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牛古图小流域采用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综合治理模式,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筹考虑、系统安排,通过山顶水平坑整地,营造水源涵养林;坡面修筑水平梯田,田埂发展生态经济林;缓坡改造荒地,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农田林网,网内种植青储饲料;山脚修筑水平梯田,改种高产高效作物品种;沟坡修筑水平阶和水平坑,沟底修筑塘坝和淤地坝,发展粮、经、果、药等生态治理措施,和发展大扁杏经济林种植、开展秸杆舍饲养畜、建立绒山羊繁育基地、开办食用菌研究服务公司、培育农副产品集贸市场等经济发展措施,使小流域水土流失得到了基本控制,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通过治理,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程度达96.7%,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8000t/km2?a降低为305t/km2?a,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人均年收入由治理前的170.1元提高到了1761.62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双赢,对通辽市土石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土石山区;水土保持;治理;模式
1 流域基本概况
牛古图小流域位于东经121°13′~121°21′,北纬42°35′~42°39′,是柳河一级支流扣河子河上的一条支沟,位于通辽市库伦旗扣河子镇境内,地处土石山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交错地带,小流域总面积43.49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0.30km2。整个流域地形呈北高南低,海拔最高点562.2m,最低点351.0m,两公里平均相对高差52m。流域四周由土石山和丘陵组成,共有大小山头17座,山头岩石裸露,坡面由黄土层覆盖,土壤质地为粉沙壤土,组织松散,保水保肥性能差,极易遭受水蚀和风蚀。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432mm,雨量年内分布不均,6~9月份降水占年降水量的80%以上。多年平均气温6.7℃,春季多西南风,秋季多西北风,年内8级以上大风日在30天左右。地面植被稀疏,树种以小叶杨、油松为主,天然草有针茅草、百里香、芦苇等[1]。
2 水土流失成因
牛古图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形式以水蚀为主,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3]。2.1 自然因素
主要体现在山体立体分布,降雨集中且强度大,6、7、8三个月平均降雨290.3mm,相当于全年降雨量的69%;另外,山体植被稀疏,加之坡面没有蓄水保土工程,在降雨集中的情况下,极易产生水土流失。
2.2 人为因素
陡坡耕种,顺坡打垅,土地缺乏改造,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在干旱年份有时出现绝产,这些坡耕地是重要的产流区;过度放牧,大面积的天然牧场由于得不到休养和改造,不断退化。
3 综合治理模式
1992年,牛古图小流域被列为国家重点治理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规划,1993年开始实施,2003年基本完成。牛古图小流域按照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实施综合治理,以生态学、系统工程学、生态经济学、市场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全面分析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以综合治理山地为突破口,以加强农牧业生产为发展方向,以市场经济为杠杆,推动流域内农、林、牧、副全面发展[4]。共有三个项目区,分别是三道沟项目区、围子沟项目区和平安项目区。
3.1 三道沟项目区(生态治理区)
三道沟項目区位于牛古图小流域的东北角上,地势北高南低,海拔最高点526.2m,山头岩石裸露,坡面黄土层覆盖,是典型的土石山地貌。
(1)山头—水源涵养林。山头部位海拔470~526.2m,土层较薄,部分地方岩石裸露,地面坡度较大,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营造水源涵养林,树种选用油松与柠条混交,为拦蓄降水就地渗蓄,布设水平坑工程。
