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对他的宝贝女儿说的“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他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这段感人肺腑的话,使我多年来一直没有忘怀。
一位外国首脑,通过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赞美,教育自己的儿女必须热爱并好好学习这些文字,如此高的思想境界,应该说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那我们作为自己国家的主人,自己国家新一代的教育者,肩上所负的使命是多么光荣而艰巨呀!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学生感受到自己国家的文字是如此绚丽多彩呢?怎样才能培育出自己的学生真正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学生学好自己祖国那如“诗”似“画”的灿烂文化呢?
我想,汉字文化的璀璨令世人瞩目,但汉字结构情况比较复杂,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到假借、转注,从不同时期不同形体的演变直到汉字的简化、造字、用字的发展历程千变万化,因而给我们教师今天的识字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此,依据汉字本身的演变、发展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识字教学,应当说是目前最科学、最合理的教学模式。
而要想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识字教学,教师必须从根本上吃透教材,全面而系统地弄清教材的内容编排及总体要求。 其中:
语文实验教材一年级第一册要求学生认识400个字,并会写100个字,第二册要求认识550个字,会写250个字。与原来的教材相比,这套教材要求学生的识字量大大增加了,识字时间也提前了,并且实行认字和写字分开。识字课的形式要求灵活多样,包括四字词语组成的韵语、谚语、对子、儿歌、谜语、数字组成的韵语、新三字经等。并要求认识的字多,会写的字相对少一些。同时,识字不但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而且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交给学生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根据这一情况,我设计学生识字的教案时,让他们的快乐相随:把多样的形式与具体的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生活中、课堂内外、交流时进行有趣的识字。而且心中明确:要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就要求自己不仅要教会生字,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生字,怎样巩固学过的生字,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进而获得生字学习的主动权和高效率。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下面,是笔者本人结合多年来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有效识字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 让学生充当“识字大王”,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识字
家庭环境和学校教学是学生识字的广阔天地。学生在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经常都会看到、遇到各种商品的包装、广告以及书刊、杂志等当中的图画,而且上面写有很多不同的汉字。于是,平时我特别注意引导他们主动收集、认读这些汉字,并要求他们回家准备一本自己最喜欢的笔记本,然后让他们在笔记本的扉页上端端正正的写上“我是小小的识字大王”。写完后的场面便是整个教室里都沸腾了:学生们的脸上都露出了兴奋的笑容,有的迫不及待地用铅笔继续写起来,有的则用水彩笔描起来。看到这些,我就知道计划已经成功了一半。
在往后的日子里,我继续通过发“☆”或者“*”来奖励学生,以此促使他们继续坚持把在家里、学校、商店、门牌认识的字都写下来。由于引导方法得当,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外学会了许多汉字。更使我感到欣慰的是,这本“识字大王”,从不同的侧面,记录了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点点滴滴,也使学生获得了自主识字的成就感。
2 通过游戏式的猜谜活动,诚心帮助学生识字
猜谜,是我所带班级学生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几乎每一节识字课,都有学生们迸发出来的火花,例子可多了。如“一个大口之中再有一个小口”是什么字呀!学生很快就懂得,那就是“回”呀!而我给他们的评价则是:这叫做“表里如一”呀!再如有一次,在学习“晶”字时,有位学生自告奋勇,先举起手来,然后望了望窗外,深情地说:“老师,有3个太阳同时挂在天上,真亮呀!”同学们顺着他的手也不约而同地望出了窗外。这时,他的嘴角扬起了得意的笑意:“答案就在黑板上。”同学们转过头来,“啊,原来是个‘晶’字。”于是,我给他们的小结是:“晶”字并不难学,但需要写上“三日”呀!
在学习《荷叶》这一课的生字时,有位学生在我还没说完“谁又有什么识字方法呀!”就站起来说:“老师,老师,我有一个方法能记住‘碧’字。”于是,全班同学顿时安静下来了。只见他自信地说:“一个王子和一只小白兔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不就是‘碧’字吗?”像这样的猜谜活动,比比皆是。如:小马跑进大门里,不就是“闯”字吗?又如:一座小小塔,上小下大,是什么字,这不就是“尖”字吗?
