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教学反思;再反思;落脚
点;系统化;实践性;发展
性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3—0048—01
教学反思不是课堂内容的重复,而是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升华。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经验的积累与知识能力的更新,对于新时期的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反思不仅仅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还应该有对“反思”的“再反思”,反思后的再学习,学习后的再反思,循序渐进,量变引起质变,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对以后的教学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它能为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克服教学的单向性,加强师生的交流互动,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
为了写好教学反思之再反思,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再反思”的“落脚点”
教师多数处于实践的研究层面,因此要重视发挥自己的特长,找准“再反思”的落脚点。首先,要做好个人教学能力与教学风格的自我反思,如课堂教学设计是否过于单一,教学组织是否有序,激励奖惩是否得法,课堂氛围是否和谐,通过一番自我“再反思”明确自己“再反思”的目标、方向;其次,“再反思”要结合实际教育资源,如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办学条件、学生实际等,有了实际的教育资源意识,“再反思”才能实事求是,才能因地制宜。
二、注意“再反思”的“系统化”
一堂课,每个教学细节都是反思的因子,但“再反思”不仅仅只是为了一堂课或者一个教学细节,而是为了更好地改进我们整个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说到底是提高教育教学的活力。因此,要做好“再反思”还必须具备系统化意识。所有的学科都由若干子系统组成,都有其内在的规律特征与传统经验积累,只有进行“系统”的再反思、再实践,才能提高整体教学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
三、注意“再反思”的“实践性”
新课标是一种理念,实践是在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的,理念又是在实践的论证下发展的。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探寻到根源,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再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改进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体现价值。
四、注意“再反思”的“发展性”
传统的教学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教师需要对教学不断学习、探索和改进。在探索中求发展,在运行中找规律,把教学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运行中形成的规律,通过“再反思”后课堂教学的实践,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风格和发展方向。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把握了“再反思”的注意点,下面就教学反思后的再反思谈几点意见:
1. 再反思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趣味性、典型性与层次性。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在一个接一个的情境创设中突显的,为了使学生积极地进入思维状态并能获得成果,所设计的情境必须是典型的、有趣的和具有层次性的,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这些在经历了教学实践后,当然就有了更深的改进,就变得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条理性。
2. 再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结果,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学生奇思妙想的引导与探究。教学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迸发出许多思维的火花——新颖的观点,巧妙的构思,多样的解法,问题的延伸,也会产生一些认识的错误,这些往往又是教师始料未及的突发性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珍惜,利用这些思维的火花及认识的错误,因势利导加以探究,从科学性、严谨性及学科的意义等方面再反思,然后加以整理记录,使以后的教学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3. 再反思教学方法和师生情感交流方式是否合理、得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也取决于师生情感交流是否顺畅,关键是看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否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是否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些若在教学反思后再反思,教师便能总结成功因素,分析失败原因,坚持优良的或改进不当的教法和情感交流方式。
4. 再反思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通过“再反思”,才能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编辑:郭裕嘉
点;系统化;实践性;发展
性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3—0048—01
教学反思不是课堂内容的重复,而是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升华。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经验的积累与知识能力的更新,对于新时期的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反思不仅仅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还应该有对“反思”的“再反思”,反思后的再学习,学习后的再反思,循序渐进,量变引起质变,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对以后的教学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它能为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克服教学的单向性,加强师生的交流互动,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
为了写好教学反思之再反思,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再反思”的“落脚点”
教师多数处于实践的研究层面,因此要重视发挥自己的特长,找准“再反思”的落脚点。首先,要做好个人教学能力与教学风格的自我反思,如课堂教学设计是否过于单一,教学组织是否有序,激励奖惩是否得法,课堂氛围是否和谐,通过一番自我“再反思”明确自己“再反思”的目标、方向;其次,“再反思”要结合实际教育资源,如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办学条件、学生实际等,有了实际的教育资源意识,“再反思”才能实事求是,才能因地制宜。
二、注意“再反思”的“系统化”
一堂课,每个教学细节都是反思的因子,但“再反思”不仅仅只是为了一堂课或者一个教学细节,而是为了更好地改进我们整个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说到底是提高教育教学的活力。因此,要做好“再反思”还必须具备系统化意识。所有的学科都由若干子系统组成,都有其内在的规律特征与传统经验积累,只有进行“系统”的再反思、再实践,才能提高整体教学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
三、注意“再反思”的“实践性”
新课标是一种理念,实践是在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的,理念又是在实践的论证下发展的。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探寻到根源,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再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改进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体现价值。
四、注意“再反思”的“发展性”
传统的教学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教师需要对教学不断学习、探索和改进。在探索中求发展,在运行中找规律,把教学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运行中形成的规律,通过“再反思”后课堂教学的实践,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风格和发展方向。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把握了“再反思”的注意点,下面就教学反思后的再反思谈几点意见:
1. 再反思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趣味性、典型性与层次性。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在一个接一个的情境创设中突显的,为了使学生积极地进入思维状态并能获得成果,所设计的情境必须是典型的、有趣的和具有层次性的,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这些在经历了教学实践后,当然就有了更深的改进,就变得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条理性。
2. 再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结果,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学生奇思妙想的引导与探究。教学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迸发出许多思维的火花——新颖的观点,巧妙的构思,多样的解法,问题的延伸,也会产生一些认识的错误,这些往往又是教师始料未及的突发性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珍惜,利用这些思维的火花及认识的错误,因势利导加以探究,从科学性、严谨性及学科的意义等方面再反思,然后加以整理记录,使以后的教学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3. 再反思教学方法和师生情感交流方式是否合理、得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也取决于师生情感交流是否顺畅,关键是看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否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是否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些若在教学反思后再反思,教师便能总结成功因素,分析失败原因,坚持优良的或改进不当的教法和情感交流方式。
4. 再反思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通过“再反思”,才能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