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写作者,面对白花花的稿纸或电脑屏幕,总希望还能发现一些新鲜点,总希望自己日益枯竭的想象力,还能有一点点放飞。无论对于写什么还是怎么写,写作者都是贪新厌旧的。写多了土地上的人,我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遭遇围绕在海南岛周围的那片蔚蓝海水——此前,我并非想不到要去写,而是积累不够,没有一个核心的意象把关于大海的一切统筹到一起。直到我知道了一个东西叫《更路经》。
所谓《更路经》,用简单点的话来讲,就是在导航设备、定位系统不像今天这么发达的时代,渔民们用来指导航程的“海上地图”。海水不像地面,在地面上,没有路,可以硬生生修出一条路来;不修也可以,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大海不行,永远不会有一条清晰可见的路摆在我们面前。于是,智慧的渔民们,想到了用“时间”换取“空间”、记录空间这个方法——他们在船上焚香,计算时间,把水流、风向、天气等等因素考虑在内,结合指南针,便可大概算出,往哪个方位航行多久,可以看到什么岛礁。在人们不能飞高,不能用卫星来俯视大海的时候,可以想象,每一条路线图的得出,得付出多少代人的血泪和生命。
《更路经》作为一个焦点,吸纳了我所有关于大海的想象,我可以开始构建自己的小说了。中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我们当然也有像郑和这样的海洋征服者,但我们历来对于大海的书写,往往都是站在岸边的观看。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是岸上观;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仍旧是岸上观。我们很少真正站在海中央来看海上的人与事,于是,在《海里岸上》这篇小说中,除了岸上的角度,我也把目光切换到大海中央,切换到一起风浪就席卷一切的水的漩涡那里。渔民们在大海里活动、谋食,海水就是他们的田地、鱼虾贝就是他们的庄稼。有些人没那么幸运,很快就被海水吞没;有些人运气好,能安全上岸,可他们的内心,还是会时时想着那海水深处。于是,《海里岸上》的最后,老苏想象着自己的坟墓,就在海里。
他们不仅活着时候要在海里走出一条路,死了也要借助海水,抵达月光彼岸。
所谓《更路经》,用简单点的话来讲,就是在导航设备、定位系统不像今天这么发达的时代,渔民们用来指导航程的“海上地图”。海水不像地面,在地面上,没有路,可以硬生生修出一条路来;不修也可以,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大海不行,永远不会有一条清晰可见的路摆在我们面前。于是,智慧的渔民们,想到了用“时间”换取“空间”、记录空间这个方法——他们在船上焚香,计算时间,把水流、风向、天气等等因素考虑在内,结合指南针,便可大概算出,往哪个方位航行多久,可以看到什么岛礁。在人们不能飞高,不能用卫星来俯视大海的时候,可以想象,每一条路线图的得出,得付出多少代人的血泪和生命。

《更路经》作为一个焦点,吸纳了我所有关于大海的想象,我可以开始构建自己的小说了。中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我们当然也有像郑和这样的海洋征服者,但我们历来对于大海的书写,往往都是站在岸边的观看。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是岸上观;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仍旧是岸上观。我们很少真正站在海中央来看海上的人与事,于是,在《海里岸上》这篇小说中,除了岸上的角度,我也把目光切换到大海中央,切换到一起风浪就席卷一切的水的漩涡那里。渔民们在大海里活动、谋食,海水就是他们的田地、鱼虾贝就是他们的庄稼。有些人没那么幸运,很快就被海水吞没;有些人运气好,能安全上岸,可他们的内心,还是会时时想着那海水深处。于是,《海里岸上》的最后,老苏想象着自己的坟墓,就在海里。
他们不仅活着时候要在海里走出一条路,死了也要借助海水,抵达月光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