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阿Q正传》是鲁迅基于辛亥革命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作品。鲁迅以一个思想家沉稳而又深邃的思考,深刻地认识了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阿Q是当时中国的典型代表之一,鲁迅对阿Q形象精妙地塑造有力地讽刺了当时社会一些心灵丑陋的旧中国人,严厉地批判了当时政府的腐败和人民的无知。
关键词:鲁迅 阿Q 形象塑造 方法
《阿Q正传》是鲁迅1921—1922年间所著的作品之一,收录于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当中,它最初刊登在北京《晨报副刊》。《阿Q正传》一经发表,在国内外引发巨大的响应,尤其是阿Q这个名字家喻户晓,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在于鲁迅对阿Q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
一.阿Q形象塑造的背景
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中国的国情面临巨大的变化,中国由此转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国内动荡不安,同时又面临外国侵略的社会背景之下,不少有志之士开始寻求挽救中国的对策。直到1912年,在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结束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但是由于中國的资产阶级没有发动员大量的人民群众,没有扎实的群众基础等原因,使得革命惨遭失败。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这项伟大的任务,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封建统治者奴役和压榨百姓的现象。统治阶级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维护自己的统治,这些政策就是所谓的封建礼教、封建迷信等愚民政策。
阿Q作为普通的下层人民,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其被奴役的生活状态展现的淋漓尽致。阿Q是那个年代真实的写照,作为一个下层雇农者,作为一个卑贱的贫民,对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他有意无意地接受了那个时代所赋予他的传统观念,在时代转型变换的洗礼中,他一次次遭受时代所给予他的冲击,步步走向毁灭,成为了“革命”的牺牲品。《阿Q正传》真实而又深刻地呈现了在历史转折时期,以阿Q为代表的下层民众的生存状态。20世纪初,社会急剧转折的时期,统治阶级懦弱、虚伪,广大农民麻木、愚昧。鲁迅作为经历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以他的亲身感受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段历史,一段凸显下层人民形象特点反映时代烙印的历史。
二.阿Q形象塑造的方法
鲁迅对于阿Q形象的塑造采用了综合分析的方法,包括对他的性格分析,心理分析和语言分析等。特殊方法的集中采集,为我们生动地呈现了一个封建社会底层受压迫,受奴役,性格与精神呈现异化状态的人物形象。
(一)阿Q形象的性格分析方法
对阿Q的性格分析,其主要特征是精神胜利法,阿Q是一个身上带有许多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形象,他既有质朴愚味、圆滑无赖的行为表现,又有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的心理活动,既有霸道蛮横而又卑怯懦弱的性格,又有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的思维。
阿Q的质朴愚味、圆滑无赖表现于阿Q虽然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却又在靠着自己的劳动生活,素有普通民众质朴的形象。你看,“口讷的他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他偷尼姑庵的萝卜,被尼姑发现了,死皮赖脸不承认”,还说:“你能叫得它答应吗?”又表现出了他的圆滑。阿Q还有自尊自大的一面,尤其是对于所有未庄的人,他表现出极度的漠视。对于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这件事,阿Q认为,自己的儿子并不差,将来比他强多了。他还自轻自贱,在一次赌博后,自己赢来的钱被抢走,他非常自责,通过自己打自己嘴巴来宣泄内心的愤懑。除此之外,阿Q霸道蛮横但又悲怯懦弱,在他被王胡打败这件事上,表现出懦弱的性格。他因受到赵太爷的迫害而丢了生计时,他就把不满的情绪发泄在别人身上,可以说在这些弱者面前,阿Q表现出了如赵太爷般的霸道,然而面对比他强大的人他又表现得卑怯懦弱。尤其是对于赵太爷和假洋鬼子,他可以做到一忍再忍,乖乖服从,在他被抓进公堂的时候,他更是表现得懦弱。最后,阿Q面对残酷屈辱的现实,往往表现出惊人的麻木。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之后,借助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他总能够神速地而完全的忘却过去的种种不幸,心安理得地照常生活下去,麻木和健忘是他的又一特征。
(二)阿Q形象的心理分析方法
鲁迅采用绘画的方式来呈现阿Q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有利于给人留下深刻的图画感,从而更好的塑造了阿Q这个形象。阿Q在宣布要“造反”的晚上内心有一系列想法。对于他心理活动的呈现作者做了形象的图画。他把革命党想象成“白盔白甲”,描绘了一种很威风的气场。他想象自己参加革命党后,内心乐翻了的心理状态。心理活动生动的画面化感,使阿Q这个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可以说,形象化的心理描写比直露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
鲁迅还用运用了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手法对阿Q的心理进行了描写。在阿Q高兴时,就用“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描述。当他因在“假”洋鬼子那里受挫时,就用“于是心里涌起了忧愁”描述。当他被押赴刑场,就用“他的思想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描述。采用切合情景的语言逐步引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新颖、别致、贴切情景。
