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个重要抓手。其中,货币政策对金融活动的影响更为敏感,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为实现一定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策略手段总和。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发行票据的政策效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 利率 发行票据
一、引言
如今我國经济发展良好,但市场化改革中流动性过剩、贷款增长偏快、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等问题层出不穷,货币政策面临严峻考验。为实现我国“保持货币币值稳定,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分析各种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从而选择最合理货币政策工具显得尤为重要。
二、货币政策工具的政策效果分析
1.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即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政策被誉为央行宏观调控经济之“巨斧”,其原因是存款准备金率的微小变动,便导致货币供应量大幅波动,从而引导投资和消费变动,最终达到调控宏观经济目的。自1984年以来,央行先后45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由此确立了存款准备金在货币政策工具中的主体地位。
分析中国存款准备金率从2007年12月25日至2014年6月16日期间历次调整表(参考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可看出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有如下规律:1985-2005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较少,幅度较大,2006年为频繁调整但幅度较小,2007年后调整幅度加大,2008 年 9 月份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连续 4 次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008年12月5日和2014年4月25日外,其余 35 次的调整幅度均为 0.5%。其中,1999年调整到6%达到波谷,2011年6月调整到21.5%达到波峰。从2011年12月至今始终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目的是在发达国家市场剧烈波动之际提振流动性和扶持国内经济。1985-2014年调整后的存款准备金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为了控制市场流动性。根据货币供给的基本公式:Ms=m×B,m=(Rc+1)/(Rd+Re+Rc)。其中,Ms为货币供应量,B为基础货币,m为货币乘数,Rd、Re、Rc分别为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
从式中可知,当法定存款准备率调低时,将使货币乘数扩大,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反之亦然。
由上图可知,R^2=0.909204>0.8,表明拟合较好,相关性强,模型显著。由上述数据分析可建立最终方程:y=1.711998X-2.65541,(10.96194)(-1.45018),F统计量为120.164138,说明模型整体线性关系显著,回归系数的符号与理论分析一致,同时P值很小,因此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调整后的存款准备金率对年底存款余额有显著性影响;另外修正自由度的值达到0.901637,说明模型可解释90.16%的年底存款余额的变化,即存款准备金率对我国储蓄投资均有显著影响。
2.利率。利率通常以一年期利息与本金的百分比计算。中央银行对利率的调整存在滞后性,调整幅度难以把握的问题需加以警示。
分析央行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02年2月21日至2014年11月21日期间的调整一览表(参考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可看出,从2004年——2007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逐步提高,货币政策收紧。随着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为了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减轻国有企业的还贷压力,避免通货紧缩与经济下行的恶性循环,降低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2008年9月份以来,央行连续五次降息,存款准备金率,合计下调2%-4%。为应对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以及其他经济问题,2010—2011年,,我国五次上调存贷基准利率。2012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向“宽松”的货币政策。直至2014年11月22日,央行宣布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继2012年7月后,两年多来央行首次降息,此举重在缓解企业“融资贵”的问题。
3.央行票据。中央银行票据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制和效力相同,但方式更加温和,具有市场化、灵活性的特点,因而成为货币政策框架下一个新的重要货币政策工具。近年来,推出中央银行发票发展成了央行回收流动资本的主要手段,它逐渐发展成了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中的新起之秀。
我国中央银行票据业务刚刚起步,其必将发挥巨大的作用。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外需下降,故而政府逐步减少央票的发行,货币政策放宽,停发3年期央行票据,降低1年期和3个月期央行票据发行频率。2009年我国相比2008年,新增贷款4.9万亿元,这着实是一个大幅度提升。2013年,在整体流动性相对宽裕的有效支撑下,票据市场交易相对活跃,票据承兑业务增幅趋缓。受货币市场利率和票据市场供求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1-5月票据市场利率总体平稳,6月以后票据市场利率波动加大,利率水平总体有所上升。
三、结语
伴随中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货币政策不断优化。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发行央行票据在不同的经济时期发挥着不同的调节作用,因此,货币政策工具要与国家当时的经济金融形势和经济金融运行要求相适应。我国人民银行应适应目前的经济发展需要,选择合理的货币政策,针对经济运行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大胆创新,不断优化政策组合,不断摸索找寻最优的货币政策组合,以稳定金融市场,保证我国经济的进一步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曲琦,郭步超.价格型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比较——基于包含时变通胀目标的DSGE模型[J]. 技术经济.2013(12).
[2]侯建波,廉桂萍.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效果评价[J].北方经济.2008(18).
[3]赵英军,戴玉华.2006—2011年中国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效果研究[J]. 海南金融.2012(10).
