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主要来自生活并且为生活服务的,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按学习小组针对学习内容进行分工研究,让学生自主走到生活中去实践,通过在生活去收集、整理及思考相关的数学信息,发表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产生的已有认识),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提炼和升华从而建立模型,并在课后进行实践拓展,解决生活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数学综合能力,真正的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
【关键词】生活实践 学习小组 分工研究
对于小学生来讲,数学知识是抽象和复杂的,总是蕴含在一些现象与情景中的,它总是从生活中的事例中抽象出来的。与其创设与生活有联系的教学情境,倒不如让学生真正的走进生活,到生活中去收集、在生活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体验,变老师的教数学为学生自己的学数学,真正的从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初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我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后,小结如下:
一、在实践中收集
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千克与克的认识》,我上这部分时,先把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安排学生按小组分任务进行课前收集和整理。每个小组学生走到生活中去寻找与自己小组任务有关的信息并做好记录,学生从家中的包装盒、包装袋、包装箱中找一找,也可以去超市去看一看,并把它们进行分类,看看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并思考怎样知道一个物体的重量呢?再去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可以称重的工具,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社会实践,他们可以看、可以问、可以去调查,可以带上父母、可以带上朋友,在必要时他们都可以给予帮助。在这些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对千克和克有了自己的认识,并且可以比较出他们的不同。而对于称重的工具,学生亲身体验也比在课堂中看挂图效果要好得多。这样的课前作业比做练习的课后作业,学生的兴趣是截然不同的。
我认为让学生走进生活去实践才是真正的变教学生学为学生自己学。
二、在实践中探索在课堂上交流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指小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我们课前的收集就是对数学信息的收集,就是生活经验的积累,而且是有目的的、更明确、更具体、更深入的数学体验。
还以《千克与克的认识》为例,学生通过课前的广泛收集和整理后,各小组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课堂也是他们的,他们在课堂中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说出自己的所想所得,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偶尔给予帮助,偶尔给予引导,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共识,提炼精华,建立模型。学生的懂,多半是生活经验型的,教师应让学生看到数学的本质,如数学思想、方法等。
我对课堂实际情况记录如下:
师:课前布置同学做了课前调查,不知道各小组完成的怎么样,把你们课前调查的成果展示出来,老师要看看哦。
生积极的拿出了课前通过小组调查出来成果,骄傲的放在了小组中间,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这几个问题:
(1)生活中有哪些可以称重的工具?
(2)1千克有多重?
(3)1克有多重?
(4)千克与克有什么关系?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并对一些小组进行点拨和指导。
第一小组代表发言:我们小组找了好多的小店,看到的有:磅秤、电子称、杆秤。
师:说说他们分别用来称什么的,有什么不同的用途吧(出示各种重量工具的挂图)
生:我们在卖化肥、种子的店里发现了磅秤,他是用来称很大很沉的东西的;电子称是在超市和小店里看见的,可以称水果、青菜什么的;杆秤也能称粮食什么的。
第三小组代表发言:我们组经过调查发现很多的地方都有千克,一袋化肥50千克;我妈说我家的一只老母鸡重4斤就是2千克;我和妈妈去买了6个苹果,阿姨说2斤,我看到在电子称上显示1千克。所以说一千克大约有3个苹果那么重。
师:谁还有补充?
生1:我还知道,两袋洗衣粉大约有1千克。
生2:一包盐一斤,两包盐就是1千克。
师:那斤和千克是什么关系?
