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提高写作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写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作文教学改革显然跟不上新课改十几年如火如荼的步伐。学生怕写作文,谈“文”色变,抄袭、杜撰等现象十分严重,作文教学处于“瓶颈”阶段,难以突破。
当前小学生的作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言之无物。怕写作文的重要原因是学生觉得没有可以写作的材料,或材料太少。这与当前的“大环境”有关,许多孩子课业负担较重,疲于应付,根本无暇顾及生活中的事物,也不善于捕捉和利用素材,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内容就不够充实。
言之无味。学生常常禁锢在老师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之中,把自己看成是站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每次写作都是按照审题、构思、选材、修改格式化的程序进行,致使大家的习作千篇一律。
言无特色。大到作文的框架,小到作文的语言,刻意模仿或照搬他人的痕迹太多,没有自己的创造和个性。只要写“做好事”,必然和“让座”挂钩;只要写“天气”,一定是“阳光明媚、晴空万里”。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如同嚼蜡,索然无味。
如何颠覆按部就班的写作训练方式,改变当前学生谈“文”色变的现状?近两年,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探究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搭一个平台——班级作文报是习作的舞台
近几年,作文教学也涌现出一些流派,像情境作文、绘本作文、活动作文、童化作文等。我也萌发了让学生通过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自己生活的感受和成长过程的点滴,并能将这些感受发表在报上的念头。于是,由班级为单位的“作文革命”开始了。
(一)稿子从何而来
1.每日一记:捕捉精彩瞬间
每日一记题材不限,文体不限,只要是学生自己的创作,只要是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都可以入选刊登。
2.教材作文:记录学习足迹
除了“每日一记”,我们的班级作文报上也要刊登当册学习的八个单元的大作文。
3.片言只语:彰显人文关怀
對于部分写作能力暂时落后的学生来说,要想在报上发表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还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就不定期地开辟了一个“片言只语”栏目,刊登学困生写得精彩的一两句话。
(二)批注从何入手
在一段时间的前期努力之下,我们班的班级作文报《小小太阳花》终于“问世”了。看到学生拿到属于自己班级的报纸那种喜悦的神色后,我又开始引导孩子去认真阅读,并给予旁批。批注要点:①所选材料是否新颖?是否紧扣中心?②用词是否准确?③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还有欠缺?你有更好的修改方法吗?……
(三)评价从何出发
我又设计了按字数获得积分、评选最佳小作者等奖励措施,以此激励孩子,让初尝甜头的孩子保持写作的兴趣。
二、创一个空间——积累素材是习作的基础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这一切经历都是让学生习作真正“生活”起来的源泉,而这种“生活”正是他们所见、所闻后的所感、所悟。可以说习作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达体验。
(一)身临其境拓视野
“语文教学的外延等于生活。”语言文字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可以说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师应巧妙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进行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积累素材。
(1)在家庭中体验。以家庭服务作为工作岗位,把“我是小当家”作为扮演的角色,学生可根据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做具体事务。(2)在学校中体验。如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跳蚤书市”“游园活动”等,使学生觉得自己就是校园生活的主人,让学生体验同学间的友谊、关爱。(3)在社会中体验。把当一天环卫工人、肯德基服务员、车站售票员等作为扮演的角色,体验面对工作时的心情和责任,工作过程中的辛苦和情感,工作完成后的情绪和收获,懂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才能创造未来美好的生活。
我校读书节中举行了“跳蚤”书市活动,学生就在作文中这样写(片段):
开始买书了,有些同学挥着自己做的海报,大声吆喝:“卖书了,卖书了,大家请注意!买一送一,先到先得,送完为止!”有的同学手里拿着书叫道:“大家快来买呀,最新出版的书!”我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来来往往买书的人,忽然,我看见一位同学正在选书,我立刻把她叫了过来,问她想要买什么样的书,她说要作文书,我听了心里暗自窃喜:我不正带了两本优秀作文选吗,看来找到买家啦!在她的一番讨价还价之下终于以10元钱两本书成交!我的第一笔“生意”大功告成!
