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跨入知识产权领域,经历了专利代理人、律师、企业法务工作岗位,尝试了从乙方的专业服务提供方到甲方的业务需求方的多个角色.最终,探索了知识产权行行业化标准服务的新道路。知识产文章先后被《扬州大学学报》、《中国专利》、思博网等媒体发表,多次向华东政法大学法学院学生授课。2006年以来,多次协助商务团队在收购、合资企业设立、破产过程中制定知识产权许可、转让方案,并与市场部门共同构建与品牌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为商务团队在规划技术合作,产品制造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法律支持,也为销售团队在进军南美、东亚等市场过程中保驾护航。自2009年起,实现了本企业发明专利申请的持续上升,年申请量从2009年前的达到个位数增长到百位数。
“You are doomed to be IP person!”是郝燕在4月26日生日时,来自一位美国律师的生日贺卡上的祝福。十三年前,理工科出身的郝燕踏入了知识产权行业,成为一名“IP人”,自己的生日也从那一刻起被赋予了一层新的内涵,如今回忆起来,果然颇有“命中注定”的意味。
十三载无悔坚守,只因热爱
电气工程师是郝燕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在郝燕眼中,这是一个可以“独善其身”的工作,要求心无旁骛地钻研技术。但时至今日,早已阔别这个行业多年的郝燕回想起这段经历,仍然倍感珍惜:“直至今天,我都很珍惜每一次和工程师的沟通,都很乐于将专利最基本的概念与工程师分享,这种习惯就来自于当工程师的那段经历。”不仅如此,这一份看似“孤独”的工作亦为郝燕打开了知识产权行业的大门,郝燕告诉记者:“当年从事电气工程师工作的时候,我负责的是直流蓄电池系统。在选择设备和评估功能的时候,我发现许多国外供应商在标准方面设置了诸多限制,由标准又触及到了专利,这一过程就开启了我对知识产权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事工程师期间由于接触到专利而产生的兴趣指引郝燕迈上了知识产权的道路,一走就是十三年,无怨无悔。
2003年跨入知识产权领域后,郝燕经历了专利代理人、律师、企业法务等各种不同的工作岗位,尝试了从乙方的专业服务提供方到甲方的业务需求方的多个角色。从撰写第一个案子,被当时的师傅痛批,哭着回宿舍改正,到在谈判桌前一次又一次连续十几个小时的鏖战;从第一次組织培训,只有三个听众时的尴尬委屈,到面对一个听众也可以坦然讲述专利检索的重要性,郝燕这一路的成长过程未及想象中的一帆风顺,但郝燕却说:“我珍惜这些挑战、困难甚至愿意为此妥协。”在郝燕的观念中,每一份工作都在会在人生的不同时刻给予其见识、感悟,最终成为可以反馈在其职业中的经验和信仰。“这一系列的工作让我了解了很多行业信息,也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经验。比如在台企做专利工程师的经历对我而言就非常宝贵,这段经历让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个案中检索技巧、答辩技巧的提高,并且对法律人的思维模式构建,法律基本功的重要性都有了更深的认识。”
经历了知识产权领域内的多个行业,郝燕仍然初心未改,始终保持着对知识产权行业的热忱,而这期间积累的宝贵经验亦逐渐转化为郝燕在知识产权经理人岗位上的优势,用她的话说:“这些经历成就了我今天的‘一帆风顺’。”
2006年,郝燕加入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分公司担任知识产权经理。彼时,上汽自主开发制造的第一款中级车“荣威750”尚在开发和准备上市的过程中,郝燕与其他知识产权相关同事一道,日日夜夜在上汽自主品牌项目组中面对着数不清的图纸、技术清单、商标清单。“那是一段辛苦的日子,同时也是迅速成长的日子。”回想起那时的艰苦,郝燕仍然感激其为自己带来的进步。在自主品牌项目组,郝燕参与了知识产权团队发展计划的筹备和执行过程,到2008年左右,推动上汽的自主品牌形成了最初的知识产权规划,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不断地推进自主品牌知识产权工作向更深、更远发展。至今,郝燕已经为上汽集团的知识产权工作奉献了十年,回首过往,她感慨道:“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一直被贴上‘廉价、低性能、高排放’的标签,为了撕掉这个标签,上汽的自主品牌经历过被嘲笑定价过高、被质疑销量过低等等负面的评价。也是用了这整整十年的时间,上汽自主品牌撕掉了这个标签。上汽乘用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情怀是我坚守了十年的不竭动力。”
