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生10年,他可能会被叫作“王跃进”,晚生30年,说不定就成了“王洪生”。44年前,安徽一位农民顺应潮流给儿子取了一个富时代特色的名字——王忠心,却在今天显得那么耐人寻味……
兵,王忠心。
同样四个字,更有别样读法:“兵王”,忠心。
拥有我军士兵最高军衔“一级军士长”,荣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第二炮兵十大优秀士官”,经历3种型号导弹都能在本专业领域“说了算”,带出的“徒弟”有“科技练兵模范战士”徐海波、“全国优秀大学生”高明……
这个兵,以连为家,忠心可鉴,用超群武艺铸就“兵王”美称!
25年不遗余力创造卓越——书写一个士兵的传奇
1991年秋,戈壁滩,风起云涌。随着一声点火口令,刚刚列装1年的某型导弹,拖着尾焰直冲云霄。随后,末区传来捷报,导弹准确命中目标。
庆功会上,一副年轻面孔走上领奖台——王忠心,第二炮兵某旅技术营控制专业2号号位一岗操作号手,士官学校毕业刚过实习期两个月。以王忠心的资历,能够在新型导弹首次实弹发射中担任关键号位一岗操作号手,这在该旅算是破天荒的一次。
这次,全旅官兵记住了他,一些老同志则想起3年前那个近乎传奇的“考试王”。
那年初夏,王忠心肩扛“两道杠”。别人有空就拿着书本复习文化,备战全军统考,可他一有空就往导弹操作大厅里钻。结果,很多准备充分的战友落榜,他却以高分考入二炮青州士官学校。入学时,他的行囊里多了两本导弹专业操作上岗证书。
再过5年,昔日的“操作王”已经成长为“全能王”。参加控制专业所有操作岗位考核,王忠心全部拿到优秀。又是秋收时节,王忠心担任控制指挥征战西北靶场。这次,他又开先例——成为所有指挥岗位上唯一的士兵。
2009年8月,部队再次转型,换装又一新型导弹。当时,王忠心和大部分老士官因为负责老型号导弹交接,没能进厂学习,新型导弹在他脑子里只是个抽象概念。出人意料的是,接触新装备7个月后,王忠心再次创造“神话”:控制专业各个岗位考核,他获得“全优”,被评为基地技术尖子,并且是基地技术尖子人才库中唯一的士兵。
两次转型,三种型号,次次辉煌跨越,勇立潮头,王忠心成功打出“转型王”旗号,同时书写着“排故王”的传奇。
2004年年初,旅担负上级赋予的导弹延寿整修任务。经过3个月的分解、修复、技术改造和分单元测试,一枚超期服役的导弹崭露新姿,等待着最后的综合测试。
不料,弹体一通电,保护系统就立即跳闸。测试卡了壳,延寿整修就意味着失败。武器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急了,挑灯夜战3天3宿也没解决问题。参与该型武器设计的专家闻讯赶来,几天下来还是无法确定故障点。跟在一旁当学生的王忠心也没闲着,他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排故经验推断:导弹肯定没问题,故障应该出在电缆连接环节。果然,大家在数以千计的电缆插头中找到了症结。专家们感叹:排故离不开操作实践,这样的兵专家堪称“旅宝”。多年来,王忠心先后参与处置或定位大大小小故障120余例,无一失败。
王忠心的传奇还在于他带徒授业,可谓群星璀璨:“科技练兵模范战士”徐海波、“全国优秀大学生”高明,还有全军优秀指挥军官、第二炮兵“十大砺剑尖兵”、旅装备部部长王治基,都是他带的“徒弟”。王忠心由此得一雅号:王中王。
25年忠于職守坚持标准——刻画一个士兵的本色
士官队伍中,有那么一些同志服役到了第三、第六、第九年,也就是刚转士官或刚晋升更高一级士官那会儿,总会有松口气、歇一歇的念头,这就是带兵人所称的士官“三六九”现象。然而,在王忠心所在旅,16名高级士官没有一人出现这样的情况。
采访中,王忠心的同年兵吴军良说了句很是朴素的话:“老王不休息,我也还要干。”他们还跟新兵一样每天坚持出早操,尤其是王忠心,43岁“一把老骨头”,5公里武装越野还能跑下来,3公里还能跑及格;作为功劳显著、本领过人的“兵王”,王忠心唯一享受的特殊待遇就是搬出了大通铺,并且是因为他近年来睡眠质量很差,一有干扰就失眠。这些高级士官表示:王忠心能保持士兵本色,他们也能。
“兵王”做表率,不仅带动全旅高级士官人才群体坚守岗位履职尽责,还对本单位全体官兵形成了无声的感染。技术营营长吕庆坤对记者说:“都说现在的兵难带,但我们营的兵都很自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士官带头产生了强大的气场。”该旅旅长李兆坤给这种“气场”下了注脚:王忠心式的老士官对于部队的贡献,不仅在于他们的岗位让人放心,他们的奉献让人动容,更在于他们的表现使部队形成了鲜明的“精武文化”,号召和熏陶着全旅官兵爱军精武矢志打赢。