体验学习,许多时候是随机的,要善于抓住和借助一切有利时机,让学生自己去参与,让学生体验参与的真实、参与的乐趣、参与的辛劳,从而获得真情实感,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二)品读名著出灵感
阅读名著,重视阅读体验是学生写好习作的基础,也是学生积累思想、情感、语言的必有路径。但凡优秀的作家都会深刻感受到读和写密不可分的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阅读教学目标时指出,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木偶奇遇记》是一部经典的童话故事,受这部童话故事的影响,班上一位同学在“我的读书故事”作文比赛中,也将自己“童话”了一番,写出了这样一篇佳作:
《木偶奇遇记》笑了(片段)
呵呵,这可是个好主人,她马上抱起我,坐在书桌上,认认真真地看着我。你瞧她,一会儿大声朗读,一会儿圈圈画画。看到有趣的地方笑了,看到有感想的地方就在旁边写几句。不知过了多久,只听见一个女声温柔地叫道:“孩子,吃饭了!”可她好像没听见一样。等了一会儿,一个男高音叫:“难道看书比吃饭还要重要吗?”这可真是门外话了,所谓“读书是精神食粮”嘛,所谓“书中自有千钟黍”嘛!可催促声一直不停歇:“快点,出来吃饭!”“再不出来,我可要扔书了!”……一听到这些,我瑟瑟发抖,只好向主人求饶:“主人,主人,快出去吃吧,我可是最怕扔的,那可是要痛死我的呀!”她没办法,只好恋恋不舍地把我小心翼翼地放进书橱里。 文字阅读,不仅让学生在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在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还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想,迸发了写作的灵感。
三、送一把钥匙——交流感悟是习作的动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无声的语言。”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体验交流、回忆得到了逐步深化,教师应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具体描述当时的场面和感受。
(一)侃侃而谈忆亲历
儿童习作的真正魅力就在于有真情实意,不断练习将所见、所闻、所想或亲身经历用恰当的语言或生动的文字表述出来。起步阶段,一个小故事、一则小笑话、一桩小趣闻皆可,不要苛求精彩纷呈。这样学生课堂参与度就提高了,兴趣就会更浓厚,课堂气氛也会更活跃。
在一次课前5分钟交流趣闻的时间里,我班一位同学谈了周末爸爸边看球赛边指导自己煎蛋的事情,讲得津津有味,同学们也听得哈哈大笑。第二天,他的这篇作文《煎蛋》就出炉了(片段):
我准备好了蛋和油。爸爸在客厅里喊道:“往锅里加油。”我照他说的加了点油,刚盖好油瓶盖子,爸爸又中了邪似的叫了起来:“加油,加油!哎呀!”我不耐烦地大叫起来:“老爸!油不是刚加过吗?”“哦!对了,加蛋。”老爸应道。
我往锅中打了个蛋后问:“蛋打好了,下一步该做什么?”爸爸又放开嗓门叫了起来:“加油!哎呀,大笨蛋。”我生气地冲他嚷着:“老爸!我看妈妈平时不是这样做的。”他也生气地说:“叫你加油你不听,看到下场了不?快加油!”
没办法,我在锅中又加油又加蛋,忙得不可開交。几分钟后,爸爸闻着香味跑进厨房,可刚看一眼,就惊呆了——半锅的油和蛋,叫人哭笑不得。
这“杰作”真可以去参加吉尼斯世界纪录了,说不定呀,还能得第一呢!
让学生有意识地去留意身边的人,主动地去关注他们的变化,通过激发观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将观察体验的过程人为地适度放大,如影片的慢镜头似的在学生眼前逐一显现。因为获取了大量鲜活的写作素材,再加上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二)行云流水涌真情
学生亲历了或悲伤、或欢喜、或感动、或同情的情感洗礼,在习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富有情感生活的语言——用会伤痛的语言、会欢欣的语言、会哭泣的语言来写作。在一次写《雨》的习作中,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我的心像放在冰箱速冻了一天似的,拔凉拔凉的。温度急速下降,我的情绪却急速上升!我真想用河东狮子吼让这些雨快滚!听着这些枯乏无味的雨声,它们就好像一个疯子在弹琴,烦得我神经快打结了!
