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推进,发挥教育技术装备的强大辅助功能,充分利用优质资源,推进教学模式的大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整合谈一点感想。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建构主义 教学模式
在信息化日益普及的今天,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工具,我国的基础教育培养出了很多知识应用人才,但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还有待改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能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尤为重要。由于“教无定法”,目前为止,没有一套适合所有学科的整合方法。但是不同学科要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都需要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因而需要遵循共同的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结合相应的学科创造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的整合模式与整合方法来,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与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主要反映信息技术用于"教"的特征,整合手段包括:PPT、电子白板、多媒体、校园网、远程教学及各种应用软件等;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的整合,主要反映信息技术支持"学"的特征.整合手段包括:专题网站、微课等,利用计算机网络展开的讨论,基于Web的学习,在线答疑和在线会议等。在这个层次:信息技术更多的是作为教与学的互动工具,即作为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工具。学科教学与学生学习活动的整合,与学习的结合能很好地体现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各种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完成自身知识的建构。在这里: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立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充分地反映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特征和综合性特征,当然以上活动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要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当然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密切关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才能实现有效的深层次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更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学生被看作是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
三、重视各学科的多媒体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丰富的高质量的多媒体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教师拓深课堂教学,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的基石;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可以改变,新型教学结构就得以创建。这也是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的基石。教师要利用因特网,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自己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还可以指导学生有选择地下载网上资料,经过加工处理,使其服务于自己的教学需要。
四、结合学科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某种预期的效果或要求,往往要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与策略,当这些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联合运用总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要求时,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学科的特点,所教学生的特点,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去创建新型的、既能發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是变革传统教学结构的出发点,是提高教学的根本途径,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构建主义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建构主义 教学模式
在信息化日益普及的今天,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工具,我国的基础教育培养出了很多知识应用人才,但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还有待改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能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尤为重要。由于“教无定法”,目前为止,没有一套适合所有学科的整合方法。但是不同学科要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都需要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因而需要遵循共同的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结合相应的学科创造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的整合模式与整合方法来,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与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主要反映信息技术用于"教"的特征,整合手段包括:PPT、电子白板、多媒体、校园网、远程教学及各种应用软件等;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的整合,主要反映信息技术支持"学"的特征.整合手段包括:专题网站、微课等,利用计算机网络展开的讨论,基于Web的学习,在线答疑和在线会议等。在这个层次:信息技术更多的是作为教与学的互动工具,即作为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工具。学科教学与学生学习活动的整合,与学习的结合能很好地体现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各种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完成自身知识的建构。在这里: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立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充分地反映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特征和综合性特征,当然以上活动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要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当然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密切关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才能实现有效的深层次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更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学生被看作是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
三、重视各学科的多媒体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丰富的高质量的多媒体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教师拓深课堂教学,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的基石;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可以改变,新型教学结构就得以创建。这也是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的基石。教师要利用因特网,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自己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还可以指导学生有选择地下载网上资料,经过加工处理,使其服务于自己的教学需要。
四、结合学科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某种预期的效果或要求,往往要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与策略,当这些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联合运用总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要求时,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学科的特点,所教学生的特点,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去创建新型的、既能發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是变革传统教学结构的出发点,是提高教学的根本途径,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构建主义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