(2)坡面田埂—生态经济林。整个山体的坡面部位,一直到沟边,是全项目区粮、经、油料作物种植的重点区域,全部修筑成水平梯田,田埂面积占整个坡面的10%。栽种金银花、紫穗槐、柠条三种经济林,进行试验,结果只有柠条保存下来,且长势良好。
(3)缓坡—速生丰产用材林。在项目区的西部,大犁开沟整地,选择适合当地的速生品种白城杨系列,三根三干一级苗,按两行一带的设计方案进行栽植,行间距2m,株间距3m,带间距10m,带间种植矮棵农作物和牧草。
(4)缓坡—农田林网。在项目区的中心地带,坡度缓,风蚀重,土地贫瘠,杂草丛生。通过改造荒地,建设林网农田,网眼规格200m×300m,控制面积为6 hm2,林网主副带宽都为12m,中间4行乔木(杨树),两侧各一行灌木,农田内以种植甜玉米和高粱等青储饲草料为主。
(5)山脚—粮食、经济作物。山脚位于居民点周围,交通方便、土质肥沃,送肥、耕种、收获、经营管理方便,采取修筑水平梯田的措施,进行治理,田埂种植柠条保护,在田面作物安排上将原来的谷子和小粒荞麦改种成杂交玉米、葵花、美国温沙荞麦,芝麻等高产高效品种。
(6)沟道—粮、经、果、药综合开发。侵蚀沟,修筑沟头沟边埂,边埂内沟坡到沟底全部修筑水平阶和水平坑,坑内栽沙棘、杏树、山枣等经济林果;沟底修筑塘坝和淤地坝,坝下发展蔬菜、药材、优质牧草、水稻等价值较高的农经作物,蔬菜有白菜、茄子、辣椒、土豆等,药材主要是地黄,优质牧草主要为健宝。
3.2 围子沟项目区(种植养殖业区)
该项目区位于本流域的西南部,属山脚部位,地势平坦,适合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在这里安排了两个示范片,发展大扁杏经济林和秸杆舍饲养畜。
(1)大扁杏经济林。大扁杏是一种果肉和果仁兼用的经济树种,在已修筑的水平梯田内栽植200hm2大扁杏经济林,株距2m,行距4m。
(2)秸杆舍饲养畜。为了防止过度放牧导致的生态破坏,积极发展舍饲养殖,使退耕草地发挥更大效益,使农作物秸杆得到充分利用。 3.3 平安项目区(经济发展区)
平安项目区处在本流域中心,交通方便,是通往扣河子镇、六家子镇、奈曼旗的公路交通要道,为了让流域内的产品有销路、有市场,在平安村建立了三个示范点,来推动小流域的经济发展。
(1)绒山羊发展繁育基地。为了发展经济,保护生态,该流域选择了舍饲圈养绒山羊项目,并建立了发展繁育基地。
(2)食用菌研究服务公司。由于林草植被的增加,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将这些废弃物利用起来,变废为宝,该流域引进了食用菌栽培技术,成立了食用菌生产研究服务公司,吸引居民加入服务公司,利用庭院建设食用菌棚,把废锯沫,高粱壳,玉米芯等加工后,装盘种菌。
(3)农副产品贸易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更好地改善环境,促进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所以必须利用好市场这个杠杆去平衡生态与经济的关系。在流域内建立了一处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培育了一批收购柠条种籽、温沙荞麦、山羊绒、食用菌等主要农副产品的个体户和收购商,在经济利益的触动下,农民不再破坏柠条等水土保持植被,反而都保护了起来。
5 结语
牛古图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综合治理模式,为通辽市土石山区水土保持治理进行了有益探索,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筹考虑,系统安排[5]。以水保治理措施提高土地生产力,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牧草产量和木材蓄积量,同时调整农林牧用地比例和产业内部结构,扩大林地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形成水土保持生物屏障[6]。农业上,修筑水平梯田,形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牧业上,实行禁牧舍饲,牧业用地全部种植饲草饲料;林业上,除发挥其蓄水保土作用外,充分利用林副产品,搞多种经营;市场上,充分利用农林牧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品。以发展农业为突破口,把林业作为农业的保护系统加以建设,把牧业做为农业的增产系统进行发展,把市场作为农林牧生产的调节系统,进行培养和建设,从而保证农林牧副业生产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振强,徐慧,徐秀云.通辽市水土流失成因及防治对策[J].东北水利水电,2001(11):49-51.
[2] 張志芬,吴文奇,刘东升.通辽市风沙区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思路[J].中国水土保持,2001(6):33-34.
