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境教学如今已经成为课堂中惯用的一种教学手段,问题情境教学作为情境教学法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对于构建智慧型课堂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很多教师对于如何发挥问题情境教学的作用并没有明确的思路。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几种关于构建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望给广大教师带来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活;小组合作;情境
数学作为一门从幼儿园贯穿到高中的基础性学科,对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在认识到数学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如何使数学的学习更为灵活有趣也是广大教师研究的重点问题。而有效创设问题情境这一方法,就能使的小学数学的学习在教学应用中更为活泼有趣,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发言兴趣。
一、提出问题,联系实际生活
小学数学的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难免会有一些晦涩难懂之处,这让不少学生产生厌烦数学的心理。作为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不应只是一味地按照课本上的知识来教授学生,应该懂得变通,如在课堂正式开始之前,先向学生抛出几个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思考,以便在之后的课堂上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比如,在学习“图形的变换”的知识时,教师应该提前准备好几张图片或者教学课件,给出蜻蜓、窗花等图片,然后向同学们询问:“大家能说一说图片中图形形状和特点吗?”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这些都是轴对称图形。接下来,教师应该继续向学生提问:“大家能不能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呢?”若学生们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则说明此次课程中使用的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若学生不能很顺利地说出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教师应该对学生将进行引导,联系生活实际。比如,“你可以想一下我们平时画松树时,大家都会画一个什么形状呢?那这个形状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你画出的松树是不是也是个轴对称图形呢?”在引导学生能够指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后,教师应该对这个知识点加以巩固,可以再放出几张图片,比如脸谱、大门等。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能了解生活,做到知识和生活相结合。
在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后,教师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轴对称的认识,最好的办法就是实际操练,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几个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画图形在黑板上画出另一半;又或者让学生拿出一张纸进行多次对折,剪出一个自己喜欢图形。这种将知识寓于实践中的做法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二、创设情境,分小组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单纯的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不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熟练灵活的变换教学模式,分小组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变换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使学生有极大的兴趣融入课堂的学习中来,而且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们之间拉近彼此的距离,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分小组学习一是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因为在分小组学习的模式下,教师分配教学任务,由学生们在小组内讨论完成,这样小组间的学生们就可以互相帮助,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帮助学习吃力学生进行学习,解决了学习吃力学生可能由于自尊心和害羞的原因不愿意向教师问问题的问题。
比如,教师在教授“分数的意义”这堂知识时就可以选择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准备一些糖果,在上课时将学生平均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让学生记住自己的组里有几个成员。有小组长来教师这里取糖果,每人一颗,然后询问小组成员他们手中的糖果在小组总糖数里占多大比例。然后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小组里总共有四个人,组长一共拿了四颗糖果,你手里的一颗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引導学生作答(1/4),继续询问:“班里总共有20人,你手里的一颗糖果占班级总数的(1/20)。”教师也可以先讓学生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每人手里的糖果占班级总数的几分之几,然后再由教师进行引导作答。这种小组内的讨论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加强。进而设计:“假如每个组有一个蛋糕,应该怎么分才更合理,更公平呢?又该怎么去切这块蛋糕呢?你可以在一张纸上画出来,画完后在小组内讨论,看看其他成员是否会同意你的分法呢?”等相关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们在讨论中得到知识,对分数的认识能够印象深刻。养成学生们协同合作的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摆脱课堂的局限,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这种方式还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到生活实际之中进行,活学活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一味死板的教授学生知识,而更应该教授学生如何去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不仅能够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而且也能够使学生的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可谓是一举多得的办法。
例如,教师在教授“分数与除法”这一知识,可以创设一个教学情境:为了让同学们表演一个节目,教师只买了五米的红绸带,但是表演这个节目需要六个女生,那么平均每个人分几米?这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如何做才能够使红绸带的分配更为公平。当学生能够说出将5米的红绸带进行6等分,也就是5÷6等于5/6米时,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这一方法也就得到了真正的体现。由此可见,为学生们营造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可以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需要深入地挖掘情境教学的有效形式,赋予学生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从而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实现全面的提高。
综上看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们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的活跃,更加的灵敏。因此,教师要不断优化问题情境构建模式,探索创新的教学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了理论与知识相结合,使学生们在有趣的课堂学习中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颖.小议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J].才智,2010(6).
[2]邱春玲.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0).