(三)阿Q形象的语言分析方法
鲁迅在语言的运用上妙处极高,有时很简单的几句话就能凸显人物的形象。语言上幽默、夸张、带有反语,讽刺意味十足,以此将人物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阿Q正传》中很多幽默活泼的对白令人忍不住发笑但又值得人深思。对于阿Q的讽刺,主要有:阿Q“被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他并没有作出任何的反抗,心里却在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了”。
除此之外,描写人物的语言中不仅形象生动、动作性强,而且文字精练、准确。如阿Q调戏小尼姑后,“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出去了”一句中的“飞”字;阿Q偷萝卜时“连人和萝卜都滚出墙外面了”一句中的“滚”字;举人老爷送箱子的乌篷船“从黑中荡来”一句中的“荡”字;箱子送到赵府后,“赵太爷肚里一轮”一句中的“轮”字。这些字都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动作性。飞”字表现出阿Q的得意忘形;“滚”字写出了阿Q见狗追来,急不择路的慌乱情景;“荡”字写出了举家人的乌篷船极缓慢,不知不觉中,恐惊动未庄乡下人,也表现出举人老爷在革命震动县城时,胆战心惊,连夜疏散家财的惶恐心情;“轮”字更是点出了赵太爷的心计。
三.阿Q形象塑造的现实意义
对于阿Q形象的分析,不能仅停留于历史给我们呈现的印象上,挖掘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背景,对我们今天人的的塑造具有极大的鉴借价值,深刻分析性格表现,探索适合现代社会人类社会的理想人格。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也会有各种有缺陷的心理,即便没有鲁迅在《阿Q正传》中描述的阿Q的心理那么复杂,但一定程度上也不可忽视,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现状,是一个时代的写照。《阿Q正传》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具有不可磨灭的光辉,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人。而阿Q因其超阶级超民族性成为文学中的经典人物,阿Q和阿Q主义更成为思想落后的国人和卑怯国民性的代名词。鲁迅为我们阐释了阿Q的命运,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防止阿Q精神在我们身上的复活和重演。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张立新.论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J].语文学刊,2013(1).
[3]董培华.浅析鲁迅塑造阿Q形象的方法[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2).
[4]刘再复.用系统方法分析文学形象的尝试——读《论阿Q性格系统》[J].读书,1984(7).
[5]张育花,李红慧.从《阿Q正传》看阿Q形象的典型性[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关键词:鲁迅 阿Q 形象塑造 方法
《阿Q正传》是鲁迅1921—1922年间所著的作品之一,收录于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当中,它最初刊登在北京《晨报副刊》。《阿Q正传》一经发表,在国内外引发巨大的响应,尤其是阿Q这个名字家喻户晓,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在于鲁迅对阿Q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
一.阿Q形象塑造的背景
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中国的国情面临巨大的变化,中国由此转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国内动荡不安,同时又面临外国侵略的社会背景之下,不少有志之士开始寻求挽救中国的对策。直到1912年,在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结束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但是由于中國的资产阶级没有发动员大量的人民群众,没有扎实的群众基础等原因,使得革命惨遭失败。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这项伟大的任务,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封建统治者奴役和压榨百姓的现象。统治阶级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维护自己的统治,这些政策就是所谓的封建礼教、封建迷信等愚民政策。
阿Q作为普通的下层人民,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其被奴役的生活状态展现的淋漓尽致。阿Q是那个年代真实的写照,作为一个下层雇农者,作为一个卑贱的贫民,对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他有意无意地接受了那个时代所赋予他的传统观念,在时代转型变换的洗礼中,他一次次遭受时代所给予他的冲击,步步走向毁灭,成为了“革命”的牺牲品。《阿Q正传》真实而又深刻地呈现了在历史转折时期,以阿Q为代表的下层民众的生存状态。20世纪初,社会急剧转折的时期,统治阶级懦弱、虚伪,广大农民麻木、愚昧。鲁迅作为经历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以他的亲身感受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段历史,一段凸显下层人民形象特点反映时代烙印的历史。
二.阿Q形象塑造的方法
鲁迅对于阿Q形象的塑造采用了综合分析的方法,包括对他的性格分析,心理分析和语言分析等。特殊方法的集中采集,为我们生动地呈现了一个封建社会底层受压迫,受奴役,性格与精神呈现异化状态的人物形象。
(一)阿Q形象的性格分析方法