学生异口同声:1千克就是2斤。
生3:我們小组带了一千克的沙子。我们家有电子称,我爸爸教我称出来1千克的沙子的。
生4:我们组带了两包盐。
生5:我们组带了6个苹果,我称了也是1千克。
……
师:每个同学用手试一试自己小组里1千克的重量,感受一下。
第二小组发言:我们组通过调查发现克都是用来标很轻的东西的,我们小组几个人一起去了超市,发现一包可比克就有60克,说明1克很轻。还有很多小东西都是用克做单位的,他比千克小多了。
第四小组发言:我们小组的刘丽家正好开小店,我们用她家的电子称称了两包盐正好是1千克。一包盐是500克,两包盐就是1000克,所以1千克就是1000克。
老师带头鼓起了掌。
通过社会调查后的课堂就不是你想讲就能讲的课堂,这时你不让学生说学生也会忍不住的想说,因为他有话说,他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很多,他要把自己的所得和大家分享,这个小组说一说,那个小组说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经过调查后的发言会是你想象不到的精彩!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的课堂。
三、在实践中拓展
我们的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材中每一册都增设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还增设了“你知道吗?”这样的内容,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实施活动过程,使经验、思维、方法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取终身受益的精神文化力量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生活实践 学习小组 分工研究
对于小学生来讲,数学知识是抽象和复杂的,总是蕴含在一些现象与情景中的,它总是从生活中的事例中抽象出来的。与其创设与生活有联系的教学情境,倒不如让学生真正的走进生活,到生活中去收集、在生活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体验,变老师的教数学为学生自己的学数学,真正的从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初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我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后,小结如下:
一、在实践中收集
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千克与克的认识》,我上这部分时,先把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安排学生按小组分任务进行课前收集和整理。每个小组学生走到生活中去寻找与自己小组任务有关的信息并做好记录,学生从家中的包装盒、包装袋、包装箱中找一找,也可以去超市去看一看,并把它们进行分类,看看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并思考怎样知道一个物体的重量呢?再去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可以称重的工具,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社会实践,他们可以看、可以问、可以去调查,可以带上父母、可以带上朋友,在必要时他们都可以给予帮助。在这些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对千克和克有了自己的认识,并且可以比较出他们的不同。而对于称重的工具,学生亲身体验也比在课堂中看挂图效果要好得多。这样的课前作业比做练习的课后作业,学生的兴趣是截然不同的。
我认为让学生走进生活去实践才是真正的变教学生学为学生自己学。
二、在实践中探索在课堂上交流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指小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我们课前的收集就是对数学信息的收集,就是生活经验的积累,而且是有目的的、更明确、更具体、更深入的数学体验。
还以《千克与克的认识》为例,学生通过课前的广泛收集和整理后,各小组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课堂也是他们的,他们在课堂中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说出自己的所想所得,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偶尔给予帮助,偶尔给予引导,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共识,提炼精华,建立模型。学生的懂,多半是生活经验型的,教师应让学生看到数学的本质,如数学思想、方法等。
我对课堂实际情况记录如下:
师:课前布置同学做了课前调查,不知道各小组完成的怎么样,把你们课前调查的成果展示出来,老师要看看哦。
生积极的拿出了课前通过小组调查出来成果,骄傲的放在了小组中间,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这几个问题:
(1)生活中有哪些可以称重的工具?
(2)1千克有多重?
(3)1克有多重?
(4)千克与克有什么关系?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并对一些小组进行点拨和指导。
第一小组代表发言:我们小组找了好多的小店,看到的有:磅秤、电子称、杆秤。
师:说说他们分别用来称什么的,有什么不同的用途吧(出示各种重量工具的挂图)
生:我们在卖化肥、种子的店里发现了磅秤,他是用来称很大很沉的东西的;电子称是在超市和小店里看见的,可以称水果、青菜什么的;杆秤也能称粮食什么的。
第三小组代表发言:我们组经过调查发现很多的地方都有千克,一袋化肥50千克;我妈说我家的一只老母鸡重4斤就是2千克;我和妈妈去买了6个苹果,阿姨说2斤,我看到在电子称上显示1千克。所以说一千克大约有3个苹果那么重。
师:谁还有补充?
生1:我还知道,两袋洗衣粉大约有1千克。
生2:一包盐一斤,两包盐就是1千克。
师:那斤和千克是什么关系?
学生异口同声:1千克就是2斤。
生3:我們小组带了一千克的沙子。我们家有电子称,我爸爸教我称出来1千克的沙子的。
生4:我们组带了两包盐。
生5:我们组带了6个苹果,我称了也是1千克。
……
师:每个同学用手试一试自己小组里1千克的重量,感受一下。
第二小组发言:我们组通过调查发现克都是用来标很轻的东西的,我们小组几个人一起去了超市,发现一包可比克就有60克,说明1克很轻。还有很多小东西都是用克做单位的,他比千克小多了。
第四小组发言:我们小组的刘丽家正好开小店,我们用她家的电子称称了两包盐正好是1千克。一包盐是500克,两包盐就是1000克,所以1千克就是1000克。
老师带头鼓起了掌。
通过社会调查后的课堂就不是你想讲就能讲的课堂,这时你不让学生说学生也会忍不住的想说,因为他有话说,他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很多,他要把自己的所得和大家分享,这个小组说一说,那个小组说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经过调查后的发言会是你想象不到的精彩!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的课堂。
三、在实践中拓展
我们的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材中每一册都增设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还增设了“你知道吗?”这样的内容,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实施活动过程,使经验、思维、方法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取终身受益的精神文化力量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