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商业生态链”的产生和发展,本研究针对“商业生态链”的内涵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现行的高校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商业生态链”对民办高校经济学人才培养的启示,即培养创新型经济学人才。
关键词:商业生态链;经济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0-4;G642
一、商业生态链
(一)商业生态系统
美国学者詹姆士·穆尔(James F.Moore)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一书,标志着竞争战略理论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突破 。作者以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这一独特的视角来描述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他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这一全新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竞争战略理论的限制,力求“共同进化” 。
(二)商业生态链
所谓商业生态链是指在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之间构成了价值链,不同的链之间相互交织形成了价值网,物质、能量和信息等通过价值网在联合体成员间流动和循环。同时,价值链上各环节之间不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而是价值或利益交换的关系,也就是说,他们更像是共生关系,多个共生关系联结起来形成了商业生态链。
二、我国现行的高校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适应性低
中国现行的经济学人才培养目标大多是基于“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理念,培养经济理论基础扎实、知识宽厚、具备各种能力,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说明,各个高校都在盲目模仿名校的培养目标,并没有从学校自身的地理位置、生源情况、师资力量、与学科积淀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 ,致使其大同小异。
(二)课程体系设置与企业需求脱节,实用性差
我国高校经济学课程主要借鉴于外国的课程体系,缺乏与本国国情、企业需求相对应的实用性课程。由于课程主要来自别国,且脱离实际需求,缺乏“本土化”,导致其实用性不高。
(三)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个性化培养
高校经济学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进行理论分析及推导为主,且由于所要教授的学生人数过多,教师难以针对个别学生展开个性化的教学,造成师生互动减少。
(四)注重终结性考核,忽视了过程性评价
为了能够量化学生学习的成果,高校常常以期末测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习成绩的判定。然而,期末测试通常在一个学期的期末才会进行一次,对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来说,很难反映每个阶段的学习状态。
(五)校企联系形式化,难创校企合作环境
现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依然只停留在形式层面,大多数学生在实习期间并没有真正走入企业的内部。由于学校与企业并没有达成深度协作,大多数企业为校内学生提供的实习岗位仅仅是“前台接待、电话客服、资料员”等无关紧要的职务,并不能为学生将来真正走入职场打好基础。
三、“商业生态链”对民办高校的启示---培养创新型经济学人才
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以来都是教育者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它不仅关系着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还与整个民族、国家的前途息息相关。当前,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随着近年来“商业生态链”的形成,高校如何培养创新型经济学人才已经成为了热点议题。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五个方面的要素:目标要素、内容要素、方法要素、评价要素和环境要素。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根据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和人才培养的现实基础,学科专业的具体特征所设定的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内容要素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内容要素包括了学科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方法要素主要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制度和政策法规;评价要素就是对培养人才的质量的一种评价方式的集合;而环境要素主要是指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所搭建和营创的环境的总和。
(二)商业生态链对创新型经济学人才培养的影响
1.目标的确立。在分层分类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民办高校既不能像重点综合性大学那样,完全按照精英教育模式来培养学术型人才,也不能像职业技术学院那样,只重技能,培养实务操作型人才。而是要结合自身实际及“商业生态链”的需要,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综合素质高且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经济学人才。
2.内容的选择。由于“商业生态链”包含了各行各业,因此在经济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本校实际,按照“通、宽、厚、透”要求搭建通识教育课程 ,即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精品课程。通过提高学生的变通能力,增强他进入“商业生态链”之后的适应性。
3.方法的采用。基于“商业生态链”联结了各个企业,对未来的经济学人才提出了“博闻强识”的要求,高校经济学应该注重个性化的教育,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评价的实施。“商业生态链”的产生与发展足以证明未来商场竞争中更重视企业间的共融,这就要求经济学人才不仅要拥有个人实力,更要具备团队合作的精神。因此,高校在实行创新型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时候,应该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的、综合性的评价。
5.环境的创设。为了更好地营造学习的环境,学校可以与企业或有关的政府部门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 让学生真正走入所谓的“商业生态链”。同时,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论功底,将社会上的企业名家请入校园开展讲座,以“商业生态链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为主题分享经验,并且每个月在班上举行相应的讨论会等。
参考文献:
[1]潘剑英,王重鸣.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模型回顾与研究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9).
[2]J.F.Moore 著,梁骏 译.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9-22.
[3]李刚.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郑州师范教育,2014(7).
[4]王雨佳.我国高校创新型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
[5]钱书法,崔向阳.基于创新教育的地方财经类高校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2(3).
