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的中学教学研究工作总体水平偏低,已无法适应教育现代化对中学教学研究的要求,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因此培养研究型教师已成为学校乃至社会的首要任务。本文主要针对中学语文研究型教师应具备的各项能力来探讨中学语文研究型教师的培养策略,培养研究型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注意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的研究能力、反思能力。
[关键词]研究型教师 教学研究 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能手。”成为研究型语文教师还是语文学科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自古以来就被看成是一种艺术直到现在才开始注意到其中的科学因素,之所以称它为艺术,是因为语文教育是个人技巧性很强的活动,教育的效果如何由实践者个人知识、经验、个性来决定,但我们也应看到语文教育在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科学的一面。语文教师可以在研究中达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和普遍化,及教学手段的效果化和技术化。
一、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的研究能力
作为教师个体来说,具备良好的教育科研素质将终生受益。评价一名教师业务水平的标准是多方面的,不仅课要上的好,学生成绩优秀,而且还应有一定的教育科研成果,即在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某一方面,有独特的见解或创造性的贡献,有公开发表的论著或课题成果,因此我们要做到如下几点:
1.加强语文教师对科学研究的主体意识
据华东师范大学“面向21世纪教师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组对上海2000多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在教育科研的认识方面,有48.4%的教师认为中小学教师从事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理论在实践中进行实验。在教育科研能力方面,只有1.8%的教师认为自己擅长于教育科学研究。在教育研究成果方面,近三年来有48.9%的教师从未公开发表过一篇论文。访谈和问卷表明,大多数教师具有教育科研的意识,但缺乏教育科研的能力,这是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现代中学语文教师要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及社会上发生的与教育有关的事情保持敏感性并萌发探究的欲望,要有意识的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自己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表面深入事物本质,遵循指导学生启发性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等等。
2.增强语文教师从事研究的自信心
由于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目前语文教师比较适应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敢于面对问题,敢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挑战,树立起从事研究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教育教学活动,语文教师才能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的心理,一直认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甚少提及教学研究,认为自己不具备研究的能力,忽视了从丰富的教学经验入手,从身边的问题入手的自信,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增强教师从事研究的自信,培养其进行研究的主动意识。
3.加强语文教师对教育科学理论的研究
教育研究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现象和问题,但这种研究必须在方法论上符合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方法。科学的方法是研究活动具有针对性、严密性的前提。在这里我们尤其要强调的是注重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学研究既要研究教又要研究学,对学生“学”的研究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懂得“学习法”的理论。
4.在实践中进行行动研究
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考瑞(S.M.Corry)教授将行动研究介绍到教育界,随后广泛应用于教育行政管理、课程、教学研究之中。教育行动研究是最适合中小学开展的一种教育科研方式。行动研究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当项目结束是研究并没有结束。虽然我们现在进行科研的教师不断增多并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科研成果,然而冷静反思学校教育科研现状,不难发现其中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譬如有些教师被动进行科研,科研脱离教学实践,科研成果低水平重复等。这些问题是表层的,深层问题则是教师对科研存在种种消极认识,分工论、无用论、无暇论、神秘论等错误的论断一直存在,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充分考虑中小学教师的现实职业特点,寻找一种能为广大教师所接受的研究模式;而行动研究就不失为这样一种理想的模式,它以其所特有的方法论属性能够消除教师对待科研的种种消极认识,进而启发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自觉性。
二、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的反思能力
1.从教师最熟悉最关心的问题入手
叶圣陶说:“多少年来,语文教学效果不怎么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没有认真做些研究,要研究首先就得调查,我希望咱们多些实际调查。”那么从何处研究,从何处调查呢?开展课题研究教师最关心什么?处于不同阶段的教师关注点不同。根据教师专业成熟的一般规律来说,刚刚起步和初涉教师生涯的教师,关注点往往更多的只是自己,如对教师角色的接受、控制能力、是否被学生接受、他人如何评价等。而相对成熟的教师,则更加关注自己的教学表现。比较成熟的教师则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与发展。教师的关注点,其实就是教师发展的生长点和落脚点。
2.引导教师在参与互动中提高反思能力
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互动的教学方式,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之前,要明确所教课程的内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并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題与可能的教学效果;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即在课堂上密切注视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时准备有效应付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学习活动的促进,这个过程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和反应等方面随时保持有意识的反省,并能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使之达到最佳效果。
3.要创造机会,引导教师不断强化反思的过程
创造机会,引导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重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较之要求教师仅仅关注解决问题的结果更为重要。
注重利用各级各类研讨活动,为教师提供反思的机会。基于这种思路,近几年来山东省组织教师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市各类重大课题研讨活动,特别注意发挥地域优势,借助省市教科所在济南组织各种研讨活动的机会,组织尽可能多的教师观摩、参与,引导和指导一批教师做课、说课,交流论文等,从而强化了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
4.让教师形成反思的习惯,为反思创造机会
让反思实践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要使教师明白反思实践的科学途径和方法,领会到反思的益处,为教师自身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自身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对教育工作者来讲,十分重要的是使他们主动的参加教育改革方案的工作。显然,鼓励和指导中小学教师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究、案例研究,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语文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从事研究,也就是使自己成为研究型的语文教师,那种认为教学是本职工作,研究是分外的事;教学是大事,研究是小事;教学必搞,研究可有可无等看法,都是不当的。我们应该教学和研究并行,成为真正的研究型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朱绍禹.语文教育科研导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RICHARD I.ARENDS.LEARNING TO TEACH[M].Random House, Inc New York:First Published,1998.
