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生成的全过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为此,教师不仅要精心的预设,以达到精彩的生成;还要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励性评价等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调控,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营造富有生机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达到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性活动化学习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为此,笔者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和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灵活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对新课程理念的诠释、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指数学教学总的指导思想,先进的教学理念都来自成功的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诠释、运用。
关于新课程理念,首先,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最核心的目标是通过数学学习,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其次,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它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再次,“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等活动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在听课中,我们发现,一些老师上课时就题讲题,就事论事,照本宣科,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究其原因,在于他们理解教材不到位,备课思路有偏差,把握不住重、难点,归根到底是没有吃透教材。例如,我们在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一课时,通过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教案后,我们是这样设计的:课一开始,老师就提出两个问题:“你们今年几岁了?”学生抢着回答……再问:“你们知道家里其他人的岁数吗?”学生又争先恐后地抢答……这时,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其中一个学生的年龄及家人的年龄:小明今年9岁了,她的妈妈今年35岁了,接着又问: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吗?学生马上提出了许多问题:(妈妈比小明大几岁?小明和妈妈相差几岁?妈妈和小明一共几岁?)然后,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有关“相差”的问题,并列式解答。最后,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比较多少的问题,同时,把它们板书出来加以解答。
这节课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提出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不但解决了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的新理念;同时,在这节课里,教师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加工”、“整理”,不仅解决了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还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因素的有效调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经验和教材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再配置以多媒体的辅助,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一课时:(幕示情景图)停车场上有6辆小汽车,开走了3辆时,老师问有什么变化?当又开来2辆时,老师再问:又有什么变化,然后,老师要求把刚才看到的情况连起来说一说,这时,同学们兴致盎然地说:停车场上有6辆汽车,开走3辆,又开来了2辆,这时,停车场上还有几辆汽车?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去。
2.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有效的教学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生长”新知识。因此,教学中,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更要选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发诱因,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学生很容易在纸上画出与三角板同样大小的三角形后,通过比较得出:“图上的边长:实际的边长=1﹕1”,然后问:“你能把一个长80米、宽50米的长方形操场画在纸上吗?”学生面面相觑,小声议论着,有的双眉紧蹙,有的则在摇头。此时,老师慢慢地说:“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地图是怎么样的?”这时,很多学生马上意识到了什么,在老师不作任何讲解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以前学过的比的知识,把操场的长和宽缩小若干倍后,很快就画好了。“比例尺”的概念自然生成。
3.活动化学习过程,是有效教学的载体
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学生乐于接受,最有效的教学就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只有当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其中,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他们才能主动发展知识,有效建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课堂营造成学生的数学活动场景,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设计成一定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在活动中发展创新。
4.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一要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二要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眼观摩、动口表达的适度空间。例如,在执教《克和千克》时:老师请4人小组合作称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老师话音刚落,小组内便忙活起来,同学们开始为称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一些人开始称物体重量,而另一些人却在那儿讲闲话,摆弄天平等……这样的课堂,缺少老师的正确引导,忽略了合作效果。本案例中,如果老师能够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如果组长能够控制全组,明确分工,使每个学生在合作过程中都担负明确任务,真正使合作学习朝着稳健有序的方向发展,那么,合作学习的质量才会提高,学生的交流才会有实效。
5.运用激励性评价,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措施
学生的成长需要激励,学生的学习过程更需要激励。教师要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进程的态度和情感,重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运用激励性评价,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次进步,要让他们在评价中得到鼓舞,树立自信心,从而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适时点拨。同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驗,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性活动化学习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为此,笔者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和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灵活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对新课程理念的诠释、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指数学教学总的指导思想,先进的教学理念都来自成功的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诠释、运用。
关于新课程理念,首先,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最核心的目标是通过数学学习,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其次,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它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再次,“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等活动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在听课中,我们发现,一些老师上课时就题讲题,就事论事,照本宣科,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究其原因,在于他们理解教材不到位,备课思路有偏差,把握不住重、难点,归根到底是没有吃透教材。例如,我们在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一课时,通过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教案后,我们是这样设计的:课一开始,老师就提出两个问题:“你们今年几岁了?”学生抢着回答……再问:“你们知道家里其他人的岁数吗?”学生又争先恐后地抢答……这时,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其中一个学生的年龄及家人的年龄:小明今年9岁了,她的妈妈今年35岁了,接着又问: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吗?学生马上提出了许多问题:(妈妈比小明大几岁?小明和妈妈相差几岁?妈妈和小明一共几岁?)然后,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有关“相差”的问题,并列式解答。最后,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比较多少的问题,同时,把它们板书出来加以解答。
这节课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提出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不但解决了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的新理念;同时,在这节课里,教师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加工”、“整理”,不仅解决了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还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因素的有效调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经验和教材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再配置以多媒体的辅助,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一课时:(幕示情景图)停车场上有6辆小汽车,开走了3辆时,老师问有什么变化?当又开来2辆时,老师再问:又有什么变化,然后,老师要求把刚才看到的情况连起来说一说,这时,同学们兴致盎然地说:停车场上有6辆汽车,开走3辆,又开来了2辆,这时,停车场上还有几辆汽车?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去。
2.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有效的教学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生长”新知识。因此,教学中,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更要选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发诱因,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学生很容易在纸上画出与三角板同样大小的三角形后,通过比较得出:“图上的边长:实际的边长=1﹕1”,然后问:“你能把一个长80米、宽50米的长方形操场画在纸上吗?”学生面面相觑,小声议论着,有的双眉紧蹙,有的则在摇头。此时,老师慢慢地说:“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地图是怎么样的?”这时,很多学生马上意识到了什么,在老师不作任何讲解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以前学过的比的知识,把操场的长和宽缩小若干倍后,很快就画好了。“比例尺”的概念自然生成。
3.活动化学习过程,是有效教学的载体
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学生乐于接受,最有效的教学就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只有当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其中,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他们才能主动发展知识,有效建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课堂营造成学生的数学活动场景,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设计成一定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在活动中发展创新。
4.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一要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二要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眼观摩、动口表达的适度空间。例如,在执教《克和千克》时:老师请4人小组合作称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老师话音刚落,小组内便忙活起来,同学们开始为称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一些人开始称物体重量,而另一些人却在那儿讲闲话,摆弄天平等……这样的课堂,缺少老师的正确引导,忽略了合作效果。本案例中,如果老师能够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如果组长能够控制全组,明确分工,使每个学生在合作过程中都担负明确任务,真正使合作学习朝着稳健有序的方向发展,那么,合作学习的质量才会提高,学生的交流才会有实效。
5.运用激励性评价,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措施
学生的成长需要激励,学生的学习过程更需要激励。教师要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进程的态度和情感,重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运用激励性评价,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次进步,要让他们在评价中得到鼓舞,树立自信心,从而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适时点拨。同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驗,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