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系统的总结了自二十世纪初至今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分别对设计理念和风格演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从宏观角度探究其对中国近代建筑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建筑;传承发展;中国建筑
中、日两国的传统建筑体系如出一辙,无论是建筑形制、人文理念还是建筑选材用料、结构技术等方面都极为相似,其发展都同样经历了封建社会漫长的停滞期。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两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建筑在现代化的变革上分道扬镳。一方“以西为师”,结合对本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层挖掘,迅猛发展,成果显著,率先实现建筑现代化;另一方封闭保守,举步维艰。
1 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
1.1 西方理念的吸收——盲目模仿
二战后,日本为了复苏经济全盘西化,全面引进和贯彻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迅速崛起。在这一时期,日本现代建筑大量引进、模仿,甚至是对西方建筑的直接复制,缺乏传统的地域色彩。于此同時西方国家现代建筑的发展正处于如日方升之际,大力推行装配式建筑及工业化的建造方式也不断完善,建筑造型简洁、功能实用、造价经济,与日本战后需要尽快重建的状况相适应,因而这一建筑风格很快席卷整个京都乃至全国。此阶段本土建筑缺乏内涵,注重形式,大规模的利用钢筋混凝土复建古迹,例如名古屋、天守阁、本丸御殿等,形式大过所蕴含的文化,一味模仿,日本传统建筑渐入低潮。一味的醉心于对“西化”的追逐,致使西方文化占据绝对优势,掩盖了日本传统文化成为主流,同时也正是由于这种 “西化”的特性,促使日本建筑走出旧体系的桎梏,初步形成了现代建筑的基本体系,为以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1.2 民族意识的觉醒——交织融合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了日本建筑的改革创新期,一大批杰出的现代主义建筑师崭露头角,他们的建筑思维非常活跃,迫切的要求日本摆脱向西方的单向学习,出现了一次设计理念创新的高潮。其中呼声最高及最具影响力的为“新陈代谢”理论,代表建筑师有黑川纪章、浅田孝、矶崎新等,他们共同主张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城市进行大规模深入的改革。由此可见,日本并没有在强大异质文化外力的作用下迷失自我,相反吸收其优势更进一步的发展了本国的传统文化。西方建筑形式在日本现代建筑的推进中逐渐变得不合时宜,各种弊端日益暴露。正如当今的艺术及美学形式一样,当一种建筑形式发展到一定阶段且用法完善后,就会相应产生与之相反的设计理念贬低此时的美学倾向,建筑思潮在转变的过程中,反映为对现代建筑的修正、扬弃乃至颠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与建筑的形式密切相关,日本经济的高度发达也使其民族自信心和传统文化被重新树立、传承和发扬。随后日本建筑师把侧重点放在了探索现代建筑与传统地域文化相融合上,使建筑成为日本文化的自然流露。通过不断反思,日本重新认识到在“全盘西化”的过程中处劣势的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及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的必要性。
1.3 不同途径的一致追求——多元化
大阪世界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可以说是日本向西方和欧洲学习现代主义阶段结束的标志,以及与其并驾齐驱时代的到来,日本建筑开始作为建筑文化的传播者全面走向世界,建筑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期间诞生了很多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获得者,如丹下健三、安藤忠雄、槙文彦等。西方文化与传统日本文化相似之处在于追求精细、简洁的建筑风格,所以在建筑的形式、技术与结构上得以产生共鸣,现代建筑一经传入日本就得以蓬勃发展。丹下健三、前川国男及菊竹清训等或多或少的受柯布西耶的影响,他们认为应对传统形式创造性的继承,而非对形式本身的模仿复制。以传统日本民居平静舒缓的曲线屋顶为理念的代代木体育馆,在材料和建筑技术上都是全新的,人们感受到传统的同时却又看不到过多的传统构件的痕迹。密斯的一系列理念,如精细化、纯净主义与流动空间等,更是得到众多日本现代建筑师的追捧;而路易斯·康的思想却在第四代建筑师中引起共鸣,作为他们建筑设计的理论依据。安藤忠雄提出极少主义,热爱清水混凝土以及对光空间无止境的追求;黑川纪章倡导的共生建筑,把看似对立的元素通过协调融合的手法创造出建筑空间新形式。
