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一次重大考验,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集中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家治理成本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同时也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供了机遇。本文从完善社会治理防控体系入手,提出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加强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构建基层社区治理模式,促进社区治理的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社会治理 社区治理 治理体系
一、社区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社区作为基本的防控单元,发挥了重要的防御作用,彰显了社区治理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地位。社会治理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工作,也是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的重要载体。推进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向,社会治理最终的问题是解决人的问题。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非典”和“新冠肺炎”都是突发事件,有相似之处,共同点就在于两次事件都是突如其来,对人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考验了社会的应对能力。应对突发事件将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基本治理能力。其中,最直接的是人们对危机的治理能力,但归根结底是对社会的治理、对人的治理能力。
创新社会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治理不是简单管理,而是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创新。老百姓健康幸福、生活稳定,社会才能够和谐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平安具有极端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制度不断完善的阶段,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在不断加强。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形势仍然严峻,随着各种管理措施越来越严,特别是企业复工复产、人员返潮等,将会引发或产生各类社会矛盾,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坚决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消除在萌芽状态,严防矛盾“外溢上行”。
社区是网格化管理的落脚点,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实到城乡、社区,加快建设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加强社区治理模式创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城市社区管理出现了很多真空地带,有的社区只有物业公司来管理,没有建立社区居民委员会和业主委员会,甚至有的社区连物业管理都成了问题,基本上是社区管理的真空地带。因此,建立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要主动适应城乡社会群体结构和社会组织架构的变化,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以基层社区组织为核心,深入实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把基层组织打造成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坚强堡垒,为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社区情势的重要变化
从单位到家庭,疫情发生后,各地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继 “1·23” 武汉封城后,很多大型城市都相继实施封城、停工停产等管制性政策,其中一条就是要求人们足不出户,不外出、不聚集、不串门,宅在家里实行自我封闭管理,有效避免了疫情扩散。这是疫情防控的传统方式,也是较有效的方式。随之人们的活动空间大大缩小,通勤、购物、闲暇等日常行为全部受限,“宅在家”成为国人最主要的生活方式。随着疫情形势的严峻,加之正值春节假期,社会关系变得单一,人们的社会角色逐渐演变为家庭成员,家庭成为社会关系的主阵地,一时间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成为社会交往的主要方面。
并且,人的活动内容发生重大变化。从以工作、学习为主到宅家休闲为主,人们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调节与放松,以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生活目的。疫情期间,人们的活动范围受到严格限制,大部分人处于一个居家的状态,这就对人的活动内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常见的内容有读书、看电影、电视剧、电竞游戏等,疫情的初始阶段,人们比较倾向于群体类休闲活动,比如棋牌类活动,休闲娱乐的同时彼此交流、沟通感情,随着假期增长,活动内容慢慢转变为读书、电影电视剧等可持续、更加独立的方面。平时因为工作等原因,受时间限制的活动内容都可实现。其中也不乏进阶版活动,更加有创意、更加符合个人实际,例如有的人选择在家里提升厨艺、有的学习乐器、有的练习书法、唱歌等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人的活动方式发生了变化。人的活动是人类历史产生和发展的特定方式。主要分为物质活动、精神活动和决策活动。疫情的突袭对这三种活动方式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给人们带来生活习惯上的改变,保守的估计也得持续三个月,而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如果一个人呆在家里,每天都用手机APP买菜、买肉、买米、买水果、买零食,试想一下21天之后,他可以出门去逛商场超市了,但是很多人依然会选择用手机买菜、买肉、买米、买水果、买零食,因为习惯了。
人与社会联系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疫情所带来的阶段性暂停,给每个人留有空间、时间的同时,也迫使每个人自己去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社会带给我们的影响已经毋庸置疑,而我们作为个体能带给社会什么值得深入思考。不难发现,医务人员、基层工作人员、教师、环卫工人等等,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虽然分割开来,但都在尽自己的努力,反而联系的更加紧密。
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社区管理呈现的问题
(一)单位管理向社区管理演变
