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包罗万象的中国传统元素在东方文化中熠熠生辉。它对于雕塑创作来说是一份独有的宝贵财富,涵盖了广泛的题材,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形式。我们应考虑如何将传统元素融合到现代雕塑艺术的创作之中,使中国传统文化因为其珍贵的东方魅力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夺目生辉。
关键词:中国传统元素;雕塑创作;中国符号;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3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5-4115(2014)04-26-1
所谓“中国传统元素”,即中国书法、篆刻印章、太极八卦、京戏脸谱、中国结、皮影、武术等由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元素符号,传统元素由传统文化中来,又是对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中国传统雕塑追求一种内在美和原始美,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它们返璞归真、退熟回生。而西方古典雕塑艺术的优美典雅与中国儒家的创作特点相似,但少有道家的意趣风格,所以站在西方艺术的角度很难理解中国画和雕塑的这种做法。必须从根本上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的修养,方能了解这样的追求。
纵观中国雕塑的发展,中国古代雕塑主要分为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其精神性主要受政治、宗教、哲学的影响,在造型上,则主要受绘画的影响,并在意象、抽象、写意、写实等诸方面显示出其道、其智、其美,有着迥异于西方传统的独立体系、独特价值。中国传统雕塑传承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中国艺术受儒家尊天命的影响,表现出了庄严、崇高、典雅、肃穆等风格特点。而道家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也得以在艺术上表现出来飘逸、古朴、淡泊、天真、雄浑、稚拙的风格。在佛教造像和陵墓仪卫雕刻中,多采用儒家的创作方式,龙门奉先寺大佛是最具代表特征。它由唐代武则天出资修造。在气度上,它崇高、庄严、典雅、肃穆,充满了帝王的风格态度。而在明器艺术中,多采用道家系统的风格来塑造俑和动物雕塑的形象。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这些器物,更追求自然纯朴,天真古朴的造型风格。两种风格艺术各有千秋,相映成趣。
在当代雕塑创作中,钱绍武的雕塑作品《李大钊》从天安门、泰山南天门的建筑造型,联想到汉魏艺术传统:方多于圆,突出本质的形,而把一切细节都做浮雕处理”体现了“北方气质”中原文化特色”而艺术处理的大胆、创新,不是为了追求形式,而是基于对人物的充分理解。造型塑造得纯粹而威严,准确地表现出这位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内在气质和外貌特征,就像中原大地一般,刚正不阿、稳重内敛,双肩宽厚而夺目的設计,令人想起李大钊生前手书名句:“铁肩拉道义。”钱绍武将对于民族文化艺术的综合理解与把握,酝酿、升华为造型的创意,他说在《李大钊》创作过程中:想到泰山的牌坊、大石阶、南天门,想到汉魏书法的重、拙大,想到天安门,最后的形象凝于一块拔地而起、不可动摇、开阔雄浑的伟大基石。这些其实都是和内容紧密结合的形式方面的考虑,也就是吸取民族形式方面的考虑。
除了钱昭武先生,随建国的“衣钵”系列也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雕塑艺术的经典作品。他运用了中山装这一个日常生活化的符号和中国化的文化符号,使其作品更具中国化的情节。中山装”是隋建国《衣钵》系列最典型的标志,既被广大群众熟知,又在中国现代文明史具有重要的意义。隋建国作为一名艺术家,他首先从艺术的经验入手切入这个文化课题。隋建国意识到中国现代文明史的主流,就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隋建国的创作中,他将中国特有的中山装套在“奴隶”的身上,看似荒唐的想法却蕴含着合理性。中山装本为外来服饰,但现在已经物化为中国现代文明的象征。但是中山装在经历辛亥革命后更具有了深层的意义,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山装成为封闭、保守、僵化和文化专制的象征而进入到了历史的博物馆。在这样的主题下,被缚的奴隶”有了新的意义,奴隶是在被现代的传统所束缚。除了“奴隶”之外,马克思也穿上了中山装。马克思主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中山装的笼罩下已经变成中国现代文明的历史。中山装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我们无法逃避它所造就的现实,也就是隋建国所关注的历史与现实的文化环境。隋建国将中山装放置于巨大的神龛中,他的作品《衣钵》系列,带着对历史,对文化的思考,他用一种中国人崇拜祖先的传统方式,试图让我们正视过去,虽然它曾经激励过我们,但是现在还是仍在给我们以束缚。
无论是钱绍武的《李大钊》还是隋建国的《衣钵》不难发现,中国传统元素在艺术家的雕塑创作中无论是对雕塑手法、形式、和观念都存在巨大影响,艺术家由最初的对传统元素的运用到更深层次的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寄托表达,当代中国的雕塑界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没有得到很好地延续,这就使得当代雕塑既缺乏方向感,且又时时流露出一种“无根” 的窘态。传统元素高度概括了传统文化的本质精神,通过它来认识我们现代文化的根。所以现代文化要想发展必须要依附于它的根系,脱离了根而发展的东西就相当于悬空的楼阁。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传统元素背后的文化,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3]王树良,张玉花.中国美术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
[4]邹建平.观念艺术的中国方式[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
[5]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6]刘礼宾.雕塑界继承传统的陈疴新疾[J].雕塑,2009,(03).
