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往老家的方向走,路过的第一站是一个叫平顶堡的小站,小得火车只停1分钟。小站现在好不好我已无从知道,但小站的昨天,也就是我读初中时的小站,在我心里却那样的鲜活。
从我们读书的那所县中学步行到小站,要一个半小时。那年来参加义务劳动,由刚从师范毕业没几天就来当我们班主任的唐金彩老师带队,我们一队人活蹦乱跳,撒着欢地跟着唐老师走。女生的背包男生分着背走,女生的手后来也被男生牵着走。如此,40分钟就到达了目的地。校长乐了,到我们班挖掘这次“飞行军”的理由。他本想在全校树一种精神,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起码是一种“抓革命促学习”的精神鼓舞了我们,让人人长出一双飞毛腿。当他声音饱满地问我们“落后的二班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能创造如此神奇的速度,全校第一个到达小站”?底下先是一片静,然后便是我们一齐扯开嗓门回答:“因为唐老师走在最前头!”
校长不理解:“别的班的班主任也走在最前头呀?重说,这不是理由!”
几个淘气男生小声嘀咕:“因为—因为,唐老师,长得好看。”
校长转下头,把耳朵朝向大家:“啥?再说一遍!”
剩下孤零的几个声音:“唐老师,好看。”
校长用异样的眼神瞄一遍我们,然后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走了。
我们到小站的目的是去坐落在那里的我们县最大的酒厂参加义务劳动。那时,学校特时兴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因为我们小,没资格像哥姐他们那样上山下乡,就每月抽出一段时间,到工厂和农村这个“革命大熔炉”里去锻炼。那是第一次到工厂劳动,那个心情,就当时我们肚子里的那点墨水,真找不到特稳准狠的词儿。当时说得最煽情的要属三春,他是个结巴,站在酒厂大门口,把帽子朝天上一扔:“太—,太—,啊就—太毙啦,贼毙!”
他说的“贼毙”有两层意思:一是他爹是个酒鬼,一天三顿酒,手里有俩钱,下酒菜是花生米;没钱时,一根大葱就能轻飘飘将自己鼓捣得人事不省。天天泡在酒味中,三春也馋酒。二是参加劳动,中午能得着一个面包,这后一点,对我们大家都“贼毙”,那时,不年不节的,能吃着细粮,况且还是面包,得做多少个梦能梦着一回?噢!对啦,还有唐老师,她真美,主要是美在年轻,她的脸总像喝了一斤以上的“高粱烧”那么红,红就招人看。所以她一来我们这个老师平均年龄50岁以上的学校,一当我们班主任,我们就立刻一个个变成围着她这轮明月打转的星星。
她带着我们参加果酒车间的劳动,主要是捡在接酒浆时损坏的瓶子。这个活儿不累,损坏的毕竟比好的少,所以我们闲着半个肩膀也能胜任。而我们的好处在于,能最近距离地接触果酒原浆机。那果酒原浆机慢悠悠地冒着热气,我们的眼前流香飘甜……一时半会儿我们能挺住,但它不停地又流又飘,终于勾起了我们的馋虫。于是,大家就你一点我一点地喝,一点点地整整喝了一上午,结果这酒后反劲儿,我们集体醉在了草垛上。
那天的太阳真好,晒着草垛也晒着我们,当厂长为此发火时,唐老师发现事态已无法收拾,为了她的学生,她违心向厂长认错,并承认自己也跟着喝了甜甜的果酒的酒浆。唉,都怪上苍赐给唐老师那张红红的太阳脸!后来,年轻的厂长把这件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是唯有我们班,中午没捞着吃面包。多少年后,我大学毕业回到老家,去看唐老师,她依然有张红红的脸,她的身边还多了一张白白的脸,那张脸的主人就是当年那个酒厂的厂长。
这是我与果酒的第一次接触。事隔半年后,我们下乡劳动,那情形就大变样了呀!这次是60度的“高粱烧”。我们是半大孩子,少男少女三十几人,到了一个叫“烧锅屯”的地方劳动(听这名吧,烧锅屯,它能离得了酒)。我们去帮人家铲地拔草,一个班的同学分住在四邻八院,先被队里请一次接风饭。每人一个盆,一条长长的木凳,坐满了我们几十号人,这时三春逗一句:“长长坐,吃饭饭。”队长说:“不光吃饭饭,还得喝酒酒!”
