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产教融合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职业教育的生命线。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坚持产教融合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重点在于构建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育与产业的统筹融合。基于此,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及个案研究法,重点结合广东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运行现状,结合产教融合发展特点和趋势,探索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运行机制有效运作的对策。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1-0028-02
一、新时代产教融合的内涵特征与价值诉求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特征
产教融合能够优化教育和产业的配置方式,具有如下特征:
1.产教融合具有多主体性
产教融合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组织行业的各自作用优势,科学搭建“四位一体”架构,协同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首先,政府在产教融合中起到政策引导和支持作用,着力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教育改革升级衔接、实现产教融合提供法律保障和健全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制,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次,社会组织行业作为产业的载体,通过建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并及时发布行业人才需求信息等,在产教融合中起到发挥协调指导作用,不仅能为产教融合提供指导、服务和评价作用,还能为政府提供支持服务监管服务。
再次,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企业作为人才的最终使用者,在产教融合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需要重新构建产业与教育的关系,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决定因素,實现从政府配置转向市场配置,实现内生的融合。最后,加大办学体制改革的力度,学校要积极获取更多的办学资源,全面推行和吸收企业的资源要素,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
2.产教融合具有多层次性
产教融合作为学校与企业合作形式之一,产教融合可以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去理解其内涵。从宏观层面看,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基础作用,高职教育的发展要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的产业发展相结合,政府部门在进行经济发展、产业规划时需要同步规划产教融合,并创建适宜的产教融合发展环境。从中观层面上看,要处理好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协调关系,需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的协调组织、计划管理、人才需求预测、专业结构调整等作用,科学将学校与企业组织起来,实现教育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有效融合,实现校企的多元合作。从微观层面上看,将学校的教育活动,如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与企业实际生产需求相结合,在学校的培训课程、培养体系、实训等与产业的资源、理念等相互整合,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共享产学资源。
(二)产教融合的价值诉求
高职院校作为“政—企—行—校”多元主体办学模式的合作实践平台,现阶段“产教融合”的目标价值诉求在于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核心地位,积极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训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教育环节,实现“产业”与“教育”的统筹融合,发挥协同育人双主体功能,确保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同步性和协同性。
二、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现实瓶颈
目前,我国在产教融合上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快速的时代下,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在取得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不断探索,并积极面对在产教融合实践中存在的瓶颈。
(一)产教融合内外部支持环境亟待完善
以广东为例,目前国家和广东省政府十分重视产教融合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但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行业企业参与度不够。出于对短期利益的需要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企业不愿过多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偏向直接向社会招聘人才,而不愿花费精力和资金成本去培养人才,产教融合在广东省仍然停留在“在校培养、在企实习”的层面上。这种缺失行业企业外部支持环境的产教融合的运行机制是不健全的。另一方面,系统且规范的校企合作政策机制仍有待健全,合作细化要求和相关激励政策不够,内外支持环境协调性与资源配置力度不足,亦缺乏组织管理与评价监督机构,使校企合作成为一种表面化形式,产教关系仍有待完善,需要进一步推动。
(二)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亟待加强
在产教融合的实践现状中,企业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亦远远不够,很多时候由于高职学生在企业实践带给企业的经济效益有限,甚至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难以给企业创造价值,导致很多企业很少将高职院校人才纳入企业自身的发展链中,长效化合作机制难以形成,产教融合呈现形式化态势,在微观融合动力层面矛盾重重。
(三)高职院校间发展资源不均衡
目前,我国对产教融合日益重视,但不同地区不同高职院校之间的融合发展存在很大差异和不平衡性,首先,不同院校对产教融合运行机制掌握的理论支撑不尽相同,运行理论相同的前提下对理论的掌握认知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次,不同地方院校进行产教融合的运行机制的实践形式和所得到的社会资源支撑不同;最后,不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目标等不同,最终的实践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异。
