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收四年级,在还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时,就会有家长来诉说:孩子的作文最差,自己也想不出什么法子把作文水平“弄”上去,只好买来大量的优秀作文选、好词好句选段之类的学习用书,逼孩子阅读,希望这样就能“弄”上去。但是事与愿违,孩子对于作文,还是“赶鸭子上架”——不情不愿。接下来从学生的习作和练笔中确实反映了这种情况:一部分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对于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常常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写出的文章内容干瘪,语言无味,更无生活情趣。也难怪家长着急。作为语文教师,我清楚刚结束三年的学习进入四年级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些常用的字词,初步能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甚至是所感了。这情形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呢?
一是家长缺少耐心的等待。低年级孩子的情感简单、单纯。随着年龄增长、身心的进一步发展,情感会日趋深厚丰富,作文中就会看到家长急于想看到的孩子真实的想法、感情。
二是学生没过好识字关。由识字教学为主初步过渡到学文、习文,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困难是很多的。如识字量的局限,导致一部分学生写一段话要用上一、两个小时。他在用文字表达思想的同时还得从脑海中搜寻这些文字;更谈不上选择最恰当的表达自己感受的词语和句式了。这是感觉语文负担沉重的孩子最苦不堪言的一项作业。
三是对儿童这一阶段的特征和生活缺乏理解。三年级到四年级的作文教学中发现,更多的孩子面临的是初步习文过程中“我手写我心”中的“写”的过程,即用文字“输出”孩子对生活的认识、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他们往往是“茶壶里面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不能自然地输出。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日常教学中采取以下策略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效果不错。
一、尊重孩子的生活和感受,鼓励孩子大胆写真
只要他写的是真实的生活与感受,大人都要真诚地认同他,尊重儿童这一特殊阶段,尊重他的生活。
尊重他的思维习惯和言说方式。比天空更辽阔的是儿童的想象力。大人在阅读、评改他的作文时,要有一种“蹲下身子与儿童一般高矮”的平等心态,去认同他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并要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帮他重现生活。
但是我们要清楚尊重不是苟同,对作文中表露出的认知过程中的偏差,不能为同。我们的教育最终目的是把孩子教成一个身心健康、具有生命价值的发展的人,作文教学担负教人如何做人,更是如此。对此不要马上下结论,要“轻结论,重过程”,与儿童一起耐心地探讨,甚至重现情境,让学生重新认知,在体验中感悟,纠正偏差,这比写好一篇作文,意义更加重大。
二、课堂重视朗读吟诵,在吟悟、背诵中积淀良好的语感
要使学生能够在写作过程中顺畅通达地表达,就必须积累足够的语词,识记一定数量语词密集的文段。朗读吟诵,是化别人的语言为自己的血肉,那文句、那意境,萦绕心头,如发于己心,出于己口。愈积累愈丰富,愈丰富愈自然贯通,逐渐就积淀成一种语感了。巴金能够背诵200篇的《古文观止》,茅盾能够背诵全本的《红楼梦》,这是他们具备超人的语言能力的重要原因。
在数量和难度适度的前提下,选择那些语词密集而整齐、悦耳上口的诗歌词赋和短小精悍、优美流畅的文篇文段发放给学生诵读。在其它学科以讲解和做题为主的氛围中,这样的诵读对于记忆力强、理解力弱而喜欢吟唱的小学生来说,新鲜有趣。比如《古诗19首》,杜甫的《登高》、峻青的《秋色赋》、冰心的《繁星》、《笑》、泰戈尔的《飞鸟》等。以积累为目的的诵读,不需详尽透彻地理解,学生用工具书、随文注释和老师简单释疑,粗通文意即可。学生们在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粗粗地悟出了文意。而在有条件的班级,还可以利用电视散文、音乐、图片等的方式,加深诵读过程中的美感的体验,加快背诵的速度,巩固记忆,更好地达到积累的目的。
