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一门独具人文色彩的基础学科,阅读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开拓出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促使其阶段性成长任务得以圆满完成,这是教师们值得深思的首要问题。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氛围十分枯燥、学生阅读兴趣不高,是导致阅读教学过于低效的根本原因,要想改善这一弊端现状,需要教师重新确立教学目标,不断整合课程资源,坚持以生为本、寓教于乐原则,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视野范围,帮助他们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自我,从而彰显出人生的最高价值。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223-01
引言
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及时开展,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明确未来的奋斗目标,增强自身的主体优势。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动态,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选用适合学生、能被学生充分接受的授课方法,诱导学生主动投身于知识的海洋,在自主阅读、快乐阅读中获取到不一样的情感体验,逐步构建完善的认知体系,养成终身的阅读习惯。这样一来,高中教育事业才能又好又快的发展起来,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贡献出一份强大助力。笔者认为,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高中生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他们喜欢参与有趣的、刺激的实践活动,也具备突破自我、挑战自我的坚定决心。以往的阅读教学由教师主导,学生总是要完成他们不喜欢的学习任务,盲目参与课堂互动,阅读热情普遍不高。教师时常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了教学质量越来越差,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想要改善这一弊端现状,需要教师强化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鼓励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自己探究新的内容,自己思考新的问题[1]。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会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为他们深层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研究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助推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认为这是一举多得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如在教学《雨巷》时我是这样导入的:“雨中的小巷在人的笔下就是一幅生动的水墨画,诗人笔下的雨中小巷究竟有多美,同学们自己去朗读,用心去体会,然后来告诉老师吧。”通过教师的导入,学生都有一种想知道雨中的小巷到底有多美的愿望,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诗歌的阅读当中去,去感受诗歌的美。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课题或者篇章的内容加以渲染,让学生听了教师的导入语有一种想要一探究竟的愿望,学生能够自主地、积极地投入到阅读当中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没必要强调哪些知识是学生必须记住,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而是要想办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愿地、自主地进行阅读,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的朗读实现阅读的有效性。
二、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阅读教学内容,以优化阅读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丰富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选择阅读教学内容时不能仅限于语文课本上的教材,还应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选取一些期刊、名著等的一些片段进行阅读训练[2]。如在《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中,贾府主要人物接连登场,教师在阅读课堂上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人物的特点,每一个人物在推动故事发展上有哪些作用,感受作者的艺术造诣。为了培养学生对同类型文章的解读思维,教师可以搜索类似的文章在课堂上做巩固训练,比如《水浒传》中人物登场的片段。这样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语感,还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学生的阅读作业,可以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后感,以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合理设计阅读教学内容有效地帮助学生投入课堂教学,促进了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教师谨慎适时诱导
受个体对语文知识储备、认知范围及自我学习能力等客观差异性因素影响,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有时单凭已有知识是无法对一篇文章某处产生阅读理解,如社会背景,写作动机等,这种认识盲区的“空白点”存在比例较大,成为制约阅读效果的障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既不可置之不理也不可操之过急。通常分两种处理情况,一种是有些“空白点”没必要去引,如学生在通读课文《陈情表》之后,对李密辞谢新朝任命行为的相关背景不了解,但不知道问题不大,并不影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可单刀直入把历史背景与相关文化心理告诉学生,让学生作为多种历史知识的积累与储备。另种情况是通过文本慢慢深入挖掘文章对“空白点”的解读,阅读能力也得到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可“蓄势待发”不必急于告诉,从文章内容入手,把写作动机如剥竹笋般慢慢呈现,让学生在对文章细细解读中渐渐明晰。如理解《项脊轩志》作者写作动机,学生大多都理解为对三代亲情的怀念,而作者写作潜在动机“空白点”却无人知道。教师通过把学生引导到文中“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庭”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等一些不是非常引人注意的片段,从反映封建大家庭衰败零落和分崩离析的境况,最终得知写作意图也对功名有深切的渴望,从而也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四、加强课外书籍品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的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好的读物,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欣赏和品评[3]。如中国的四大名著,莎士比亚文集,短篇小说巨匠的作品,席慕容的散文集、鲁迅的著作等等,这些都是高中生拓展知识的必备书籍,不仅增强了知识涵养,而且,在高考中,也可以将所读作品应用于写作,这样即达到了阅读的目的,也实现了写作的要求。
结束语
总而言之,有效的阅读教学已不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和训练答题能力的机械操作过程,而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整合过程,是“促进生命个体总体生成的过程”,表现出的是对人的关注,塑造出真正的人。
参考文献
[1]刘大为.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教學研究,2014(12)119-120.
