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名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有幸成为百色第一批新课程改革实施教师队伍的成员,经历了两年来的课程改革培训,参加了百色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参加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数学科观摩课的同时还旁听了各学校的观摩教师对课改的深刻理解与经验介绍,还常常与同类学校交流探讨。下面是我对课改的一些理解与感受:
一、对教材的理解
新教材注重知识背景的介绍和数学知道的应用,使学生感到数学是自然的,水到渠成,使教科书具有亲和力,把学生引到教科书中来,引导到数学学习中来。注重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形成论证过程,这么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每章的开头大多有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引领学生注意数学问题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还有在例题和习题设计安排上比较合理,应用题丰富,贴近实际,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设置了“观察”“探究”、“思考”等栏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动思考、自主学习指明了方向,对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有积极的作用,使学生不但学习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内容编写细致,增强了可读性,注意激发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兴趣,教材面貌生动活泼。在阅读与思考中结合相应的数学内容,介绍数学史和数学家,以及数学在生活和生产、科研等实践中的应用,在边空中,用简洁的语言,紧密结合概念介绍相关的数学史、数学文化知识,体现了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数学有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专门设置了信息技术应用栏目。教科书在继承过去教材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特别注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加强了通过类比、推广、特殊化等建立不同知识之间联系的活动,使学生有机会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自己提出问题及其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恰时恰点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二、在实施新课标教材中感到的困惑
首先是一个客观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地区的学生根本没有办法满足新教材要求的人手一台科学计算器,更确切地说是连我们老师都没有见到过,因此对教材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地方我们能做到的只是通过课本了解有这样的做法,就算学生很想进一步学习,我们也没有办法自己实施。其次是高考指挥棒的问题,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几乎唯一的就是高考升学率,学校为了生存、教师为了生活,在高考这个问题上不敢有丝毫的马虎,那么在每个知识的习题训练上就得投入一定的时间,引发的问题就是时间不够用,教学任务只能没完成或是基本完成,尤其是必修1和必修2的教学,学生刚刚进入高中,本来需要一个适应期,内容应当容易一些,但是这两块却包含了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主要内容,难度也比较大,对中下水平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当头一棒,也对高中数学失去了信心。那么在高考左右高中数学的今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行为总会受到很大的阻碍。
三、对新课标教学的反思
由于对新课程教学没有经验,理解不透,在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我主要有以下不足:包办代替,开放不足,前松后紧,调控不足,应变不足,点评不到位,点评不够深刻,学生答问中,一些超出老师预想的思想闪光点未能及时捕捉并予以肯定和表扬等等。首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准确,这个问题集中表现在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上,我把理解教材看作是读懂了课本,理解把握教材流于肤浅,教学目标叙述不准确。具体来说是把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混为一谈,出现混淆关系、对象倒置、内容异化、表述虚泛、学科语言不规范等问题。经过反思,学得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源有两个:一个是没有深入钻研教材,一个是不会深入钻研教材。前者是意识问题,后者是方法问题、能力问题。其次,存在课型设计定位不准的问题,如章节起始课应该要把握两个要义:一是要体现统领性,解决“三问”。即应紧扣为什么学、学什么及怎样写三个问题展开,让学生了解本章内容的相关背景和应用价值,初识全章内容的整体概貌、脉络体系和纵横联系,明晰知识结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二是要避免片面性,突出“三点”。即应突出知识结构的基点、节点和要点,引发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强烈期待,为后续学习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但我开始却把章起始课就片面的理解为本章的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没有很好的发挥章引言的“先行组织者”、“导游图”的作用。再次,问题坡度设计不当,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纽带,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知识学习的主体,课堂需要更多地从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困惑出发,设计问题,深化课堂教学价值的走向。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使知识点拓展无垠。但是我的有些问题的设计过于宽泛、零碎,坡度过大,缺少思维价值或提出一些非本质问题等,甚至有的问题误导学生思维。今后设计的课堂提问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处要尽量低坡度、多层次设计一些铺垫性问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跟着爬坡,逐步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自然生成。最后是学生参与的形式不当,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是实际做起来却往往还是十分“有限”的。一是包办代替,学生缺少亲身经历数学的“发现”过程。师生互动不能适时适度,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都是我包办了,学生只知“答”而不知“问”。二是“牵”、“扶”过度,出现学生参与的伪活动、伪合作、伪交流、伪展示等伪现象。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
