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是打开小学生数学世界的一扇門,只有倡导学生积极实践,充分结合小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以及知识背景进行授课,才能算是真正的数学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恰当使用学具,重视学具给教学效果带来的积极影响。本文将通过“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安排学具操作的时间”“切合学生认知规律,规范学具操作的过程”“关注学生心理体验,评价学具操作的结果”三个方面探讨小学数学运用学具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学具;小学;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则是从直观思维开始,从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再到逻辑思维,动手操作学具就是实现思维转变的路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设备进入教室,很多教师追求声光动画效果的配合,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学具的作用。笔者认为,学具的作用不可忽视,学生操作学具,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对于学习数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安排学具操作的时间
从客观层面来看,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学具教学,教师还需要根据课堂实际来安排,是否需要借助学具、借助学具的时间是多少等,只有安排合理,学具教学才能起到其应有之意。比如,在学习新知识时,没有旧的知识用来过渡,就可以运用学具,当学生对一些知识不甚理解时,也可以用到学具。
比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本节知识的实用性比较强,再加上没有旧的知识直接用来过渡,这时就可以借助学具。在计算“24+6”这个问题时,学生都知道先将个位相加,4+6的和为10,那么剩下的要怎么计算呢?本节课的学具就是小木棒,先摆出10根小木棒捆成一捆,剩下的20根还可以捆成两捆小木棒,这样捆成三捆,每一捆都是10根小木棒,最后就很容易得出答案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学习状态、记忆力较好的时间段都是在上半节课,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时间段,如果安排学具教学,也最好安排在上半节课。
二、切合学生认知规律,规范学具操作的过程
小学生对一件事物的认知要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开始,然后才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能力。教师在进行学具教学之前一定要先给学生讲清要求,这样学生在操作的时候才有目的性。教师一定要把要求讲得细致一些,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怎么做以及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比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怎样滚得远》这一节实践活动课时,主要内容就是物体滚动的远近和斜坡角度的关系,最终得出结论
斜坡角度越大,物体滚动得越远,反之越近。这节课非常明显地得用到学具教学,而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第一次播放视频是无声的,只显示具体操作的过程,当第二次播放视频的时候,就需要学生来配音了,让学生根据视频的内容进行讲解,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随后,学生就可以利用 自己手中的学具,根据刚才视频中的操作自主实验。学具操作一般分成四个步骤,第一步:教师要给学生明确学具操作的要求。第二步:要求学生自主实验。第三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将实验过程表达出来。第四步:进行实验的总结以及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参与了课堂教学,还锻炼了动手、动口以及动脑的能力,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三、动手操作学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恰当地操作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
如在教学一年级的“立体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橡皮、乒乓球、魔方等生活中常见的素材,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联系实际进行分类,建立立体图形的初步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操作学具,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丰富教学方式从现代教学的观点来说,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数形及其空间观念的认识过程。动手操作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实践探究和发现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学具的操作活动,能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从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使操作与观察、思维、语言有机结合。
四、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过程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知觉选择性尚在发展,有意注意难以持久,因此学生学具操作易带有随意性和表面性。不少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常被学具的形状、色彩所吸引,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定向的注意。因此,学具操作的自始至终都应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一要明确观察重点,知道主要观察什么;二是明确观察方法、顺序,知道怎样观察;三是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体会知识来源;四是指导学生将观察和操作有机结合,使学生离开学具操作后,头脑中能留下正确的表象,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目的。
总结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味地灌输知识,更不能一味地强调成绩,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只有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兴趣,才是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提高学习兴趣有很多途径,而学具教学是其中一种,学具教学也是教育系统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比较实用且高效的教学方法。但是,要真正利用好这一教学方法,还需要遵循几个原则: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安排学具操作的时间;切合学生认知规律,规范学具操作的过程;关注学生心理体验,评价学具操作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罗琼.浅谈实践活动在小学中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优势[J]教育革新,2019(3).
