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延迟了近半年时间,《分歧者》终于与内地观众见面了。
从莫名其妙就走红的《暮光之城》,到实实在在卖口碑的《饥饿游戏》,从反乌托邦性质的《分歧者》到即将上映充满幻想色彩的《移动迷宫》,青少年电影经历了一个从边缘到主流、从低级到高级的蜕变过程。而今年暑期档一大黑马,《星运里的错》,更是为青少年电影带来了关于生与死、爱与恨、苦与愁的哲学思索。这在之前的青少年电影中,是闻所未闻的。
简言之,曾经被认为在《暮光之城》后会迅速进入低谷,甚至一蹶不振的青少年电影,正在重新焕发着勃勃生机;它们不仅没有走衰式微,反而开辟了一条“文艺复兴”的捷径。展望秋冬档,多部青少年电影还将轮番轰炸影市,似乎在向我们昭示,这一新兴题材已经步入了全盛期。
《暮光之城》走向主流
这边《哈利·波特》还没完结,那边《暮光之城》就用票房大好、口碑大烂、明星莫名其妙就红了的诡异姿态,把青少年电影送上了高票房、高回报的杰出商业位置。制作总成本3.85亿美元,票房收入约30亿美元的傲人成绩,令许多商业片汗颜。《暮光之城》的成功就此打开了青少年电影走向主流的大门。随后,各种各样的“跟风之作”——尤其是奇幻题材——蜂拥而至,但都因缺少一定的话题与偶像面孔出演而折戟沉沙。直到《饥饿游戏》的出现,人们才再次看到了青少年电影的魅力。
青少年电影怎样能卖座?原著知名 星光卡司 巧妙营销
青少年电影为什么对青少年有如此致命的杀伤力?简单来说,先天优势、后天努力再加上运作得当,是这类电影大卖的“三步走”操作范例。
先天优势,指的是这些电影背后是一以贯之的热卖青少年小说。像《哈利·波特》、《暮光之城》、《饥饿游戏》在被拍成电影前,各自的同名原著小说早已风靡全球了。这类小说有着较为固定的态势,情节无外乎涉及爱情、青少年成长两方面内容。在不同的故事中,成长的方式和过程是多种多样的,要么经历死亡,要么经历病痛,要么是自己遭遇危险。但是结果总是一样,那就是在故事结尾,原本幼稚的人物变得成熟,原本一根筋的角色也变得聪慧。在题材上,这些影片大多受制于原版小说,基本都是科幻或奇幻类型。《暮光之城》说的是吸血鬼、狼人和人类的三角恋;《安德的游戏》说的是外星人与人类的大战;即将上映的《移动迷宫》是一部与《异次元杀阵》类似的科幻片;《分歧者》和《饥饿游戏》则主打反乌托邦元素和动作场面;《温暖的尸体》和《美丽生灵》虽然分别加入了僵尸和巫术元素,但也只是换汤不换药。倒是《星运里的错》走出了这一窠臼,影片讲述了两个患有癌症的年轻人的故事,在一大堆“装神弄鬼”、“怪力乱神”的青少年影片中,显得卓尔不群。
后天努力,说的是一个公司对这些电影的把握。这其中有对演员的选择,有对影片的整体把握,更有对市场的灵敏嗅觉。以《饥饿游戏》为例,首集上映时主演詹妮弗·劳伦斯已经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影片自然也以其为最大宣传点。青少年电影,实际上是一种粉丝电影,倘若片中没有明星,那就造几个明星咯。因为这是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并且让影片具有持续发酵能力的酵母。所以,我们在《宿主》中看到了西尔莎·罗南,在《分歧者》与《星运里的错》里看到了谢琳·伍德蕾。而与这些年轻的演员配戏的,又都是一些经验丰富老戏骨。《哈利·波特》里的全明星英伦班底,《分歧者》里的凯特·温斯莱特,《饥饿游戏》里的菲利普·塞弗·霍夫曼、朱丽安·摩尔、伍迪·哈里森、唐纳德·萨瑟兰等都是为新人保驾护航的“大使”。另一方面,要营造系列电影的长期热度,就需要制片公司对影片有一个前瞻性的长期安排。很多影片在开拍时,小说还没有写完,如何安排情节的走向,让影片和小说实现双赢,这是“可持续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环。比如在拍摄《暮光之城》的时候,《暮光之城4:破晓》(上部下部)的小说就还未出版,而对于拍摄续集的可能性,制片公司也摸不着头脑,所有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直到《暮光之城4》开始筹拍时,原著作者才提出了一个要求——她希望制片方能把这本754页的小说拆分成上下集拍摄上映。小说作者参与电影制作甚至出镜客串,在青少年电影圈中可谓比比皆是;而将最后一部拆分成上下两集上映,更是早已成为了青少年电影系列的标配。