[2]方云龙.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J].方法交流,2015(3)125-126.
[3]张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几个环节[J].现代语文,2015(4)12-13.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223-01
引言
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及时开展,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明确未来的奋斗目标,增强自身的主体优势。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动态,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选用适合学生、能被学生充分接受的授课方法,诱导学生主动投身于知识的海洋,在自主阅读、快乐阅读中获取到不一样的情感体验,逐步构建完善的认知体系,养成终身的阅读习惯。这样一来,高中教育事业才能又好又快的发展起来,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贡献出一份强大助力。笔者认为,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高中生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他们喜欢参与有趣的、刺激的实践活动,也具备突破自我、挑战自我的坚定决心。以往的阅读教学由教师主导,学生总是要完成他们不喜欢的学习任务,盲目参与课堂互动,阅读热情普遍不高。教师时常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了教学质量越来越差,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想要改善这一弊端现状,需要教师强化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鼓励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自己探究新的内容,自己思考新的问题[1]。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会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为他们深层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研究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助推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认为这是一举多得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如在教学《雨巷》时我是这样导入的:“雨中的小巷在人的笔下就是一幅生动的水墨画,诗人笔下的雨中小巷究竟有多美,同学们自己去朗读,用心去体会,然后来告诉老师吧。”通过教师的导入,学生都有一种想知道雨中的小巷到底有多美的愿望,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诗歌的阅读当中去,去感受诗歌的美。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课题或者篇章的内容加以渲染,让学生听了教师的导入语有一种想要一探究竟的愿望,学生能够自主地、积极地投入到阅读当中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没必要强调哪些知识是学生必须记住,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而是要想办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愿地、自主地进行阅读,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的朗读实现阅读的有效性。
二、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阅读教学内容,以优化阅读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丰富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选择阅读教学内容时不能仅限于语文课本上的教材,还应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选取一些期刊、名著等的一些片段进行阅读训练[2]。如在《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中,贾府主要人物接连登场,教师在阅读课堂上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人物的特点,每一个人物在推动故事发展上有哪些作用,感受作者的艺术造诣。为了培养学生对同类型文章的解读思维,教师可以搜索类似的文章在课堂上做巩固训练,比如《水浒传》中人物登场的片段。这样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语感,还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学生的阅读作业,可以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后感,以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合理设计阅读教学内容有效地帮助学生投入课堂教学,促进了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教师谨慎适时诱导
受个体对语文知识储备、认知范围及自我学习能力等客观差异性因素影响,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有时单凭已有知识是无法对一篇文章某处产生阅读理解,如社会背景,写作动机等,这种认识盲区的“空白点”存在比例较大,成为制约阅读效果的障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既不可置之不理也不可操之过急。通常分两种处理情况,一种是有些“空白点”没必要去引,如学生在通读课文《陈情表》之后,对李密辞谢新朝任命行为的相关背景不了解,但不知道问题不大,并不影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可单刀直入把历史背景与相关文化心理告诉学生,让学生作为多种历史知识的积累与储备。另种情况是通过文本慢慢深入挖掘文章对“空白点”的解读,阅读能力也得到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可“蓄势待发”不必急于告诉,从文章内容入手,把写作动机如剥竹笋般慢慢呈现,让学生在对文章细细解读中渐渐明晰。如理解《项脊轩志》作者写作动机,学生大多都理解为对三代亲情的怀念,而作者写作潜在动机“空白点”却无人知道。教师通过把学生引导到文中“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庭”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等一些不是非常引人注意的片段,从反映封建大家庭衰败零落和分崩离析的境况,最终得知写作意图也对功名有深切的渴望,从而也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四、加强课外书籍品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的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好的读物,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欣赏和品评[3]。如中国的四大名著,莎士比亚文集,短篇小说巨匠的作品,席慕容的散文集、鲁迅的著作等等,这些都是高中生拓展知识的必备书籍,不仅增强了知识涵养,而且,在高考中,也可以将所读作品应用于写作,这样即达到了阅读的目的,也实现了写作的要求。
结束语
总而言之,有效的阅读教学已不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和训练答题能力的机械操作过程,而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整合过程,是“促进生命个体总体生成的过程”,表现出的是对人的关注,塑造出真正的人。
参考文献
[1]刘大为.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教學研究,2014(12)119-120.
[2]方云龙.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J].方法交流,2015(3)125-126.
[3]张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几个环节[J].现代语文,2015(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