新婚蜜月时,必然如胶似漆;归于平淡后,难耐七年之痒。1台仪器、1副面板、7块仪表、30余个开关按钮,陪伴王忠心25个春秋,可他与号位却始终如同蜜月一般。
三级军士长王国胜清晰记得第一次跟王忠心学技时的情景。当时,王忠心递给他一根训练用电缆,让他反复练习插拔电缆插头。王国胜一听就蒙了:这哪是高科技部队啊,该不会是班长磨砺我意志的土招法吧?王忠心告诉他:对于导弹发射操作来说,任何一根电缆没插拔到位,结果都跟元器件损坏一样致命,因此,每个号位的每一个操作动作都务必稳、准、精、细,要做到这一点,平时训练中就必须态度虔诚、百练不烦。
如此理解岗位责任,难怪王忠心对单调的操作训练和枯燥的导弹原理不会厌倦。王忠心认为:保持兵的本色,必须牢记兵的本分。作为一名战士,必须对战位怀有神圣感、庄严感。只有这样,才会每次操作都有新体会新收获,才能练就过硬本领。
在王忠心的人生字典里没有“懈怠”二字,他说:只要你一直坚持高标准,慢慢地,高标准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只要你不断创造一流业绩,久而久之,争当尖兵就会成为你的本色。
25年不懈追求逐浪潮头——展现一个士兵的担当
王忠心的25年军旅,正是战略导弹部队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滚滚洪流,第二炮兵加速发展壮大,武器装备不断换代转型,王忠心这名普通而又传奇的士兵,也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大潮牢牢系在一起,不断奋斗、升华。其成长轨迹清晰可见,该旅政委许保坤总结为两个字:忠诚。
王忠心刚毕业那年,就赶上了部队第一次转型,换装第二代导弹。新型导弹与老型号相比,设计原理截然不同,现代化程度更是不可比拟,以往所学除电路基础知识外,完全用不上,改学控制专业的王忠心遇到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出于干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朴素愿望,王忠心如饥似渴地向厂家师傅请教导弹原理,跟大学生干部学习电脑知识,训练场上苦练操作技能,课后加班加点研究教材和电路图,近乎痴狂。终于,他成了“活电路”,成了“金牌号手”,成了技术骨干,转了“志愿兵”。
能力一步步增强,职级一次次晋升。其间,王忠心不但没为自己的前途进步操过一点心,组织上还不断交予重任、给予荣誉。王忠心的干劲更足了,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奋斗动力已经由“出人头地”悄然变为感恩。言语朴实的他,竟然常说一句很有“觉悟”的话:组织上给了我那么高的待遇和那么重要的岗位,我只有好好干,才对得起组织的关爱和信任。
感恩之情化为实际行动,王忠心不再满足于当一名会操作、懂原理的号手,他更想成为能把关、善排故的技术尖子,于是着力研究导弹的机理,涉猎整个控制专业。本事越大,责任越重。如今主要承担教学和技术把关任务的王忠心,老胃病已经病得不轻,每次导弹测试流程走下来,他都会因胃痛而满头大汗,但他每次都坚持参加,走完全程。
新时期新使命,对每名军人提出了新定位新挑战。王忠心开始有了新的思考:推进军事训练转变,一名士兵该做什么,能贡献什么?他的答案是:精武强能,使自己的岗位可以让党放心,同时,竭力授业,帮助部队培养更多尖兵。
采访中,许政委在记者的采访本上写下一段寄语:回顾王忠心的奋斗历程,虽然他很少提及“忠诚”二字,但却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忠诚,尽管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很高的思想境界,但一腔赤诚始终在燃烧在升华。忠诚于事业、忠诚于岗位、忠诚于使命,好兵当如斯。
兵,王忠心。
同样四个字,更有别样读法:“兵王”,忠心。
拥有我军士兵最高军衔“一级军士长”,荣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第二炮兵十大优秀士官”,经历3种型号导弹都能在本专业领域“说了算”,带出的“徒弟”有“科技练兵模范战士”徐海波、“全国优秀大学生”高明……
这个兵,以连为家,忠心可鉴,用超群武艺铸就“兵王”美称!
