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典美学在当代文化中依然具有积极的组建功能,发掘古典美学的现代价值与资源,彰显其现代意义,激活民族精神文化,从而参与中国现代美学建构,无疑是我国美学研究的重要趋向。宗白华“为人生的艺术观”提倡人与自然的合一,并对当代审美教育产生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宗白华;美学;“为艺术的人生观”;美育
导论
上世纪初我国出现了包括王国维、鲁迅、郭沫若、朱光潜、宗白华等在内的一批学贯中西、具有现代美学意识的美学家,他们以其融贯中西的学养背景积极参与古典美学的现代性建构。而宗白华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第一人”(徐复观),则是促成中国传统审美理论向现代性审美转换的关键性人物。
宗白华既被深厚的儒学传统浸润,又深谙西方文化的深邃,最关键的是他的美学研究从一开始就特别强调美学思想与中国文化复兴事业相统一的观点。他把传统文化看成一个可以救疗、自我调节与更新的生命体,认为中国民族现代所需要的是“复兴”和“建设”。宗白华的整个学术活动,就是从庄子、儒学所代表的中国古典美学出发,在现代性文化语境之中,把人生和艺术相联系, 秉承传统文化“诗教”、“乐教”的历史传统,创建一种艺术化的生存方式和人生境界,将“为人生的艺术”上升为明确的理论话语,从而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形上美学理论
体系。
1. “为人生的艺术观”的内涵
在学习和深入了解西方美学的过程中,中国的美学家们并没有停留在摈弃中国传统美学、全面照搬西方美学的水平上。他们越来越发现中国传统美学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和西方美学难以媲美的地方;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中国传统美学一点也不比西方现代美学逊色,甚至超越西方美学,中国传统美学可以弥补西方现代美学的不足。宗白华的美学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他发现了中国美学乃至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独特的生命精神,从而将中国传统美学上升到了理论高度。身处风云际会、危机四伏的时代,宗白华对生命的意义进行了严肃的追问和探索。他穷其一生都试图在寻找一条完善人生的道路。倡导一种为人生的艺术观遂成为他美学中最具有个人特色的部分。
“为人生的艺术观”就是通过艺术的特殊审美功能来发挥其对人生和生活的积极意义,用艺术来塑造人生,使人生艺术化和完美化,从而“诗意的栖居”。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一直以来就是中国传统美学关注的核心内容。宗白华把古典美学中的这一理想从理论上加以升华,人生的审美化、艺术化成为他思想内容的核心之一, 并始终同他个人的追求艺术和人生理想联系在一起。宗白华执着于实现人生“艺术化”,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尊崇和对理想义无反顾的追求催生了他对人生艺术化的热情,为生活确立了现实的目标。他认为,美学家们、哲学家们的责任就是要赋予中国平民一种精神生活,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以外,还追求一种超功利的生活,一种精神生活。 他把普通人民的这种“精神生活”称其为一种“人生艺术化”或“为人生的艺术观”。
2.“ 为人生的艺术观”的审美教育功能
2.1 “为人生的艺术观”探讨的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观问题,其核心是人的问题。
宗白华认为新的、正确的人生观理应是科学的、艺术的人生观。宗白华把树立“为人生的艺术观” 当作了排解青年苦闷的救疗法 。他意识到,在那个时代的许多青年, 处在一种信仰的真空状态,即:旧的思想和信条都已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而新的价值观和信仰还未有着落。这种失落、苦闷、空虚就是那个时代青年的集体写照。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和需要,宗白华提出了将人生艺术化的主张,主张从现实生活中的丑看出美,在一切无秩序的现象里看出秩序,从而克服现实人生中的矛盾与焦虑,也就是倡导一种“为人生的艺术观”。在这种审美化、艺术化的人生观里,不难发现它对于现实人生的积极意义。这种人生观就是把把生活当做艺术品来看待和创造,赋予生活以意义和价值;提倡艺术和审美教育,来提高公民的人格。宗白华尤其强调这一人生观对青年的积极意义,他把个体的新生和国家的未来寄希望于青年身上,并希望他们来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
2.2 “为人生的艺术观”对于当代美学重构具有重要启示
中国艺术的精神有自己的传统,相比于西方,它更强调主体性,即这种艺术精神与个人修养紧密相连。“为人生的艺术观”就是在人生需要提升和完满的前提下,通过艺术的功能使生活理想化。需要澄清的是:艺术的人生态度不是把玩人生、游戏人生,而是要按照美的理想去创造人生。总之,“为人生的艺术观” 或“人生艺术化”就是要把个体生命在审美的过程中升华。宗白华对美学的特殊贡献就在于:他认为这种生命精神只能在艺术和审美中才能得到完全的表达,从而将艺术和审美赋予了一种本体论地位。并强调中国文化是一种诗意的文化、审美的文化,而不是科学的文化。