另一位同学在表达自己内心欢喜的心情时,则这样写道:
顿时,我的心里像开了一朵花,而且这朵花非常鲜艳,并散发出一种令人陶醉的香味!
因此,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最深层、最情感化的语言,促使他们独特的体验在自己的笔下衍生与凝固。
(三)匠心独运显特色
现今,有些学生说着空话、大话,这些语言掩盖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使个体的劳动体验在“群性语言”中得不到表达。作为教师,就应不断鼓励学生写出能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话语。学生的体验是丰富的,他们的语言或许是严谨的,或许是豪放的,或许是率真的,或许是细致入微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独特的体验在文本中纵情地流泻。同时,主张个性言语,积极鼓励学生在习作中挑战教师的语言权威,展示独具匠心的个性语言。在学生的“每日一记”中,我欣喜地看到这样一些句子:
★30天没见,他还是那么“二”。
★一个苹果引发的“战争”,我的小命差点没保住。感谢老师啊,是她“英雄救美”!
★我的心里就好像有无数个活火山,小宇宙顿时爆发了!这样谁受得了!
★玩了两局,老师说:“时间不早了,回班!”天哪,偶还没玩够呢!这么快就结束游戏了?老师赖皮!
像“‘二’、英雄救美、活火山、小宇宙、偶”等,这些流行时尚语的出现,既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又使文章别出心裁。
“文章千古事”,习作教学是个值得好好探究的大问题。实践证明,习作教学只有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学会阅读积累,并创设一定的舞台让其施展,这样才能充分激活和唤醒学生习作的原动力,着实有效地破译“谈文色变”的习作解码,学生的习作激情一定会不断迸发,真知灼见一定会在笔尖自然流泻,作文教学也会变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常珍.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4.
编辑 温雪莲
当前小学生的作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言之无物。怕写作文的重要原因是学生觉得没有可以写作的材料,或材料太少。这与当前的“大环境”有关,许多孩子课业负担较重,疲于应付,根本无暇顾及生活中的事物,也不善于捕捉和利用素材,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内容就不够充实。
言之无味。学生常常禁锢在老师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之中,把自己看成是站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每次写作都是按照审题、构思、选材、修改格式化的程序进行,致使大家的习作千篇一律。
言无特色。大到作文的框架,小到作文的语言,刻意模仿或照搬他人的痕迹太多,没有自己的创造和个性。只要写“做好事”,必然和“让座”挂钩;只要写“天气”,一定是“阳光明媚、晴空万里”。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如同嚼蜡,索然无味。
如何颠覆按部就班的写作训练方式,改变当前学生谈“文”色变的现状?近两年,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探究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搭一个平台——班级作文报是习作的舞台
近几年,作文教学也涌现出一些流派,像情境作文、绘本作文、活动作文、童化作文等。我也萌发了让学生通过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自己生活的感受和成长过程的点滴,并能将这些感受发表在报上的念头。于是,由班级为单位的“作文革命”开始了。
(一)稿子从何而来
1.每日一记:捕捉精彩瞬间
每日一记题材不限,文体不限,只要是学生自己的创作,只要是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都可以入选刊登。
2.教材作文:记录学习足迹
除了“每日一记”,我们的班级作文报上也要刊登当册学习的八个单元的大作文。
3.片言只语:彰显人文关怀
對于部分写作能力暂时落后的学生来说,要想在报上发表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还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就不定期地开辟了一个“片言只语”栏目,刊登学困生写得精彩的一两句话。
(二)批注从何入手
在一段时间的前期努力之下,我们班的班级作文报《小小太阳花》终于“问世”了。看到学生拿到属于自己班级的报纸那种喜悦的神色后,我又开始引导孩子去认真阅读,并给予旁批。批注要点:①所选材料是否新颖?是否紧扣中心?②用词是否准确?③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还有欠缺?你有更好的修改方法吗?……
(三)评价从何出发
我又设计了按字数获得积分、评选最佳小作者等奖励措施,以此激励孩子,让初尝甜头的孩子保持写作的兴趣。
