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人们对身体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进一步加强中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科学化水平,更好的引导和指导广大学生积极的投身全民体育运动,科学合理化的进行锻炼;为提高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加强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科学健身水平;对中学生体质提高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增进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识,促进学生对体育健身的重视,普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意识
一、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高速的发展,人类基本的生活方式正在被或已经受到一定的影响和改变,特别是对中学的影响更为明显。中学生的发展过程,不断的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对社会进行认知的过程,并且通过加强主观意识,潜移默化的心理活动改变学生对整个社会,以及对体育的认知。为了增强学生体育锻炼意识,通过利用各种不同体育教育方式和训练手段对中学生的体育意识进行培养。体育不仅是作为一项增强身体素质的锻炼活动,并且伴随着积极向上的行为意识,对增强适应社会,掌握体育锻炼基本技能和理论等方面知识,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随着国内外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广泛宣传体育运动,以及各种体育赛事的举办,中学生将面对大量而丰富的体育信息,通过个体主观意识的接受和消化,反映出不同特点的体育意识,这类反馈信息,经过一定重复,被人们所吸收消化,并逐渐发展成为个人自主的心理过程,对个人的体育意识起着促进或促退作用,通过特定的媒介或载体,反馈形成这种体育现象,反映体育思想、文化和观点的个人意识既是体育意识。因此,要善于使用积极有效的方式方法对中学生的体育意识进行因材施教的培养。
二、青少年体育意识的特点
中学生的年龄阶段一般处于16至20岁之间,属于青年中期年龄阶段,机体各种机能已经逐渐发育完善,逐渐达到了较高的身体素质水平。随着身体和心理发育的逐渐成熟,学生对身体以及心理有了更高的追求。男同学更倾向于强壮健美的体格,讲究风姿潇洒,追求飘逸洒脱,在激烈的体育运动对抗中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女同学则追求完美曲线的体态,讲究温文儒雅,看重身形身材;他们在各种各样丰富的体育活动中,不仅塑造了良好的身体,在心理上又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体育意识。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在体育活动中逐渐形成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
对于中学生而言,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不仅有助于身体生长发育,而且有助于释放学习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促进身体机能良性循环,增强抵抗力。养成在生活中长期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促进中学生体育锻炼意识逐步形成。
(二)中学生体育意识发展的差异性
通过调查分析,以及男女生理的差异性不难发现,青少年学生体育意识和发展带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性。由于身体和心理上发展的变化,男女生在喜爱项目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在不同运动项目的选择上,男同学更偏向于力量型、挑战型、刺激型的运动,例如篮球、足球、网球等。而女同学则偏向于对身体柔韧度、协调性、灵敏度较高的体育运动项目。例如健身健美操、瑜伽、游泳等。
(三)通过体育教育学生的体育意识更为强烈
中学生的种种生理机能正处于成熟高峰,他们精力充沛、积极性高、思维灵敏、爱好广泛、追求新颖,在学习的空暇时间内对生活情趣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及对学校体育课程的学习和了解,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更为强烈。他们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对身体、心理、学习等方面会起到一个积极向上的作用,虽然学习是作为一个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学生每天必要的活动,但如果想要取得一个较好的学习成绩,学生更应该注重提高学习效率,而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身体机能的良好运行,使人的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并且对大脑的供血起到良好的作用,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使身体血液循环系统良好运行,大脑保持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因而学习效率同样得到提到,并且体育锻炼在减轻压力影响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增强体育意识和加强体育锻炼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学生的体育意识更为强烈。
三、青少年体育意识的培养
(一)运用体育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通过体育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同时体育教学是学生认识体育基本知识与参与实践活动十分直接的教学形式。这种对体育的认识以及体育活动的实践与教学活相结合。因而根据体育课程特点、教学方法和教学的组织形式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以掌握“三基”为出发点和终身受益的宗旨,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使用较为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通过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知性,加强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充分引起学生对体育课程及体育时间活动的兴趣与愿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情趣尽至,充分锻炼身体,展现自我,实现自我,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加强学生对体育的基础认识,提高体育意识。
(二)体育环境对于学生体育意识形成的重要性
学生体育意识的养成同样依赖于体育环境以及体育配套设施。通过实践证明,优美高雅、美观和谐、积极乐观的校园体育环境,对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审美情趣的培养,以发展和促进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养成,有重要的意义。在体育设备方面,学校应提供充足的运动器材和场地,满足学生对不同项目的需求和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以保证他们在体育活动中情趣俱佳,心情愉悦,获得健康效果,加深学生体育意识影响。因此良好完善的教学环境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加了学生锻炼身体以及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积极决定性的作用。
(三)结合学生个性特点进行体育意识的培养
