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商法与经济法是现今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种法律形式,能够共同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民商法和经济法这两种法律形式的区别,也进一步阐述了民商法和经济法之间的联系,为民商法与经济法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提出了可行性策略,旨在能够促进民商法和经济法之间的相互融合,从而使其能够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和中国人民幸福感的提升保驾护航。
  一、民商法与经济法的区别
  在建设法治中國的过程中,民商法和经济法共同存在于中国社会中,既能够保障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又能够提升人们在购买和消费行为中的安全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和商品的使用价值越来越重视,在法律范畴内进行商品的买卖行为也成为每一个商家关注的重中之重。在进行商品买卖的过程中,消费者和商家要能够意识到民商法与经济法之间的区别。
  首先,民商法和经济法的法律约束范畴不一样。从法治中国的角度出发,纵观中国市场经济下的民商法和经济法,可以得知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民商法和经济法的法律约束范畴不一样,是现今民商法和经济法这两种经济法律形式之间存在的不同。首先,民商法的建立较早,主要用于不同经济体和不同商家之间的相互合作过程,而经济法的建立晚于民商法,主要是用来调控不同经济体与中国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也用于调控不同民商法之间的关系,对各行各业的民商法进行判断,评判其存在的合理程度,也评判民商法中各项条款条例的合理性。其次,民商法属于私法,当经济利益不同的两个经济体或经济利益不同的两个商家要进行合作的时候,其就可以商量制定只符合本身两个经济体或商家的民商法,也可以根据已有类似的民商法进行合同上的互相约束和牵制,而经济法属于国家法,其建立部门属于国家经济相关机构,经济法的建立主要是约束各种民商法的建立过程,解决民商法不能解决的纠纷,从而更好的调整不同民商法之间的关系。再者,在民商法和经济法共同约束引导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民商法一般只能适用于不同经济体和商家之间的合作关系,而经济法可以用来调控消费者、经济体、商家以及国家经济相关部门、国家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从这几方面来看,可归纳出民商法与经济法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法律作用范畴不同。
  其次,民商法和经济法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调整作用不同。民商法和经济法对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调整作用不同,是现今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和调节过程中两大经济法律形式之间存在的主要不同。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民商法的调整对象为不同商家和经济体,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包含了众多经济机构和经济实体。民商法出现的目的是保证不同商家和经济体在进行商业合作的时候互相约束,互相制约,随着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民商法逐渐不能够满足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始出现了经济法,经济法出现的目的是保障民商法的公平公正,解决民商法范畴内无法解决的经济纠纷问题。由此可见,在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稳步提升的过程中,民商法和经济法对其的调整作用不尽相同。
  最后,民商法和经济法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的存在价值不同。民商法和经济法的概念及其约束范畴、调整作用导致两者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存在价值不同。民商法属于私法的范畴,其存在的意义在于保障经济体和商户之间的合理利益,如何最大程度上提升自身企业在与其他经济体商业合作过程中的利益是不同经济体和企业之间商量制定民商法条例考虑的首要问题。与之不同的是,尽管经济法的存在也是为了推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但经济法的建立过程不仅只考虑了商家的经济利益,同时也考虑了经济法的实现和应用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社会效应,这就导致经济法与民商法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存在价值不同。
  二、民商法与经济法的联系
  (一)民商法和经济法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相辅相承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政府相关部门的宏观调控如同“有形的手”,市场经济过程中市场经济的自身调节如同“无形的手”,“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相互结合能够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中国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民商法和经济法,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民商法的存在犹如中国经济市场运行和发展的“内因”,经济法的存在犹如中国经济市场运行和发展的“外因”,这两者的相互结合,既能够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又能够为中国经济的稳步提升提供可能。因此,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民商法和经济法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两者相辅相承。一方面,中国经济市场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相关法律的健全,只有健全的法律才能够保障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公平竞争;另一方面,民商法的建立和执行过程的主要目的是优化经济体的经济利益,民商法的存在能够提升各行各业中不同经济体的奋斗动力,进而从内而外的推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法的存在能够使不同经济体优化其经济利益的时候仍在法律的范畴,避免经济体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违法乱纪走弯路,从而能够保障中国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稳步发展。
