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职学生学习情况、传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授课情况,剖析出统一教学模式所产生的问题。探索出了一个适应学生学习规律,社会发展需要,课程改革需求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模式。
关键词:分层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高职院校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技术、信息化产品问世,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如今,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全面融合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已经深刻的影响了人们的学习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技术操作能力也成为了人们更好的适应社会变革,提高学习、工作效率,锻炼思维能力的重要指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中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它是为培养高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更好的具备计算机使用技能而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有关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目前,在多数高职院校的实际授课中,着重进行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授课和培养,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前沿知识的介绍,旨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大学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时期,更是对接社会需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抓手。然而,在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的通修课,计算机基础授课面广,上课人数多,但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不能匹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际需求,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影响。因此,探究出一套适应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1)教学内容陈就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为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知识、办公软件的使用、应用多媒体软件的介绍等。授课重点在于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用办公软件的介绍和实训,辅以对计算机发展历程、互联网的产生和使用、计算机前沿技术分享等的介绍。而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很多学生早已接触过甚至早已能熟练使用一些常用的办公软件,在一些教育资源发达的城市,很多中小学院校也开设了计算机应用课程,授课内容与高职院校授课内容大致相同,只是难度不同。
为了照顾部分计算机基础薄弱学生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只能降低教学难度,更多的把该门课程定位为科普性质的,培养学生最基本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只能照顾部分基础薄弱的同学,让他们能听得懂、跟得上。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中小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时有重叠的情况屡见不鲜。
(2)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随着高校的扩招,同一院校、同一专业或同一班级的同学都可能来自五湖四海的不同城市。不同地区教育资源不平衡,东部地区资源优势明显,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使得来自不同城市的学生在大学入学前所接触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具备的知识基础、实践能力等有很大差别,这就使得在同一課堂的学生知识基础和吸收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在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同一课堂下的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考核的方法是一样的,而自身的实际情况、能力水平却不尽相同。容易造成双向消极影响,既影响学习基础坚实的学生吸收新知识,又容易落下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使他们跟不上教学进度。
(3)影响教师教学效果
良好的课堂,会在师生间产生良性互动,教学相长。而传统的统一教学模式,会使得教师在教学时只能照顾一类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充分碰撞出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火花。
有些学生在儿时就已经接触过计算机,很早就掌握了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在以前的学习、生活中就已经多次实际操作过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已经能熟练的使用各种办公软件了。对于这部分学生,如果在课堂上讲授的还是最基本、最基础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会使得他们产生“吃不饱”的现象,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另一部分学生,由于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在入学前可能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实际使用,更不了解办公软件应该如何操作,学习的基础十分薄弱。对于这部分同学,如果在课堂上和其他基础好的同学一起学习、练习,会造成“吃不了”的现象,看到别的同学都很快完成了练习,而自己学起来很吃力,也会打击自尊心,影响该部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教学效果的下降。
三、分层教学模式的优势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上开展分层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能够使教师更好的组织课堂,提高授课效率。能够更加匹配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实际需求,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层教学模式探索
(1)学生分层策略
学生分层策略即如何科学的获得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程度,然后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划分,把相似水平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教学。从其他课程的成功经验中看,拟将学生分为A、B两个层次,分别对应着提高班、基础班。
在学生分层方法中,主要考虑能力分层、需求分层两方面。在新生入学阶段,面向全部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专业,开展全覆盖的学生计算机水平测试及需求问卷,得到全体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测试结果及需求分析报告,并据此将学生划分到两类班级中,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2)授课内容的选择
在提高班的授课中,授课重点主要是办公软件的高级操作方法、初识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相关技术、网络技术等,让学生能够接触更多、更深入、更广泛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方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以任务驱动、实践教学等形式,让学生沉浸在课堂学习中。
在基础班的授课中,授课重点主要是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旨在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使用方法,具备计算机基本素养。
(3)分层教学中期调整策略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分层教学后,拟在期中进行班级人员调整,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教学进度。依托期中测验,辅以平时表现、学习能力、进步情况等,选取提高班中成绩后10%的学生进入基础班学习,选取基础班中成绩前10%的学生进入提高班学习,具体比例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
(4)学生考核方法
提高班采取创新型考核形式,重项目考核、任务考核,可将学生通过学习做出的原创成果、作品、设计等作为考核依据,重点考察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基础班采取传统考核形式,重点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上机操作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清晰的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五、总结
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学生覆盖面广、人数众多、实践性强等特点,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十分必要。结合其他课程(如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等)的成功经验,找到适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科学的分层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更有效率的学习,有利于适应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海民.面向能力发展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5(17):59-63.
[2]武航星,姚琳.大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计算机教育,2014(4):40-43.
