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狗年新春,來澳遊客數量持續高漲,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拱北口岸累計七天新春假期共有226萬人次出入境,尤其是年初二到年初六幾乎每日都保持在47萬人次上下的均數,超過先前的預期。在總結了前兩年拱北口岸與澳門關閘“爆煲”的經驗教訓,今年雖然來澳遊客相較去年增幅高達7%左右,內地遊客同比增加15%左右,但在總體秩序上表現良好,並沒有出現關閘設備癱瘓、人潮大量滯留在兩地口岸的現象,顯然可見,今年兩地政府的準備較為得當,收穫亦滿滿。
臨近的珠海,在新春黃金周期間,接待遊客193萬人次,同比增長近兩成;而根據旅遊部門的統計,旅遊收入更衝破13億,同比增長三成,刷新了近年春節期間來珠海旅遊消費的新紀錄。各大景點、酒店均出現爆滿,尤其是橫琴長隆海洋王國以及旗下的多間酒店,因為央視“春晚”珠海分會場上的亮眼表現,對於珠海的城市形象傳播大有助益,吸引省內省外民眾紛紛前來體驗“春晚元素”,因而用“爆滿”來形容今年珠海的春節盛況並不為過。同時,相較於往年,珠海今年更設有多個主題展覽,分流人潮,讓民眾與遊客可以自主選擇路線,吸引不少遊客。
而以澳門而言,每日近50萬的入境數字,剔除外地僱員及學生等頻繁往來人士,來澳遊客在黃金周期間超過96萬人次,較上一年度春節上升百分之6點5,其中佔據大多數的內地遊客數量大幅上漲,相對來說港臺遊客比例下跌明顯,國際遊客來澳數量微跌。在潮水般遊客湧入的黃金周裡,今年澳門的關閘地區、中區依然是人潮爆滿,警方在中區新馬路、大三巴街也及時做出了人流管制,進行路線疏導,在如此密集的人潮之下,維持了總體的有序,實屬努力來之不易。大量的人潮對於周邊零售的助益也十分顯著,各大酒店價格高過平日的三倍、五倍,但仍然一房難求,丁財兩旺是剛過去的這個春節黃金周給澳門社會最直觀的印象。
但在一片片“漲漲漲”的現象背後,我們發現了城市發展中不得不面對的拐點,已經不再容許我們慢慢思考和緩慢改變了。從2017年12月開始,澳門入境遊客數量就創歷史新高,這一方面與自由行政策深化有關係,另一方面更是因為人民幣大幅升值推動了國內民眾出境遊的熱情,在2017年全年國內民眾出境遊比例大幅增加,來澳遊客自然在這波熱潮之中。而此番黃金周卻是一個特殊時代來臨前的“小測試”,2017年中央政府為了進一步深化改革,推動區域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期待構建的這個9+2的超級城市群,未來被賦予了區域整合,強強聯合的多重期待,在經濟、社會發展、文化交融、國際交往、生活宜居上都有著重要的發展使命。2018年,關於這個戰略的具體落地規劃也被盛傳在兩會後即將公佈,因此大灣區因為軌道交通、基礎交通建設而被進一步聯合、整合的時代已經在2018年悄然開啟,今次的黃金周只是灣區時代正式來臨前的一次小測驗,未來雙倍乃至數倍的人潮更有可能湧入灣區核心地帶之一的旅遊休閒中心:澳門,試問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過往的數個節慶黃金周,內地乃至國際遊客來澳,普遍反映出澳門基礎設施不配套等的旅遊反饋,要在這密集的旅遊人潮中找到一個洗手間都難上加難,更別說輕易能夠坐上巴士與的士,的士宰客現象一再頻發,損害城市形象,有關交通與基礎的旅遊配套措施一再延宕、無解,試問當灣區時代真正來臨時,澳門何來自信引航出海呢?在去年8·23風災以後,政府確實加快了基礎建設的速度,但是成效如何,民眾與遊客心中仍多有疑慮,大灣區發展至關重要的一年裡,澳門又該如何加快與內地多個城市、香港等地的協作,推動區域交通、基建的合作,是政府必須重視且推動的一環,因為時間似乎不再是澳門優哉游哉的溫吞個性,社會發展的每一年、每一個季度、甚至每一個月都會提出新的挑戰,與其被動接招,不如早些未雨綢繆。
因此,2018,政府該有小目標了,年復一年的討論城市承載力,不僅政府無感,民眾也會逐漸麻木,這種不痛不癢的呼籲並非是問題的解決,而只是客觀上將矛盾深埋,終有一日會大量爆發。而此刻,政府的目標不妨就從灣區時代啟動,預想的大規模人流、車流規劃起,構建起聯動全城的信息互通網路,將出入境與部分地區的人潮數據與建議公佈在APP、即時新聞、電子導覽指示牌中,讓本澳民眾、來澳遊客可以第一時間根據實際資訊進行自我安排、自我分流,特別是有關珠海拱北口岸與澳門關閘口岸的及時聯動與信息公佈,可以有效地進行多口岸分流,乃至影響遊客來澳後自我旅行線路分流,雖然這是人潮分流的一個小啟示,但背後卻是對城市智慧信息網絡建設的要求,灣區時代,智能化的交通、信息方向、生活購物都已經是必然發展的趨勢,有鑒於此,政府的小目標是否該適時出現了?