男同学一听,哄的一下乐起来。于是,一碗又一碗高粱烧上桌了。唐老师先接过第一碗酒,闻一闻就双眼发直了。女生害怕,打退堂鼓,我得装一把男人,把紧挨身边的女同学“郎平”的酒碗抢过来。我们男同学一个个装起英雄,跟队长比比划划地把碗中酒喝光了。待那三几碗酒下肚,瞧我们,晕得山昏水转,趁着酒兴,各种“豪言壮语”憋不住了,牛也吹了。我醉眼蒙,只记得“郎平”的眼睛里汪着一汪水地盯着我看。那夜,队部像着了火,一片笑声,吹牛声,队长的骂声,唐老师的劝声,女同学的歌声,小山村的鸡鸣狗吠声……
鸡鸣不止,我们却不行啦,一个个昏睡过去。女同学和唐老师除外。
我们这一醉,烧锅屯的人视我们一群为小男爷们儿,于是劳动之余家家轮流请我们去“喝酒酒”,那酒无一例外,高粱烧,50度、60度不一。那份辣,那份烈,让我们过早地尝了醉了,有的同学还学会了猜拳,还学会了耍诨话儿,更多的,是喝出一身的豪性和傲骨。离家半月,烦恼却如山里的云彩,飘的也浓、散的也快。更有趣的是,“郎平”护我如护小弟。我们的活儿是拔谷地的草,一条垄长过半公里,那时我瘦小枯干如小树,她则壮如烧锅屯的石刹山。她常以最快的速度拔自己垄上的草,等在大家的视野里消失,便转到我的垄上帮我。我拔一段,便觉前头只留草痕,抬头望也望不见,等到最后冲到“终点”,才发现地头前歪着一个“郎平”。
“郎平”有次破例被请(女生被请“喝酒酒”她是独一个),她不想只身赴宴,约仨俩同学同去,我在其中。菜不硬,但酒是烈性的65度。席间,主人不断地敬,我们不断地喝,最后,我不胜酒力,喝得当场“井喷”。主人乐得手舞足蹈,称我们可交,连声夸我们几位是“猪客”。“郎平”当场想翻脸,被我劝住,第二天一问才知,“猪客”是好称,意为实惠到家,是喝呕吐了的实惠客。后几天,另几个同学被请,没当成“猪客”,反遭村人骂为“鬼客”。在烧锅屯半月,我们好似谷苗般长高长大了,在风中抽穗了……
工作后,我和包括“郎平”在内的同学在一起喝过无数次小酒。每每,我们喝得尽兴,尤其在雪夜,三几知己把着火炉,个个喝得脸孔红红时,会悠然想起我们的唐老师。在一次山火中,坐落在山脚下的我们的学校顿陷火海,为救学生,唐老师被红红的火焰收进天堂。每次聚会,从无人提及喝果酒,怕伤心。
从我们读书的那所县中学步行到小站,要一个半小时。那年来参加义务劳动,由刚从师范毕业没几天就来当我们班主任的唐金彩老师带队,我们一队人活蹦乱跳,撒着欢地跟着唐老师走。女生的背包男生分着背走,女生的手后来也被男生牵着走。如此,40分钟就到达了目的地。校长乐了,到我们班挖掘这次“飞行军”的理由。他本想在全校树一种精神,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起码是一种“抓革命促学习”的精神鼓舞了我们,让人人长出一双飞毛腿。当他声音饱满地问我们“落后的二班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能创造如此神奇的速度,全校第一个到达小站”?底下先是一片静,然后便是我们一齐扯开嗓门回答:“因为唐老师走在最前头!”
校长不理解:“别的班的班主任也走在最前头呀?重说,这不是理由!”
几个淘气男生小声嘀咕:“因为—因为,唐老师,长得好看。”
校长转下头,把耳朵朝向大家:“啥?再说一遍!”
剩下孤零的几个声音:“唐老师,好看。”
校长用异样的眼神瞄一遍我们,然后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走了。
我们到小站的目的是去坐落在那里的我们县最大的酒厂参加义务劳动。那时,学校特时兴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因为我们小,没资格像哥姐他们那样上山下乡,就每月抽出一段时间,到工厂和农村这个“革命大熔炉”里去锻炼。那是第一次到工厂劳动,那个心情,就当时我们肚子里的那点墨水,真找不到特稳准狠的词儿。当时说得最煽情的要属三春,他是个结巴,站在酒厂大门口,把帽子朝天上一扔:“太—,太—,啊就—太毙啦,贼毙!”