作者简介:齐昕彤,女,1991年9月出生,天津市人,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程序设计语言理解。
关键词:分层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高职院校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技术、信息化产品问世,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如今,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全面融合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已经深刻的影响了人们的学习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技术操作能力也成为了人们更好的适应社会变革,提高学习、工作效率,锻炼思维能力的重要指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中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它是为培养高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更好的具备计算机使用技能而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有关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目前,在多数高职院校的实际授课中,着重进行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授课和培养,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前沿知识的介绍,旨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大学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时期,更是对接社会需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抓手。然而,在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的通修课,计算机基础授课面广,上课人数多,但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不能匹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际需求,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影响。因此,探究出一套适应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1)教学内容陈就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为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知识、办公软件的使用、应用多媒体软件的介绍等。授课重点在于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用办公软件的介绍和实训,辅以对计算机发展历程、互联网的产生和使用、计算机前沿技术分享等的介绍。而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很多学生早已接触过甚至早已能熟练使用一些常用的办公软件,在一些教育资源发达的城市,很多中小学院校也开设了计算机应用课程,授课内容与高职院校授课内容大致相同,只是难度不同。
为了照顾部分计算机基础薄弱学生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只能降低教学难度,更多的把该门课程定位为科普性质的,培养学生最基本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只能照顾部分基础薄弱的同学,让他们能听得懂、跟得上。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中小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时有重叠的情况屡见不鲜。
(2)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随着高校的扩招,同一院校、同一专业或同一班级的同学都可能来自五湖四海的不同城市。不同地区教育资源不平衡,东部地区资源优势明显,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使得来自不同城市的学生在大学入学前所接触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具备的知识基础、实践能力等有很大差别,这就使得在同一課堂的学生知识基础和吸收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在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同一课堂下的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考核的方法是一样的,而自身的实际情况、能力水平却不尽相同。容易造成双向消极影响,既影响学习基础坚实的学生吸收新知识,又容易落下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使他们跟不上教学进度。
(3)影响教师教学效果
良好的课堂,会在师生间产生良性互动,教学相长。而传统的统一教学模式,会使得教师在教学时只能照顾一类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充分碰撞出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火花。
有些学生在儿时就已经接触过计算机,很早就掌握了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在以前的学习、生活中就已经多次实际操作过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已经能熟练的使用各种办公软件了。对于这部分学生,如果在课堂上讲授的还是最基本、最基础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会使得他们产生“吃不饱”的现象,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另一部分学生,由于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在入学前可能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实际使用,更不了解办公软件应该如何操作,学习的基础十分薄弱。对于这部分同学,如果在课堂上和其他基础好的同学一起学习、练习,会造成“吃不了”的现象,看到别的同学都很快完成了练习,而自己学起来很吃力,也会打击自尊心,影响该部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教学效果的下降。
三、分层教学模式的优势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上开展分层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能够使教师更好的组织课堂,提高授课效率。能够更加匹配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实际需求,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层教学模式探索
(1)学生分层策略
学生分层策略即如何科学的获得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程度,然后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划分,把相似水平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教学。从其他课程的成功经验中看,拟将学生分为A、B两个层次,分别对应着提高班、基础班。
在学生分层方法中,主要考虑能力分层、需求分层两方面。在新生入学阶段,面向全部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专业,开展全覆盖的学生计算机水平测试及需求问卷,得到全体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测试结果及需求分析报告,并据此将学生划分到两类班级中,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2)授课内容的选择
在提高班的授课中,授课重点主要是办公软件的高级操作方法、初识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相关技术、网络技术等,让学生能够接触更多、更深入、更广泛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方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以任务驱动、实践教学等形式,让学生沉浸在课堂学习中。
在基础班的授课中,授课重点主要是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旨在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使用方法,具备计算机基本素养。
(3)分层教学中期调整策略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分层教学后,拟在期中进行班级人员调整,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教学进度。依托期中测验,辅以平时表现、学习能力、进步情况等,选取提高班中成绩后10%的学生进入基础班学习,选取基础班中成绩前10%的学生进入提高班学习,具体比例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
(4)学生考核方法
提高班采取创新型考核形式,重项目考核、任务考核,可将学生通过学习做出的原创成果、作品、设计等作为考核依据,重点考察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基础班采取传统考核形式,重点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上机操作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清晰的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五、总结
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学生覆盖面广、人数众多、实践性强等特点,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十分必要。结合其他课程(如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等)的成功经验,找到适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科学的分层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更有效率的学习,有利于适应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海民.面向能力发展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5(17):59-63.
[2]武航星,姚琳.大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计算机教育,2014(4):40-43.
作者简介:齐昕彤,女,1991年9月出生,天津市人,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程序设计语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