值得一提的是,猜谜时,学生的情绪的确很高涨。有的学生编出的谜语也相当出色,连老师都不曾想到。如:“贵”字,就有学生说:“小宝贝踩到一条小青虫,小青虫的尾巴被踩掉了,所以“贵”字上面的“虫”字少了一点。”令人感到自豪、满意的是,学生们在编字谜中的兴趣盎然,识字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 通过加减字的偏旁,巧妙促成学生识字
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当采用一些自己善于钻研、总结出来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毫无疑问,肯定对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有很大帮助。从一年级开始,我就这样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生字 —— 看字形,记字音。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总结出了许多可行的识字方法。我在加以总结后,就形成了“加一加”、“减一减”偏旁等模式。
“加一加”的模式,就是通过学生学过的字加上偏旁的方法来构成另一个字。也可以说,是用学生以前学习过的生字加上偏旁后变成新的生字。如“鱼+羊=鲜”—— 表示“鱼肉拌羊肉,味道更鲜美”;“又+寸=对”—— 表示“又字加一寸,这就对了” …… 这样引导,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
“减一减”的模式,就是把学生学过的字去掉某一部分变成另一个字。操作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游戏过程。让三位学生来充当不同生字的角色:学生甲表明自己是某个具体的字,学生乙要从学生甲的身上去掉某一个部分,学生丙便是学生乙操作后的结果啦!如:“移-多=禾”—— 表示“学生甲表明自己田里的禾苗太多了,学生乙要从学生甲的田里移植禾苗一部分,结果学生丙发现学生甲的田里只有一棵禾苗啦!”这样的教学环节,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提了。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发现学生把“春”字的下边写成了“目”字时,我的引导方法是请他们多动脑筋,无论如何,都得想出个好办法来记住它。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 —— 有位学生通过“拆字法”,巧妙地解释了这个字:“春天里只有暖洋洋的太阳,所以‘春’字的结构是‘日’字底。”这位学生的圆满答案,赢得了全班同学的赞赏。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学生真正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进步的快乐。
4 通过指导学生“记住偏旁,理解字义”,来推动他们大面积识字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做什么事都得用功、专注,记字、写字当然也如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注重引导并善于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字形,通过大脑的加工,使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较好的记忆方法,最终储存在大脑中。这里要特别强调,学过的字必须与生活经验相联系,才不会遗忘。因为经过这种联系,学过的字就记得特别牢。至于有些形近字,可以放在一起教学。像指导学生学“青”字的时候,我就把“清”“请”“情”“晴”“睛”这几个字放在一起,让他们有机会观察、比较它们的偏旁部首,能自己区分出形近字的细微差别。这一做法是确保学生掌握好字的关键所在。
通过引导和指导,大多数学生已能从根本上记住了偏旁,理解了字义。像“清”字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如“清水”;“情”字是竖心旁,和心情有关,如“心情”;“晴”字是日字旁,和太阳有关,如“晴天”;“睛”字是目字旁,和眼睛有关,如“眼睛”。只要学生能用部首分析法区分出这几个字的不同,就可以引导他们说出:江、河、湖、海等字。
在学生学习这一类字的时候,我几乎不讲,主要是引导他们通过仔细观察,找出区别,把各自获得的结果告诉同桌和大家,如“犭”这个偏旁与什么对象有关,可以引导他们联想到“猎”“狗”“猴”等小动物。出于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大部分学生都能很专心投入,所以收到的教学效果往往都会事半功倍。
5 教育学生善于借助绘画来识字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这一特点,进行识字教学时,我们教师可以将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活化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或一段段动听的故事。如:教学“呆”字时,我对学生边讲故事边画画:“一个人张开大嘴巴,就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为什么呢?原来他正在发呆。”又如:教学“目”字时,我什么也没说,只在黑板左上角用粉笔寥寥几画,就画出了眼睛,学生们发现后便不约而同地喊了起来:“眼睛!眼睛!”于是,我顺水推舟,适时点拨:眼睛就是目,反之目也就是眼睛。然后又在旁边画了一个简笔画的太阳,结果如何呢?学生在瞬间就轻而易举地认识了“目”的近邻便是“日”。``又比如教学“坐”字,我画了两个人背对背地坐在草地上,望着蓝蓝的天。学生一看,便恍然大悟 —— 原来“坐”字是表示两个人坐在土地上。那不是由两个“人”和一块“土”组成的字吗?由此可以肯定,对于这个字,学生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忘了。