他说的“贼毙”有两层意思:一是他爹是个酒鬼,一天三顿酒,手里有俩钱,下酒菜是花生米;没钱时,一根大葱就能轻飘飘将自己鼓捣得人事不省。天天泡在酒味中,三春也馋酒。二是参加劳动,中午能得着一个面包,这后一点,对我们大家都“贼毙”,那时,不年不节的,能吃着细粮,况且还是面包,得做多少个梦能梦着一回?噢!对啦,还有唐老师,她真美,主要是美在年轻,她的脸总像喝了一斤以上的“高粱烧”那么红,红就招人看。所以她一来我们这个老师平均年龄50岁以上的学校,一当我们班主任,我们就立刻一个个变成围着她这轮明月打转的星星。
她带着我们参加果酒车间的劳动,主要是捡在接酒浆时损坏的瓶子。这个活儿不累,损坏的毕竟比好的少,所以我们闲着半个肩膀也能胜任。而我们的好处在于,能最近距离地接触果酒原浆机。那果酒原浆机慢悠悠地冒着热气,我们的眼前流香飘甜……一时半会儿我们能挺住,但它不停地又流又飘,终于勾起了我们的馋虫。于是,大家就你一点我一点地喝,一点点地整整喝了一上午,结果这酒后反劲儿,我们集体醉在了草垛上。
那天的太阳真好,晒着草垛也晒着我们,当厂长为此发火时,唐老师发现事态已无法收拾,为了她的学生,她违心向厂长认错,并承认自己也跟着喝了甜甜的果酒的酒浆。唉,都怪上苍赐给唐老师那张红红的太阳脸!后来,年轻的厂长把这件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是唯有我们班,中午没捞着吃面包。多少年后,我大学毕业回到老家,去看唐老师,她依然有张红红的脸,她的身边还多了一张白白的脸,那张脸的主人就是当年那个酒厂的厂长。
这是我与果酒的第一次接触。事隔半年后,我们下乡劳动,那情形就大变样了呀!这次是60度的“高粱烧”。我们是半大孩子,少男少女三十几人,到了一个叫“烧锅屯”的地方劳动(听这名吧,烧锅屯,它能离得了酒)。我们去帮人家铲地拔草,一个班的同学分住在四邻八院,先被队里请一次接风饭。每人一个盆,一条长长的木凳,坐满了我们几十号人,这时三春逗一句:“长长坐,吃饭饭。”队长说:“不光吃饭饭,还得喝酒酒!”
男同学一听,哄的一下乐起来。于是,一碗又一碗高粱烧上桌了。唐老师先接过第一碗酒,闻一闻就双眼发直了。女生害怕,打退堂鼓,我得装一把男人,把紧挨身边的女同学“郎平”的酒碗抢过来。我们男同学一个个装起英雄,跟队长比比划划地把碗中酒喝光了。待那三几碗酒下肚,瞧我们,晕得山昏水转,趁着酒兴,各种“豪言壮语”憋不住了,牛也吹了。我醉眼蒙,只记得“郎平”的眼睛里汪着一汪水地盯着我看。那夜,队部像着了火,一片笑声,吹牛声,队长的骂声,唐老师的劝声,女同学的歌声,小山村的鸡鸣狗吠声……
鸡鸣不止,我们却不行啦,一个个昏睡过去。女同学和唐老师除外。
我们这一醉,烧锅屯的人视我们一群为小男爷们儿,于是劳动之余家家轮流请我们去“喝酒酒”,那酒无一例外,高粱烧,50度、60度不一。那份辣,那份烈,让我们过早地尝了醉了,有的同学还学会了猜拳,还学会了耍诨话儿,更多的,是喝出一身的豪性和傲骨。离家半月,烦恼却如山里的云彩,飘的也浓、散的也快。更有趣的是,“郎平”护我如护小弟。我们的活儿是拔谷地的草,一条垄长过半公里,那时我瘦小枯干如小树,她则壮如烧锅屯的石刹山。她常以最快的速度拔自己垄上的草,等在大家的视野里消失,便转到我的垄上帮我。我拔一段,便觉前头只留草痕,抬头望也望不见,等到最后冲到“终点”,才发现地头前歪着一个“郎平”。
“郎平”有次破例被请(女生被请“喝酒酒”她是独一个),她不想只身赴宴,约仨俩同学同去,我在其中。菜不硬,但酒是烈性的65度。席间,主人不断地敬,我们不断地喝,最后,我不胜酒力,喝得当场“井喷”。主人乐得手舞足蹈,称我们可交,连声夸我们几位是“猪客”。“郎平”当场想翻脸,被我劝住,第二天一问才知,“猪客”是好称,意为实惠到家,是喝呕吐了的实惠客。后几天,另几个同学被请,没当成“猪客”,反遭村人骂为“鬼客”。在烧锅屯半月,我们好似谷苗般长高长大了,在风中抽穗了……
工作后,我和包括“郎平”在内的同学在一起喝过无数次小酒。每每,我们喝得尽兴,尤其在雪夜,三几知己把着火炉,个个喝得脸孔红红时,会悠然想起我们的唐老师。在一次山火中,坐落在山脚下的我们的学校顿陷火海,为救学生,唐老师被红红的火焰收进天堂。每次聚会,从无人提及喝果酒,怕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