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学生语言运用技巧、词汇积累、思想层次、逻辑思维发展的综合体现。它是语文教学中最能考查学生能力层次的部分,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也是最大的。高考要求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思想健康、有文采的文章。在这个要求的影响下,我们在给学生的作文下评语时也常出现诸如:内容充实或欠充实,感情真挚或欠真挚,有文采或欠文采等评语。可现实中,学生看了这些评语提高并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评语的可操作性不大。在确立了作文题之后,指导学生的写作技能包括思想内容的处理、表达等方面,我主张将作文的评语放在技能上,突出评价语言的可操作性。
一、语言技巧评价上的操作性
要求学生的作文有文采,评价的是学生写的文章,在基于对文采的含义的准确解读上,我将文采从写作的角度作了具体的要求,如要求学生将记过的名言名句往文章里引用,注意选词和语言的洗练、纯熟、流畅、含蓄,善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对偶、排比等),句式也要注意选择(如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等)。
以前我也常对学生说,作文开头结尾要注意文采,要让语言优美,可收效甚少。认真总结后,我提出了以排比句或比喻句或引用名句或细节描写来开头和结尾。在具体的评讲中,读了范文后,也不是像以前那样加一番赞叹了事,而是让学生找一下是以什么方式开的头,又以什么方式结的尾。这样,评讲时的技巧性突出了,学生作文的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欣喜的是,长此以往还让学生养成了在欣赏别人的作品时看技巧的思维定势,如在写作文《幸与不幸》时,有一位同学这样开头:
深邃的天空有了被雷电风暴一时肆虐的不幸,才有了风和日丽的幸运;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猖獗的不幸,才有了浩淼无垠的幸运;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的不幸,才有了郁郁葱葱的幸运。
我一读,学生不再是以前的啧啧赞叹,而是说明用了排比和描写手法,让他们再一想,这些手法很常见,自己也会,逐渐地,以排比的修辞开头成了该班作文的一大特色。
有次,我发现一个学生在写作时口水话较多,语言不简洁。但我并没有笼统地批一个“注意语言简洁”,不仅仅因为那句话没有操作性,更怕他反问我“怎样让语言简洁”(我真的答不起)。于是我仔细看了一下语言不简洁的地方,发现是先用了一连串的问句,然后再作答所致,于是就要求他使用陈述句式,效果一下就出来了。
有时,在学生的作文中发现了语言较好的,我也总要从具体操作技巧角度去挖掘。一次,我在一个学生的作文中发现了这样一句很有文化内涵,有历史厚重感的话:“历史的车轮过了五千年,秦砖汉瓦,至今记忆犹新;唐风宋雨,而今历历在目。”评讲时,我不仅赞扬了该同学,还请她介绍怎样写出的,她说是仿写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话,不仅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还使他们认识到了活学活用的重要性,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
二、文章“内容要充实,思想要健康”,这点也需要技巧
从技巧角度解读“内容充实,思想健康”的含义,我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如议论文要求典型论据不少于5个,记叙文和散文要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等。思想健康上,提出了辨证地看问题,不走极端;生活态度积极,不悲观;不允许用唯心主义的东西来证明唯物论的观点。如一些学生爱在文章中用“上帝说”“佛说”等,我都请他们换成“人说”。有时,这种思路的变化还影响到了学生的成长,有一个长期悲观的同学写了这样一篇文章——《让玫瑰在刺中绽放》,仅就题目,我发现了该生开始阴转晴了。
在使文章内容充实的问题上,还有一系列形式上的增加“重量”的办法。如:
①引经据典式。此写法是受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要注明出处的影响,具体的就是在用古人古事作证据时也注明出处,如“据《明史,海瑞传》记载……”“据《新唐书》记载……”。
②“有形无形互化”法。此法受古诗词的影响,如李煜的《相见欢》中有“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句,这就是典型的化无形为有形。仿写的如“我的心情就像梅雨季节的天气一样”。
③对联名句修饰法。对联是我国古老的文化形式,适当运用,可增加文章的厚重感;许多名句本身就源于古代,在写文章时以它们充当定语修饰中心语既可使文章厚重,也可使语言优美。如写司马迁时用“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作定语,写李白时用“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作定语,都有此效果。