6 利用并发挥集体形式的优势,让学生在共享的空间中识字
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件快乐的事,只要他诚心地告诉另一个人,这样在世上就有两个人共同拥有这件快乐的事,而快乐在彼此的相互传递中将会无限地延续下去。只要我们教师能把这一平凡的道理应用于识字教学,那自己的学生中,就会出现:你认识一个字,我认识一个字,两个人一交流,彼此就都认识了这两个字。一个教学班,多则几十个人,只要两两交流,他们的识字量将成几十倍的递增。我就曾尝试利用活动课的时间,让学生一天认识一个字,当一回小老师,再把自己认识的这个字写在黑板上,教给其他同学,然后希望并要求他说出自己记住这个字的方法。一旦他接受了,就成了一字之师。有时由于教学时间不够,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每4人或6人为一个小组,每个人当一回小老师,把自己平时所认识的字教给组内的同学。的确,他们在学校时可以当同学的老师,在家里则可以当小弟、小妹、父母、爷爷、奶奶的老师。 为师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促使教与学在互动中得到了共振并升华。这真是,自己能教会了别人,也巩固了自己所学。由此可见,在教与学的互动交流中,能者为师,人人为师,这样的识字教学就多了一份进取,一份快乐,一份责任,一份光荣。
小小的汉字,奥妙无穷。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潜心地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使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求异的状态,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创新的成功和喜悦,这无疑是我们教师的天职。
总之,"教无定法,但有良法"。以上所述"六法",不能截然分开。可选择使用,也可综合运用。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提高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负担,减缓教学坡度,乃至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无疑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说到这里,我们教师千万不能忘记,学生要学的生字就像沙滩上那细小的沙粒,自己要教的识字方法就如沙滩上那闪着珠光的贝壳。让我们领着他们,怀着拾贝壳的心情,将那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贝壳一一捡起,去盛那粒粒闪光的细沙,并让这点点珠光汇聚成辉。同时让我们的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祖国语言的瑰丽及魅力,真正爱上自己祖国的文字,并且愿意去学习它,使用它。
一位外国首脑,通过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赞美,教育自己的儿女必须热爱并好好学习这些文字,如此高的思想境界,应该说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那我们作为自己国家的主人,自己国家新一代的教育者,肩上所负的使命是多么光荣而艰巨呀!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学生感受到自己国家的文字是如此绚丽多彩呢?怎样才能培育出自己的学生真正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学生学好自己祖国那如“诗”似“画”的灿烂文化呢?
我想,汉字文化的璀璨令世人瞩目,但汉字结构情况比较复杂,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到假借、转注,从不同时期不同形体的演变直到汉字的简化、造字、用字的发展历程千变万化,因而给我们教师今天的识字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此,依据汉字本身的演变、发展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识字教学,应当说是目前最科学、最合理的教学模式。
而要想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识字教学,教师必须从根本上吃透教材,全面而系统地弄清教材的内容编排及总体要求。 其中:
语文实验教材一年级第一册要求学生认识400个字,并会写100个字,第二册要求认识550个字,会写250个字。与原来的教材相比,这套教材要求学生的识字量大大增加了,识字时间也提前了,并且实行认字和写字分开。识字课的形式要求灵活多样,包括四字词语组成的韵语、谚语、对子、儿歌、谜语、数字组成的韵语、新三字经等。并要求认识的字多,会写的字相对少一些。同时,识字不但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而且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交给学生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根据这一情况,我设计学生识字的教案时,让他们的快乐相随:把多样的形式与具体的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生活中、课堂内外、交流时进行有趣的识字。而且心中明确:要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就要求自己不仅要教会生字,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生字,怎样巩固学过的生字,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进而获得生字学习的主动权和高效率。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下面,是笔者本人结合多年来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有效识字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 让学生充当“识字大王”,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识字