25年不遗余力创造卓越——书写一个士兵的传奇
1991年秋,戈壁滩,风起云涌。随着一声点火口令,刚刚列装1年的某型导弹,拖着尾焰直冲云霄。随后,末区传来捷报,导弹准确命中目标。
庆功会上,一副年轻面孔走上领奖台——王忠心,第二炮兵某旅技术营控制专业2号号位一岗操作号手,士官学校毕业刚过实习期两个月。以王忠心的资历,能够在新型导弹首次实弹发射中担任关键号位一岗操作号手,这在该旅算是破天荒的一次。
这次,全旅官兵记住了他,一些老同志则想起3年前那个近乎传奇的“考试王”。
那年初夏,王忠心肩扛“两道杠”。别人有空就拿着书本复习文化,备战全军统考,可他一有空就往导弹操作大厅里钻。结果,很多准备充分的战友落榜,他却以高分考入二炮青州士官学校。入学时,他的行囊里多了两本导弹专业操作上岗证书。
再过5年,昔日的“操作王”已经成长为“全能王”。参加控制专业所有操作岗位考核,王忠心全部拿到优秀。又是秋收时节,王忠心担任控制指挥征战西北靶场。这次,他又开先例——成为所有指挥岗位上唯一的士兵。
2009年8月,部队再次转型,换装又一新型导弹。当时,王忠心和大部分老士官因为负责老型号导弹交接,没能进厂学习,新型导弹在他脑子里只是个抽象概念。出人意料的是,接触新装备7个月后,王忠心再次创造“神话”:控制专业各个岗位考核,他获得“全优”,被评为基地技术尖子,并且是基地技术尖子人才库中唯一的士兵。
两次转型,三种型号,次次辉煌跨越,勇立潮头,王忠心成功打出“转型王”旗号,同时书写着“排故王”的传奇。
2004年年初,旅担负上级赋予的导弹延寿整修任务。经过3个月的分解、修复、技术改造和分单元测试,一枚超期服役的导弹崭露新姿,等待着最后的综合测试。
不料,弹体一通电,保护系统就立即跳闸。测试卡了壳,延寿整修就意味着失败。武器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急了,挑灯夜战3天3宿也没解决问题。参与该型武器设计的专家闻讯赶来,几天下来还是无法确定故障点。跟在一旁当学生的王忠心也没闲着,他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排故经验推断:导弹肯定没问题,故障应该出在电缆连接环节。果然,大家在数以千计的电缆插头中找到了症结。专家们感叹:排故离不开操作实践,这样的兵专家堪称“旅宝”。多年来,王忠心先后参与处置或定位大大小小故障120余例,无一失败。
王忠心的传奇还在于他带徒授业,可谓群星璀璨:“科技练兵模范战士”徐海波、“全国优秀大学生”高明,还有全军优秀指挥军官、第二炮兵“十大砺剑尖兵”、旅装备部部长王治基,都是他带的“徒弟”。王忠心由此得一雅号:王中王。
25年忠于職守坚持标准——刻画一个士兵的本色
士官队伍中,有那么一些同志服役到了第三、第六、第九年,也就是刚转士官或刚晋升更高一级士官那会儿,总会有松口气、歇一歇的念头,这就是带兵人所称的士官“三六九”现象。然而,在王忠心所在旅,16名高级士官没有一人出现这样的情况。
采访中,王忠心的同年兵吴军良说了句很是朴素的话:“老王不休息,我也还要干。”他们还跟新兵一样每天坚持出早操,尤其是王忠心,43岁“一把老骨头”,5公里武装越野还能跑下来,3公里还能跑及格;作为功劳显著、本领过人的“兵王”,王忠心唯一享受的特殊待遇就是搬出了大通铺,并且是因为他近年来睡眠质量很差,一有干扰就失眠。这些高级士官表示:王忠心能保持士兵本色,他们也能。
“兵王”做表率,不仅带动全旅高级士官人才群体坚守岗位履职尽责,还对本单位全体官兵形成了无声的感染。技术营营长吕庆坤对记者说:“都说现在的兵难带,但我们营的兵都很自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士官带头产生了强大的气场。”该旅旅长李兆坤给这种“气场”下了注脚:王忠心式的老士官对于部队的贡献,不仅在于他们的岗位让人放心,他们的奉献让人动容,更在于他们的表现使部队形成了鲜明的“精武文化”,号召和熏陶着全旅官兵爱军精武矢志打赢。
