2018,17(5):467.
[3]唐俐,李龙江,余华荣.“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人体机能学教学改革初步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8):739.
编辑 郭小琴
[关 键 词] 器官系统;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4-0052-02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整合课程,能够打破各个学科之间的屏障,将基础与临床多学科紧密联系,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我校率先于2011年建立卓越医师班,并于2017年开始,针对临床专业学生正式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模式,与此同时,人体机能实验学教学也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一、“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整合教学改革的意义
医学机能实验学是一门基础医学实践性学科,其最初是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实验内容进行组合,从而形成独立学科。机能实验学的教学模式和内容也基本按照原有的生理学实验、病理生理学实验、药理学实验课程开设。机能实验学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代发展,原有的传统“三段式”医学教育课程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了碎片性的知识结构,正常人体机能代谢、疾病过程的机能代谢变化以及药物治疗分别在不同学期的时间段中进行,不利于学科间知识的相互影响、交叉、渗透与整合,不利于综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在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课程模式是其推荐的课程模式之一[1]。该课程模式以器官系统为单位,强调医学知识的全面性、融合性和连贯性,从正常到异常,逐渐过渡到疾病诊断和治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围绕人体器官系统这一中心,强调基础和临床课程之间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理论内容紧密联系临床实际病例。该课程模式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将现代医学学科中具有关联性的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形成一个现代医学整体概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器官系统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相关知识,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
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人体机能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开始组建卓越医师班进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探索[2],2017年在5+3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018年在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全面推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课程教学模式。机能实验教学模式也相应进行改革[3]。
(一)课程体系的新构建
打破学科界限,将基础知识与临床医学知识以器官系统为单位重组课程内容,传统的24门课程被整合成12门:人体概述、分子与细胞、临床技能学、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感官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血液免疫系统疾病。对机能实验学内容也进行了相应改革,在人体概述课程中相关机能实验组成了《人体机能学概论》,包括传统机能实验中的基础教学实验,在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课程中整合相应器官系统机能实验教学课程。例如,在循环系统疾病这门课程中,机能实验既有正常机体心血管功能与调节机制,又有失血性休克和实验性右心衰、药物对心血管的调节等实验,内容中紧密联系临床病例,讨论该器官系统整合的医学知识。在新教学模式中,观察了正常功能状态,接着观察异常变化和药物治疗,将一个器官系统的完整知识有机结合,既减少重复,避免遗忘,又与临床医学知识紧密结合,大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机能实验学教材编写出版
根据重组后的课程体系,编制了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编写了《人体机能学概论》教学大纲,分别编制出版了《医学整合课程基础实验》(人体概述分册)和《医学整合课程基础实验》(器官与系统分册)。结合教学计划,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机能实验学分别在各个器官系统中从正常到异常,注重器官系统知识的联系、衔接、渗透与融合,避免知识点的过多重复。如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课程实验中,先观察正常机体尿液生成影响因素实验,紧接着观察急性中毒性肾衰竭实验,将正常功能与病理变化紧密结合,随后与临床医学知识紧密联系。
(三)课程负责人制的教学队伍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对任课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对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实践技能、较高的学术水平以及广阔的知识面。每一门器官系统疾病课程由一个课程负责人组织该课程的教学,组织不同学科老师统一集体备课,共同讨论课程内容、授课方式,沟通基础与临床教学内容的衔接,及早引入临床病例进入教学内容,每一个实验教学内容老师们反复摸索并讨论。各位任课老师需打破原学科的界限,互听互评整合课程内其他各学科教学内容,并与自己讲授的学科内容进行连贯和有机融合。从各系统器官正常状态下的生理功能,到疾病发生时的病理生理改变,再到临床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最后到药理机制对疾病的治疗与预防,该模式更加注重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并要求教师在讲授课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
(四)教学方式改革与测试评价改革
根据重新融合的器官系统教学内容,教师重新制作教学PPT,组织教师说课,集体讨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为提升教学质量,学校专门为实验室购置新的先进设备,增添自动血气分析仪,让实验与临床知识更加紧密地结合。结合各个器官系统内容,增开新实验,如血液系统疾病课程增开血液凝固实验,呼吸系统疾病课程增开急性呼吸衰竭实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课程增开急性中毒性肾衰竭实验。在教学循环系统疾病课程中,教师将正常心血管调节与病理生理的休克和药物治疗实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人体正常功能到异常病理过程进行细致分析,再结合休克的临床病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考评方式的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重新设计“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指标,发现这种综合性测评方法能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课程成绩分别由多个部分组成:除了考勤,还有课程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预习讨论、实验过程的小组成员之间配合和动手能力、课题小测验、实验报告总结分析。在实验课前的预习中,学生主动明确实验原理、目的、观察项目、操作步骤。任课老师对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查,从而改变先由老师讲解的教学方法,请学生来讲述本次实验的目的、方法等,对提高学生实验的主动性、高效性有很大帮助,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锻炼和提升。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人体机能实验教学改革为医学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更早接触临床医学知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杜华,翁立新,云芬,等.医学教学模式改革与“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8):86-88.
[2]吴晓云,常静,肖忠秀,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學改革实践及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2018,17(5):467.
[3]唐俐,李龙江,余华荣.“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人体机能学教学改革初步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8):739.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