[4]杨盛昌.中央银行频频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果评价[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5]王森,王敬,刘佳佳.利率的变化对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2000—2012年的数据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4(01).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 利率 发行票据
一、引言
如今我國经济发展良好,但市场化改革中流动性过剩、贷款增长偏快、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等问题层出不穷,货币政策面临严峻考验。为实现我国“保持货币币值稳定,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分析各种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从而选择最合理货币政策工具显得尤为重要。
二、货币政策工具的政策效果分析
1.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即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政策被誉为央行宏观调控经济之“巨斧”,其原因是存款准备金率的微小变动,便导致货币供应量大幅波动,从而引导投资和消费变动,最终达到调控宏观经济目的。自1984年以来,央行先后45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由此确立了存款准备金在货币政策工具中的主体地位。
分析中国存款准备金率从2007年12月25日至2014年6月16日期间历次调整表(参考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可看出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有如下规律:1985-2005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较少,幅度较大,2006年为频繁调整但幅度较小,2007年后调整幅度加大,2008 年 9 月份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连续 4 次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008年12月5日和2014年4月25日外,其余 35 次的调整幅度均为 0.5%。其中,1999年调整到6%达到波谷,2011年6月调整到21.5%达到波峰。从2011年12月至今始终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目的是在发达国家市场剧烈波动之际提振流动性和扶持国内经济。1985-2014年调整后的存款准备金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为了控制市场流动性。根据货币供给的基本公式:Ms=m×B,m=(Rc+1)/(Rd+Re+Rc)。其中,Ms为货币供应量,B为基础货币,m为货币乘数,Rd、Re、Rc分别为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
从式中可知,当法定存款准备率调低时,将使货币乘数扩大,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反之亦然。
由上图可知,R^2=0.909204>0.8,表明拟合较好,相关性强,模型显著。由上述数据分析可建立最终方程:y=1.711998X-2.65541,(10.96194)(-1.45018),F统计量为120.164138,说明模型整体线性关系显著,回归系数的符号与理论分析一致,同时P值很小,因此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调整后的存款准备金率对年底存款余额有显著性影响;另外修正自由度的值达到0.901637,说明模型可解释90.16%的年底存款余额的变化,即存款准备金率对我国储蓄投资均有显著影响。
2.利率。利率通常以一年期利息与本金的百分比计算。中央银行对利率的调整存在滞后性,调整幅度难以把握的问题需加以警示。
分析央行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02年2月21日至2014年11月21日期间的调整一览表(参考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可看出,从2004年——2007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逐步提高,货币政策收紧。随着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为了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减轻国有企业的还贷压力,避免通货紧缩与经济下行的恶性循环,降低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2008年9月份以来,央行连续五次降息,存款准备金率,合计下调2%-4%。为应对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以及其他经济问题,2010—2011年,,我国五次上调存贷基准利率。2012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向“宽松”的货币政策。直至2014年11月22日,央行宣布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继2012年7月后,两年多来央行首次降息,此举重在缓解企业“融资贵”的问题。
3.央行票据。中央银行票据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制和效力相同,但方式更加温和,具有市场化、灵活性的特点,因而成为货币政策框架下一个新的重要货币政策工具。近年来,推出中央银行发票发展成了央行回收流动资本的主要手段,它逐渐发展成了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中的新起之秀。
我国中央银行票据业务刚刚起步,其必将发挥巨大的作用。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外需下降,故而政府逐步减少央票的发行,货币政策放宽,停发3年期央行票据,降低1年期和3个月期央行票据发行频率。2009年我国相比2008年,新增贷款4.9万亿元,这着实是一个大幅度提升。2013年,在整体流动性相对宽裕的有效支撑下,票据市场交易相对活跃,票据承兑业务增幅趋缓。受货币市场利率和票据市场供求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1-5月票据市场利率总体平稳,6月以后票据市场利率波动加大,利率水平总体有所上升。
三、结语
伴随中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货币政策不断优化。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发行央行票据在不同的经济时期发挥着不同的调节作用,因此,货币政策工具要与国家当时的经济金融形势和经济金融运行要求相适应。我国人民银行应适应目前的经济发展需要,选择合理的货币政策,针对经济运行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大胆创新,不断优化政策组合,不断摸索找寻最优的货币政策组合,以稳定金融市场,保证我国经济的进一步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曲琦,郭步超.价格型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比较——基于包含时变通胀目标的DSGE模型[J]. 技术经济.2013(12).
[2]侯建波,廉桂萍.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效果评价[J].北方经济.2008(18).
[3]赵英军,戴玉华.2006—2011年中国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效果研究[J]. 海南金融.2012(10).
[4]杨盛昌.中央银行频频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果评价[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5]王森,王敬,刘佳佳.利率的变化对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2000—2012年的数据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