各高职院校间产教融合发展差异具体表现在:首先,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理论支撑不尽相同,即使理论相同,其认知水平、高度及侧重点亦有差异。其次,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实践形式不尽相同,有专业镇产业学院模式、教师工作室模式及现代学徒制模式等。最后,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运行基础、宗旨和目标等不尽相同。这种发展差异和资源不均衡导致产教融合在各高职院校发展不均衡,阻碍各高职院校间交流的宽度和深度,影响高职院校之间的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集群发展效应受阻。 三、产教融合有效运作的对策
(一)调整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优化思路
通过以上分析,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在内外环境支撑政策措施、企业参与动力、各高职院校的发展融合深度等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在思路的优化上,需要从“单向发展”到“优势互补”思维转变,综合考虑国家政策外部优势发展条件,注重与外部环境的优势互补,实现以产教融合促区域发展、以区域发展促产教融合的目标,进而双方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动态发展进程。从“分隔管理”到“系统部署”,产教融合不是固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多方利益主体相互协同推动发展的过程,通过不断加强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在不同要素层面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不同利益主体和不同类型资源的协调发展是产教融合的最终目标。结合广东高职产教融合发展现状来看,政府发挥重要的调控和引领作用,需要不断加强相关政策措施的针对性,而行业也需要以重要的指导评价者角色参与到产教融合的工作中,通过系统部署来协调各方利益主体,制订系统性的融合方案,提高系统参与方主体的作用。
(二)构建健全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
构建健全的自组织机制。高职院校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地区相关产业的职业岗位群的发展和需求情况,确定其教育模式和培养目标,调整专业的优化设置,实现专业的“宽窄并存”,提高职院校的适应性。其次,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要适当提高实习实训课程的比例,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最后,针对目前广东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现状,改革现有教学法,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实操性强的教学方法的应用改变现有教学现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构建动态的人才供求机制。高职院校需要通过产教融合,需要结合生源市场,开展不同形式的學历与非学历教育,提高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力。其次,基于劳动力市场构建供求机制,精准了解市场用工需求,重视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调整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最后,基于市场需求预测构建供求机制,以广东省来分析,由于广东产业经济更新较快,这与人才培训需要较长的周期性是有所矛盾的,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提高对未来市场的人才需求的预测准确度,在预测分析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广东地区各产业比重情况的了解,分析不同产业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重点分析支柱产业的未来发展动态。
构建灵活的资源调控机制。首先,政府作为构建资源调控机制的主导,需要积极推动行业企业以不同形式参与到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中,通过相关政策条例保障产教融合资源投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加强对产教融合过程中资源的监督监管和指导。其次,以企业为辅助构建资源调控机制,行业企业需要用自身丰富资源协助政府拓宽产教融合资源来源渠道,丰富产教融合中资源的使用和管理办法,以经费投入等方式参与到产教融合中。最后,以市场为导向构建资源调控机制,根据未来企业将产生的人才需求情况,增加或减少某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数量,提高资源的经济效益和利用率。
(三)注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目前,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别是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的高职教育质量时代、人工智能发展时代影响下,产业呈现业态柔性化、结构高度化的特点,与之相适应,人才培训应当更加优质化。因此,需要注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调整人才培养形态,实现“校企一体化”“数据平台化”“学习网络化”“培养柔性化”的四个重大转变。“校企一体化”即是实现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双主体”育人模式,通过“协同共建”和“联合培养”的网络资源一体化融合,实现校企资源的“共建、共商、共享”;“数据平台化”主要是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基础,借助智能化信息技术,实现数据的开放、共享与安全。“学习网络化”主要借助网络平台推动学习方式的转变,师生互动交流学习向着人机互动自主学习、个性化选择性学习和小组实践性互动学习方式转变。“培养柔性化”主要是依据人才需求、企业生产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等进行专业方向的柔性化、个性化定制,实现专业与产业的“相生共融”的新形态。
四、总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深化校企合作,加大产教融合的力度。结合我国政策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要求,需要重新整合教育和社会资源,重新设计国家教育改革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实现教育和产业的双提升、双提优,这是新时代为了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而提出的新的人才培养供给改革措施。实践表明,现阶段产教关系尚未达到理想状态的“融合”,需要不断创新产教融合机制与实施手段,全面提升产教融合模式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志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涵、本质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5):35-41.
[2]金贵宝.将产教融合贯穿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N].中国教育报,2015-09-14.