  (二)经济法能够确保民商法建立和执行的过程中有“度”
  前文提及到,经济法的建立和确定晚于民商法,其存在也一定程度上对民商法造成了约束。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法能够确保民商法建立和执行的过程中有“度”。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私法—民商法,在其建立和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不利于和谐社会、法治社会建设的不利因素。首先,当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在进行商业合作制定和执行民商法的过程中,小型企业会存在为了获得合作机会,选择遵循两者“协商制定”的不平等“条约”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建立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不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其次,在民商法建立和执行的过程中,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会使其为了获得最大利益而选择“捷径”,不利于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也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这种情况下,经济法的存在就能够约束部分“不良”企业,使企业意识到恶性竞争的后果,从而引导企业进行更多的良性竞争,保证在市场经济下不同企业的公平公正竞争,从而确保民商法建立和执行过程更加完善。   (三)民商法能够为经济法的建立提供一定的依据
  民商法和经济法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经济法能够为民商法的建立和执行设定一个范畴,使民商法的建立和执行都在一定的“度”内,同时民商法也能够为经济法的建立提供一定的依据。一方面,在经济法建立之前,民商法引导着经济过程中每个经济体的经济活动,引导着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相互合作,从而促进不同经济体实现共赢。尽管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民商法的单独存在已经不能对经济法律范畴造成太大影响,但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民商法依旧重要,其是经济法的“前身”,经济法中的部分条款条例是来源于民商法的,民商法能够为经济法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另一方面,民商法与经济法相比,民商法更接近于经济体之间的经济活动,能够更好地剖析和意识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经济体之间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建立经济法提供更加切合实际的依据。当民商法能够为经济法的建立提供一定的依据的时候,经济法的建立就能够更加顺利,同时所建立的经济法也能够更好的引导经济体之间的经济活动,使经济法的内涵更容易被接受,使各个经济体在进行经济活动的时候都能够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四)民商法和经济法均能够为部分群体带来效益
  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民商法和经济法均能够为部分群体带来一定的效益,这是民商法和经济法的存在意义,也是民商法和经济法的联系。在中国市场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民商法主要调控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合作方式,给中国的经济体带来合理化的经济效益,而经济法主要调控经济体与人们生活水平,其调控带有整体性和全局性,能够助力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中国的建设带来社会效益,为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便利。
  三、促進民商法和经济法的相互结合,为中国经济市场保驾护航
  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意识到民商法和经济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促进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有助于完善整个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布局,为中国经济市场保驾护航,从而有助于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促进民商法和经济法的相互融合,为中国经济市场保驾护航,需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一)执法部门在建立经济法的过程中要积极听取商家的意见
  在经济法建立的过程中,执法部门要能够积极听取商家的意见。商家做民商法的策划者和执行人,不仅要能够参与民商法的协商制定过程,同时也要给予其足够多的机会让其根据自身的从商经验、民商法协商制定经验参与经济法的建立过程,使得经济法的条款条例更符合现今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不同商家在建立民商法的过程中要注重遵循经济法条例
  经济法的存在能够为民商法的建立和执行提供一个合理的法律范畴,只要在这个范畴内进行经济活动,建立符合此范畴的民商法,就能够确保不同经济体的正常运营。因此,商家在建立民商法的过程中要注重遵循经济法条例。商家在建立民商法的过程中,要明确民商法和经济法的不同,要认识到民商法的调整范畴小于经济法的调整范畴,从而以经济法范畴为标准进行民商法的建立,只有这样,商家建立的民商法才在国家法律的范畴内,既能保证商家正常经济活动的进行,又能够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进步。
  四、结语
  在中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维持稳定发展的市场秩序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相关部门和经济学相关学者关心的重点问题。民商法和经济法是现今中国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两种法律形式,这两种法律形式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推动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促进民商法和经济法的相互融合,使其能够相辅相承,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作者单位为中央民族大学)
其他文献
一、我乡群众内生动力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乡认真贯彻落实市、县总体部署,以党建为抓手,大力推进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但部分群众思想仍需解放,内生动力亟需激发。此次调研,覆盖全乡13个村,共召开院坝会13场,走访群众268户,其中贫困户168户,非贫困户100户。168户贫困户中,反映自己享受政策太少,希望政府能加大帮扶力度,增加帮扶款项的有25户,占比14.88%;非贫困户中,希望
