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教学训练的实施要点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h0208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叫诵读?按《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简单概括地说,诵读是一种出声熟读诗文的方式。一是要强调“熟读成诵”;二是要抓住诵读的声调、韵律、节奏,培养读诗的语感,在诵读中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古诗表述的思想情感。
  一、落实“熟读成诵”的设想
  熟读成诵是师生共同完成的。首先要让学生成为诵读的主人,是诵读的参与者、亲为者、收获者;其次是要有足够的“重复次数”,这是“成诵”必须具备的条件。再者,“熟读成诵”是一个过程,学生的诵读要经历一个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熟练,最后“成诵”的过程。当然,上述的进程,教师的示范、组织、提醒、督促是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教师的示范。诵读课堂上,教师示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这是有效的识字教学手段,这是形象地介绍诗作的内容,这是诵读技能的口传身授。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诵读教学应顺应这一规律,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尽快“入境”,而课堂上最常用、最实用、最方便的方式就是教师的示范。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故教师的诵读示范,不但能让学生视其人,闻其声,直接感受、领略教师诵读的语气、语调,而且能让学生亲身感受那一场绘声绘色的“现场直播”。
  2. 教师的提醒。训练、训练,一是“训”,二是“练”。所谓训,就是在教师的示范、传授、提醒、督促之下的实施操作;所谓“练”,很大程度是學生通过组织而在一定要求督促下所开展的规范的、反复的操作。比如诵读中边读边想的训练,教师就要对学生提出“心到、眼到、口到”的要求,并对其中的重点要求“心到”进行多角度地引导、提醒:一是要提醒学生形象地想。诱导他们把诗句文字要表述的客观事物在自己的头脑里进行“还原”“再现”“再想象”“再创造”,读出诗句的画面,从而深化对诗句的理解。二是要提醒学生有逻辑地想。读懂古诗写了些什么,景、物、人有什么特点;读懂作者是怎样想出来的、怎样写出来的。引导学生逐步弄明白事物内在的联系和逻辑关系的构成。三是要提醒学生联系地想。古诗中,作者常用联想的方式来描写事物,表达思想感情。联想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李清照《夏日绝句》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是公元1128年,她与丈夫朝着江西方向逃亡。行至乌江,来到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而吟就的,这是相关联想;再比如贺知章《咏柳》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就是由柳枝纷披下垂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这是由特征相似引起的联想;白居易《暮江吟》的“露似真珠月似弓”,就是由露珠想到真珠,由月牙想到了弯弓,这是类比联想。再比如苏轼《春江晚景》的“篓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是由时空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称之为表象联想。
  以上种种实例说明,学生自身的努力,教师的点拨、提醒、督促是实现“熟读成诵”的必然前提。
  二、落实声调、韵律、节奏的运用
  诵读之中,声调、韵律、节奏的掌控和运用,既需要相关知识的教学,也是相关技能的传承。掌握了声调、韵律、节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落实“边读边想”设想,打开古诗宝库的必要手段与门径。
  先来说声调、韵律、节奏的界定。从整体看,此三者涉及了读诗声音的变化与规律。具体分说,所谓声调,是指区别意义的声音高低、升降、长短;所谓韵律,重点是平仄格式及押韵规则;所谓节奏,就是声音有规则、有规律的停连、强弱等等。
  读诗中怎样通过声调、韵律、节奏来探究、把控诗句的蕴含呢?我们以对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的分析、解读作为实例。