视“为企业创造价值”为己任
作为公司知识产权经理,郝燕认为,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必定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技术来源是知识产权永远绕不开的话题,而专利数量意味着能否在技术竞争中取得入场券。虽然必须承认,拥有的专利数量越多,并不必然代表技术越先进,但是如果不持有相当数量的专利,所谓布局和运营都是无本之木。”故而在企业知识产权布局中,郝燕一直坚持保证专利申请要达到一定的数量。郝燕向记者透露,自2009年起,公司实现了本企业发明专利申请的持续上升,年申请量从2009年前的达到个位数增长到百位数。当然,在保证量的基础上,郝燕从未忽视对专利质量的追求,始终坚持严格的专利质量把控,而这种质量把控,是建立在纳入企业内控管理的专利管理制度上,并辅以检索报告和分析的佐证的管控,而非泛泛的质量检查:“在我的工作思路中,引导或者推动行业进步的专利,属于‘雪中送炭’型专利;能够打开市场的,打动消费者的技术,属于‘锦上添花’型专利。两者都是高质量的专利,无论过程多艰难,能够产生这些专利的技术方案都是需要全方位保护的。”
在微观领域重视提升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的同时,郝燕在公司知识产权管理的宏观层面极为强调“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理念。“知识产权为何而生?本质上知识产权制度是促进创新的,但是源头上,知识产权是为保护财富而生的。在创造财富的业务链上,任何没有价值的人和事都是必须被摒弃的,因为徒增成本,不产生收益。例如知名的飞利浦的IP部门之所以受到全公司的尊重,就是因为他们创造价值,产生收益。”由此,郝燕秉承“IP团队只有在不断地向商务、市场部门证明自身的价值时,才可能受到信任和支持”的观念,将“为企业创造价值”视为企业中知识产权经理人之己任。“除了专利申请、商标申请这些‘保值’服务外,企业知识产权的增值服务亦不仅仅体现在专利运营、专利交易中,更体现在协助商务团队识别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方面,这些都是企业知识产权的‘增值’服务。所以这十年来,我一直坚持针对不同的项目,采用不同的检索分析方法,甚至聘请不同外部律师(尤其是外国律师)就项目的背景技术、交易中涉及的交易风险和规避策略做出方案,供商务、技术人员参考。”郝燕进一步向记者阐释了其“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落实方案。
“为企业创造价值”势必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于企业本身,放眼全行业才能更好地洞悉企业自身的需求。汽车制造属于资金与技术高度集中、下游合作伙伴繁多的行业,近年也出现了跨领域合作的新趋势,身处这样的行业,作为知识产权经理人,郝燕一直保持对行业技术、商业信息的高度关注,以确保知识产权工作能够确实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发挥价值。郝燕向记者透露,2006年以来,她曾多次协助商务团队在收购、合资企业设立、破产过程中制定知识产权许可、转让方案,并与市场部门共同构建与品牌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为商务团队在规划技术合作、产品制造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法律支持,也为销售团队在进军南美、东亚等市场过程中保驾护航。
十余载知识产权经理人的职业生涯一晃而过,采访中郝燕感慨道:“最近几年,每每面试应届生,都会被他们脸上那种对未来的憧憬、焦虑和期望被认同的渴望所打动。”而回首过往,她最为庆幸的是,自己对知识产权行业依旧保持着澎湃的初心、犀利的目光和持久的热情;展望未来,她依然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进步:“对于知识产权经理人行业,乃至整个法律服务业,现在真的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我们可用的资源、平台是最丰富的,甚至是老一代专利人、商标人不敢想象的;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最挑剔的客户。普通大众高涨的专利热情与整个行业人才贮备和知识储备长期为负的状态并不匹配,作为一个职业群体,我们努力的空间还很大。”