期刊
国有企业开展“三项制度”及有关劳动用工、干部人事、工资分配的改革由来已久,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三项制度改革涉及多数人的切身利益,真正落实并对产生成效的并不多见,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为此,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才能达到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现就如何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分析如下: 
期刊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我国实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来,我县逐步建立起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以大病保险、职工互助保险和商业保险等为补充的医疗保险体系,为职工群众的健康提供了基本保障。十多年来,从我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发展情况来看,经济发展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职工的医疗保障水平与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覆盖范围
期刊
在新时期下,随着我国政府执政水平不断提高,对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工作也更加深入,在几十年发展中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工作也经历了几次考核。并在多次改革当中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也在不断完善,但是如今绩效考核、考核方法、考核主体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推动公务员绩效考核体系进度,提高公务人员专业能力。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当中,构建更加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十分关键。良好的绩效考核体系必须要保持公正、客
期刊
破解“垃圾围城”,是摆在每个城市面前的必答题。垃圾分类的水平直接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最近,上海为期三年的新一轮“环保战役”正式打响。2018年4月,上海市政府正式发布《上海市2018—2020年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其中针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明确了“继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完善生活垃圾末端处置体系”等共5条具体要求。《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20
期刊
近年来,随着景德镇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宽阔的街道和不断兴建的高楼大厦正在不断削弱景德镇城市固有的陶瓷文化特色,在景德镇城市建设中既保持现代化,同时又延续城市的陶瓷文化血脉,成为当前景德镇城市建设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文化墙在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陶瓷文化墙作为近年来正在兴起的环境陶艺,因其对城市环境空间极强的适应性,从而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近年来,陶瓷文化墙在景
期刊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文化建设的通知》(烟开工办〔2017〕11号)文件精神和全区统一部署,烟台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在前期试点推行窗口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建设成果,巩固建设实效,促进窗口机关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区为民服务“第一窗口”更加靓丽多彩。  一、建章立制,明确标准,提倡窗口先试先行  作为机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窗口标准化建设对于突出办公环境秩序,实现机关物态文化提档升级具有
期刊
创业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对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业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需要创业者运营、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行为。  一、创业的原因  (一)从传统文化与思想的角度来看,中国人更倾向于过安稳、一成不变的生活,对于漂泊与不稳定的状态持不赞同的态度。缺少冲劲和冒险精神好像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人抹不掉的标签。但是,也有
期刊
电子政务指的就是各级政府部门利用信息技术揣实现政务的公开化,建设电子政务,政府机构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优化整合内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可以及时公布政府的政策和服务程序等,实现政府的阳光作业,深化建设机关效能,实现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推动电子政务集约化,可以使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不断得到提高,同时也可以降低行政成本,使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保障行政管理体制的公正
期刊
近几年,在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下,高校内部审计呈现出信息化与现代化,其中作为高校管理中不容或缺的组成部分,审计发挥了重要意义,可有效保证资金的完善性,在新时期需要做到与时俱进,积极构建完善的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模式,以此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鉴于此,本文从理论角度展开分析,多角度论证,旨在实现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现如今,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信息化的出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