体育意识是人们在体育实践活动中或对体育运动认识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体经验。因此,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需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的效果。其次应该努力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喜爱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不仅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同样也需加强学生主观意识增强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懂得参与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加强理论学习,刺激学生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本,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与体育活动的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学生体育意识的个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参与体育运动的不同活动方式上,加上个人的主观意识和体育经验不同,部分学生的体育意识淡薄,由于受传统挂念的束缚,大众明显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严重风气。因此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因人因材施教,并且开展各种小型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和比赛,加强学生体育竞争意识和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良好的体育意识。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中学生对体育意识的认识程度普遍较深,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有一定的了解,但少部分学生对体育意识的认识程度还不够。
2.大部分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情绪较为热情,但仍然有少数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参加体育锻炼实践活动。
3.体育运动配套设施准备不完善,主要突出表现在场地、器材、用具较少,造成的主要原因是经费不足,和利用率低下。
4.体育锻炼最基本的是坚持不懈,通过调查发现,仍有少部分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缺少恒心,遇到困难不能克服,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缺乏自主性和能动性。
(二)建议
1.广大体育教师应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完善自我,真正体会到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重要性,大力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将体育意识培养贯穿于每一堂课和其它各种教学活动中。
2.提高中学生体育意识,加强校园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在班级或是学校之间组织一些小型的,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兴趣,活跃校园体育运动气氛。
3.完善体育运动设施,加大对校园体育场地、器材、用具的投资,提高和改进场地、器材的使用率。
4.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大力开展各种小型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运动,以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国谱,吴锡忠.论当代大学生体育意识培养[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1)
[2]陈威,刘超,赵先卿.对安徽省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6(04)
作者简介:王超,硕士研究生,四川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意识
一、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高速的发展,人类基本的生活方式正在被或已经受到一定的影响和改变,特别是对中学的影响更为明显。中学生的发展过程,不断的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对社会进行认知的过程,并且通过加强主观意识,潜移默化的心理活动改变学生对整个社会,以及对体育的认知。为了增强学生体育锻炼意识,通过利用各种不同体育教育方式和训练手段对中学生的体育意识进行培养。体育不仅是作为一项增强身体素质的锻炼活动,并且伴随着积极向上的行为意识,对增强适应社会,掌握体育锻炼基本技能和理论等方面知识,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随着国内外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广泛宣传体育运动,以及各种体育赛事的举办,中学生将面对大量而丰富的体育信息,通过个体主观意识的接受和消化,反映出不同特点的体育意识,这类反馈信息,经过一定重复,被人们所吸收消化,并逐渐发展成为个人自主的心理过程,对个人的体育意识起着促进或促退作用,通过特定的媒介或载体,反馈形成这种体育现象,反映体育思想、文化和观点的个人意识既是体育意识。因此,要善于使用积极有效的方式方法对中学生的体育意识进行因材施教的培养。
二、青少年体育意识的特点
中学生的年龄阶段一般处于16至20岁之间,属于青年中期年龄阶段,机体各种机能已经逐渐发育完善,逐渐达到了较高的身体素质水平。随着身体和心理发育的逐渐成熟,学生对身体以及心理有了更高的追求。男同学更倾向于强壮健美的体格,讲究风姿潇洒,追求飘逸洒脱,在激烈的体育运动对抗中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女同学则追求完美曲线的体态,讲究温文儒雅,看重身形身材;他们在各种各样丰富的体育活动中,不仅塑造了良好的身体,在心理上又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体育意识。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在体育活动中逐渐形成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
对于中学生而言,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不仅有助于身体生长发育,而且有助于释放学习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促进身体机能良性循环,增强抵抗力。养成在生活中长期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促进中学生体育锻炼意识逐步形成。
(二)中学生体育意识发展的差异性
通过调查分析,以及男女生理的差异性不难发现,青少年学生体育意识和发展带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性。由于身体和心理上发展的变化,男女生在喜爱项目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在不同运动项目的选择上,男同学更偏向于力量型、挑战型、刺激型的运动,例如篮球、足球、网球等。而女同学则偏向于对身体柔韧度、协调性、灵敏度较高的体育运动项目。例如健身健美操、瑜伽、游泳等。
(三)通过体育教育学生的体育意识更为强烈
