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以来,全市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环境更加舒适,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我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一)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加强,生存环境进一步优化。
1、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2013年全市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充,城镇化水平增幅居全省第二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17.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2.4万人。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0.9平方米,比2008年扩大1.05平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3.02%;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92.05%,比2008年增长11个百分点。
2、环境污染治理渐显成效,环境质量稳中有升。
2008年以来,我市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政策,同时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2013年,环境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三同时”合格率及执行合格率均为100%;环境污染得到进一步控制,全市地表水水质明显改善,各监控断面的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较上年降低22.3%和43%,城市饮用水源达标率达到100%。
(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险、福利事业稳步发展。
1、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13年,各种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的床位25617张;城市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338个;城市低保户数21393户,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4724人,发放城市低保金16378万元,农村最低保障户数92958户,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73712人,发放农村救助金31982万元。
2、社会保险事业稳步提高。2013年,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基金当年支出额90亿元,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105.8万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416.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68.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39.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85.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62.2万人,分别比2008年增加28万人、349.1万人、9万人、163.6万人、31.3万人和16.8万人。
(三)公共卫生事业成效显著,医疗卫生条件日趋改善。
近年来,全市逐步加强公共卫生事业投入、特别是农村卫生体系建设,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卫生事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13年,医疗卫生经费33.85亿元;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支出3.3亿元。其中妇幼保健经费3318万元、疾病预防控制经费11275万元。
(五)文化、体育事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1、文化事业发展步伐加快。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事业的持续繁荣,与此同时,与城市发展相配套的文化设施也日趋完善。 文化艺术和群众文化事业保持稳定;图书和文博事业稳步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令人瞩目。
2、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健康发展。2013年,全市体育事业费收入3304万元;体育场地5000个;举办综合运动会1次;拥有等级运动员217人,等级裁判员169人;比2008年增加138个,全民健身晨晚练站点数3500个,举办全民健身活动210次,参加全民健身活动人数2100万人。
(六)加大违法犯罪打击力度,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
为进一步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近年来,济宁市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工作。2013年,全市刑事案件立案数3649起,比2008年减少11839 起;2013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244人,比2008年减少70人,事故损失额为377万元;2013年火灾事故死亡人数0人,损失额为331万元。
二、社会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市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社会发展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
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但由于多年来社会事业投资单一,过分依赖政府投资,非国有资本受体制、机制、行业准入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依然难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社会结构调整滞后于经济结构调整,阻碍了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城镇失业问题仍然突出。
就业压力大,成为制约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我市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和就业岗位的提供之间将产生较大的矛盾,社会就业的压力还将进一步加大。
(三)城乡之间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社会事业公共资源主要集中于城市,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薄弱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自我发展的潜力很小;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情况下,农民要支付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医疗费用压力过大。
三、社会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大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要从传统的重经济、轻社会,重物质、轻文化的认识中走出,树立全新的科学发展理念,更加重视和谐社会建设,重视社会事业发展。
(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引入市场机制。
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加大对社会事业领域的投入力度,建立以社会公益事业为主体的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同时,确立政府在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强化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改变原来政府投资的单一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扩大社会发展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
(三)改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一是要扩大社保覆盖面,增加农村受保人群基数。特别是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农村特色的,更为完善的医疗和养老保障体系。二是要广辟就业渠道,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制度,提高农村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的能力。三是要完善农村救助体系,扩大救助范围,增加救助金额,进一步解决农村困难户的后顾之忧。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城镇就业能力。
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要把推进工业化和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优化服务行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的服务业,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兴办服务业,充分发挥他们在活跃市场、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
(五)积极发展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
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不断加强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深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不断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一、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一)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加强,生存环境进一步优化。
1、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2013年全市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充,城镇化水平增幅居全省第二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17.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2.4万人。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0.9平方米,比2008年扩大1.05平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3.02%;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92.05%,比2008年增长11个百分点。
2、环境污染治理渐显成效,环境质量稳中有升。
2008年以来,我市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政策,同时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2013年,环境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三同时”合格率及执行合格率均为100%;环境污染得到进一步控制,全市地表水水质明显改善,各监控断面的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较上年降低22.3%和43%,城市饮用水源达标率达到100%。
(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险、福利事业稳步发展。
1、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13年,各种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的床位25617张;城市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338个;城市低保户数21393户,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4724人,发放城市低保金16378万元,农村最低保障户数92958户,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73712人,发放农村救助金31982万元。
2、社会保险事业稳步提高。2013年,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基金当年支出额90亿元,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105.8万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416.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68.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39.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85.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62.2万人,分别比2008年增加28万人、349.1万人、9万人、163.6万人、31.3万人和16.8万人。
(三)公共卫生事业成效显著,医疗卫生条件日趋改善。
近年来,全市逐步加强公共卫生事业投入、特别是农村卫生体系建设,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卫生事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13年,医疗卫生经费33.85亿元;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支出3.3亿元。其中妇幼保健经费3318万元、疾病预防控制经费11275万元。
(五)文化、体育事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1、文化事业发展步伐加快。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事业的持续繁荣,与此同时,与城市发展相配套的文化设施也日趋完善。 文化艺术和群众文化事业保持稳定;图书和文博事业稳步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令人瞩目。
2、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健康发展。2013年,全市体育事业费收入3304万元;体育场地5000个;举办综合运动会1次;拥有等级运动员217人,等级裁判员169人;比2008年增加138个,全民健身晨晚练站点数3500个,举办全民健身活动210次,参加全民健身活动人数2100万人。
(六)加大违法犯罪打击力度,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
为进一步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近年来,济宁市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工作。2013年,全市刑事案件立案数3649起,比2008年减少11839 起;2013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244人,比2008年减少70人,事故损失额为377万元;2013年火灾事故死亡人数0人,损失额为331万元。
二、社会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市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社会发展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
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但由于多年来社会事业投资单一,过分依赖政府投资,非国有资本受体制、机制、行业准入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依然难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社会结构调整滞后于经济结构调整,阻碍了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城镇失业问题仍然突出。
就业压力大,成为制约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我市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和就业岗位的提供之间将产生较大的矛盾,社会就业的压力还将进一步加大。
(三)城乡之间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社会事业公共资源主要集中于城市,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薄弱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自我发展的潜力很小;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情况下,农民要支付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医疗费用压力过大。
三、社会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大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要从传统的重经济、轻社会,重物质、轻文化的认识中走出,树立全新的科学发展理念,更加重视和谐社会建设,重视社会事业发展。
(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引入市场机制。
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加大对社会事业领域的投入力度,建立以社会公益事业为主体的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同时,确立政府在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强化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改变原来政府投资的单一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扩大社会发展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
(三)改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一是要扩大社保覆盖面,增加农村受保人群基数。特别是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农村特色的,更为完善的医疗和养老保障体系。二是要广辟就业渠道,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制度,提高农村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的能力。三是要完善农村救助体系,扩大救助范围,增加救助金额,进一步解决农村困难户的后顾之忧。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城镇就业能力。
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要把推进工业化和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优化服务行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的服务业,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兴办服务业,充分发挥他们在活跃市场、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
(五)积极发展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
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不断加强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深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不断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