二、创一个空间——积累素材是习作的基础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这一切经历都是让学生习作真正“生活”起来的源泉,而这种“生活”正是他们所见、所闻后的所感、所悟。可以说习作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达体验。
(一)身临其境拓视野
“语文教学的外延等于生活。”语言文字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可以说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师应巧妙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进行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积累素材。
(1)在家庭中体验。以家庭服务作为工作岗位,把“我是小当家”作为扮演的角色,学生可根据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做具体事务。(2)在学校中体验。如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跳蚤书市”“游园活动”等,使学生觉得自己就是校园生活的主人,让学生体验同学间的友谊、关爱。(3)在社会中体验。把当一天环卫工人、肯德基服务员、车站售票员等作为扮演的角色,体验面对工作时的心情和责任,工作过程中的辛苦和情感,工作完成后的情绪和收获,懂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才能创造未来美好的生活。
我校读书节中举行了“跳蚤”书市活动,学生就在作文中这样写(片段):
开始买书了,有些同学挥着自己做的海报,大声吆喝:“卖书了,卖书了,大家请注意!买一送一,先到先得,送完为止!”有的同学手里拿着书叫道:“大家快来买呀,最新出版的书!”我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来来往往买书的人,忽然,我看见一位同学正在选书,我立刻把她叫了过来,问她想要买什么样的书,她说要作文书,我听了心里暗自窃喜:我不正带了两本优秀作文选吗,看来找到买家啦!在她的一番讨价还价之下终于以10元钱两本书成交!我的第一笔“生意”大功告成!
体验学习,许多时候是随机的,要善于抓住和借助一切有利时机,让学生自己去参与,让学生体验参与的真实、参与的乐趣、参与的辛劳,从而获得真情实感,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二)品读名著出灵感
阅读名著,重视阅读体验是学生写好习作的基础,也是学生积累思想、情感、语言的必有路径。但凡优秀的作家都会深刻感受到读和写密不可分的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阅读教学目标时指出,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木偶奇遇记》是一部经典的童话故事,受这部童话故事的影响,班上一位同学在“我的读书故事”作文比赛中,也将自己“童话”了一番,写出了这样一篇佳作:
《木偶奇遇记》笑了(片段)
呵呵,这可是个好主人,她马上抱起我,坐在书桌上,认认真真地看着我。你瞧她,一会儿大声朗读,一会儿圈圈画画。看到有趣的地方笑了,看到有感想的地方就在旁边写几句。不知过了多久,只听见一个女声温柔地叫道:“孩子,吃饭了!”可她好像没听见一样。等了一会儿,一个男高音叫:“难道看书比吃饭还要重要吗?”这可真是门外话了,所谓“读书是精神食粮”嘛,所谓“书中自有千钟黍”嘛!可催促声一直不停歇:“快点,出来吃饭!”“再不出来,我可要扔书了!”……一听到这些,我瑟瑟发抖,只好向主人求饶:“主人,主人,快出去吃吧,我可是最怕扔的,那可是要痛死我的呀!”她没办法,只好恋恋不舍地把我小心翼翼地放进书橱里。 文字阅读,不仅让学生在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在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还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想,迸发了写作的灵感。
三、送一把钥匙——交流感悟是习作的动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无声的语言。”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体验交流、回忆得到了逐步深化,教师应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具体描述当时的场面和感受。
(一)侃侃而谈忆亲历
儿童习作的真正魅力就在于有真情实意,不断练习将所见、所闻、所想或亲身经历用恰当的语言或生动的文字表述出来。起步阶段,一个小故事、一则小笑话、一桩小趣闻皆可,不要苛求精彩纷呈。这样学生课堂参与度就提高了,兴趣就会更浓厚,课堂气氛也会更活跃。
在一次课前5分钟交流趣闻的时间里,我班一位同学谈了周末爸爸边看球赛边指导自己煎蛋的事情,讲得津津有味,同学们也听得哈哈大笑。第二天,他的这篇作文《煎蛋》就出炉了(片段):
我准备好了蛋和油。爸爸在客厅里喊道:“往锅里加油。”我照他说的加了点油,刚盖好油瓶盖子,爸爸又中了邪似的叫了起来:“加油,加油!哎呀!”我不耐烦地大叫起来:“老爸!油不是刚加过吗?”“哦!对了,加蛋。”老爸应道。
我往锅中打了个蛋后问:“蛋打好了,下一步该做什么?”爸爸又放开嗓门叫了起来:“加油!哎呀,大笨蛋。”我生气地冲他嚷着:“老爸!我看妈妈平时不是这样做的。”他也生气地说:“叫你加油你不听,看到下场了不?快加油!”