  1. 关于《登鹳雀楼》声调的分析、解读。统计《登鹳雀楼》用字的声调,全诗20个字竟有6个字是入声:“白”“日”“入”“欲”“目”“一”。需要说明的是,现在普通话读字的声调分为“阴、阳、上、去”四声,而古代的四声则分为“平、上、去、入”。按照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的解释,这四声的读法与普通话的读法不尽相同。一是“平”声——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二是“上”声——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三是“去”声——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婉转,尾音短而高昂:四是“入”声——入声短促急收藏,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简而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正因为入声发音短促,一触即收,往往给人一种出声一半却要生生憋回去的感觉,而这种感觉能给人带来有意无意的压抑感。即便是兴奋,也是一种深沉的兴奋。古人称赞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其中的“顿挫”感很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爱用入声字,而且用得好。同此原理,《登鹳雀楼》入声字的运用,就给全诗定下了“压抑中壮阔动荡”的基调。实例的分析说明,声调确确实实是开启、把握诗歌情感走向的“金钥匙”。
  2. 关于《登鹳雀楼》韵律的分析、解读。韵律包括平仄格式及押韵规则。先说王之涣《登鹳雀楼》押韵和诗意之间的联系。这首诗押的是iou韵。一般地说来,iou韵不会蕴含奋发图强之意。因为iou韵发音绵长,口型逐渐合拢,所以同韵的“秋”“悠”“游”“忧”“囚”“仇”“惆”往往给人忧伤缠绵、幽远忧郁之感。然《登鹳雀楼》一诗的韵脚除表达了抑郁压抑的情感,同时还给人一种奋发图强之心气。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韵脚使用环境的特殊安排。第二句“黄河入海流”入韵,其中的“入”与“海”都是仄声,而随后安排的是平声的韵脚字“流”。这样一来,此句最后的三个字,恰恰是两“短”之后的一声“长”,所以韵脚字“流”字更显得长而又长。这种拉长了的吐字声音,不恰恰与奔流不息的黄河景象相吻合吗?这声音、这场面所表现的是冲破压抑之后的奔腾不息。再来看第四句“更上一层楼”中韵脚字“楼”字的语境,此句中“更上”两个字都是仄声,随后的“一”字是一个“直而促”的入声字,如此三个连续的“短”音,不正像急匆匆爬楼的喘息之声吗?更值得玩味的是“层”与“楼”两个平声字的安排。前一个平声“层”仿佛是爬楼稍息的小站,而最后的韵脚字“楼”字长音,真切地告诉人们:此处才是“更上一层楼”的落脚点。   以上的实例再一次告诉我们,韵脚蕴含的情感往往是灵活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简单的、机械的一对一。随文而定才是把控韵脚中情思的基本原则。
  再来说王之涣《登鹳雀楼》的平仄与诗意的内在联系。平仄的本质说到底是汉字声调的读音变化,所谓平声即读音平缓、慢长和很轻的读音。所谓仄音,即曲折、短促、猛烈的读音,而透过古诗(近体诗)的平仄,往往能够体会诗句的内涵。我们仍以《登鹳雀楼》一诗的“平仄”安排为例,体会其中意蕴的情感: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
  分析上述安排,启示有四点:第一,从首句“白日依山尽”来看,开头的“白日”便是两个短促的入声字(仄声);随后的“依山”是两个平缓、漫长的平声字;诗句结尾的“尽”又是一仄声。如此有短有长的平仄安排告诉我们:诗句的核心情景是“依山”(即依傍山峦)之象,主要是两个平声的表意作用:因为这两个长而缓的读音不但绘声绘色地勾画出“白日”慢慢西沉的景象,而且能透出“白日”久久高挂空中依依不舍之情,再加上最后一个仄声字——“尽”(这个字是一个全降调的去声字),不正是“白日”一声落去的情景吗?诗句之意和用字读音平仄的高度相切堪称一绝。第二,从“黄河入海流”的读法来看,“黄河”虽然都是平声,但二者相较,“河”字更长一点,这样一来能让人们感觉到黄河就在地面之上,而且很大很长。随后的“入”字的读音又高又短,表示黄河迅速入海的意思。单从字面上看,这里的“入”字很奇怪,鹳雀楼在山西,怎么能看得到黄河入海的景象呢?况且还有很多更为贴切的字眼描写“入海”的景象。但王之涣为什么偏偏选用了这一“入”字呢?可能是因为这一“入”字恰是入声,其读音的短促正好表示快速之象,而“流”是一个平声韵脚字,读音很长很长,表示黄河一直在流淌,因此“黄河入海流”的平仄安排,既有流速之快,还有奔流不息的味道,一举多得。第三句“欲窮千里目”中的“欲”“穷”“千”皆是拉长音的平声,也就在连续三个长音之后,诗句安排了两个(里与目)短音仄声。尤其是最后的“目”字,以入声结尾,更给人留下了戛然而止的遐想空间。第四句“更上一层楼”的“更”“上”是仄声,“一”是入声。此三者都是短音,随后的“层”字是一平声,好像是匆匆爬楼过程的稍作停留。结尾的“楼”字,是长长的一个平声韵脚字,给人登临了新的一层楼,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回顾上述分析,我们不禁要问,全诗不过20个字,然而太阳下山的辉煌和黄河奔流不息的景象,以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强烈欲望却尽在其中,如果没有平平仄仄的巧妙安排,还能给读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吗?