疫情发生后,由于人的活动范畴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社会管理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单位管理的机制被割裂,人没变,身份转变,原有约束评价失效,新的人的自治、自律沒有形成,社区治理压力巨大,社会治理的需要被提到空前的水平。打赢疫情防控硬仗,关键在末梢、成败看基层。当前,应优化社区“网格化”疫情防控,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格局。 一看社区物业服务能力。社区物业管理服务问题,本质上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民生问题,是随着住宅商品化、管理民主化、服务社会化而衍生的社区管理热点难点问题。能否很好解决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对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二看社区业主诚信水平。诚信在当代仍是政府、企业、个人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立足发展的平台,诚信建设都是不可或缺的。诚信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诚信观念深入人心,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促进作用。社区诚信建设不仅为满足社区居民需要,更是社区能力与社会整体协调有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看社区文化建设。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生活环境有了新的认识,希望得到一个安全、文明、舒適、和谐的居住或工作环境,社区文化则是社区精神的载体。“社区”是地域、社会互助和社会关系的综合体,有共同关系和社会服务体系的一种生活共同体。小区居民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同一空间,彼此之间相互交往、沟通和影响,造成了特定的社会关系,形成了一个小社会。“社区”文化建设,是住宅小区居民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行为的综合反映。
四看社区党的建设。基层党建包含了社区党建,并且社区党组织是党执政的基础,担负着党员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和组织群众、宣传等重要职责。通过社区党建工作,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大兴实干调研之风,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凝聚广大党员的建设力量,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社区治理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存在短板
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社区在疫情防控中暴露出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组织体系有待完善。我国没有形成完善的社区管理体制,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行政命令和强制手段进行管理和治理。尤其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社区的独立性受到了限制,社区成为基层政府组织,没有形成以社区为中心的管理组织体系。
2.缺乏权威性。在疫情防控中,居委会、村委会都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虽然承担了一些行政职能,却并非行政执法的主体,在防疫防控、防灾救灾等应急管理中的职责也缺乏明确、详细的规定,造成社区管理的真空地带。
3.治理主体单一化。我国社区治理的行政化倾向十分严重,社区治理手段大多数还是政府主导,社区治理主体的单一化,基层政府行政机构是城市社区治理中最为主要的治理主体,而社区组织、社区居民或者成为行政机构的附属物,他们作为社区治理主体的地位被遮蔽。社区自治组织的过度行政化,居委会职能行政化、成员公职化使得居委会的自治功能难以真正体现,不能形成有效的社区治理机制。
4.治理机制不健全。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基层组织的最小分子,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过程中作用关键。我国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中存在政府部门管理越位、服务缺位、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功能错位、居民自治意识不强等问题,造成社区治理机制的缺失。
5.社区居民参与意识不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物质文明得到极大丰富,对于社区治理的认识不断加强,并且居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显著提高。从总体上看,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仍然与现代社区治理发展的需要有较大差距,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低,没有统一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居民组织活动较少甚至没有,活动内容多为小部分人的兴趣爱好,未涉及大多数人的利益,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不够。
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社区治理的新路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面对创新社会治理的重大课题,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势在必行,而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的治理单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坚持党对社区治理的领导作用
在基层社区治理中,坚持党的领导是基本要求,党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需要通过党的基层组织来实现,党的基层组织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具有参与社区治理的天然优势,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继续加强党的领导可以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必须加强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发挥自身政治功能和政治优势,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体系的构建,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促进社区治理体系的完善。在融合功能上,将基层党建融入城市工作中心、融入发展大局,统筹协调好市域治理与社区治理、城市建设与社区治理、城市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的关系。在服务功能上,围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聚焦满足人的感受、人的需求、人的发展,把党组织向居民小区(楼院)延伸,开展精细化、专业化服务。坚持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力量服务、志愿互助服务、市场主体服务“四位一体”,推进社区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手段便捷化、服务供给精准化。