对阿Q的性格分析,其主要特征是精神胜利法,阿Q是一个身上带有许多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形象,他既有质朴愚味、圆滑无赖的行为表现,又有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的心理活动,既有霸道蛮横而又卑怯懦弱的性格,又有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的思维。
阿Q的质朴愚味、圆滑无赖表现于阿Q虽然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却又在靠着自己的劳动生活,素有普通民众质朴的形象。你看,“口讷的他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他偷尼姑庵的萝卜,被尼姑发现了,死皮赖脸不承认”,还说:“你能叫得它答应吗?”又表现出了他的圆滑。阿Q还有自尊自大的一面,尤其是对于所有未庄的人,他表现出极度的漠视。对于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这件事,阿Q认为,自己的儿子并不差,将来比他强多了。他还自轻自贱,在一次赌博后,自己赢来的钱被抢走,他非常自责,通过自己打自己嘴巴来宣泄内心的愤懑。除此之外,阿Q霸道蛮横但又悲怯懦弱,在他被王胡打败这件事上,表现出懦弱的性格。他因受到赵太爷的迫害而丢了生计时,他就把不满的情绪发泄在别人身上,可以说在这些弱者面前,阿Q表现出了如赵太爷般的霸道,然而面对比他强大的人他又表现得卑怯懦弱。尤其是对于赵太爷和假洋鬼子,他可以做到一忍再忍,乖乖服从,在他被抓进公堂的时候,他更是表现得懦弱。最后,阿Q面对残酷屈辱的现实,往往表现出惊人的麻木。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之后,借助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他总能够神速地而完全的忘却过去的种种不幸,心安理得地照常生活下去,麻木和健忘是他的又一特征。
(二)阿Q形象的心理分析方法
鲁迅采用绘画的方式来呈现阿Q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有利于给人留下深刻的图画感,从而更好的塑造了阿Q这个形象。阿Q在宣布要“造反”的晚上内心有一系列想法。对于他心理活动的呈现作者做了形象的图画。他把革命党想象成“白盔白甲”,描绘了一种很威风的气场。他想象自己参加革命党后,内心乐翻了的心理状态。心理活动生动的画面化感,使阿Q这个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可以说,形象化的心理描写比直露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
鲁迅还用运用了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手法对阿Q的心理进行了描写。在阿Q高兴时,就用“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描述。当他因在“假”洋鬼子那里受挫时,就用“于是心里涌起了忧愁”描述。当他被押赴刑场,就用“他的思想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描述。采用切合情景的语言逐步引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新颖、别致、贴切情景。
(三)阿Q形象的语言分析方法
鲁迅在语言的运用上妙处极高,有时很简单的几句话就能凸显人物的形象。语言上幽默、夸张、带有反语,讽刺意味十足,以此将人物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阿Q正传》中很多幽默活泼的对白令人忍不住发笑但又值得人深思。对于阿Q的讽刺,主要有:阿Q“被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他并没有作出任何的反抗,心里却在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了”。
除此之外,描写人物的语言中不仅形象生动、动作性强,而且文字精练、准确。如阿Q调戏小尼姑后,“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出去了”一句中的“飞”字;阿Q偷萝卜时“连人和萝卜都滚出墙外面了”一句中的“滚”字;举人老爷送箱子的乌篷船“从黑中荡来”一句中的“荡”字;箱子送到赵府后,“赵太爷肚里一轮”一句中的“轮”字。这些字都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动作性。飞”字表现出阿Q的得意忘形;“滚”字写出了阿Q见狗追来,急不择路的慌乱情景;“荡”字写出了举家人的乌篷船极缓慢,不知不觉中,恐惊动未庄乡下人,也表现出举人老爷在革命震动县城时,胆战心惊,连夜疏散家财的惶恐心情;“轮”字更是点出了赵太爷的心计。
三.阿Q形象塑造的现实意义
对于阿Q形象的分析,不能仅停留于历史给我们呈现的印象上,挖掘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背景,对我们今天人的的塑造具有极大的鉴借价值,深刻分析性格表现,探索适合现代社会人类社会的理想人格。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也会有各种有缺陷的心理,即便没有鲁迅在《阿Q正传》中描述的阿Q的心理那么复杂,但一定程度上也不可忽视,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现状,是一个时代的写照。《阿Q正传》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具有不可磨灭的光辉,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人。而阿Q因其超阶级超民族性成为文学中的经典人物,阿Q和阿Q主义更成为思想落后的国人和卑怯国民性的代名词。鲁迅为我们阐释了阿Q的命运,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防止阿Q精神在我们身上的复活和重演。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张立新.论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J].语文学刊,2013(1).
[3]董培华.浅析鲁迅塑造阿Q形象的方法[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2).
[4]刘再复.用系统方法分析文学形象的尝试——读《论阿Q性格系统》[J].读书,1984(7).
[5]张育花,李红慧.从《阿Q正传》看阿Q形象的典型性[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