而对于篇幅较长较为深刻的美文或名著,则可以要求学生朗读,每天至少朗读两篇800字以上的作品或选段。朗读比默读比浏览,理解更深刻,感受更敏锐,印象更深。
无论是吟诵还是朗读,也许这些选文选段学生并不能完整记录,但因为学生天天都在课内外听说读写,再加上这些文本的积累收藏,学生会在所背所读忘却之前,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其中的新词新语不断地选调和移用到口头或书面的表达上,即使日后忘得精光,但那被选调移用了多次的词语会永久地散嵌和潜藏于不断发展的内在精神里。
三、课余加强阅读指导,在名著、诗歌中找寻诗意的栖息
语文教育外在是语言(言语)“能力”的提高,内在,却是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题的活跃、文化涵养的加深,本质是一种精神教育。作文教学,是孩子运用语言构筑自己高度活跃着、奔涌着烂漫的精神的过程。因此人文精神是学生写作的灵魂。加强人文教育,主要是强调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滋养熏陶学生,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鼓励学生课余坚持阅读中外名著和当代最鲜活的人文书籍,这些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善良的阳光、正义的锋芒、哲理的火花、壮怀激烈的英雄主义气息、震撼人心的人道主义情怀,将成为学生精神生命的铺垫。阅读名著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文学、文明、文化的窗口,这些文化精华使他们的眼前展现一片辽阔绚丽的世界,营养着学生的情趣、精神和人格。
引导学生热爱诗歌。无论中外,诗歌都是文化殿堂中最圣洁美丽的女神!而我们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光辉灿烂的部分。诗意人生的书写何不学古人从学诗开始?其实,从少年儿童自身的特点讲,诗最接近他们的性情和心灵。干脆说,孩子天然就是诗人。 “我不喜欢猫头鹰/它总盯着我/好像我要拔它的毛似的”;“哪个小调皮/摘下了荷花的一瓣/把它放进了墨绿的湖里/像一只漂泊的小船”……这样的文句,不是最鲜活美丽的诗歌吗?“下雨天大人想往家里跑/小孩想往外面跑”;“妈妈你想让我调皮/你就把调皮挂嘴上/你不想我调皮/你就把调皮收起来”……这样的文句充满了优美隽永的哲理,不止是达到了诗歌的高度——哲理的灵性之光超越了诗歌!
诗歌具有神奇的想象,具有天然去雕饰的率真,通过诗歌,引导孩子们用活泼率真的童心记录诗意葱茏的童言,写作教学成效更大,因为诗歌诉诸于人的精神,诗歌滋养孩子的性情。
四、增大练笔量次,增加、创设交流的生活时空
作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生活是写作唯一的源头活水。四季轮回,看似刻板,其实夏雨狂暴秋雨连绵,春风和煦冬风凛冽,梧桐萧萧杨柳依依;第一片新绿,第一声蝉鸣,第一枚落叶,第一羽飘雪……都是自然赐予值得我们收藏积累的亮点。老师首先要有敏锐的感觉和观察力,去提醒、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开放自己的感官,引发内在的情感,所谓“一草一木总关情”。大自然是最大的最能亲近的最为真切的生活乐园、写作宝库!别忘了在一个能带在身边的《随笔》上,一两句记下眼前让自己感动的瞬间。
此外,家庭和社会是学生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学生年龄增长,思维日趋成熟,他们对家庭对社会都有了自己的看法,要鼓励学生实实在在说出来,真真切切写下来。实录形式的《在家里》(系列)和对话形式的《face to face》,内容灵活随意,笔调轻松自在,容易写出孩子的真生活、真性情,深受孩子喜欢。像一位女生的《face to face》很有意思: “上次,电脑的键盘坏了,您说是进水了,没过一会,又说是我弄的,我的妈啊,您有何证据呢?”“……”“在家中,您们就像一个牧羊人,而我是一只必须百依百顺的小羊羔,如有不从,就是一阵风雨和海啸,为何不能心平气和呢?”“您说我有‘逆反心理’,我只能承认现在有些自己的想法了。您14岁时是不是也这样呢?”“……”她在后面注明:“……”是妈妈当时无言以对。
冰心经常说: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美丽。学生在这样的语文积累下写成的作文,有着“空山新雨后”般清新的生活气息,是不是更像山野中一个个透着清香的花骨朵,自然、美丽?