没办法,我在锅中又加油又加蛋,忙得不可開交。几分钟后,爸爸闻着香味跑进厨房,可刚看一眼,就惊呆了——半锅的油和蛋,叫人哭笑不得。
这“杰作”真可以去参加吉尼斯世界纪录了,说不定呀,还能得第一呢!
让学生有意识地去留意身边的人,主动地去关注他们的变化,通过激发观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将观察体验的过程人为地适度放大,如影片的慢镜头似的在学生眼前逐一显现。因为获取了大量鲜活的写作素材,再加上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二)行云流水涌真情
学生亲历了或悲伤、或欢喜、或感动、或同情的情感洗礼,在习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富有情感生活的语言——用会伤痛的语言、会欢欣的语言、会哭泣的语言来写作。在一次写《雨》的习作中,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我的心像放在冰箱速冻了一天似的,拔凉拔凉的。温度急速下降,我的情绪却急速上升!我真想用河东狮子吼让这些雨快滚!听着这些枯乏无味的雨声,它们就好像一个疯子在弹琴,烦得我神经快打结了!
另一位同学在表达自己内心欢喜的心情时,则这样写道:
顿时,我的心里像开了一朵花,而且这朵花非常鲜艳,并散发出一种令人陶醉的香味!
因此,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最深层、最情感化的语言,促使他们独特的体验在自己的笔下衍生与凝固。
(三)匠心独运显特色
现今,有些学生说着空话、大话,这些语言掩盖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使个体的劳动体验在“群性语言”中得不到表达。作为教师,就应不断鼓励学生写出能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话语。学生的体验是丰富的,他们的语言或许是严谨的,或许是豪放的,或许是率真的,或许是细致入微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独特的体验在文本中纵情地流泻。同时,主张个性言语,积极鼓励学生在习作中挑战教师的语言权威,展示独具匠心的个性语言。在学生的“每日一记”中,我欣喜地看到这样一些句子:
★30天没见,他还是那么“二”。
★一个苹果引发的“战争”,我的小命差点没保住。感谢老师啊,是她“英雄救美”!
★我的心里就好像有无数个活火山,小宇宙顿时爆发了!这样谁受得了!
★玩了两局,老师说:“时间不早了,回班!”天哪,偶还没玩够呢!这么快就结束游戏了?老师赖皮!
像“‘二’、英雄救美、活火山、小宇宙、偶”等,这些流行时尚语的出现,既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又使文章别出心裁。
“文章千古事”,习作教学是个值得好好探究的大问题。实践证明,习作教学只有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学会阅读积累,并创设一定的舞台让其施展,这样才能充分激活和唤醒学生习作的原动力,着实有效地破译“谈文色变”的习作解码,学生的习作激情一定会不断迸发,真知灼见一定会在笔尖自然流泻,作文教学也会变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常珍.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4.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