运作得当,电影拍完了,还需要卖电影。换言之,需要片方独道的营销策略。所以,我们看到青少年电影在销售时出尽奇招。搞主题派对,搞预售,搞病毒视频与病毒网站的宣传,甚至还有片方会在首映礼上举办Cosplay大赛。虽然正统的影迷会觉得这样做太过于狗血,但是青少年却乐此不疲。拍摄一部电影和操盘一部(套)电影并不是一回事。说白了,这就是拍电影与卖电影的区别。一个是工匠的工作,一个是营销的工作。虽说各有分工,但是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尽可能地多卖掉一点拷贝、多赚取一个镍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青少年电影的营销工作卓有成效。虽然这些电影或许无法成为奥斯卡的座上宾,但是在青少年中拥有非比寻常的影响力,对于发行方来说,这已然足矣。
青少年电影是市场细分的产物。换言之,好莱坞在多年之前并不重视青少年市场,并没有为这个市场专门推出对症下药的影片。而随着这些年电影市场逐渐饱和,细分的需求被提上了台面。《哈利·波特》和《暮光之城》的成功亦让青少年电影成功地跻身主流电影市场。不过,这些电影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故事简单,人物形象单薄,题材固定化的现象非常严重。此外,如今一窝蜂拍摄的各式青少年电影,也令“窝里斗”竞争愈发激烈。如果,青少年电影要杀出重围的话,题材上的突破是必须的——或许,几年前大热的《朱诺》,以及在今年夏天诞生的惊喜《星运里的错》,能为从业者提供一个变革的思路。
从莫名其妙就走红的《暮光之城》,到实实在在卖口碑的《饥饿游戏》,从反乌托邦性质的《分歧者》到即将上映充满幻想色彩的《移动迷宫》,青少年电影经历了一个从边缘到主流、从低级到高级的蜕变过程。而今年暑期档一大黑马,《星运里的错》,更是为青少年电影带来了关于生与死、爱与恨、苦与愁的哲学思索。这在之前的青少年电影中,是闻所未闻的。
简言之,曾经被认为在《暮光之城》后会迅速进入低谷,甚至一蹶不振的青少年电影,正在重新焕发着勃勃生机;它们不仅没有走衰式微,反而开辟了一条“文艺复兴”的捷径。展望秋冬档,多部青少年电影还将轮番轰炸影市,似乎在向我们昭示,这一新兴题材已经步入了全盛期。

《暮光之城》走向主流
这边《哈利·波特》还没完结,那边《暮光之城》就用票房大好、口碑大烂、明星莫名其妙就红了的诡异姿态,把青少年电影送上了高票房、高回报的杰出商业位置。制作总成本3.85亿美元,票房收入约30亿美元的傲人成绩,令许多商业片汗颜。《暮光之城》的成功就此打开了青少年电影走向主流的大门。随后,各种各样的“跟风之作”——尤其是奇幻题材——蜂拥而至,但都因缺少一定的话题与偶像面孔出演而折戟沉沙。直到《饥饿游戏》的出现,人们才再次看到了青少年电影的魅力。

青少年电影怎样能卖座?原著知名 星光卡司 巧妙营销
青少年电影为什么对青少年有如此致命的杀伤力?简单来说,先天优势、后天努力再加上运作得当,是这类电影大卖的“三步走”操作范例。
先天优势,指的是这些电影背后是一以贯之的热卖青少年小说。像《哈利·波特》、《暮光之城》、《饥饿游戏》在被拍成电影前,各自的同名原著小说早已风靡全球了。这类小说有着较为固定的态势,情节无外乎涉及爱情、青少年成长两方面内容。在不同的故事中,成长的方式和过程是多种多样的,要么经历死亡,要么经历病痛,要么是自己遭遇危险。但是结果总是一样,那就是在故事结尾,原本幼稚的人物变得成熟,原本一根筋的角色也变得聪慧。在题材上,这些影片大多受制于原版小说,基本都是科幻或奇幻类型。《暮光之城》说的是吸血鬼、狼人和人类的三角恋;《安德的游戏》说的是外星人与人类的大战;即将上映的《移动迷宫》是一部与《异次元杀阵》类似的科幻片;《分歧者》和《饥饿游戏》则主打反乌托邦元素和动作场面;《温暖的尸体》和《美丽生灵》虽然分别加入了僵尸和巫术元素,但也只是换汤不换药。倒是《星运里的错》走出了这一窠臼,影片讲述了两个患有癌症的年轻人的故事,在一大堆“装神弄鬼”、“怪力乱神”的青少年影片中,显得卓尔不群。