(二)发挥社会治理的协同作用
社会治理中的“社会”,主要包括企事业单位群众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等。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努力实现多方共同参与治理。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应当赋予社区更多的社会职责,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实现社会治理与社区治理的协同发展。并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社区中的党员、志愿者、居民以及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充分动员起来,集中资源和力量,分工合作、协同作战,实现社区治理共享发展。
(三)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制度体系包含了国家治理体系,而社区治理又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社会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障。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各大城市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并上升为法规制度,是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面对抗击疫情这一非常状况,国家依法支持并授权地方政府采取必需的临时性应急管理措施紧急立法。其中,明确了个人有隐瞒病史、重点地区旅行史、与患者或疑似患者接触史、逃避隔离医学观察等行为,将依法严格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并采取惩戒措施。这不仅有利于维护法律的尊严,也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充分体现了制度对国家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提升的根本性作用。 (四)完善社区服务管理功能
社区管理模式由“单一型”变成“复合型”,实现多元管理模式化。改变单一的管理与服务模式,形成“网格+网络”“线上+线下”的“复合型”管理服务模式。建立住户、小区物业、政府协调等信息群,形成上下联动、快速处置的工作机制。
(五)加强舆论导向
根据疫情防控进展,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进行差异性宣传、分层化传播,增强疫情防控正面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同时,加大信息发布力度,增强发布权威性针对性,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舆论关注,形成多层次持续释放权威信息的格局。在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治中,我们可以看到,及时充分的疫情信息公开和精细通畅的疫情信息公共服务对于疫情治理至关重要。
(六)科技引领社区治理改革
推行“智慧管理”,充分利用人脸识别、5G红外热成像测温、车牌识别系统等技术,实现智能联防联控。疫情发生后,无人机、热成像测温等硬核抗疫元素被频频点赞,小喇叭、微信群、“健康码”等大显身手助推复工复产。加大应用力度,加快建设智慧社区平台,搭建跨部门“多元协同”社区治理基础数据库,让智慧社区与医疗、教育、养老等相连接,全面推进社区智能化管理服务模式,努力实现数字社区,建设“社区大脑”,为居民提供更加安全、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
(七)打造专业化社区治理队伍
在这场战“疫”中,广大社区工作者挺身而出,带头做抗击疫情的战斗员,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加强社区治理,关键在人,将社区工作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发展规划,建立社区工作者培养、选拔、使用、评价、激励、保障等政策和制度体系,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社会认同度,为推进高效能社区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八)依法实现社区治理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坚持依法治理也是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根本保障和基本方法、路径。坚持把居民管理社区事务的权利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不懈地宣传和普及村委会组织法、居委会组织法,使城乡居民学会依法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村基层党组织严格依法办事,维护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权威,坚持社区治理活动符合村(居)民自治章程与法律法规相关规定。
(九)建立政府与社会联动的预警机制
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需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力量两大主体的作用,促进行政机制和社群机制的互补联动。强化干部的风险意识,对于事关公共卫生安全的信息必须保持高度重视,既不能放松警惕,更不能淡化处理。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引入社群机制,共同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要注重调动“专业共同体”的积极性。
五、结语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国防御和抗击大规模突发疫情面临巨大难度,大国治理、社会治理、社区治理任务的复杂性、艰巨性、敏感性和影响的广泛性前所未有。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展现了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巨大转变,尤其是从“社会治理”到“社區治理”的转变,认识到治理中的社会治理、社区治理、危机治理、社区治理的经验启示,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青连斌.习近平总书记创新社会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N].前线,2017,(8).
[2] 魏礼群.实现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新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N].北京日报,2019-3
[3] 蒋连华.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中国民族报,2020,(2).
[4] 俞文.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N]. 光明日报,2019-12-11.
[5]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J].求是,2020,(4).
[6] 顾昕.知识的力量与社会治理的引入—突发性疫情早期预警系统的完善[J]。治理研究,2020,(4).
[7] 李强.做好疫情防控须创新社会治理[N].人民日报,2020,(2).