[3]魏翠芳.提高教学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甘肃教育,2015(7).
[4]胡丽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学周刊,2011(14).
关键词:生活;小组合作;情境
数学作为一门从幼儿园贯穿到高中的基础性学科,对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在认识到数学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如何使数学的学习更为灵活有趣也是广大教师研究的重点问题。而有效创设问题情境这一方法,就能使的小学数学的学习在教学应用中更为活泼有趣,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发言兴趣。
一、提出问题,联系实际生活
小学数学的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难免会有一些晦涩难懂之处,这让不少学生产生厌烦数学的心理。作为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不应只是一味地按照课本上的知识来教授学生,应该懂得变通,如在课堂正式开始之前,先向学生抛出几个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思考,以便在之后的课堂上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比如,在学习“图形的变换”的知识时,教师应该提前准备好几张图片或者教学课件,给出蜻蜓、窗花等图片,然后向同学们询问:“大家能说一说图片中图形形状和特点吗?”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这些都是轴对称图形。接下来,教师应该继续向学生提问:“大家能不能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呢?”若学生们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则说明此次课程中使用的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若学生不能很顺利地说出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教师应该对学生将进行引导,联系生活实际。比如,“你可以想一下我们平时画松树时,大家都会画一个什么形状呢?那这个形状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你画出的松树是不是也是个轴对称图形呢?”在引导学生能够指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后,教师应该对这个知识点加以巩固,可以再放出几张图片,比如脸谱、大门等。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能了解生活,做到知识和生活相结合。
在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后,教师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轴对称的认识,最好的办法就是实际操练,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几个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画图形在黑板上画出另一半;又或者让学生拿出一张纸进行多次对折,剪出一个自己喜欢图形。这种将知识寓于实践中的做法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二、创设情境,分小组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单纯的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不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熟练灵活的变换教学模式,分小组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变换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使学生有极大的兴趣融入课堂的学习中来,而且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们之间拉近彼此的距离,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分小组学习一是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因为在分小组学习的模式下,教师分配教学任务,由学生们在小组内讨论完成,这样小组间的学生们就可以互相帮助,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帮助学习吃力学生进行学习,解决了学习吃力学生可能由于自尊心和害羞的原因不愿意向教师问问题的问题。
比如,教师在教授“分数的意义”这堂知识时就可以选择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准备一些糖果,在上课时将学生平均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让学生记住自己的组里有几个成员。有小组长来教师这里取糖果,每人一颗,然后询问小组成员他们手中的糖果在小组总糖数里占多大比例。然后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小组里总共有四个人,组长一共拿了四颗糖果,你手里的一颗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引導学生作答(1/4),继续询问:“班里总共有20人,你手里的一颗糖果占班级总数的(1/20)。”教师也可以先讓学生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每人手里的糖果占班级总数的几分之几,然后再由教师进行引导作答。这种小组内的讨论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加强。进而设计:“假如每个组有一个蛋糕,应该怎么分才更合理,更公平呢?又该怎么去切这块蛋糕呢?你可以在一张纸上画出来,画完后在小组内讨论,看看其他成员是否会同意你的分法呢?”等相关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们在讨论中得到知识,对分数的认识能够印象深刻。养成学生们协同合作的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摆脱课堂的局限,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这种方式还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到生活实际之中进行,活学活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一味死板的教授学生知识,而更应该教授学生如何去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不仅能够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而且也能够使学生的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可谓是一举多得的办法。
例如,教师在教授“分数与除法”这一知识,可以创设一个教学情境:为了让同学们表演一个节目,教师只买了五米的红绸带,但是表演这个节目需要六个女生,那么平均每个人分几米?这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如何做才能够使红绸带的分配更为公平。当学生能够说出将5米的红绸带进行6等分,也就是5÷6等于5/6米时,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这一方法也就得到了真正的体现。由此可见,为学生们营造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可以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需要深入地挖掘情境教学的有效形式,赋予学生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从而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实现全面的提高。
综上看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们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的活跃,更加的灵敏。因此,教师要不断优化问题情境构建模式,探索创新的教学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了理论与知识相结合,使学生们在有趣的课堂学习中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颖.小议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J].才智,2010(6).
[2]邱春玲.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0).
[3]魏翠芳.提高教学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甘肃教育,2015(7).
[4]胡丽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学周刊,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