[6]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课题组.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模式[J].教学与研究,2005(2).
关键词:商业生态链;经济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0-4;G642
一、商业生态链
(一)商业生态系统
美国学者詹姆士·穆尔(James F.Moore)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一书,标志着竞争战略理论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突破 。作者以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这一独特的视角来描述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他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这一全新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竞争战略理论的限制,力求“共同进化” 。
(二)商业生态链
所谓商业生态链是指在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之间构成了价值链,不同的链之间相互交织形成了价值网,物质、能量和信息等通过价值网在联合体成员间流动和循环。同时,价值链上各环节之间不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而是价值或利益交换的关系,也就是说,他们更像是共生关系,多个共生关系联结起来形成了商业生态链。
二、我国现行的高校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适应性低
中国现行的经济学人才培养目标大多是基于“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理念,培养经济理论基础扎实、知识宽厚、具备各种能力,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说明,各个高校都在盲目模仿名校的培养目标,并没有从学校自身的地理位置、生源情况、师资力量、与学科积淀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 ,致使其大同小异。
(二)课程体系设置与企业需求脱节,实用性差
我国高校经济学课程主要借鉴于外国的课程体系,缺乏与本国国情、企业需求相对应的实用性课程。由于课程主要来自别国,且脱离实际需求,缺乏“本土化”,导致其实用性不高。
(三)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个性化培养
高校经济学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进行理论分析及推导为主,且由于所要教授的学生人数过多,教师难以针对个别学生展开个性化的教学,造成师生互动减少。
(四)注重终结性考核,忽视了过程性评价
为了能够量化学生学习的成果,高校常常以期末测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习成绩的判定。然而,期末测试通常在一个学期的期末才会进行一次,对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来说,很难反映每个阶段的学习状态。
(五)校企联系形式化,难创校企合作环境
现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依然只停留在形式层面,大多数学生在实习期间并没有真正走入企业的内部。由于学校与企业并没有达成深度协作,大多数企业为校内学生提供的实习岗位仅仅是“前台接待、电话客服、资料员”等无关紧要的职务,并不能为学生将来真正走入职场打好基础。
三、“商业生态链”对民办高校的启示---培养创新型经济学人才
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以来都是教育者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它不仅关系着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还与整个民族、国家的前途息息相关。当前,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随着近年来“商业生态链”的形成,高校如何培养创新型经济学人才已经成为了热点议题。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五个方面的要素:目标要素、内容要素、方法要素、评价要素和环境要素。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根据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和人才培养的现实基础,学科专业的具体特征所设定的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内容要素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内容要素包括了学科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方法要素主要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制度和政策法规;评价要素就是对培养人才的质量的一种评价方式的集合;而环境要素主要是指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所搭建和营创的环境的总和。
(二)商业生态链对创新型经济学人才培养的影响
1.目标的确立。在分层分类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民办高校既不能像重点综合性大学那样,完全按照精英教育模式来培养学术型人才,也不能像职业技术学院那样,只重技能,培养实务操作型人才。而是要结合自身实际及“商业生态链”的需要,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综合素质高且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经济学人才。
2.内容的选择。由于“商业生态链”包含了各行各业,因此在经济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本校实际,按照“通、宽、厚、透”要求搭建通识教育课程 ,即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精品课程。通过提高学生的变通能力,增强他进入“商业生态链”之后的适应性。
3.方法的采用。基于“商业生态链”联结了各个企业,对未来的经济学人才提出了“博闻强识”的要求,高校经济学应该注重个性化的教育,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评价的实施。“商业生态链”的产生与发展足以证明未来商场竞争中更重视企业间的共融,这就要求经济学人才不仅要拥有个人实力,更要具备团队合作的精神。因此,高校在实行创新型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时候,应该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的、综合性的评价。
5.环境的创设。为了更好地营造学习的环境,学校可以与企业或有关的政府部门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 让学生真正走入所谓的“商业生态链”。同时,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论功底,将社会上的企业名家请入校园开展讲座,以“商业生态链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为主题分享经验,并且每个月在班上举行相应的讨论会等。
参考文献:
[1]潘剑英,王重鸣.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模型回顾与研究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9).
[2]J.F.Moore 著,梁骏 译.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9-22.
[3]李刚.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郑州师范教育,2014(7).
[4]王雨佳.我国高校创新型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
[5]钱书法,崔向阳.基于创新教育的地方财经类高校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2(3).
[6]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课题组.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模式[J].教学与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