新婚蜜月时,必然如胶似漆;归于平淡后,难耐七年之痒。1台仪器、1副面板、7块仪表、30余个开关按钮,陪伴王忠心25个春秋,可他与号位却始终如同蜜月一般。
三级军士长王国胜清晰记得第一次跟王忠心学技时的情景。当时,王忠心递给他一根训练用电缆,让他反复练习插拔电缆插头。王国胜一听就蒙了:这哪是高科技部队啊,该不会是班长磨砺我意志的土招法吧?王忠心告诉他:对于导弹发射操作来说,任何一根电缆没插拔到位,结果都跟元器件损坏一样致命,因此,每个号位的每一个操作动作都务必稳、准、精、细,要做到这一点,平时训练中就必须态度虔诚、百练不烦。
如此理解岗位责任,难怪王忠心对单调的操作训练和枯燥的导弹原理不会厌倦。王忠心认为:保持兵的本色,必须牢记兵的本分。作为一名战士,必须对战位怀有神圣感、庄严感。只有这样,才会每次操作都有新体会新收获,才能练就过硬本领。
在王忠心的人生字典里没有“懈怠”二字,他说:只要你一直坚持高标准,慢慢地,高标准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只要你不断创造一流业绩,久而久之,争当尖兵就会成为你的本色。
25年不懈追求逐浪潮头——展现一个士兵的担当
王忠心的25年军旅,正是战略导弹部队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滚滚洪流,第二炮兵加速发展壮大,武器装备不断换代转型,王忠心这名普通而又传奇的士兵,也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大潮牢牢系在一起,不断奋斗、升华。其成长轨迹清晰可见,该旅政委许保坤总结为两个字:忠诚。
王忠心刚毕业那年,就赶上了部队第一次转型,换装第二代导弹。新型导弹与老型号相比,设计原理截然不同,现代化程度更是不可比拟,以往所学除电路基础知识外,完全用不上,改学控制专业的王忠心遇到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出于干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朴素愿望,王忠心如饥似渴地向厂家师傅请教导弹原理,跟大学生干部学习电脑知识,训练场上苦练操作技能,课后加班加点研究教材和电路图,近乎痴狂。终于,他成了“活电路”,成了“金牌号手”,成了技术骨干,转了“志愿兵”。
能力一步步增强,职级一次次晋升。其间,王忠心不但没为自己的前途进步操过一点心,组织上还不断交予重任、给予荣誉。王忠心的干劲更足了,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奋斗动力已经由“出人头地”悄然变为感恩。言语朴实的他,竟然常说一句很有“觉悟”的话:组织上给了我那么高的待遇和那么重要的岗位,我只有好好干,才对得起组织的关爱和信任。
感恩之情化为实际行动,王忠心不再满足于当一名会操作、懂原理的号手,他更想成为能把关、善排故的技术尖子,于是着力研究导弹的机理,涉猎整个控制专业。本事越大,责任越重。如今主要承担教学和技术把关任务的王忠心,老胃病已经病得不轻,每次导弹测试流程走下来,他都会因胃痛而满头大汗,但他每次都坚持参加,走完全程。
新时期新使命,对每名军人提出了新定位新挑战。王忠心开始有了新的思考:推进军事训练转变,一名士兵该做什么,能贡献什么?他的答案是:精武强能,使自己的岗位可以让党放心,同时,竭力授业,帮助部队培养更多尖兵。
采访中,许政委在记者的采访本上写下一段寄语:回顾王忠心的奋斗历程,虽然他很少提及“忠诚”二字,但却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忠诚,尽管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很高的思想境界,但一腔赤诚始终在燃烧在升华。忠诚于事业、忠诚于岗位、忠诚于使命,好兵当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