2 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
我国古代建筑的成就在世界建筑史中呈现出鲜明耀眼的一章,而由于近代的种种原因使得建筑师们往往忙于自己的设计工作,无暇顾及外来建筑思潮的影响,错过了建筑现代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是我国建筑师们应该补上的至关重要的一课。
日本现代建筑所追求的是塑造更高境界的人文和空间以满足物质及精神两方面的要求,中国当代建筑师则把设计的重点放在了形式上和构图上。日本现代建筑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表现在:(1)空间关系处理能力的加强。“空间是建筑设计的灵魂”,日本建筑强调室内外空间的开放性,建筑内部空间舒缓平静、紧凑实用。而中国建筑由于文化观念的原因追求高大,讲究气场,对空间的处理通常尺度较大,比例不协调。(2)把环境景观设计作为关注点。在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中存在大量作品自成一体,建筑与场地、环境“各说各话”很少联系或联系不够密切。在日本现代建筑的影响下,建筑师应更多去探究环境中的建筑的含义。(3)对功能关系的重视。与日本建筑讲究精细、简洁截然相反的是,中国建筑师对项目的理解更多的是讲究宏观,强调人文内涵、视觉象征和文化表征,注重形式上和构图上的所谓美感。在日本现代建筑的影响下,中国建筑师逐渐变的感性,注重直觉,关注周边环境的心理感知,设计更加注重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对城市肌理的理解。
3 结束语
纵观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由“全盘西化”到本土传统文化与欧美发达国家建筑文化的交织融合,最后形成自己多元化的趋势。中国建筑师应当不断创新,在学习外来先进理念的同时加强对传统的继承和深入挖掘,最终形成新的建筑体系,而不仅仅是建筑形式的重现。
参考文献
[1] 吴耀东.日本现代建筑[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 马国馨.丹下健三[M]∥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关键词日本建筑;传承发展;中国建筑
中、日两国的传统建筑体系如出一辙,无论是建筑形制、人文理念还是建筑选材用料、结构技术等方面都极为相似,其发展都同样经历了封建社会漫长的停滞期。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两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建筑在现代化的变革上分道扬镳。一方“以西为师”,结合对本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层挖掘,迅猛发展,成果显著,率先实现建筑现代化;另一方封闭保守,举步维艰。
1 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
1.1 西方理念的吸收——盲目模仿
二战后,日本为了复苏经济全盘西化,全面引进和贯彻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迅速崛起。在这一时期,日本现代建筑大量引进、模仿,甚至是对西方建筑的直接复制,缺乏传统的地域色彩。于此同時西方国家现代建筑的发展正处于如日方升之际,大力推行装配式建筑及工业化的建造方式也不断完善,建筑造型简洁、功能实用、造价经济,与日本战后需要尽快重建的状况相适应,因而这一建筑风格很快席卷整个京都乃至全国。此阶段本土建筑缺乏内涵,注重形式,大规模的利用钢筋混凝土复建古迹,例如名古屋、天守阁、本丸御殿等,形式大过所蕴含的文化,一味模仿,日本传统建筑渐入低潮。一味的醉心于对“西化”的追逐,致使西方文化占据绝对优势,掩盖了日本传统文化成为主流,同时也正是由于这种 “西化”的特性,促使日本建筑走出旧体系的桎梏,初步形成了现代建筑的基本体系,为以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1.2 民族意识的觉醒——交织融合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了日本建筑的改革创新期,一大批杰出的现代主义建筑师崭露头角,他们的建筑思维非常活跃,迫切的要求日本摆脱向西方的单向学习,出现了一次设计理念创新的高潮。