[3]施莉.研究型教师的能力构成及其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5).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研究型教师 教学研究 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能手。”成为研究型语文教师还是语文学科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自古以来就被看成是一种艺术直到现在才开始注意到其中的科学因素,之所以称它为艺术,是因为语文教育是个人技巧性很强的活动,教育的效果如何由实践者个人知识、经验、个性来决定,但我们也应看到语文教育在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科学的一面。语文教师可以在研究中达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和普遍化,及教学手段的效果化和技术化。
一、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的研究能力
作为教师个体来说,具备良好的教育科研素质将终生受益。评价一名教师业务水平的标准是多方面的,不仅课要上的好,学生成绩优秀,而且还应有一定的教育科研成果,即在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某一方面,有独特的见解或创造性的贡献,有公开发表的论著或课题成果,因此我们要做到如下几点:
1.加强语文教师对科学研究的主体意识
据华东师范大学“面向21世纪教师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组对上海2000多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在教育科研的认识方面,有48.4%的教师认为中小学教师从事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理论在实践中进行实验。在教育科研能力方面,只有1.8%的教师认为自己擅长于教育科学研究。在教育研究成果方面,近三年来有48.9%的教师从未公开发表过一篇论文。访谈和问卷表明,大多数教师具有教育科研的意识,但缺乏教育科研的能力,这是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现代中学语文教师要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及社会上发生的与教育有关的事情保持敏感性并萌发探究的欲望,要有意识的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自己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表面深入事物本质,遵循指导学生启发性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等等。
2.增强语文教师从事研究的自信心
由于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目前语文教师比较适应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敢于面对问题,敢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挑战,树立起从事研究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教育教学活动,语文教师才能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的心理,一直认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甚少提及教学研究,认为自己不具备研究的能力,忽视了从丰富的教学经验入手,从身边的问题入手的自信,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增强教师从事研究的自信,培养其进行研究的主动意识。
3.加强语文教师对教育科学理论的研究
教育研究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现象和问题,但这种研究必须在方法论上符合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方法。科学的方法是研究活动具有针对性、严密性的前提。在这里我们尤其要强调的是注重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学研究既要研究教又要研究学,对学生“学”的研究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懂得“学习法”的理论。
4.在实践中进行行动研究
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考瑞(S.M.Corry)教授将行动研究介绍到教育界,随后广泛应用于教育行政管理、课程、教学研究之中。教育行动研究是最适合中小学开展的一种教育科研方式。行动研究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当项目结束是研究并没有结束。虽然我们现在进行科研的教师不断增多并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科研成果,然而冷静反思学校教育科研现状,不难发现其中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譬如有些教师被动进行科研,科研脱离教学实践,科研成果低水平重复等。这些问题是表层的,深层问题则是教师对科研存在种种消极认识,分工论、无用论、无暇论、神秘论等错误的论断一直存在,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充分考虑中小学教师的现实职业特点,寻找一种能为广大教师所接受的研究模式;而行动研究就不失为这样一种理想的模式,它以其所特有的方法论属性能够消除教师对待科研的种种消极认识,进而启发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自觉性。
二、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的反思能力
1.从教师最熟悉最关心的问题入手
叶圣陶说:“多少年来,语文教学效果不怎么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没有认真做些研究,要研究首先就得调查,我希望咱们多些实际调查。”那么从何处研究,从何处调查呢?开展课题研究教师最关心什么?处于不同阶段的教师关注点不同。根据教师专业成熟的一般规律来说,刚刚起步和初涉教师生涯的教师,关注点往往更多的只是自己,如对教师角色的接受、控制能力、是否被学生接受、他人如何评价等。而相对成熟的教师,则更加关注自己的教学表现。比较成熟的教师则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与发展。教师的关注点,其实就是教师发展的生长点和落脚点。
2.引导教师在参与互动中提高反思能力
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互动的教学方式,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之前,要明确所教课程的内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并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題与可能的教学效果;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即在课堂上密切注视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时准备有效应付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学习活动的促进,这个过程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和反应等方面随时保持有意识的反省,并能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使之达到最佳效果。
3.要创造机会,引导教师不断强化反思的过程
创造机会,引导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重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较之要求教师仅仅关注解决问题的结果更为重要。
注重利用各级各类研讨活动,为教师提供反思的机会。基于这种思路,近几年来山东省组织教师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市各类重大课题研讨活动,特别注意发挥地域优势,借助省市教科所在济南组织各种研讨活动的机会,组织尽可能多的教师观摩、参与,引导和指导一批教师做课、说课,交流论文等,从而强化了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
4.让教师形成反思的习惯,为反思创造机会
让反思实践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要使教师明白反思实践的科学途径和方法,领会到反思的益处,为教师自身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自身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对教育工作者来讲,十分重要的是使他们主动的参加教育改革方案的工作。显然,鼓励和指导中小学教师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究、案例研究,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语文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从事研究,也就是使自己成为研究型的语文教师,那种认为教学是本职工作,研究是分外的事;教学是大事,研究是小事;教学必搞,研究可有可无等看法,都是不当的。我们应该教学和研究并行,成为真正的研究型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朱绍禹.语文教育科研导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RICHARD I.ARENDS.LEARNING TO TEACH[M].Random House, Inc New York:First Published,1998.
[3]施莉.研究型教师的能力构成及其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5).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