首先,需要积极的面对变化,勇敢地迎接挑战。教育改革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当然对我这样的新教师更是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我必须再一次研读《课标》,再次细读教材,积极参加各种课改培训活动,积极和同事同行们学习讨论,正确地分析、思考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争取在改革的大潮中不迷失方向。其次,要树立科学的学生发展观,虽然现在课堂教学中之所以存在以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目的,而把学生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放在一边的现象,主要是由社会的人才决定。但作为一名老师,应当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不能被现实所完全左右。因为我的工作对象、工作性质是面对未来的,未来与现实比较,确实需要更多的理想化色彩。还有,要尽量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不搞“一步到位”,删减的内容不随意补充,内容的顺序不随意调整,教辅材料不能作为教学的依据,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核心概念、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上,注重通性通法,不追求“特技”等。最后,努力搞好课堂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课堂是由教师主宰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高低,教师是第一责任人,提高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最主要途径,所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将是我长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面对学生不习惯独立思考,喜欢听老师讲解,然后模仿着做练习这种现象,总会在不知道不觉中形成满堂灌的教学习惯,所以必须努力地去改变,让学生有自己积极地、独立地进行数学思考的空间。牢记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数学知识的认知需要,为学生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通过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使用“先行组织者”,在思想方法上多做引导,在具体细节上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做、多阅读、多思考、多交流。
总之,经过两年来的教学,在思想上有很大进步,在教学行为上虽努力地实施理想课堂,但是总会不尽人意,总会有些遗憾,我会更加努力地尽快渡过这个过渡期。
(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市百色学院附属中学 533000)
一、对教材的理解
新教材注重知识背景的介绍和数学知道的应用,使学生感到数学是自然的,水到渠成,使教科书具有亲和力,把学生引到教科书中来,引导到数学学习中来。注重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形成论证过程,这么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每章的开头大多有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引领学生注意数学问题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还有在例题和习题设计安排上比较合理,应用题丰富,贴近实际,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设置了“观察”“探究”、“思考”等栏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动思考、自主学习指明了方向,对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有积极的作用,使学生不但学习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内容编写细致,增强了可读性,注意激发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兴趣,教材面貌生动活泼。在阅读与思考中结合相应的数学内容,介绍数学史和数学家,以及数学在生活和生产、科研等实践中的应用,在边空中,用简洁的语言,紧密结合概念介绍相关的数学史、数学文化知识,体现了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数学有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专门设置了信息技术应用栏目。教科书在继承过去教材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特别注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加强了通过类比、推广、特殊化等建立不同知识之间联系的活动,使学生有机会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自己提出问题及其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恰时恰点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二、在实施新课标教材中感到的困惑
首先是一个客观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地区的学生根本没有办法满足新教材要求的人手一台科学计算器,更确切地说是连我们老师都没有见到过,因此对教材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地方我们能做到的只是通过课本了解有这样的做法,就算学生很想进一步学习,我们也没有办法自己实施。其次是高考指挥棒的问题,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几乎唯一的就是高考升学率,学校为了生存、教师为了生活,在高考这个问题上不敢有丝毫的马虎,那么在每个知识的习题训练上就得投入一定的时间,引发的问题就是时间不够用,教学任务只能没完成或是基本完成,尤其是必修1和必修2的教学,学生刚刚进入高中,本来需要一个适应期,内容应当容易一些,但是这两块却包含了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主要内容,难度也比较大,对中下水平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当头一棒,也对高中数学失去了信心。那么在高考左右高中数学的今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行为总会受到很大的阻碍。