其中呼声最高及最具影响力的为“新陈代谢”理论,代表建筑师有黑川纪章、浅田孝、矶崎新等,他们共同主张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城市进行大规模深入的改革。由此可见,日本并没有在强大异质文化外力的作用下迷失自我,相反吸收其优势更进一步的发展了本国的传统文化。西方建筑形式在日本现代建筑的推进中逐渐变得不合时宜,各种弊端日益暴露。正如当今的艺术及美学形式一样,当一种建筑形式发展到一定阶段且用法完善后,就会相应产生与之相反的设计理念贬低此时的美学倾向,建筑思潮在转变的过程中,反映为对现代建筑的修正、扬弃乃至颠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与建筑的形式密切相关,日本经济的高度发达也使其民族自信心和传统文化被重新树立、传承和发扬。随后日本建筑师把侧重点放在了探索现代建筑与传统地域文化相融合上,使建筑成为日本文化的自然流露。通过不断反思,日本重新认识到在“全盘西化”的过程中处劣势的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及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的必要性。
1.3 不同途径的一致追求——多元化
大阪世界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可以说是日本向西方和欧洲学习现代主义阶段结束的标志,以及与其并驾齐驱时代的到来,日本建筑开始作为建筑文化的传播者全面走向世界,建筑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期间诞生了很多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获得者,如丹下健三、安藤忠雄、槙文彦等。西方文化与传统日本文化相似之处在于追求精细、简洁的建筑风格,所以在建筑的形式、技术与结构上得以产生共鸣,现代建筑一经传入日本就得以蓬勃发展。丹下健三、前川国男及菊竹清训等或多或少的受柯布西耶的影响,他们认为应对传统形式创造性的继承,而非对形式本身的模仿复制。以传统日本民居平静舒缓的曲线屋顶为理念的代代木体育馆,在材料和建筑技术上都是全新的,人们感受到传统的同时却又看不到过多的传统构件的痕迹。密斯的一系列理念,如精细化、纯净主义与流动空间等,更是得到众多日本现代建筑师的追捧;而路易斯·康的思想却在第四代建筑师中引起共鸣,作为他们建筑设计的理论依据。安藤忠雄提出极少主义,热爱清水混凝土以及对光空间无止境的追求;黑川纪章倡导的共生建筑,把看似对立的元素通过协调融合的手法创造出建筑空间新形式。
2 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
我国古代建筑的成就在世界建筑史中呈现出鲜明耀眼的一章,而由于近代的种种原因使得建筑师们往往忙于自己的设计工作,无暇顾及外来建筑思潮的影响,错过了建筑现代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是我国建筑师们应该补上的至关重要的一课。
日本现代建筑所追求的是塑造更高境界的人文和空间以满足物质及精神两方面的要求,中国当代建筑师则把设计的重点放在了形式上和构图上。日本现代建筑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表现在:(1)空间关系处理能力的加强。“空间是建筑设计的灵魂”,日本建筑强调室内外空间的开放性,建筑内部空间舒缓平静、紧凑实用。而中国建筑由于文化观念的原因追求高大,讲究气场,对空间的处理通常尺度较大,比例不协调。(2)把环境景观设计作为关注点。在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中存在大量作品自成一体,建筑与场地、环境“各说各话”很少联系或联系不够密切。在日本现代建筑的影响下,建筑师应更多去探究环境中的建筑的含义。(3)对功能关系的重视。与日本建筑讲究精细、简洁截然相反的是,中国建筑师对项目的理解更多的是讲究宏观,强调人文内涵、视觉象征和文化表征,注重形式上和构图上的所谓美感。在日本现代建筑的影响下,中国建筑师逐渐变的感性,注重直觉,关注周边环境的心理感知,设计更加注重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对城市肌理的理解。
3 结束语
纵观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由“全盘西化”到本土传统文化与欧美发达国家建筑文化的交织融合,最后形成自己多元化的趋势。中国建筑师应当不断创新,在学习外来先进理念的同时加强对传统的继承和深入挖掘,最终形成新的建筑体系,而不仅仅是建筑形式的重现。
参考文献
[1] 吴耀东.日本现代建筑[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 马国馨.丹下健三[M]∥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