后天努力,说的是一个公司对这些电影的把握。这其中有对演员的选择,有对影片的整体把握,更有对市场的灵敏嗅觉。以《饥饿游戏》为例,首集上映时主演詹妮弗·劳伦斯已经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影片自然也以其为最大宣传点。青少年电影,实际上是一种粉丝电影,倘若片中没有明星,那就造几个明星咯。因为这是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并且让影片具有持续发酵能力的酵母。所以,我们在《宿主》中看到了西尔莎·罗南,在《分歧者》与《星运里的错》里看到了谢琳·伍德蕾。而与这些年轻的演员配戏的,又都是一些经验丰富老戏骨。《哈利·波特》里的全明星英伦班底,《分歧者》里的凯特·温斯莱特,《饥饿游戏》里的菲利普·塞弗·霍夫曼、朱丽安·摩尔、伍迪·哈里森、唐纳德·萨瑟兰等都是为新人保驾护航的“大使”。另一方面,要营造系列电影的长期热度,就需要制片公司对影片有一个前瞻性的长期安排。很多影片在开拍时,小说还没有写完,如何安排情节的走向,让影片和小说实现双赢,这是“可持续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环。比如在拍摄《暮光之城》的时候,《暮光之城4:破晓》(上部下部)的小说就还未出版,而对于拍摄续集的可能性,制片公司也摸不着头脑,所有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直到《暮光之城4》开始筹拍时,原著作者才提出了一个要求——她希望制片方能把这本754页的小说拆分成上下集拍摄上映。小说作者参与电影制作甚至出镜客串,在青少年电影圈中可谓比比皆是;而将最后一部拆分成上下两集上映,更是早已成为了青少年电影系列的标配。
运作得当,电影拍完了,还需要卖电影。换言之,需要片方独道的营销策略。所以,我们看到青少年电影在销售时出尽奇招。搞主题派对,搞预售,搞病毒视频与病毒网站的宣传,甚至还有片方会在首映礼上举办Cosplay大赛。虽然正统的影迷会觉得这样做太过于狗血,但是青少年却乐此不疲。拍摄一部电影和操盘一部(套)电影并不是一回事。说白了,这就是拍电影与卖电影的区别。一个是工匠的工作,一个是营销的工作。虽说各有分工,但是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尽可能地多卖掉一点拷贝、多赚取一个镍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青少年电影的营销工作卓有成效。虽然这些电影或许无法成为奥斯卡的座上宾,但是在青少年中拥有非比寻常的影响力,对于发行方来说,这已然足矣。
青少年电影是市场细分的产物。换言之,好莱坞在多年之前并不重视青少年市场,并没有为这个市场专门推出对症下药的影片。而随着这些年电影市场逐渐饱和,细分的需求被提上了台面。《哈利·波特》和《暮光之城》的成功亦让青少年电影成功地跻身主流电影市场。不过,这些电影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故事简单,人物形象单薄,题材固定化的现象非常严重。此外,如今一窝蜂拍摄的各式青少年电影,也令“窝里斗”竞争愈发激烈。如果,青少年电影要杀出重围的话,题材上的突破是必须的——或许,几年前大热的《朱诺》,以及在今年夏天诞生的惊喜《星运里的错》,能为从业者提供一个变革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