三、对新课标教学的反思
由于对新课程教学没有经验,理解不透,在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我主要有以下不足:包办代替,开放不足,前松后紧,调控不足,应变不足,点评不到位,点评不够深刻,学生答问中,一些超出老师预想的思想闪光点未能及时捕捉并予以肯定和表扬等等。首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准确,这个问题集中表现在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上,我把理解教材看作是读懂了课本,理解把握教材流于肤浅,教学目标叙述不准确。具体来说是把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混为一谈,出现混淆关系、对象倒置、内容异化、表述虚泛、学科语言不规范等问题。经过反思,学得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源有两个:一个是没有深入钻研教材,一个是不会深入钻研教材。前者是意识问题,后者是方法问题、能力问题。其次,存在课型设计定位不准的问题,如章节起始课应该要把握两个要义:一是要体现统领性,解决“三问”。即应紧扣为什么学、学什么及怎样写三个问题展开,让学生了解本章内容的相关背景和应用价值,初识全章内容的整体概貌、脉络体系和纵横联系,明晰知识结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二是要避免片面性,突出“三点”。即应突出知识结构的基点、节点和要点,引发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强烈期待,为后续学习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但我开始却把章起始课就片面的理解为本章的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没有很好的发挥章引言的“先行组织者”、“导游图”的作用。再次,问题坡度设计不当,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纽带,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知识学习的主体,课堂需要更多地从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困惑出发,设计问题,深化课堂教学价值的走向。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使知识点拓展无垠。但是我的有些问题的设计过于宽泛、零碎,坡度过大,缺少思维价值或提出一些非本质问题等,甚至有的问题误导学生思维。今后设计的课堂提问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处要尽量低坡度、多层次设计一些铺垫性问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跟着爬坡,逐步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自然生成。最后是学生参与的形式不当,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是实际做起来却往往还是十分“有限”的。一是包办代替,学生缺少亲身经历数学的“发现”过程。师生互动不能适时适度,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都是我包办了,学生只知“答”而不知“问”。二是“牵”、“扶”过度,出现学生参与的伪活动、伪合作、伪交流、伪展示等伪现象。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
首先,需要积极的面对变化,勇敢地迎接挑战。教育改革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当然对我这样的新教师更是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我必须再一次研读《课标》,再次细读教材,积极参加各种课改培训活动,积极和同事同行们学习讨论,正确地分析、思考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争取在改革的大潮中不迷失方向。其次,要树立科学的学生发展观,虽然现在课堂教学中之所以存在以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目的,而把学生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放在一边的现象,主要是由社会的人才决定。但作为一名老师,应当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不能被现实所完全左右。因为我的工作对象、工作性质是面对未来的,未来与现实比较,确实需要更多的理想化色彩。还有,要尽量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不搞“一步到位”,删减的内容不随意补充,内容的顺序不随意调整,教辅材料不能作为教学的依据,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核心概念、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上,注重通性通法,不追求“特技”等。最后,努力搞好课堂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课堂是由教师主宰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高低,教师是第一责任人,提高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最主要途径,所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将是我长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面对学生不习惯独立思考,喜欢听老师讲解,然后模仿着做练习这种现象,总会在不知道不觉中形成满堂灌的教学习惯,所以必须努力地去改变,让学生有自己积极地、独立地进行数学思考的空间。牢记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数学知识的认知需要,为学生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通过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使用“先行组织者”,在思想方法上多做引导,在具体细节上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做、多阅读、多思考、多交流。
总之,经过两年来的教学,在思想上有很大进步,在教学行为上虽努力地实施理想课堂,但是总会不尽人意,总会有些遗憾,我会更加努力地尽快渡过这个过渡期。
(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市百色学院附属中学 5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