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主要阐述在执教某区级“童话主题教学”公开课时磨课经历的真实记录。从初试、再试、终试这一次次蜕变中磨炼了深入文本的精神和钻研教材的能力,领悟到了童话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童话的基本特征,并教给学生阅读童话的方法,以实现从“教课文”到“教阅读”的华丽转变。
关键词:磨课;童话教学;化茧成蝶
我亲历了一次“童话主题教学”区级研讨课的磨课之旅,感受到了整个磨课过程化茧成蝶的艰辛与幸福。接受任务后,我把目光锁定在四年级第三单元《去年的树》上。
一、初试:山重水复疑无路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创作的拟人体童话,我很喜欢这个美丽又略带忧伤的童话。虽然它没有欧美童话的华丽词句和奇特的故事情节,但平淡的语言中有一种深挚透明的美,留给我们更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经过四处搜集资料,精心准备后,总算艰难地捧出了第一份教案:
一、情境渲染,导入新课
播放小鸟和大树的动画,揭示课题,介绍作者新美南吉。
二、初读课文,交流感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根据课件上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内容。
三、分角色读文,倾心对话
1.默读,勾画出体现鸟儿和大树是好朋友的句子。
2.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描写鸟儿和大树深厚情谊的句子。
四、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1.读懂两个“看”的不同含义。
2.指导感情朗读,体会鸟儿和大树的深厚友情。
五、拓展延伸,多向对话
课堂写话:鸟儿和大树的深厚情谊感动着我们,作为这篇童话的读者,你有什么话要说吗?你想对谁说?(鸟儿,大树,伐木人……)
六、回归课题,升华理解
也许是备课时教学内容预设过多,40分钟的课结束时我才刚进行到课堂写话这个环节,而且整个教学过程感觉老师累,学生也累。课后和学校教研组同事研讨时,我努力让自己从挫败中平静下来,认真地听取意见,并冷静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1.童话教学特点不明显。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就是“童话主题教学”,应该让学生通过这篇童话感受到童话基本的特征。
2.教师还处于“教课文”的状态中,教学中有太多繁琐的分析,没有实现从“教课文”到“教阅读”的转变。
二、再试:柳暗花明又一村
找到第一次试讲不足的原因后,我静下心来反复阅读教材,发现这篇课文的语言特色是以对话为主,故事情节也通过这四次对话展开。如何让这四次对话真正触及学生心灵,这应该是我再次备课时首先考虑的问题。于是,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大变身——
一、复习导入,感知童话特点
二、品读感悟,体验深厚友情
1.品读“天天”,感受友情。
2.品读对话,体会情感。
三、学习结尾,体会两次“看”
四、读写结合,想象心灵对话
小练笔:
鸟儿唱完歌,又睁大眼睛望着灯火,它在心里说:“树啊树……”
跳跃的灯火是大树深情的目光,它含着泪说:“小鸟啊小鸟……”
五、总结写法,发现阅读童话的秘诀
师总结:所以,读懂童话故事的最好秘诀,就是——想象。
第二次试讲后感觉条理清晰多了。但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我本想通过加提示语让学生感受鸟儿的问话一次比一次着急,体会人物每次说话时的心情,并在此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但试讲后发现,学生三次加的提示语都差不多,都是着急、焦急这几个词,四次对话的体会没有层次上的提高。
我困惑于该怎么修改“加提示语的环节”。迷茫中,教科所的老师给了我醍醐灌顶的指点,她说我们打破一下常规,就从“树根、门、小姑娘”回答的话入手。因为这三次回答都有个共同点,前半句是冷冰冰地告知大树的现状,但后半句又指出了大树新的行踪。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站在鸟儿的角度去想,例如听到前半句“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时我们心里肯定感到绝望,但后半句话“拉到山谷里去了”又會让我们看到一丝寻找大树的希望。这一次次绝望、又一次次希望的背后,鸟儿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呢?这是一个很值得孩子们用想象去填补的空白。于是,我开始了第三次试讲。
三、终试:化茧成蝶的美丽
第三次试讲时果断删掉了加提示语,把四次对话的处理定位于:通过品读四次对话体会人物情感变化,在读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每一次听到新的希望,鸟儿心里都想了些什么?
例如:“鸟儿和大门对话”的片段教学。
师:鸟儿带着希望飞向了山谷。静静的山谷里,传来了锯木头的声音,沙—沙—,每一下都仿佛锯在鸟儿的心上。她忽然有些担心,她担心什么?
生1:她可能在想:“这沙沙声是在锯我的朋友吗?我得赶快飞去工厂把大树救出来。”
师:于是她问大门?(指导学生读出小鸟此时的心情。)
师:门先生是怎么回答的?一起读。
师:孩子们,鸟儿担心的事发生了!好朋友真的被锯成细条条了,鸟儿心情特别?
生:伤心、悲痛、痛苦欲绝……
师:她陷入了又一次绝望中,然而,门先生后面的话又带给了她一丝希望,她的希望在哪儿?
生:我知道!鸟儿的新希望在村子里。
师:听到火柴被卖到村子里了。此时的鸟儿怀着一丝希望在想:也许……
生:鸟儿带着希望想:“我一定能在村子里找到大树的,好朋友啊,你等等我,我一定要为你唱响去年的那首歌。”
一路走来,这一磨课经历使我深深地认识到:磨课的过程其实就是“化茧成蝶”的过程——在一次次蜕变中磨炼着人深入文本的精神,磨炼着人钻研教材的能力,磨炼着人精益求精的态度,也磨炼着人挑战自我的勇气……只要你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就一定会有“化茧成蝶”的美丽!