[3] 刘晓明,刘廷玺,万峥.扎鲁特旗水土流失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节水灌溉,2008(3):45-46.
[4] 潘永杰,于海云,张志芬等.小流域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及效益研究[J].内蒙古水利,2008(4):81-82.
[5] 吴文奇,夏玉慧,张志芬等.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初探[J].内蒙古水利,2008(6):95-96.
[6] 张青峰,王九军,田鹏等.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机理与模式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5(6):60-62.
关键词:土石山区;水土保持;治理;模式
1 流域基本概况
牛古图小流域位于东经121°13′~121°21′,北纬42°35′~42°39′,是柳河一级支流扣河子河上的一条支沟,位于通辽市库伦旗扣河子镇境内,地处土石山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交错地带,小流域总面积43.49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0.30km2。整个流域地形呈北高南低,海拔最高点562.2m,最低点351.0m,两公里平均相对高差52m。流域四周由土石山和丘陵组成,共有大小山头17座,山头岩石裸露,坡面由黄土层覆盖,土壤质地为粉沙壤土,组织松散,保水保肥性能差,极易遭受水蚀和风蚀。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432mm,雨量年内分布不均,6~9月份降水占年降水量的80%以上。多年平均气温6.7℃,春季多西南风,秋季多西北风,年内8级以上大风日在30天左右。地面植被稀疏,树种以小叶杨、油松为主,天然草有针茅草、百里香、芦苇等[1]。
2 水土流失成因
牛古图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形式以水蚀为主,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3]。2.1 自然因素
主要体现在山体立体分布,降雨集中且强度大,6、7、8三个月平均降雨290.3mm,相当于全年降雨量的69%;另外,山体植被稀疏,加之坡面没有蓄水保土工程,在降雨集中的情况下,极易产生水土流失。
2.2 人为因素
陡坡耕种,顺坡打垅,土地缺乏改造,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在干旱年份有时出现绝产,这些坡耕地是重要的产流区;过度放牧,大面积的天然牧场由于得不到休养和改造,不断退化。
3 综合治理模式
1992年,牛古图小流域被列为国家重点治理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规划,1993年开始实施,2003年基本完成。牛古图小流域按照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实施综合治理,以生态学、系统工程学、生态经济学、市场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全面分析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以综合治理山地为突破口,以加强农牧业生产为发展方向,以市场经济为杠杆,推动流域内农、林、牧、副全面发展[4]。共有三个项目区,分别是三道沟项目区、围子沟项目区和平安项目区。
3.1 三道沟项目区(生态治理区)
三道沟項目区位于牛古图小流域的东北角上,地势北高南低,海拔最高点526.2m,山头岩石裸露,坡面黄土层覆盖,是典型的土石山地貌。
(1)山头—水源涵养林。山头部位海拔470~526.2m,土层较薄,部分地方岩石裸露,地面坡度较大,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营造水源涵养林,树种选用油松与柠条混交,为拦蓄降水就地渗蓄,布设水平坑工程。
(2)坡面田埂—生态经济林。整个山体的坡面部位,一直到沟边,是全项目区粮、经、油料作物种植的重点区域,全部修筑成水平梯田,田埂面积占整个坡面的10%。栽种金银花、紫穗槐、柠条三种经济林,进行试验,结果只有柠条保存下来,且长势良好。
(3)缓坡—速生丰产用材林。在项目区的西部,大犁开沟整地,选择适合当地的速生品种白城杨系列,三根三干一级苗,按两行一带的设计方案进行栽植,行间距2m,株间距3m,带间距10m,带间种植矮棵农作物和牧草。
(4)缓坡—农田林网。在项目区的中心地带,坡度缓,风蚀重,土地贫瘠,杂草丛生。通过改造荒地,建设林网农田,网眼规格200m×300m,控制面积为6 hm2,林网主副带宽都为12m,中间4行乔木(杨树),两侧各一行灌木,农田内以种植甜玉米和高粱等青储饲草料为主。