中学生的种种生理机能正处于成熟高峰,他们精力充沛、积极性高、思维灵敏、爱好广泛、追求新颖,在学习的空暇时间内对生活情趣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及对学校体育课程的学习和了解,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更为强烈。他们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对身体、心理、学习等方面会起到一个积极向上的作用,虽然学习是作为一个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学生每天必要的活动,但如果想要取得一个较好的学习成绩,学生更应该注重提高学习效率,而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身体机能的良好运行,使人的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并且对大脑的供血起到良好的作用,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使身体血液循环系统良好运行,大脑保持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因而学习效率同样得到提到,并且体育锻炼在减轻压力影响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增强体育意识和加强体育锻炼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学生的体育意识更为强烈。
三、青少年体育意识的培养
(一)运用体育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通过体育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同时体育教学是学生认识体育基本知识与参与实践活动十分直接的教学形式。这种对体育的认识以及体育活动的实践与教学活相结合。因而根据体育课程特点、教学方法和教学的组织形式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以掌握“三基”为出发点和终身受益的宗旨,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使用较为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通过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知性,加强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充分引起学生对体育课程及体育时间活动的兴趣与愿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情趣尽至,充分锻炼身体,展现自我,实现自我,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加强学生对体育的基础认识,提高体育意识。
(二)体育环境对于学生体育意识形成的重要性
学生体育意识的养成同样依赖于体育环境以及体育配套设施。通过实践证明,优美高雅、美观和谐、积极乐观的校园体育环境,对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审美情趣的培养,以发展和促进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养成,有重要的意义。在体育设备方面,学校应提供充足的运动器材和场地,满足学生对不同项目的需求和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以保证他们在体育活动中情趣俱佳,心情愉悦,获得健康效果,加深学生体育意识影响。因此良好完善的教学环境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加了学生锻炼身体以及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积极决定性的作用。
(三)结合学生个性特点进行体育意识的培养
体育意识是人们在体育实践活动中或对体育运动认识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体经验。因此,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需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的效果。其次应该努力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喜爱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不仅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同样也需加强学生主观意识增强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懂得参与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加强理论学习,刺激学生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本,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与体育活动的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学生体育意识的个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参与体育运动的不同活动方式上,加上个人的主观意识和体育经验不同,部分学生的体育意识淡薄,由于受传统挂念的束缚,大众明显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严重风气。因此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因人因材施教,并且开展各种小型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和比赛,加强学生体育竞争意识和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良好的体育意识。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中学生对体育意识的认识程度普遍较深,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有一定的了解,但少部分学生对体育意识的认识程度还不够。
2.大部分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情绪较为热情,但仍然有少数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参加体育锻炼实践活动。
3.体育运动配套设施准备不完善,主要突出表现在场地、器材、用具较少,造成的主要原因是经费不足,和利用率低下。
4.体育锻炼最基本的是坚持不懈,通过调查发现,仍有少部分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缺少恒心,遇到困难不能克服,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缺乏自主性和能动性。
(二)建议
1.广大体育教师应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完善自我,真正体会到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重要性,大力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将体育意识培养贯穿于每一堂课和其它各种教学活动中。
2.提高中学生体育意识,加强校园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在班级或是学校之间组织一些小型的,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兴趣,活跃校园体育运动气氛。
3.完善体育运动设施,加大对校园体育场地、器材、用具的投资,提高和改进场地、器材的使用率。
4.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大力开展各种小型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运动,以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国谱,吴锡忠.论当代大学生体育意识培养[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1)
[2]陈威,刘超,赵先卿.对安徽省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6(04)
作者简介:王超,硕士研究生,四川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