参考文献:
刘伏琼.小学语文教师在磨课中成长[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5).
编辑 赵飞飞
关键词:磨课;童话教学;化茧成蝶
我亲历了一次“童话主题教学”区级研讨课的磨课之旅,感受到了整个磨课过程化茧成蝶的艰辛与幸福。接受任务后,我把目光锁定在四年级第三单元《去年的树》上。
一、初试:山重水复疑无路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创作的拟人体童话,我很喜欢这个美丽又略带忧伤的童话。虽然它没有欧美童话的华丽词句和奇特的故事情节,但平淡的语言中有一种深挚透明的美,留给我们更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经过四处搜集资料,精心准备后,总算艰难地捧出了第一份教案:
一、情境渲染,导入新课
播放小鸟和大树的动画,揭示课题,介绍作者新美南吉。
二、初读课文,交流感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根据课件上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内容。
三、分角色读文,倾心对话
1.默读,勾画出体现鸟儿和大树是好朋友的句子。
2.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描写鸟儿和大树深厚情谊的句子。
四、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1.读懂两个“看”的不同含义。
2.指导感情朗读,体会鸟儿和大树的深厚友情。
五、拓展延伸,多向对话
课堂写话:鸟儿和大树的深厚情谊感动着我们,作为这篇童话的读者,你有什么话要说吗?你想对谁说?(鸟儿,大树,伐木人……)
六、回归课题,升华理解
也许是备课时教学内容预设过多,40分钟的课结束时我才刚进行到课堂写话这个环节,而且整个教学过程感觉老师累,学生也累。课后和学校教研组同事研讨时,我努力让自己从挫败中平静下来,认真地听取意见,并冷静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1.童话教学特点不明显。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就是“童话主题教学”,应该让学生通过这篇童话感受到童话基本的特征。
2.教师还处于“教课文”的状态中,教学中有太多繁琐的分析,没有实现从“教课文”到“教阅读”的转变。
二、再试:柳暗花明又一村
找到第一次试讲不足的原因后,我静下心来反复阅读教材,发现这篇课文的语言特色是以对话为主,故事情节也通过这四次对话展开。如何让这四次对话真正触及学生心灵,这应该是我再次备课时首先考虑的问题。于是,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大变身——
一、复习导入,感知童话特点
二、品读感悟,体验深厚友情
1.品读“天天”,感受友情。
2.品读对话,体会情感。
三、学习结尾,体会两次“看”
四、读写结合,想象心灵对话
小练笔:
鸟儿唱完歌,又睁大眼睛望着灯火,它在心里说:“树啊树……”
跳跃的灯火是大树深情的目光,它含着泪说:“小鸟啊小鸟……”
五、总结写法,发现阅读童话的秘诀
师总结:所以,读懂童话故事的最好秘诀,就是——想象。
第二次试讲后感觉条理清晰多了。但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我本想通过加提示语让学生感受鸟儿的问话一次比一次着急,体会人物每次说话时的心情,并在此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但试讲后发现,学生三次加的提示语都差不多,都是着急、焦急这几个词,四次对话的体会没有层次上的提高。
我困惑于该怎么修改“加提示语的环节”。迷茫中,教科所的老师给了我醍醐灌顶的指点,她说我们打破一下常规,就从“树根、门、小姑娘”回答的话入手。因为这三次回答都有个共同点,前半句是冷冰冰地告知大树的现状,但后半句又指出了大树新的行踪。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站在鸟儿的角度去想,例如听到前半句“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时我们心里肯定感到绝望,但后半句话“拉到山谷里去了”又會让我们看到一丝寻找大树的希望。这一次次绝望、又一次次希望的背后,鸟儿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呢?这是一个很值得孩子们用想象去填补的空白。于是,我开始了第三次试讲。
三、终试:化茧成蝶的美丽
第三次试讲时果断删掉了加提示语,把四次对话的处理定位于:通过品读四次对话体会人物情感变化,在读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每一次听到新的希望,鸟儿心里都想了些什么?
例如:“鸟儿和大门对话”的片段教学。
师:鸟儿带着希望飞向了山谷。静静的山谷里,传来了锯木头的声音,沙—沙—,每一下都仿佛锯在鸟儿的心上。她忽然有些担心,她担心什么?
生1:她可能在想:“这沙沙声是在锯我的朋友吗?我得赶快飞去工厂把大树救出来。”
师:于是她问大门?(指导学生读出小鸟此时的心情。)
师:门先生是怎么回答的?一起读。
师:孩子们,鸟儿担心的事发生了!好朋友真的被锯成细条条了,鸟儿心情特别?
生:伤心、悲痛、痛苦欲绝……
师:她陷入了又一次绝望中,然而,门先生后面的话又带给了她一丝希望,她的希望在哪儿?
生:我知道!鸟儿的新希望在村子里。
师:听到火柴被卖到村子里了。此时的鸟儿怀着一丝希望在想:也许……
生:鸟儿带着希望想:“我一定能在村子里找到大树的,好朋友啊,你等等我,我一定要为你唱响去年的那首歌。”
一路走来,这一磨课经历使我深深地认识到:磨课的过程其实就是“化茧成蝶”的过程——在一次次蜕变中磨炼着人深入文本的精神,磨炼着人钻研教材的能力,磨炼着人精益求精的态度,也磨炼着人挑战自我的勇气……只要你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就一定会有“化茧成蝶”的美丽!
参考文献:
刘伏琼.小学语文教师在磨课中成长[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5).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