作者简介:
刘浩,景德镇陶瓷学院。
关键词:中国传统元素;雕塑创作;中国符号;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3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5-4115(2014)04-26-1
所谓“中国传统元素”,即中国书法、篆刻印章、太极八卦、京戏脸谱、中国结、皮影、武术等由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元素符号,传统元素由传统文化中来,又是对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中国传统雕塑追求一种内在美和原始美,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它们返璞归真、退熟回生。而西方古典雕塑艺术的优美典雅与中国儒家的创作特点相似,但少有道家的意趣风格,所以站在西方艺术的角度很难理解中国画和雕塑的这种做法。必须从根本上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的修养,方能了解这样的追求。
纵观中国雕塑的发展,中国古代雕塑主要分为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其精神性主要受政治、宗教、哲学的影响,在造型上,则主要受绘画的影响,并在意象、抽象、写意、写实等诸方面显示出其道、其智、其美,有着迥异于西方传统的独立体系、独特价值。中国传统雕塑传承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中国艺术受儒家尊天命的影响,表现出了庄严、崇高、典雅、肃穆等风格特点。而道家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也得以在艺术上表现出来飘逸、古朴、淡泊、天真、雄浑、稚拙的风格。在佛教造像和陵墓仪卫雕刻中,多采用儒家的创作方式,龙门奉先寺大佛是最具代表特征。它由唐代武则天出资修造。在气度上,它崇高、庄严、典雅、肃穆,充满了帝王的风格态度。而在明器艺术中,多采用道家系统的风格来塑造俑和动物雕塑的形象。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这些器物,更追求自然纯朴,天真古朴的造型风格。两种风格艺术各有千秋,相映成趣。
在当代雕塑创作中,钱绍武的雕塑作品《李大钊》从天安门、泰山南天门的建筑造型,联想到汉魏艺术传统:方多于圆,突出本质的形,而把一切细节都做浮雕处理”体现了“北方气质”中原文化特色”而艺术处理的大胆、创新,不是为了追求形式,而是基于对人物的充分理解。造型塑造得纯粹而威严,准确地表现出这位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内在气质和外貌特征,就像中原大地一般,刚正不阿、稳重内敛,双肩宽厚而夺目的設计,令人想起李大钊生前手书名句:“铁肩拉道义。”钱绍武将对于民族文化艺术的综合理解与把握,酝酿、升华为造型的创意,他说在《李大钊》创作过程中:想到泰山的牌坊、大石阶、南天门,想到汉魏书法的重、拙大,想到天安门,最后的形象凝于一块拔地而起、不可动摇、开阔雄浑的伟大基石。这些其实都是和内容紧密结合的形式方面的考虑,也就是吸取民族形式方面的考虑。
除了钱昭武先生,随建国的“衣钵”系列也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雕塑艺术的经典作品。他运用了中山装这一个日常生活化的符号和中国化的文化符号,使其作品更具中国化的情节。中山装”是隋建国《衣钵》系列最典型的标志,既被广大群众熟知,又在中国现代文明史具有重要的意义。隋建国作为一名艺术家,他首先从艺术的经验入手切入这个文化课题。隋建国意识到中国现代文明史的主流,就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隋建国的创作中,他将中国特有的中山装套在“奴隶”的身上,看似荒唐的想法却蕴含着合理性。中山装本为外来服饰,但现在已经物化为中国现代文明的象征。但是中山装在经历辛亥革命后更具有了深层的意义,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山装成为封闭、保守、僵化和文化专制的象征而进入到了历史的博物馆。在这样的主题下,被缚的奴隶”有了新的意义,奴隶是在被现代的传统所束缚。除了“奴隶”之外,马克思也穿上了中山装。马克思主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中山装的笼罩下已经变成中国现代文明的历史。中山装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我们无法逃避它所造就的现实,也就是隋建国所关注的历史与现实的文化环境。隋建国将中山装放置于巨大的神龛中,他的作品《衣钵》系列,带着对历史,对文化的思考,他用一种中国人崇拜祖先的传统方式,试图让我们正视过去,虽然它曾经激励过我们,但是现在还是仍在给我们以束缚。
无论是钱绍武的《李大钊》还是隋建国的《衣钵》不难发现,中国传统元素在艺术家的雕塑创作中无论是对雕塑手法、形式、和观念都存在巨大影响,艺术家由最初的对传统元素的运用到更深层次的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寄托表达,当代中国的雕塑界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没有得到很好地延续,这就使得当代雕塑既缺乏方向感,且又时时流露出一种“无根” 的窘态。传统元素高度概括了传统文化的本质精神,通过它来认识我们现代文化的根。所以现代文化要想发展必须要依附于它的根系,脱离了根而发展的东西就相当于悬空的楼阁。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传统元素背后的文化,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3]王树良,张玉花.中国美术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
[4]邹建平.观念艺术的中国方式[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
[5]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6]刘礼宾.雕塑界继承传统的陈疴新疾[J].雕塑,2009,(03).
作者简介:
刘浩,景德镇陶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