“You are doomed to be IP person!”是郝燕在4月26日生日时,来自一位美国律师的生日贺卡上的祝福。十三年前,理工科出身的郝燕踏入了知识产权行业,成为一名“IP人”,自己的生日也从那一刻起被赋予了一层新的内涵,如今回忆起来,果然颇有“命中注定”的意味。
十三载无悔坚守,只因热爱
电气工程师是郝燕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在郝燕眼中,这是一个可以“独善其身”的工作,要求心无旁骛地钻研技术。但时至今日,早已阔别这个行业多年的郝燕回想起这段经历,仍然倍感珍惜:“直至今天,我都很珍惜每一次和工程师的沟通,都很乐于将专利最基本的概念与工程师分享,这种习惯就来自于当工程师的那段经历。”不仅如此,这一份看似“孤独”的工作亦为郝燕打开了知识产权行业的大门,郝燕告诉记者:“当年从事电气工程师工作的时候,我负责的是直流蓄电池系统。在选择设备和评估功能的时候,我发现许多国外供应商在标准方面设置了诸多限制,由标准又触及到了专利,这一过程就开启了我对知识产权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事工程师期间由于接触到专利而产生的兴趣指引郝燕迈上了知识产权的道路,一走就是十三年,无怨无悔。
2003年跨入知识产权领域后,郝燕经历了专利代理人、律师、企业法务等各种不同的工作岗位,尝试了从乙方的专业服务提供方到甲方的业务需求方的多个角色。从撰写第一个案子,被当时的师傅痛批,哭着回宿舍改正,到在谈判桌前一次又一次连续十几个小时的鏖战;从第一次組织培训,只有三个听众时的尴尬委屈,到面对一个听众也可以坦然讲述专利检索的重要性,郝燕这一路的成长过程未及想象中的一帆风顺,但郝燕却说:“我珍惜这些挑战、困难甚至愿意为此妥协。”在郝燕的观念中,每一份工作都在会在人生的不同时刻给予其见识、感悟,最终成为可以反馈在其职业中的经验和信仰。“这一系列的工作让我了解了很多行业信息,也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经验。比如在台企做专利工程师的经历对我而言就非常宝贵,这段经历让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个案中检索技巧、答辩技巧的提高,并且对法律人的思维模式构建,法律基本功的重要性都有了更深的认识。”
经历了知识产权领域内的多个行业,郝燕仍然初心未改,始终保持着对知识产权行业的热忱,而这期间积累的宝贵经验亦逐渐转化为郝燕在知识产权经理人岗位上的优势,用她的话说:“这些经历成就了我今天的‘一帆风顺’。”
2006年,郝燕加入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分公司担任知识产权经理。彼时,上汽自主开发制造的第一款中级车“荣威750”尚在开发和准备上市的过程中,郝燕与其他知识产权相关同事一道,日日夜夜在上汽自主品牌项目组中面对着数不清的图纸、技术清单、商标清单。“那是一段辛苦的日子,同时也是迅速成长的日子。”回想起那时的艰苦,郝燕仍然感激其为自己带来的进步。在自主品牌项目组,郝燕参与了知识产权团队发展计划的筹备和执行过程,到2008年左右,推动上汽的自主品牌形成了最初的知识产权规划,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不断地推进自主品牌知识产权工作向更深、更远发展。至今,郝燕已经为上汽集团的知识产权工作奉献了十年,回首过往,她感慨道:“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一直被贴上‘廉价、低性能、高排放’的标签,为了撕掉这个标签,上汽的自主品牌经历过被嘲笑定价过高、被质疑销量过低等等负面的评价。也是用了这整整十年的时间,上汽自主品牌撕掉了这个标签。上汽乘用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情怀是我坚守了十年的不竭动力。”
视“为企业创造价值”为己任