家庭环境和学校教学是学生识字的广阔天地。学生在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经常都会看到、遇到各种商品的包装、广告以及书刊、杂志等当中的图画,而且上面写有很多不同的汉字。于是,平时我特别注意引导他们主动收集、认读这些汉字,并要求他们回家准备一本自己最喜欢的笔记本,然后让他们在笔记本的扉页上端端正正的写上“我是小小的识字大王”。写完后的场面便是整个教室里都沸腾了:学生们的脸上都露出了兴奋的笑容,有的迫不及待地用铅笔继续写起来,有的则用水彩笔描起来。看到这些,我就知道计划已经成功了一半。
在往后的日子里,我继续通过发“☆”或者“*”来奖励学生,以此促使他们继续坚持把在家里、学校、商店、门牌认识的字都写下来。由于引导方法得当,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外学会了许多汉字。更使我感到欣慰的是,这本“识字大王”,从不同的侧面,记录了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点点滴滴,也使学生获得了自主识字的成就感。
2 通过游戏式的猜谜活动,诚心帮助学生识字
猜谜,是我所带班级学生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几乎每一节识字课,都有学生们迸发出来的火花,例子可多了。如“一个大口之中再有一个小口”是什么字呀!学生很快就懂得,那就是“回”呀!而我给他们的评价则是:这叫做“表里如一”呀!再如有一次,在学习“晶”字时,有位学生自告奋勇,先举起手来,然后望了望窗外,深情地说:“老师,有3个太阳同时挂在天上,真亮呀!”同学们顺着他的手也不约而同地望出了窗外。这时,他的嘴角扬起了得意的笑意:“答案就在黑板上。”同学们转过头来,“啊,原来是个‘晶’字。”于是,我给他们的小结是:“晶”字并不难学,但需要写上“三日”呀!
在学习《荷叶》这一课的生字时,有位学生在我还没说完“谁又有什么识字方法呀!”就站起来说:“老师,老师,我有一个方法能记住‘碧’字。”于是,全班同学顿时安静下来了。只见他自信地说:“一个王子和一只小白兔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不就是‘碧’字吗?”像这样的猜谜活动,比比皆是。如:小马跑进大门里,不就是“闯”字吗?又如:一座小小塔,上小下大,是什么字,这不就是“尖”字吗?
值得一提的是,猜谜时,学生的情绪的确很高涨。有的学生编出的谜语也相当出色,连老师都不曾想到。如:“贵”字,就有学生说:“小宝贝踩到一条小青虫,小青虫的尾巴被踩掉了,所以“贵”字上面的“虫”字少了一点。”令人感到自豪、满意的是,学生们在编字谜中的兴趣盎然,识字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 通过加减字的偏旁,巧妙促成学生识字
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当采用一些自己善于钻研、总结出来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毫无疑问,肯定对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有很大帮助。从一年级开始,我就这样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生字 —— 看字形,记字音。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总结出了许多可行的识字方法。我在加以总结后,就形成了“加一加”、“减一减”偏旁等模式。
“加一加”的模式,就是通过学生学过的字加上偏旁的方法来构成另一个字。也可以说,是用学生以前学习过的生字加上偏旁后变成新的生字。如“鱼+羊=鲜”—— 表示“鱼肉拌羊肉,味道更鲜美”;“又+寸=对”—— 表示“又字加一寸,这就对了” …… 这样引导,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
“减一减”的模式,就是把学生学过的字去掉某一部分变成另一个字。操作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游戏过程。让三位学生来充当不同生字的角色:学生甲表明自己是某个具体的字,学生乙要从学生甲的身上去掉某一个部分,学生丙便是学生乙操作后的结果啦!如:“移-多=禾”—— 表示“学生甲表明自己田里的禾苗太多了,学生乙要从学生甲的田里移植禾苗一部分,结果学生丙发现学生甲的田里只有一棵禾苗啦!”这样的教学环节,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提了。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发现学生把“春”字的下边写成了“目”字时,我的引导方法是请他们多动脑筋,无论如何,都得想出个好办法来记住它。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 —— 有位学生通过“拆字法”,巧妙地解释了这个字:“春天里只有暖洋洋的太阳,所以‘春’字的结构是‘日’字底。”这位学生的圆满答案,赢得了全班同学的赞赏。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学生真正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进步的快乐。