中国的艺术一直以来都是以探寻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和谐共生为目标。在长期的探索中,他们发现艺术是实现物我合一、实现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最佳途径。宗白华的美学恰恰抓住中国美学中最核心的部分,贯穿“天人合一”这一传统文化的主线和灵魂;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全面和谐,建构了一种历久弥新的文化精神,使人们复返“失去了的和谐,埋没了的节奏,重新获得生命的中心”。
3. 结语
在迈向现代化社会的进程中,“机器节奏”加速了人的异化,人的整体性变得支离破碎,因而如何留住人间的诗意和温存,变成了一个世界性问题,同时也是美学所应研究的方向之一。传统美学关注个体,而现代性则以强势的姿态将传统美学所营造的诗意空间正在日益缩小,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空间和关于美的观念。今天,艺术的精神与形式的分裂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黑格尔曾在《美学》中宣告艺术终结:当精神内容与物质形式的关系一旦发生偏离或者形式不足以表达精神时,艺术便将从理想的古典主义走向衰退之路;而当两者重新达到契合时,艺术的精神重又趋于完美。这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更高意义上的“复归”。艺术的复归在西方是走向哲学,而在中国,其文化的精髓和最高体现就在其藝术,体现在由儒学到庄子的“天人合一、无往不复”的最高精神境界上。
今天,宗白华的人生美学观与诗性艺术观已然成为对主体追求“诗意栖居”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对当代审美生活中追求形式化与娱乐化的泛审美倾向、崇尚感官享乐的颓废思潮,当代生活中商品主导的物欲性、技术理性至上的片面性和无意义性,宗白华的思想将有助于指引我们达成人格精神和人生境界的诗意提升,并闪耀着积极的美学批判
锋芒。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3] 叶朗.美学的双峰,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4] 王德胜.宗白华评传[M].商务印书馆,2001.
[5] 李泽厚.中国美学史[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6] 宗白华.青年烦闷的解救法[J].解放与改造,1920 .
[7] 宗白华.艺术生活[J].少年中国, 1920 .
【关键词】:宗白华;美学;“为艺术的人生观”;美育
导论
上世纪初我国出现了包括王国维、鲁迅、郭沫若、朱光潜、宗白华等在内的一批学贯中西、具有现代美学意识的美学家,他们以其融贯中西的学养背景积极参与古典美学的现代性建构。而宗白华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第一人”(徐复观),则是促成中国传统审美理论向现代性审美转换的关键性人物。
宗白华既被深厚的儒学传统浸润,又深谙西方文化的深邃,最关键的是他的美学研究从一开始就特别强调美学思想与中国文化复兴事业相统一的观点。他把传统文化看成一个可以救疗、自我调节与更新的生命体,认为中国民族现代所需要的是“复兴”和“建设”。宗白华的整个学术活动,就是从庄子、儒学所代表的中国古典美学出发,在现代性文化语境之中,把人生和艺术相联系, 秉承传统文化“诗教”、“乐教”的历史传统,创建一种艺术化的生存方式和人生境界,将“为人生的艺术”上升为明确的理论话语,从而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形上美学理论
体系。
1. “为人生的艺术观”的内涵
在学习和深入了解西方美学的过程中,中国的美学家们并没有停留在摈弃中国传统美学、全面照搬西方美学的水平上。他们越来越发现中国传统美学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和西方美学难以媲美的地方;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中国传统美学一点也不比西方现代美学逊色,甚至超越西方美学,中国传统美学可以弥补西方现代美学的不足。宗白华的美学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他发现了中国美学乃至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独特的生命精神,从而将中国传统美学上升到了理论高度。身处风云际会、危机四伏的时代,宗白华对生命的意义进行了严肃的追问和探索。他穷其一生都试图在寻找一条完善人生的道路。倡导一种为人生的艺术观遂成为他美学中最具有个人特色的部分。
