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等于制造学渣”触及焦虑中的教育痛点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_gr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一篇题为《南京家长已疯》的网文在不少南京家长的朋友圈里刷屏,也引发网友热议。在文中,作者用焦虑的心情描述了南京正在推进的减负政策。
   学生减负之后,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强化自我学习的能力,如何在所谓的轻松快乐的学习中提升综合素养,包括家长、学校和教育部门都无所适从,这才是南京家长们所焦虑的核心所在。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减负之后,老师一句“你们的娃,你们在家自己努力吧”,让家长后背发麻!言下之意,你的娃能否成为快乐的学渣,关键在你们自己了。但在中考与高考选拔机制暂时无法改变的前提下,谁敢拿孩子的未来开玩笑?因此,才出现了暗地里的忐忑补课。显然,与之前大张旗鼓的补课相比,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经济支出上,减负不仅没有减轻家长负担,反而变得更加焦虑不安。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由于早已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教育教学体制,突然接到减负令,这让学校无所适从。一方面自己不敢在明文规定之下去撞红线;一方面教育部门没有提出以哪些更有效的方式方法来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只能在被动中观望,迫于无奈,只能把压力转移给家长。
   从教育部门来看,面对题海战术与参加培训“军备竞赛”带给孩子们一波又一波的巨大压力时,面对提了多年的素质教育导向,面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要求,从政策的层面出台减负措施,本无可厚非。毕竟教育部门减负的目的就是通过减轻孩子过重的学业负担,给孩子营造一个发展个性、拓展兴趣的空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减负本来是一件好事情,无论是从孩子未来的发展还是目前的教育现状来说,都应该是教育深化改革的方向。学生减负可以有,但减负不是简单的做减法,不是一刀切地出台各种“不许”,而是要从学校和教育体制层面进行配套改革。换句话说,教育改革既要做减法,也要做加法,更要做乘法,而这正是南京家长们焦虑中的教育痛点。
  (摘自“天府评论”2019年10月30日,有刪改)
  青年观点
  ★张维:要想真正把减负落到实处,就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和家长看到,要想抵达人生成功的彼岸,还有更多的路可以走。
   ★赵志疆:为学生减负,先为老师减负;为老师减负,先为学校减负;为学校减负,就必须纠正“成绩决定一切”的片面教育政绩观。
   ★魏英杰:不管增负还是减负,有一个终点是不变的,就是要在成绩上见分晓。为了接力考试指挥棒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学校减了负,但学生的负担却并没有因此减轻。
   ★陈科峰:只要教育评价特别是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不变,减负政策在执行和落实中就难免会遭到学校、老师、家长和培训机构各种各样的“软抵抗”。
其他文献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天下就没有偶然,偶然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钱钟书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思路引荐  钱钟书先生的这句名言涉及两个关键词:“偶然”和“必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事例,比如:偶然的成功,是必然的努力;必然的努力,是偶然成功的
期刊
化干戈为玉帛,化惊涛为细浪,化腐朽为神奇……“化”的智慧,在中华文化中无处不在。   何为“化”?“化”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浸入,在不断地交流和探索中使之发生转变。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经千年沧桑却依旧能够保持团结统一,原因之一便是中华文化中的“化”。不管是骁勇的马上民族,还是在高山上放牧的高寒民族,都在与汉民族的交流中,不断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汉族“胡服骑射”,使用马扎、胡床,而鲜卑族人改了
期刊
你眷恋良辰美景扺掌相惜,可大多是人走茶凉暂别他乡;你仰望火花粲然直入云天,可转瞬满目寥落一片飞沫;你醉心施展风流题文沽酒,到头来不过孤芳自赏名利皆空。渺渺星辉,万古长空,风烟散尽处,万事皆随风。既然一切都会过去,你我皆为过客,又何必执迷不悟呢?   飞机离地一万尺时,周国平突然想到:“宇宙浩渺无际,人类世代更替,我只是沧海一粟。没有我,无人不可缺少。”是啊,无论你多么珍惜当下,可白驹过隙,一切都会
期刊
美文引路  挺立的椿树  ◎郭军平  上下班路上,总要经过那条街道,而在那条街路上,总能看到一棵独立挺拔的椿树。在繁华的街道路旁,尚没有花草树木,因而这棵椿树格外显眼,每次抬头望去,总是看到椿树挺拔在蓝天白云中,显得辽阔而壮观。   只要驻足一下,椿树挺立的姿势似乎让你忘怀街道的喧闹和汽笛,一种宁静、澄澈、悠远的心思也许会升腾在你的心空,让你不由得畅想远方。远方是什么?辽阔的大草原,连绵的群山,还
期刊
人生总在峰回路转的山头上跋涉,总在波峰浪谷的大海上前行,总在乍暖还寒的季节中迈进,总在冬去春来的岁月中向前。(“总”字的使用突出了更多的消极色彩)古人云:“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风雨总是很长很长,而彩虹却是瞬间一现,一切把人生看成花团锦簇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那么,我们该如何穿行这人生的风雨呢?   首先,我们必须有一个远大的志向。当命运的西风把人生的花朵摧残殆尽,当理想的天
期刊
入乎其内  浅谈《劝学》之艺术特色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现以《劝学》为例,浅谈其艺术特色。  (一)善用比喻,铺锦列绣  《劝学》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
期刊
文题呈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如下精辟论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未有不阅第一、第二阶段(境界)而能遽跻第三阶段者,文学亦然。   试以“生命的三境界”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
期刊
纵观华夏民族五千年璀璨历史,英雄们在其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芒,点亮整个夜空。英雄精神就是奔流于华夏之路的巨流,经久不衰,亘古永恒。   英雄精神是流血不流淚的“硬核”,是英雄一生的行为准则,是高于生命的信仰,是中华民族的无私大爱,是伟大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脊梁。国难面前,英雄精神是挺身而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令人寒心的是,现在网络上的“段子手”恶意扭曲英雄形象、丑化英雄,想必九泉之下的英
期刊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这片广阔的蔚蓝的天空,将要染上黑色了。皎皎月光,点点星光,将要成为这天空唯一的亮色。  ——题记   深夜寂静,我习惯性地抬头望向天空,今晚的月亮真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仙”的名句,萦绕在我的耳畔。皎皎月光那么的美,那么的纯洁。   不由得想起那年中秋的月亮,那顿团圆饭,那人,那照片。   两個人并肩而坐,前面是一大桌子饭菜,一老一小……这个难忘的瞬间,就被定格在
期刊
千年前,韩愈在《师说》中这样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光明的奠基者与路途上的燃灯人,教师这一职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培育未来人才这样的重任也应该由德优才高之人来肩负。   针对“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这件事,有人抨击这是人才的滥用,资源的浪费;但在我看来,任何一位高学历顶尖人才都不能因为他(她)步入教师行业而被贴上“大材小用”的标签。相反,广阔的中国大地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