[3]徐黎明.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制度的内涵、特点和建设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5):31-34.
编辑 张 慧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1-0028-02
一、新时代产教融合的内涵特征与价值诉求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特征
产教融合能够优化教育和产业的配置方式,具有如下特征:
1.产教融合具有多主体性
产教融合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组织行业的各自作用优势,科学搭建“四位一体”架构,协同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首先,政府在产教融合中起到政策引导和支持作用,着力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教育改革升级衔接、实现产教融合提供法律保障和健全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制,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次,社会组织行业作为产业的载体,通过建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并及时发布行业人才需求信息等,在产教融合中起到发挥协调指导作用,不仅能为产教融合提供指导、服务和评价作用,还能为政府提供支持服务监管服务。
再次,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企业作为人才的最终使用者,在产教融合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需要重新构建产业与教育的关系,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决定因素,實现从政府配置转向市场配置,实现内生的融合。最后,加大办学体制改革的力度,学校要积极获取更多的办学资源,全面推行和吸收企业的资源要素,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
2.产教融合具有多层次性
产教融合作为学校与企业合作形式之一,产教融合可以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去理解其内涵。从宏观层面看,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基础作用,高职教育的发展要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的产业发展相结合,政府部门在进行经济发展、产业规划时需要同步规划产教融合,并创建适宜的产教融合发展环境。从中观层面上看,要处理好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协调关系,需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的协调组织、计划管理、人才需求预测、专业结构调整等作用,科学将学校与企业组织起来,实现教育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有效融合,实现校企的多元合作。从微观层面上看,将学校的教育活动,如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与企业实际生产需求相结合,在学校的培训课程、培养体系、实训等与产业的资源、理念等相互整合,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共享产学资源。
(二)产教融合的价值诉求
高职院校作为“政—企—行—校”多元主体办学模式的合作实践平台,现阶段“产教融合”的目标价值诉求在于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核心地位,积极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训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教育环节,实现“产业”与“教育”的统筹融合,发挥协同育人双主体功能,确保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同步性和协同性。
二、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现实瓶颈
目前,我国在产教融合上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快速的时代下,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在取得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不断探索,并积极面对在产教融合实践中存在的瓶颈。
(一)产教融合内外部支持环境亟待完善
以广东为例,目前国家和广东省政府十分重视产教融合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但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行业企业参与度不够。出于对短期利益的需要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企业不愿过多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偏向直接向社会招聘人才,而不愿花费精力和资金成本去培养人才,产教融合在广东省仍然停留在“在校培养、在企实习”的层面上。这种缺失行业企业外部支持环境的产教融合的运行机制是不健全的。另一方面,系统且规范的校企合作政策机制仍有待健全,合作细化要求和相关激励政策不够,内外支持环境协调性与资源配置力度不足,亦缺乏组织管理与评价监督机构,使校企合作成为一种表面化形式,产教关系仍有待完善,需要进一步推动。
(二)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亟待加强
在产教融合的实践现状中,企业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亦远远不够,很多时候由于高职学生在企业实践带给企业的经济效益有限,甚至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难以给企业创造价值,导致很多企业很少将高职院校人才纳入企业自身的发展链中,长效化合作机制难以形成,产教融合呈现形式化态势,在微观融合动力层面矛盾重重。
(三)高职院校间发展资源不均衡
目前,我国对产教融合日益重视,但不同地区不同高职院校之间的融合发展存在很大差异和不平衡性,首先,不同院校对产教融合运行机制掌握的理论支撑不尽相同,运行理论相同的前提下对理论的掌握认知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次,不同地方院校进行产教融合的运行机制的实践形式和所得到的社会资源支撑不同;最后,不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目标等不同,最终的实践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异。
各高职院校间产教融合发展差异具体表现在:首先,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理论支撑不尽相同,即使理论相同,其认知水平、高度及侧重点亦有差异。其次,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实践形式不尽相同,有专业镇产业学院模式、教师工作室模式及现代学徒制模式等。最后,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运行基础、宗旨和目标等不尽相同。这种发展差异和资源不均衡导致产教融合在各高职院校发展不均衡,阻碍各高职院校间交流的宽度和深度,影响高职院校之间的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集群发展效应受阻。 三、产教融合有效运作的对策