4 通过指导学生“记住偏旁,理解字义”,来推动他们大面积识字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做什么事都得用功、专注,记字、写字当然也如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注重引导并善于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字形,通过大脑的加工,使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较好的记忆方法,最终储存在大脑中。这里要特别强调,学过的字必须与生活经验相联系,才不会遗忘。因为经过这种联系,学过的字就记得特别牢。至于有些形近字,可以放在一起教学。像指导学生学“青”字的时候,我就把“清”“请”“情”“晴”“睛”这几个字放在一起,让他们有机会观察、比较它们的偏旁部首,能自己区分出形近字的细微差别。这一做法是确保学生掌握好字的关键所在。
通过引导和指导,大多数学生已能从根本上记住了偏旁,理解了字义。像“清”字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如“清水”;“情”字是竖心旁,和心情有关,如“心情”;“晴”字是日字旁,和太阳有关,如“晴天”;“睛”字是目字旁,和眼睛有关,如“眼睛”。只要学生能用部首分析法区分出这几个字的不同,就可以引导他们说出:江、河、湖、海等字。
在学生学习这一类字的时候,我几乎不讲,主要是引导他们通过仔细观察,找出区别,把各自获得的结果告诉同桌和大家,如“犭”这个偏旁与什么对象有关,可以引导他们联想到“猎”“狗”“猴”等小动物。出于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大部分学生都能很专心投入,所以收到的教学效果往往都会事半功倍。
5 教育学生善于借助绘画来识字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这一特点,进行识字教学时,我们教师可以将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活化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或一段段动听的故事。如:教学“呆”字时,我对学生边讲故事边画画:“一个人张开大嘴巴,就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为什么呢?原来他正在发呆。”又如:教学“目”字时,我什么也没说,只在黑板左上角用粉笔寥寥几画,就画出了眼睛,学生们发现后便不约而同地喊了起来:“眼睛!眼睛!”于是,我顺水推舟,适时点拨:眼睛就是目,反之目也就是眼睛。然后又在旁边画了一个简笔画的太阳,结果如何呢?学生在瞬间就轻而易举地认识了“目”的近邻便是“日”。``又比如教学“坐”字,我画了两个人背对背地坐在草地上,望着蓝蓝的天。学生一看,便恍然大悟 —— 原来“坐”字是表示两个人坐在土地上。那不是由两个“人”和一块“土”组成的字吗?由此可以肯定,对于这个字,学生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忘了。
6 利用并发挥集体形式的优势,让学生在共享的空间中识字
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件快乐的事,只要他诚心地告诉另一个人,这样在世上就有两个人共同拥有这件快乐的事,而快乐在彼此的相互传递中将会无限地延续下去。只要我们教师能把这一平凡的道理应用于识字教学,那自己的学生中,就会出现:你认识一个字,我认识一个字,两个人一交流,彼此就都认识了这两个字。一个教学班,多则几十个人,只要两两交流,他们的识字量将成几十倍的递增。我就曾尝试利用活动课的时间,让学生一天认识一个字,当一回小老师,再把自己认识的这个字写在黑板上,教给其他同学,然后希望并要求他说出自己记住这个字的方法。一旦他接受了,就成了一字之师。有时由于教学时间不够,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每4人或6人为一个小组,每个人当一回小老师,把自己平时所认识的字教给组内的同学。的确,他们在学校时可以当同学的老师,在家里则可以当小弟、小妹、父母、爷爷、奶奶的老师。 为师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促使教与学在互动中得到了共振并升华。这真是,自己能教会了别人,也巩固了自己所学。由此可见,在教与学的互动交流中,能者为师,人人为师,这样的识字教学就多了一份进取,一份快乐,一份责任,一份光荣。
小小的汉字,奥妙无穷。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潜心地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使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求异的状态,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创新的成功和喜悦,这无疑是我们教师的天职。
总之,"教无定法,但有良法"。以上所述"六法",不能截然分开。可选择使用,也可综合运用。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提高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负担,减缓教学坡度,乃至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无疑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说到这里,我们教师千万不能忘记,学生要学的生字就像沙滩上那细小的沙粒,自己要教的识字方法就如沙滩上那闪着珠光的贝壳。让我们领着他们,怀着拾贝壳的心情,将那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贝壳一一捡起,去盛那粒粒闪光的细沙,并让这点点珠光汇聚成辉。同时让我们的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祖国语言的瑰丽及魅力,真正爱上自己祖国的文字,并且愿意去学习它,使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