三、感情真挚也需要技巧
如果有人说,感情要真挚,关键是平时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这太小看高中生了,而且学生也会问:老师,怎样才算有一颗善良的心?这可是一个能将老师一军的难题。但如果从技巧上细琢磨一下,问题并不难。
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也发现了几种是使感情真挚的常用手法,在此抛砖引玉:
①铺垫。铺垫本身就是作文的兴波法,如果一个人说“人生中遇到困难当勇敢”,那我们肯定会说这空洞,感情不真挚,因为它就像平静的湖面上突然涌起的波浪一样,让我们感到很突然,不自然。可将它放在这样一组排比句后,效果却大不同了:“当你无法拥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威武时,你就可以享受‘疑是湖中别有天’的情趣;当你无法拥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辉煌时,你就可以拥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情画意;当你无法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时,你就可以拥有‘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深情。人生中遇到困难当勇敢。”这就是铺垫的作用。
②渲染。渲染本身是国画中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的画法;在作文中则指为突出某形象而对相关的环境、景物、事件等浓墨描绘的写法。例如,同样是赞扬王昭君,一位同学借助场景描写的渲染作用,做到了感情的真挚:
“当大漠的驼铃声声回响在狂风黄河的层层叠嶂中,当一曲《塞下曲》道出了满腔的辛酸与无奈时,当绿柳夹河而列,长风携云朵翩跹而来的生活渐渐远离她时,王嫱,那个名唤昭君的绝色女子毅然远赴无边大漠,经受亘古不变的猎风与沙石的吹打,她为两个民族撑起了安康的天空……”
③反复。作为一种修辞格,它的突出作用就是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用于抒情,效果也很突出。如一位同学在写“恨”时:“‘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的《书愤》中浸透着种种无奈的恨,种种对统治者昏庸无能的恨,以至自己空有爱国热情而报国无门的恨……”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写作技巧的操作能力,我也常让学生在互评互改时,重点找对方用了哪些技巧,达到了哪些效果,目的是调整他们看文章时的思维指向。这样,作文评讲时的操作性增加了,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就相应地有了提高。
以上仅是一管之见,期望能抛砖引玉。
[作者通联:四川绵竹中学]
一、语言技巧评价上的操作性
要求学生的作文有文采,评价的是学生写的文章,在基于对文采的含义的准确解读上,我将文采从写作的角度作了具体的要求,如要求学生将记过的名言名句往文章里引用,注意选词和语言的洗练、纯熟、流畅、含蓄,善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对偶、排比等),句式也要注意选择(如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等)。
以前我也常对学生说,作文开头结尾要注意文采,要让语言优美,可收效甚少。认真总结后,我提出了以排比句或比喻句或引用名句或细节描写来开头和结尾。在具体的评讲中,读了范文后,也不是像以前那样加一番赞叹了事,而是让学生找一下是以什么方式开的头,又以什么方式结的尾。这样,评讲时的技巧性突出了,学生作文的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欣喜的是,长此以往还让学生养成了在欣赏别人的作品时看技巧的思维定势,如在写作文《幸与不幸》时,有一位同学这样开头:
深邃的天空有了被雷电风暴一时肆虐的不幸,才有了风和日丽的幸运;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猖獗的不幸,才有了浩淼无垠的幸运;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的不幸,才有了郁郁葱葱的幸运。
我一读,学生不再是以前的啧啧赞叹,而是说明用了排比和描写手法,让他们再一想,这些手法很常见,自己也会,逐渐地,以排比的修辞开头成了该班作文的一大特色。
有次,我发现一个学生在写作时口水话较多,语言不简洁。但我并没有笼统地批一个“注意语言简洁”,不仅仅因为那句话没有操作性,更怕他反问我“怎样让语言简洁”(我真的答不起)。于是我仔细看了一下语言不简洁的地方,发现是先用了一连串的问句,然后再作答所致,于是就要求他使用陈述句式,效果一下就出来了。