(5)山脚—粮食、经济作物。山脚位于居民点周围,交通方便、土质肥沃,送肥、耕种、收获、经营管理方便,采取修筑水平梯田的措施,进行治理,田埂种植柠条保护,在田面作物安排上将原来的谷子和小粒荞麦改种成杂交玉米、葵花、美国温沙荞麦,芝麻等高产高效品种。
(6)沟道—粮、经、果、药综合开发。侵蚀沟,修筑沟头沟边埂,边埂内沟坡到沟底全部修筑水平阶和水平坑,坑内栽沙棘、杏树、山枣等经济林果;沟底修筑塘坝和淤地坝,坝下发展蔬菜、药材、优质牧草、水稻等价值较高的农经作物,蔬菜有白菜、茄子、辣椒、土豆等,药材主要是地黄,优质牧草主要为健宝。
3.2 围子沟项目区(种植养殖业区)
该项目区位于本流域的西南部,属山脚部位,地势平坦,适合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在这里安排了两个示范片,发展大扁杏经济林和秸杆舍饲养畜。
(1)大扁杏经济林。大扁杏是一种果肉和果仁兼用的经济树种,在已修筑的水平梯田内栽植200hm2大扁杏经济林,株距2m,行距4m。
(2)秸杆舍饲养畜。为了防止过度放牧导致的生态破坏,积极发展舍饲养殖,使退耕草地发挥更大效益,使农作物秸杆得到充分利用。 3.3 平安项目区(经济发展区)
平安项目区处在本流域中心,交通方便,是通往扣河子镇、六家子镇、奈曼旗的公路交通要道,为了让流域内的产品有销路、有市场,在平安村建立了三个示范点,来推动小流域的经济发展。
(1)绒山羊发展繁育基地。为了发展经济,保护生态,该流域选择了舍饲圈养绒山羊项目,并建立了发展繁育基地。
(2)食用菌研究服务公司。由于林草植被的增加,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将这些废弃物利用起来,变废为宝,该流域引进了食用菌栽培技术,成立了食用菌生产研究服务公司,吸引居民加入服务公司,利用庭院建设食用菌棚,把废锯沫,高粱壳,玉米芯等加工后,装盘种菌。
(3)农副产品贸易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更好地改善环境,促进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所以必须利用好市场这个杠杆去平衡生态与经济的关系。在流域内建立了一处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培育了一批收购柠条种籽、温沙荞麦、山羊绒、食用菌等主要农副产品的个体户和收购商,在经济利益的触动下,农民不再破坏柠条等水土保持植被,反而都保护了起来。
5 结语
牛古图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综合治理模式,为通辽市土石山区水土保持治理进行了有益探索,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筹考虑,系统安排[5]。以水保治理措施提高土地生产力,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牧草产量和木材蓄积量,同时调整农林牧用地比例和产业内部结构,扩大林地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形成水土保持生物屏障[6]。农业上,修筑水平梯田,形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牧业上,实行禁牧舍饲,牧业用地全部种植饲草饲料;林业上,除发挥其蓄水保土作用外,充分利用林副产品,搞多种经营;市场上,充分利用农林牧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品。以发展农业为突破口,把林业作为农业的保护系统加以建设,把牧业做为农业的增产系统进行发展,把市场作为农林牧生产的调节系统,进行培养和建设,从而保证农林牧副业生产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振强,徐慧,徐秀云.通辽市水土流失成因及防治对策[J].东北水利水电,2001(11):49-51.
[2] 張志芬,吴文奇,刘东升.通辽市风沙区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思路[J].中国水土保持,2001(6):33-34.
[3] 刘晓明,刘廷玺,万峥.扎鲁特旗水土流失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节水灌溉,2008(3):45-46.
[4] 潘永杰,于海云,张志芬等.小流域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及效益研究[J].内蒙古水利,2008(4):81-82.
[5] 吴文奇,夏玉慧,张志芬等.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初探[J].内蒙古水利,2008(6):95-96.
[6] 张青峰,王九军,田鹏等.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机理与模式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5(6):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