  3. 关于《登鹳雀楼》节奏的分析、解读。诗歌的节奏大致相当于音乐中的节拍。诗作往往把平仄声调不同的字词有规律地排列起来,使它们具有间歇,显示强弱。这就是节奏。郭沫若认为:“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
  诗的节奏划分主要有三条原则:一是大体整齐的字数,二是大体整齐的句式,三是读诗停顿次数大体整齐。粗略的分法,五言诗可分为二三,七言诗分为四三或二五。其中,五、七言诗畸零的单音节非常显眼重要,可置于句末或句中。因此这就会出现两种意义结构:一是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五言分为二一二,七言诗分为二二一二。应用中,常把两种形式错综起来使用。给古诗划分节奏的要领有二:一是找到各句畸零的单音节,并单独作为一个节拍;二是以其他的音节作为一拍,只要不违背诗句的意思,每两个音节就可以划作一个节拍。这样的方法,对于常见的两种结构形式都是可行的。
  下面以《登鹳雀楼》为例。首先肯定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节奏划分有两种:一是采用“二二一”的节奏安排,二是采用“二三”的划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 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
  这首诗的节奏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语言的特点所决定的,具体地说,这首诗全篇都运用对仗的方式。诗的前两句的“白日”和“黄河”是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形容词相对,“依”与“入”是两个动词相对。后面的两句也是对仗,前一句“欲穷千里目”正好与“更上一层楼”构成了一意相承,不能颠倒次序的“流水对”。全诗有两联,前一联是正名对,即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厚重有力,更显所写景象的雄大;下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诗句的意思是上下衔接。诗中的这两联既有一脉相承的贯通,也有不失灵动的变化。除此之外,第一联两句中的“尽”和“流”都是畸零单音节,描述的是“白日”以及“黄河”动态的关键。第二联中的“千里目”与“一层楼”正好是具有对应关系而且形式相似的词组。所以,这两句划分为“二三”节奏更宜语气、语义的表达。
  (高林生,著名特级教师,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委)
其他文献
一、指导说趣事  师:同学们,你们有哪些有趣的童年趣事呢?赶快说出来一起分享吧!  生:三年级时,一次英语课上不小心走神了,老师让我回答:“Are you a boy or a girl?”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坚定地说道:“Sorry, I don’t know.”话音未落,全班哄堂大笑。  师:连自己的性别也不知道,的确有趣。  生:我有个叔叔在美国读博士,一次到我家做客。爷爷对我说:“孩子,叔叔
期刊
构建“小微学校”区域发展共同体,有利于“小微学校”高质量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内涵式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艺术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逐步迈入信息时代.对于传统的新闻媒介,广播、电视、杂志等等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的新媒体技术正在不断取代旧媒体,
一、课前谈话,了解作者rn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聊一位大师,他的名字叫季羡林,大家了解吗?rn2.出示作家卡片第一部分:季羡林,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学研究专家,
期刊
羽毛球运动是一项大众欢迎程度很高的运动项目,不仅可以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同时对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学习任务繁重的中、小学生而言,适当进行羽毛球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多角度对比和反思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能力.实践中创新课堂教学,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正使学生
近年来,虚假诉讼有增长之势,虚假诉讼的问题研究不仅仅应该关注司法秩序,更重要的是权利的实体救济.尽管在《刑法》中已经有关于虚假诉讼的规定,但是在实践中对虚假诉讼惩罚
北京军区天津疗养院于2005年1月由原271医院和464医院合编组建,编制床位250张,人员227人。有医疗区、疗养区两个区域分布,目前,疗养院自有医疗设备总值1.2亿元,其中百万元以
小组合作学习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会学习.语文课堂中要开发和利用习作资源,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作文教学,不失时机地对学生
区域、区位、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全球化和空间相互作用六大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核心概念.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地理核心概念,它对于构建学科核心知识体系、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