一是家长缺少耐心的等待。低年级孩子的情感简单、单纯。随着年龄增长、身心的进一步发展,情感会日趋深厚丰富,作文中就会看到家长急于想看到的孩子真实的想法、感情。
二是学生没过好识字关。由识字教学为主初步过渡到学文、习文,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困难是很多的。如识字量的局限,导致一部分学生写一段话要用上一、两个小时。他在用文字表达思想的同时还得从脑海中搜寻这些文字;更谈不上选择最恰当的表达自己感受的词语和句式了。这是感觉语文负担沉重的孩子最苦不堪言的一项作业。
三是对儿童这一阶段的特征和生活缺乏理解。三年级到四年级的作文教学中发现,更多的孩子面临的是初步习文过程中“我手写我心”中的“写”的过程,即用文字“输出”孩子对生活的认识、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他们往往是“茶壶里面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不能自然地输出。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日常教学中采取以下策略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效果不错。
一、尊重孩子的生活和感受,鼓励孩子大胆写真
只要他写的是真实的生活与感受,大人都要真诚地认同他,尊重儿童这一特殊阶段,尊重他的生活。
尊重他的思维习惯和言说方式。比天空更辽阔的是儿童的想象力。大人在阅读、评改他的作文时,要有一种“蹲下身子与儿童一般高矮”的平等心态,去认同他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并要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帮他重现生活。
但是我们要清楚尊重不是苟同,对作文中表露出的认知过程中的偏差,不能为同。我们的教育最终目的是把孩子教成一个身心健康、具有生命价值的发展的人,作文教学担负教人如何做人,更是如此。对此不要马上下结论,要“轻结论,重过程”,与儿童一起耐心地探讨,甚至重现情境,让学生重新认知,在体验中感悟,纠正偏差,这比写好一篇作文,意义更加重大。
二、课堂重视朗读吟诵,在吟悟、背诵中积淀良好的语感
要使学生能够在写作过程中顺畅通达地表达,就必须积累足够的语词,识记一定数量语词密集的文段。朗读吟诵,是化别人的语言为自己的血肉,那文句、那意境,萦绕心头,如发于己心,出于己口。愈积累愈丰富,愈丰富愈自然贯通,逐渐就积淀成一种语感了。巴金能够背诵200篇的《古文观止》,茅盾能够背诵全本的《红楼梦》,这是他们具备超人的语言能力的重要原因。
在数量和难度适度的前提下,选择那些语词密集而整齐、悦耳上口的诗歌词赋和短小精悍、优美流畅的文篇文段发放给学生诵读。在其它学科以讲解和做题为主的氛围中,这样的诵读对于记忆力强、理解力弱而喜欢吟唱的小学生来说,新鲜有趣。比如《古诗19首》,杜甫的《登高》、峻青的《秋色赋》、冰心的《繁星》、《笑》、泰戈尔的《飞鸟》等。以积累为目的的诵读,不需详尽透彻地理解,学生用工具书、随文注释和老师简单释疑,粗通文意即可。学生们在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粗粗地悟出了文意。而在有条件的班级,还可以利用电视散文、音乐、图片等的方式,加深诵读过程中的美感的体验,加快背诵的速度,巩固记忆,更好地达到积累的目的。
而对于篇幅较长较为深刻的美文或名著,则可以要求学生朗读,每天至少朗读两篇800字以上的作品或选段。朗读比默读比浏览,理解更深刻,感受更敏锐,印象更深。
无论是吟诵还是朗读,也许这些选文选段学生并不能完整记录,但因为学生天天都在课内外听说读写,再加上这些文本的积累收藏,学生会在所背所读忘却之前,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其中的新词新语不断地选调和移用到口头或书面的表达上,即使日后忘得精光,但那被选调移用了多次的词语会永久地散嵌和潜藏于不断发展的内在精神里。
三、课余加强阅读指导,在名著、诗歌中找寻诗意的栖息