有时,在学生的作文中发现了语言较好的,我也总要从具体操作技巧角度去挖掘。一次,我在一个学生的作文中发现了这样一句很有文化内涵,有历史厚重感的话:“历史的车轮过了五千年,秦砖汉瓦,至今记忆犹新;唐风宋雨,而今历历在目。”评讲时,我不仅赞扬了该同学,还请她介绍怎样写出的,她说是仿写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话,不仅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还使他们认识到了活学活用的重要性,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
二、文章“内容要充实,思想要健康”,这点也需要技巧
从技巧角度解读“内容充实,思想健康”的含义,我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如议论文要求典型论据不少于5个,记叙文和散文要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等。思想健康上,提出了辨证地看问题,不走极端;生活态度积极,不悲观;不允许用唯心主义的东西来证明唯物论的观点。如一些学生爱在文章中用“上帝说”“佛说”等,我都请他们换成“人说”。有时,这种思路的变化还影响到了学生的成长,有一个长期悲观的同学写了这样一篇文章——《让玫瑰在刺中绽放》,仅就题目,我发现了该生开始阴转晴了。
在使文章内容充实的问题上,还有一系列形式上的增加“重量”的办法。如:
①引经据典式。此写法是受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要注明出处的影响,具体的就是在用古人古事作证据时也注明出处,如“据《明史,海瑞传》记载……”“据《新唐书》记载……”。
②“有形无形互化”法。此法受古诗词的影响,如李煜的《相见欢》中有“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句,这就是典型的化无形为有形。仿写的如“我的心情就像梅雨季节的天气一样”。
③对联名句修饰法。对联是我国古老的文化形式,适当运用,可增加文章的厚重感;许多名句本身就源于古代,在写文章时以它们充当定语修饰中心语既可使文章厚重,也可使语言优美。如写司马迁时用“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作定语,写李白时用“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作定语,都有此效果。
三、感情真挚也需要技巧
如果有人说,感情要真挚,关键是平时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这太小看高中生了,而且学生也会问:老师,怎样才算有一颗善良的心?这可是一个能将老师一军的难题。但如果从技巧上细琢磨一下,问题并不难。
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也发现了几种是使感情真挚的常用手法,在此抛砖引玉:
①铺垫。铺垫本身就是作文的兴波法,如果一个人说“人生中遇到困难当勇敢”,那我们肯定会说这空洞,感情不真挚,因为它就像平静的湖面上突然涌起的波浪一样,让我们感到很突然,不自然。可将它放在这样一组排比句后,效果却大不同了:“当你无法拥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威武时,你就可以享受‘疑是湖中别有天’的情趣;当你无法拥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辉煌时,你就可以拥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情画意;当你无法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时,你就可以拥有‘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深情。人生中遇到困难当勇敢。”这就是铺垫的作用。
②渲染。渲染本身是国画中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的画法;在作文中则指为突出某形象而对相关的环境、景物、事件等浓墨描绘的写法。例如,同样是赞扬王昭君,一位同学借助场景描写的渲染作用,做到了感情的真挚:
“当大漠的驼铃声声回响在狂风黄河的层层叠嶂中,当一曲《塞下曲》道出了满腔的辛酸与无奈时,当绿柳夹河而列,长风携云朵翩跹而来的生活渐渐远离她时,王嫱,那个名唤昭君的绝色女子毅然远赴无边大漠,经受亘古不变的猎风与沙石的吹打,她为两个民族撑起了安康的天空……”
③反复。作为一种修辞格,它的突出作用就是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用于抒情,效果也很突出。如一位同学在写“恨”时:“‘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的《书愤》中浸透着种种无奈的恨,种种对统治者昏庸无能的恨,以至自己空有爱国热情而报国无门的恨……”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写作技巧的操作能力,我也常让学生在互评互改时,重点找对方用了哪些技巧,达到了哪些效果,目的是调整他们看文章时的思维指向。这样,作文评讲时的操作性增加了,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就相应地有了提高。
以上仅是一管之见,期望能抛砖引玉。
[作者通联:四川绵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