[8] 周悦丽。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法制化[J]。前线,2019,(1).
(作者单位: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张莉莉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社会治理 社区治理 治理体系
一、社区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社区作为基本的防控单元,发挥了重要的防御作用,彰显了社区治理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地位。社会治理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工作,也是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的重要载体。推进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向,社会治理最终的问题是解决人的问题。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非典”和“新冠肺炎”都是突发事件,有相似之处,共同点就在于两次事件都是突如其来,对人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考验了社会的应对能力。应对突发事件将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基本治理能力。其中,最直接的是人们对危机的治理能力,但归根结底是对社会的治理、对人的治理能力。
创新社会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治理不是简单管理,而是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创新。老百姓健康幸福、生活稳定,社会才能够和谐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平安具有极端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制度不断完善的阶段,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在不断加强。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形势仍然严峻,随着各种管理措施越来越严,特别是企业复工复产、人员返潮等,将会引发或产生各类社会矛盾,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坚决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消除在萌芽状态,严防矛盾“外溢上行”。
社区是网格化管理的落脚点,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实到城乡、社区,加快建设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加强社区治理模式创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城市社区管理出现了很多真空地带,有的社区只有物业公司来管理,没有建立社区居民委员会和业主委员会,甚至有的社区连物业管理都成了问题,基本上是社区管理的真空地带。因此,建立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要主动适应城乡社会群体结构和社会组织架构的变化,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以基层社区组织为核心,深入实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把基层组织打造成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坚强堡垒,为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社区情势的重要变化
从单位到家庭,疫情发生后,各地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继 “1·23” 武汉封城后,很多大型城市都相继实施封城、停工停产等管制性政策,其中一条就是要求人们足不出户,不外出、不聚集、不串门,宅在家里实行自我封闭管理,有效避免了疫情扩散。这是疫情防控的传统方式,也是较有效的方式。随之人们的活动空间大大缩小,通勤、购物、闲暇等日常行为全部受限,“宅在家”成为国人最主要的生活方式。随着疫情形势的严峻,加之正值春节假期,社会关系变得单一,人们的社会角色逐渐演变为家庭成员,家庭成为社会关系的主阵地,一时间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成为社会交往的主要方面。
并且,人的活动内容发生重大变化。从以工作、学习为主到宅家休闲为主,人们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调节与放松,以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生活目的。疫情期间,人们的活动范围受到严格限制,大部分人处于一个居家的状态,这就对人的活动内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常见的内容有读书、看电影、电视剧、电竞游戏等,疫情的初始阶段,人们比较倾向于群体类休闲活动,比如棋牌类活动,休闲娱乐的同时彼此交流、沟通感情,随着假期增长,活动内容慢慢转变为读书、电影电视剧等可持续、更加独立的方面。平时因为工作等原因,受时间限制的活动内容都可实现。其中也不乏进阶版活动,更加有创意、更加符合个人实际,例如有的人选择在家里提升厨艺、有的学习乐器、有的练习书法、唱歌等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人的活动方式发生了变化。人的活动是人类历史产生和发展的特定方式。主要分为物质活动、精神活动和决策活动。疫情的突袭对这三种活动方式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给人们带来生活习惯上的改变,保守的估计也得持续三个月,而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如果一个人呆在家里,每天都用手机APP买菜、买肉、买米、买水果、买零食,试想一下21天之后,他可以出门去逛商场超市了,但是很多人依然会选择用手机买菜、买肉、买米、买水果、买零食,因为习惯了。
人与社会联系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疫情所带来的阶段性暂停,给每个人留有空间、时间的同时,也迫使每个人自己去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社会带给我们的影响已经毋庸置疑,而我们作为个体能带给社会什么值得深入思考。不难发现,医务人员、基层工作人员、教师、环卫工人等等,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虽然分割开来,但都在尽自己的努力,反而联系的更加紧密。
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社区管理呈现的问题
(一)单位管理向社区管理演变