“为人生的艺术观”就是通过艺术的特殊审美功能来发挥其对人生和生活的积极意义,用艺术来塑造人生,使人生艺术化和完美化,从而“诗意的栖居”。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一直以来就是中国传统美学关注的核心内容。宗白华把古典美学中的这一理想从理论上加以升华,人生的审美化、艺术化成为他思想内容的核心之一, 并始终同他个人的追求艺术和人生理想联系在一起。宗白华执着于实现人生“艺术化”,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尊崇和对理想义无反顾的追求催生了他对人生艺术化的热情,为生活确立了现实的目标。他认为,美学家们、哲学家们的责任就是要赋予中国平民一种精神生活,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以外,还追求一种超功利的生活,一种精神生活。 他把普通人民的这种“精神生活”称其为一种“人生艺术化”或“为人生的艺术观”。
2.“ 为人生的艺术观”的审美教育功能
2.1 “为人生的艺术观”探讨的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观问题,其核心是人的问题。
宗白华认为新的、正确的人生观理应是科学的、艺术的人生观。宗白华把树立“为人生的艺术观” 当作了排解青年苦闷的救疗法 。他意识到,在那个时代的许多青年, 处在一种信仰的真空状态,即:旧的思想和信条都已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而新的价值观和信仰还未有着落。这种失落、苦闷、空虚就是那个时代青年的集体写照。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和需要,宗白华提出了将人生艺术化的主张,主张从现实生活中的丑看出美,在一切无秩序的现象里看出秩序,从而克服现实人生中的矛盾与焦虑,也就是倡导一种“为人生的艺术观”。在这种审美化、艺术化的人生观里,不难发现它对于现实人生的积极意义。这种人生观就是把把生活当做艺术品来看待和创造,赋予生活以意义和价值;提倡艺术和审美教育,来提高公民的人格。宗白华尤其强调这一人生观对青年的积极意义,他把个体的新生和国家的未来寄希望于青年身上,并希望他们来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
2.2 “为人生的艺术观”对于当代美学重构具有重要启示
中国艺术的精神有自己的传统,相比于西方,它更强调主体性,即这种艺术精神与个人修养紧密相连。“为人生的艺术观”就是在人生需要提升和完满的前提下,通过艺术的功能使生活理想化。需要澄清的是:艺术的人生态度不是把玩人生、游戏人生,而是要按照美的理想去创造人生。总之,“为人生的艺术观” 或“人生艺术化”就是要把个体生命在审美的过程中升华。宗白华对美学的特殊贡献就在于:他认为这种生命精神只能在艺术和审美中才能得到完全的表达,从而将艺术和审美赋予了一种本体论地位。并强调中国文化是一种诗意的文化、审美的文化,而不是科学的文化。
中国的艺术一直以来都是以探寻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和谐共生为目标。在长期的探索中,他们发现艺术是实现物我合一、实现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最佳途径。宗白华的美学恰恰抓住中国美学中最核心的部分,贯穿“天人合一”这一传统文化的主线和灵魂;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全面和谐,建构了一种历久弥新的文化精神,使人们复返“失去了的和谐,埋没了的节奏,重新获得生命的中心”。
3. 结语
在迈向现代化社会的进程中,“机器节奏”加速了人的异化,人的整体性变得支离破碎,因而如何留住人间的诗意和温存,变成了一个世界性问题,同时也是美学所应研究的方向之一。传统美学关注个体,而现代性则以强势的姿态将传统美学所营造的诗意空间正在日益缩小,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空间和关于美的观念。今天,艺术的精神与形式的分裂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黑格尔曾在《美学》中宣告艺术终结:当精神内容与物质形式的关系一旦发生偏离或者形式不足以表达精神时,艺术便将从理想的古典主义走向衰退之路;而当两者重新达到契合时,艺术的精神重又趋于完美。这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更高意义上的“复归”。艺术的复归在西方是走向哲学,而在中国,其文化的精髓和最高体现就在其藝术,体现在由儒学到庄子的“天人合一、无往不复”的最高精神境界上。
今天,宗白华的人生美学观与诗性艺术观已然成为对主体追求“诗意栖居”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对当代审美生活中追求形式化与娱乐化的泛审美倾向、崇尚感官享乐的颓废思潮,当代生活中商品主导的物欲性、技术理性至上的片面性和无意义性,宗白华的思想将有助于指引我们达成人格精神和人生境界的诗意提升,并闪耀着积极的美学批判
锋芒。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3] 叶朗.美学的双峰,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4] 王德胜.宗白华评传[M].商务印书馆,2001.
[5] 李泽厚.中国美学史[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6] 宗白华.青年烦闷的解救法[J].解放与改造,1920 .
[7] 宗白华.艺术生活[J].少年中国, 1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