(澳門/ 柏遠)
臨近的珠海,在新春黃金周期間,接待遊客193萬人次,同比增長近兩成;而根據旅遊部門的統計,旅遊收入更衝破13億,同比增長三成,刷新了近年春節期間來珠海旅遊消費的新紀錄。各大景點、酒店均出現爆滿,尤其是橫琴長隆海洋王國以及旗下的多間酒店,因為央視“春晚”珠海分會場上的亮眼表現,對於珠海的城市形象傳播大有助益,吸引省內省外民眾紛紛前來體驗“春晚元素”,因而用“爆滿”來形容今年珠海的春節盛況並不為過。同時,相較於往年,珠海今年更設有多個主題展覽,分流人潮,讓民眾與遊客可以自主選擇路線,吸引不少遊客。
而以澳門而言,每日近50萬的入境數字,剔除外地僱員及學生等頻繁往來人士,來澳遊客在黃金周期間超過96萬人次,較上一年度春節上升百分之6點5,其中佔據大多數的內地遊客數量大幅上漲,相對來說港臺遊客比例下跌明顯,國際遊客來澳數量微跌。在潮水般遊客湧入的黃金周裡,今年澳門的關閘地區、中區依然是人潮爆滿,警方在中區新馬路、大三巴街也及時做出了人流管制,進行路線疏導,在如此密集的人潮之下,維持了總體的有序,實屬努力來之不易。大量的人潮對於周邊零售的助益也十分顯著,各大酒店價格高過平日的三倍、五倍,但仍然一房難求,丁財兩旺是剛過去的這個春節黃金周給澳門社會最直觀的印象。
但在一片片“漲漲漲”的現象背後,我們發現了城市發展中不得不面對的拐點,已經不再容許我們慢慢思考和緩慢改變了。從2017年12月開始,澳門入境遊客數量就創歷史新高,這一方面與自由行政策深化有關係,另一方面更是因為人民幣大幅升值推動了國內民眾出境遊的熱情,在2017年全年國內民眾出境遊比例大幅增加,來澳遊客自然在這波熱潮之中。而此番黃金周卻是一個特殊時代來臨前的“小測試”,2017年中央政府為了進一步深化改革,推動區域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期待構建的這個9+2的超級城市群,未來被賦予了區域整合,強強聯合的多重期待,在經濟、社會發展、文化交融、國際交往、生活宜居上都有著重要的發展使命。2018年,關於這個戰略的具體落地規劃也被盛傳在兩會後即將公佈,因此大灣區因為軌道交通、基礎交通建設而被進一步聯合、整合的時代已經在2018年悄然開啟,今次的黃金周只是灣區時代正式來臨前的一次小測驗,未來雙倍乃至數倍的人潮更有可能湧入灣區核心地帶之一的旅遊休閒中心:澳門,試問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過往的數個節慶黃金周,內地乃至國際遊客來澳,普遍反映出澳門基礎設施不配套等的旅遊反饋,要在這密集的旅遊人潮中找到一個洗手間都難上加難,更別說輕易能夠坐上巴士與的士,的士宰客現象一再頻發,損害城市形象,有關交通與基礎的旅遊配套措施一再延宕、無解,試問當灣區時代真正來臨時,澳門何來自信引航出海呢?在去年8·23風災以後,政府確實加快了基礎建設的速度,但是成效如何,民眾與遊客心中仍多有疑慮,大灣區發展至關重要的一年裡,澳門又該如何加快與內地多個城市、香港等地的協作,推動區域交通、基建的合作,是政府必須重視且推動的一環,因為時間似乎不再是澳門優哉游哉的溫吞個性,社會發展的每一年、每一個季度、甚至每一個月都會提出新的挑戰,與其被動接招,不如早些未雨綢繆。
因此,2018,政府該有小目標了,年復一年的討論城市承載力,不僅政府無感,民眾也會逐漸麻木,這種不痛不癢的呼籲並非是問題的解決,而只是客觀上將矛盾深埋,終有一日會大量爆發。而此刻,政府的目標不妨就從灣區時代啟動,預想的大規模人流、車流規劃起,構建起聯動全城的信息互通網路,將出入境與部分地區的人潮數據與建議公佈在APP、即時新聞、電子導覽指示牌中,讓本澳民眾、來澳遊客可以第一時間根據實際資訊進行自我安排、自我分流,特別是有關珠海拱北口岸與澳門關閘口岸的及時聯動與信息公佈,可以有效地進行多口岸分流,乃至影響遊客來澳後自我旅行線路分流,雖然這是人潮分流的一個小啟示,但背後卻是對城市智慧信息網絡建設的要求,灣區時代,智能化的交通、信息方向、生活購物都已經是必然發展的趨勢,有鑒於此,政府的小目標是否該適時出現了?
(澳門/ 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