语文教育外在是语言(言语)“能力”的提高,内在,却是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题的活跃、文化涵养的加深,本质是一种精神教育。作文教学,是孩子运用语言构筑自己高度活跃着、奔涌着烂漫的精神的过程。因此人文精神是学生写作的灵魂。加强人文教育,主要是强调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滋养熏陶学生,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鼓励学生课余坚持阅读中外名著和当代最鲜活的人文书籍,这些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善良的阳光、正义的锋芒、哲理的火花、壮怀激烈的英雄主义气息、震撼人心的人道主义情怀,将成为学生精神生命的铺垫。阅读名著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文学、文明、文化的窗口,这些文化精华使他们的眼前展现一片辽阔绚丽的世界,营养着学生的情趣、精神和人格。
引导学生热爱诗歌。无论中外,诗歌都是文化殿堂中最圣洁美丽的女神!而我们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光辉灿烂的部分。诗意人生的书写何不学古人从学诗开始?其实,从少年儿童自身的特点讲,诗最接近他们的性情和心灵。干脆说,孩子天然就是诗人。 “我不喜欢猫头鹰/它总盯着我/好像我要拔它的毛似的”;“哪个小调皮/摘下了荷花的一瓣/把它放进了墨绿的湖里/像一只漂泊的小船”……这样的文句,不是最鲜活美丽的诗歌吗?“下雨天大人想往家里跑/小孩想往外面跑”;“妈妈你想让我调皮/你就把调皮挂嘴上/你不想我调皮/你就把调皮收起来”……这样的文句充满了优美隽永的哲理,不止是达到了诗歌的高度——哲理的灵性之光超越了诗歌!
诗歌具有神奇的想象,具有天然去雕饰的率真,通过诗歌,引导孩子们用活泼率真的童心记录诗意葱茏的童言,写作教学成效更大,因为诗歌诉诸于人的精神,诗歌滋养孩子的性情。
四、增大练笔量次,增加、创设交流的生活时空
作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生活是写作唯一的源头活水。四季轮回,看似刻板,其实夏雨狂暴秋雨连绵,春风和煦冬风凛冽,梧桐萧萧杨柳依依;第一片新绿,第一声蝉鸣,第一枚落叶,第一羽飘雪……都是自然赐予值得我们收藏积累的亮点。老师首先要有敏锐的感觉和观察力,去提醒、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开放自己的感官,引发内在的情感,所谓“一草一木总关情”。大自然是最大的最能亲近的最为真切的生活乐园、写作宝库!别忘了在一个能带在身边的《随笔》上,一两句记下眼前让自己感动的瞬间。
此外,家庭和社会是学生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学生年龄增长,思维日趋成熟,他们对家庭对社会都有了自己的看法,要鼓励学生实实在在说出来,真真切切写下来。实录形式的《在家里》(系列)和对话形式的《face to face》,内容灵活随意,笔调轻松自在,容易写出孩子的真生活、真性情,深受孩子喜欢。像一位女生的《face to face》很有意思: “上次,电脑的键盘坏了,您说是进水了,没过一会,又说是我弄的,我的妈啊,您有何证据呢?”“……”“在家中,您们就像一个牧羊人,而我是一只必须百依百顺的小羊羔,如有不从,就是一阵风雨和海啸,为何不能心平气和呢?”“您说我有‘逆反心理’,我只能承认现在有些自己的想法了。您14岁时是不是也这样呢?”“……”她在后面注明:“……”是妈妈当时无言以对。
冰心经常说: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美丽。学生在这样的语文积累下写成的作文,有着“空山新雨后”般清新的生活气息,是不是更像山野中一个个透着清香的花骨朵,自然、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