疫情发生后,由于人的活动范畴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社会管理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单位管理的机制被割裂,人没变,身份转变,原有约束评价失效,新的人的自治、自律沒有形成,社区治理压力巨大,社会治理的需要被提到空前的水平。打赢疫情防控硬仗,关键在末梢、成败看基层。当前,应优化社区“网格化”疫情防控,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格局。 一看社区物业服务能力。社区物业管理服务问题,本质上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民生问题,是随着住宅商品化、管理民主化、服务社会化而衍生的社区管理热点难点问题。能否很好解决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对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二看社区业主诚信水平。诚信在当代仍是政府、企业、个人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立足发展的平台,诚信建设都是不可或缺的。诚信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诚信观念深入人心,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促进作用。社区诚信建设不仅为满足社区居民需要,更是社区能力与社会整体协调有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看社区文化建设。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生活环境有了新的认识,希望得到一个安全、文明、舒適、和谐的居住或工作环境,社区文化则是社区精神的载体。“社区”是地域、社会互助和社会关系的综合体,有共同关系和社会服务体系的一种生活共同体。小区居民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同一空间,彼此之间相互交往、沟通和影响,造成了特定的社会关系,形成了一个小社会。“社区”文化建设,是住宅小区居民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行为的综合反映。
四看社区党的建设。基层党建包含了社区党建,并且社区党组织是党执政的基础,担负着党员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和组织群众、宣传等重要职责。通过社区党建工作,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大兴实干调研之风,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凝聚广大党员的建设力量,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社区治理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存在短板
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社区在疫情防控中暴露出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组织体系有待完善。我国没有形成完善的社区管理体制,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行政命令和强制手段进行管理和治理。尤其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社区的独立性受到了限制,社区成为基层政府组织,没有形成以社区为中心的管理组织体系。
2.缺乏权威性。在疫情防控中,居委会、村委会都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虽然承担了一些行政职能,却并非行政执法的主体,在防疫防控、防灾救灾等应急管理中的职责也缺乏明确、详细的规定,造成社区管理的真空地带。
3.治理主体单一化。我国社区治理的行政化倾向十分严重,社区治理手段大多数还是政府主导,社区治理主体的单一化,基层政府行政机构是城市社区治理中最为主要的治理主体,而社区组织、社区居民或者成为行政机构的附属物,他们作为社区治理主体的地位被遮蔽。社区自治组织的过度行政化,居委会职能行政化、成员公职化使得居委会的自治功能难以真正体现,不能形成有效的社区治理机制。
4.治理机制不健全。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基层组织的最小分子,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过程中作用关键。我国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中存在政府部门管理越位、服务缺位、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功能错位、居民自治意识不强等问题,造成社区治理机制的缺失。
5.社区居民参与意识不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物质文明得到极大丰富,对于社区治理的认识不断加强,并且居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显著提高。从总体上看,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仍然与现代社区治理发展的需要有较大差距,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低,没有统一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居民组织活动较少甚至没有,活动内容多为小部分人的兴趣爱好,未涉及大多数人的利益,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不够。
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社区治理的新路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面对创新社会治理的重大课题,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势在必行,而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的治理单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坚持党对社区治理的领导作用
在基层社区治理中,坚持党的领导是基本要求,党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需要通过党的基层组织来实现,党的基层组织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具有参与社区治理的天然优势,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继续加强党的领导可以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必须加强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发挥自身政治功能和政治优势,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体系的构建,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促进社区治理体系的完善。在融合功能上,将基层党建融入城市工作中心、融入发展大局,统筹协调好市域治理与社区治理、城市建设与社区治理、城市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的关系。在服务功能上,围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聚焦满足人的感受、人的需求、人的发展,把党组织向居民小区(楼院)延伸,开展精细化、专业化服务。坚持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力量服务、志愿互助服务、市场主体服务“四位一体”,推进社区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手段便捷化、服务供给精准化。
(二)发挥社会治理的协同作用