作为公司知识产权经理,郝燕认为,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必定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技术来源是知识产权永远绕不开的话题,而专利数量意味着能否在技术竞争中取得入场券。虽然必须承认,拥有的专利数量越多,并不必然代表技术越先进,但是如果不持有相当数量的专利,所谓布局和运营都是无本之木。”故而在企业知识产权布局中,郝燕一直坚持保证专利申请要达到一定的数量。郝燕向记者透露,自2009年起,公司实现了本企业发明专利申请的持续上升,年申请量从2009年前的达到个位数增长到百位数。当然,在保证量的基础上,郝燕从未忽视对专利质量的追求,始终坚持严格的专利质量把控,而这种质量把控,是建立在纳入企业内控管理的专利管理制度上,并辅以检索报告和分析的佐证的管控,而非泛泛的质量检查:“在我的工作思路中,引导或者推动行业进步的专利,属于‘雪中送炭’型专利;能够打开市场的,打动消费者的技术,属于‘锦上添花’型专利。两者都是高质量的专利,无论过程多艰难,能够产生这些专利的技术方案都是需要全方位保护的。”
在微观领域重视提升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的同时,郝燕在公司知识产权管理的宏观层面极为强调“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理念。“知识产权为何而生?本质上知识产权制度是促进创新的,但是源头上,知识产权是为保护财富而生的。在创造财富的业务链上,任何没有价值的人和事都是必须被摒弃的,因为徒增成本,不产生收益。例如知名的飞利浦的IP部门之所以受到全公司的尊重,就是因为他们创造价值,产生收益。”由此,郝燕秉承“IP团队只有在不断地向商务、市场部门证明自身的价值时,才可能受到信任和支持”的观念,将“为企业创造价值”视为企业中知识产权经理人之己任。“除了专利申请、商标申请这些‘保值’服务外,企业知识产权的增值服务亦不仅仅体现在专利运营、专利交易中,更体现在协助商务团队识别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方面,这些都是企业知识产权的‘增值’服务。所以这十年来,我一直坚持针对不同的项目,采用不同的检索分析方法,甚至聘请不同外部律师(尤其是外国律师)就项目的背景技术、交易中涉及的交易风险和规避策略做出方案,供商务、技术人员参考。”郝燕进一步向记者阐释了其“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落实方案。
“为企业创造价值”势必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于企业本身,放眼全行业才能更好地洞悉企业自身的需求。汽车制造属于资金与技术高度集中、下游合作伙伴繁多的行业,近年也出现了跨领域合作的新趋势,身处这样的行业,作为知识产权经理人,郝燕一直保持对行业技术、商业信息的高度关注,以确保知识产权工作能够确实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发挥价值。郝燕向记者透露,2006年以来,她曾多次协助商务团队在收购、合资企业设立、破产过程中制定知识产权许可、转让方案,并与市场部门共同构建与品牌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为商务团队在规划技术合作、产品制造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法律支持,也为销售团队在进军南美、东亚等市场过程中保驾护航。
十余载知识产权经理人的职业生涯一晃而过,采访中郝燕感慨道:“最近几年,每每面试应届生,都会被他们脸上那种对未来的憧憬、焦虑和期望被认同的渴望所打动。”而回首过往,她最为庆幸的是,自己对知识产权行业依旧保持着澎湃的初心、犀利的目光和持久的热情;展望未来,她依然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进步:“对于知识产权经理人行业,乃至整个法律服务业,现在真的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我们可用的资源、平台是最丰富的,甚至是老一代专利人、商标人不敢想象的;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最挑剔的客户。普通大众高涨的专利热情与整个行业人才贮备和知识储备长期为负的状态并不匹配,作为一个职业群体,我们努力的空间还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