[2]郭彩艳.从小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数学教学[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
[3]赵香莲.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4]黄琪小学数学运用学具教学探讨[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18(09) : 623.
[5]黄存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的科学使用探究[J]成功(教育) , 2011(18): 146.
关键词:学具;小学;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则是从直观思维开始,从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再到逻辑思维,动手操作学具就是实现思维转变的路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设备进入教室,很多教师追求声光动画效果的配合,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学具的作用。笔者认为,学具的作用不可忽视,学生操作学具,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对于学习数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安排学具操作的时间
从客观层面来看,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学具教学,教师还需要根据课堂实际来安排,是否需要借助学具、借助学具的时间是多少等,只有安排合理,学具教学才能起到其应有之意。比如,在学习新知识时,没有旧的知识用来过渡,就可以运用学具,当学生对一些知识不甚理解时,也可以用到学具。
比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本节知识的实用性比较强,再加上没有旧的知识直接用来过渡,这时就可以借助学具。在计算“24+6”这个问题时,学生都知道先将个位相加,4+6的和为10,那么剩下的要怎么计算呢?本节课的学具就是小木棒,先摆出10根小木棒捆成一捆,剩下的20根还可以捆成两捆小木棒,这样捆成三捆,每一捆都是10根小木棒,最后就很容易得出答案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学习状态、记忆力较好的时间段都是在上半节课,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时间段,如果安排学具教学,也最好安排在上半节课。
二、切合学生认知规律,规范学具操作的过程
小学生对一件事物的认知要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开始,然后才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能力。教师在进行学具教学之前一定要先给学生讲清要求,这样学生在操作的时候才有目的性。教师一定要把要求讲得细致一些,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怎么做以及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比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怎样滚得远》这一节实践活动课时,主要内容就是物体滚动的远近和斜坡角度的关系,最终得出结论
斜坡角度越大,物体滚动得越远,反之越近。这节课非常明显地得用到学具教学,而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第一次播放视频是无声的,只显示具体操作的过程,当第二次播放视频的时候,就需要学生来配音了,让学生根据视频的内容进行讲解,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随后,学生就可以利用 自己手中的学具,根据刚才视频中的操作自主实验。学具操作一般分成四个步骤,第一步:教师要给学生明确学具操作的要求。第二步:要求学生自主实验。第三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将实验过程表达出来。第四步:进行实验的总结以及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参与了课堂教学,还锻炼了动手、动口以及动脑的能力,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三、动手操作学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恰当地操作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
如在教学一年级的“立体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橡皮、乒乓球、魔方等生活中常见的素材,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联系实际进行分类,建立立体图形的初步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操作学具,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丰富教学方式从现代教学的观点来说,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数形及其空间观念的认识过程。动手操作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实践探究和发现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学具的操作活动,能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从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使操作与观察、思维、语言有机结合。
四、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过程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知觉选择性尚在发展,有意注意难以持久,因此学生学具操作易带有随意性和表面性。不少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常被学具的形状、色彩所吸引,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定向的注意。因此,学具操作的自始至终都应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一要明确观察重点,知道主要观察什么;二是明确观察方法、顺序,知道怎样观察;三是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体会知识来源;四是指导学生将观察和操作有机结合,使学生离开学具操作后,头脑中能留下正确的表象,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目的。
总结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味地灌输知识,更不能一味地强调成绩,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只有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兴趣,才是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提高学习兴趣有很多途径,而学具教学是其中一种,学具教学也是教育系统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比较实用且高效的教学方法。但是,要真正利用好这一教学方法,还需要遵循几个原则: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安排学具操作的时间;切合学生认知规律,规范学具操作的过程;关注学生心理体验,评价学具操作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罗琼.浅谈实践活动在小学中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优势[J]教育革新,2019(3).
[2]郭彩艳.从小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数学教学[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
[3]赵香莲.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4]黄琪小学数学运用学具教学探讨[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18(09) : 623.
[5]黄存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的科学使用探究[J]成功(教育) , 2011(18):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