社会治理中的“社会”,主要包括企事业单位群众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等。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努力实现多方共同参与治理。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应当赋予社区更多的社会职责,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实现社会治理与社区治理的协同发展。并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社区中的党员、志愿者、居民以及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充分动员起来,集中资源和力量,分工合作、协同作战,实现社区治理共享发展。
(三)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制度体系包含了国家治理体系,而社区治理又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社会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障。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各大城市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并上升为法规制度,是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面对抗击疫情这一非常状况,国家依法支持并授权地方政府采取必需的临时性应急管理措施紧急立法。其中,明确了个人有隐瞒病史、重点地区旅行史、与患者或疑似患者接触史、逃避隔离医学观察等行为,将依法严格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并采取惩戒措施。这不仅有利于维护法律的尊严,也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充分体现了制度对国家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提升的根本性作用。 (四)完善社区服务管理功能
社区管理模式由“单一型”变成“复合型”,实现多元管理模式化。改变单一的管理与服务模式,形成“网格+网络”“线上+线下”的“复合型”管理服务模式。建立住户、小区物业、政府协调等信息群,形成上下联动、快速处置的工作机制。
(五)加强舆论导向
根据疫情防控进展,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进行差异性宣传、分层化传播,增强疫情防控正面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同时,加大信息发布力度,增强发布权威性针对性,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舆论关注,形成多层次持续释放权威信息的格局。在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治中,我们可以看到,及时充分的疫情信息公开和精细通畅的疫情信息公共服务对于疫情治理至关重要。
(六)科技引领社区治理改革
推行“智慧管理”,充分利用人脸识别、5G红外热成像测温、车牌识别系统等技术,实现智能联防联控。疫情发生后,无人机、热成像测温等硬核抗疫元素被频频点赞,小喇叭、微信群、“健康码”等大显身手助推复工复产。加大应用力度,加快建设智慧社区平台,搭建跨部门“多元协同”社区治理基础数据库,让智慧社区与医疗、教育、养老等相连接,全面推进社区智能化管理服务模式,努力实现数字社区,建设“社区大脑”,为居民提供更加安全、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
(七)打造专业化社区治理队伍
在这场战“疫”中,广大社区工作者挺身而出,带头做抗击疫情的战斗员,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加强社区治理,关键在人,将社区工作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发展规划,建立社区工作者培养、选拔、使用、评价、激励、保障等政策和制度体系,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社会认同度,为推进高效能社区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八)依法实现社区治理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坚持依法治理也是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根本保障和基本方法、路径。坚持把居民管理社区事务的权利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不懈地宣传和普及村委会组织法、居委会组织法,使城乡居民学会依法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村基层党组织严格依法办事,维护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权威,坚持社区治理活动符合村(居)民自治章程与法律法规相关规定。
(九)建立政府与社会联动的预警机制
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需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力量两大主体的作用,促进行政机制和社群机制的互补联动。强化干部的风险意识,对于事关公共卫生安全的信息必须保持高度重视,既不能放松警惕,更不能淡化处理。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引入社群机制,共同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要注重调动“专业共同体”的积极性。
五、结语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国防御和抗击大规模突发疫情面临巨大难度,大国治理、社会治理、社区治理任务的复杂性、艰巨性、敏感性和影响的广泛性前所未有。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展现了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巨大转变,尤其是从“社会治理”到“社區治理”的转变,认识到治理中的社会治理、社区治理、危机治理、社区治理的经验启示,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青连斌.习近平总书记创新社会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N].前线,2017,(8).
[2] 魏礼群.实现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新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N].北京日报,2019-3
[3] 蒋连华.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中国民族报,2020,(2).
[4] 俞文.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N]. 光明日报,2019-12-11.
[5]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J].求是,2020,(4).
[6] 顾昕.知识的力量与社会治理的引入—突发性疫情早期预警系统的完善[J]。治理研究,2020,(4).
[7] 李强.做好疫情防控须创新社会治理[N].人民日报,2020,(2).
[8] 周悦丽。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法制化[J]。前线,2019,(1).
(作者单位: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