(一)调整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优化思路
通过以上分析,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在内外环境支撑政策措施、企业参与动力、各高职院校的发展融合深度等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在思路的优化上,需要从“单向发展”到“优势互补”思维转变,综合考虑国家政策外部优势发展条件,注重与外部环境的优势互补,实现以产教融合促区域发展、以区域发展促产教融合的目标,进而双方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动态发展进程。从“分隔管理”到“系统部署”,产教融合不是固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多方利益主体相互协同推动发展的过程,通过不断加强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在不同要素层面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不同利益主体和不同类型资源的协调发展是产教融合的最终目标。结合广东高职产教融合发展现状来看,政府发挥重要的调控和引领作用,需要不断加强相关政策措施的针对性,而行业也需要以重要的指导评价者角色参与到产教融合的工作中,通过系统部署来协调各方利益主体,制订系统性的融合方案,提高系统参与方主体的作用。
(二)构建健全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
构建健全的自组织机制。高职院校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地区相关产业的职业岗位群的发展和需求情况,确定其教育模式和培养目标,调整专业的优化设置,实现专业的“宽窄并存”,提高职院校的适应性。其次,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要适当提高实习实训课程的比例,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最后,针对目前广东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现状,改革现有教学法,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实操性强的教学方法的应用改变现有教学现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构建动态的人才供求机制。高职院校需要通过产教融合,需要结合生源市场,开展不同形式的學历与非学历教育,提高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力。其次,基于劳动力市场构建供求机制,精准了解市场用工需求,重视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调整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最后,基于市场需求预测构建供求机制,以广东省来分析,由于广东产业经济更新较快,这与人才培训需要较长的周期性是有所矛盾的,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提高对未来市场的人才需求的预测准确度,在预测分析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广东地区各产业比重情况的了解,分析不同产业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重点分析支柱产业的未来发展动态。
构建灵活的资源调控机制。首先,政府作为构建资源调控机制的主导,需要积极推动行业企业以不同形式参与到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中,通过相关政策条例保障产教融合资源投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加强对产教融合过程中资源的监督监管和指导。其次,以企业为辅助构建资源调控机制,行业企业需要用自身丰富资源协助政府拓宽产教融合资源来源渠道,丰富产教融合中资源的使用和管理办法,以经费投入等方式参与到产教融合中。最后,以市场为导向构建资源调控机制,根据未来企业将产生的人才需求情况,增加或减少某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数量,提高资源的经济效益和利用率。
(三)注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目前,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别是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的高职教育质量时代、人工智能发展时代影响下,产业呈现业态柔性化、结构高度化的特点,与之相适应,人才培训应当更加优质化。因此,需要注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调整人才培养形态,实现“校企一体化”“数据平台化”“学习网络化”“培养柔性化”的四个重大转变。“校企一体化”即是实现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双主体”育人模式,通过“协同共建”和“联合培养”的网络资源一体化融合,实现校企资源的“共建、共商、共享”;“数据平台化”主要是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基础,借助智能化信息技术,实现数据的开放、共享与安全。“学习网络化”主要借助网络平台推动学习方式的转变,师生互动交流学习向着人机互动自主学习、个性化选择性学习和小组实践性互动学习方式转变。“培养柔性化”主要是依据人才需求、企业生产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等进行专业方向的柔性化、个性化定制,实现专业与产业的“相生共融”的新形态。
四、总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深化校企合作,加大产教融合的力度。结合我国政策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要求,需要重新整合教育和社会资源,重新设计国家教育改革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实现教育和产业的双提升、双提优,这是新时代为了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而提出的新的人才培养供给改革措施。实践表明,现阶段产教关系尚未达到理想状态的“融合”,需要不断创新产教融合机制与实施手段,全面提升产教融合模式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志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涵、本质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5):35-41.
[2]金贵宝.将产教融合贯穿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N].中国教育报,2015-09-14.
[3]徐黎明.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制度的内涵、特点和建设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5):31-34.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