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体现自我,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学生主体作用;主动探索;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老师靠“黑板,粉笔加嘴皮”,以完成知识任务为目的,老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与“听众”,处于被动学习中,如今新课程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教学观提出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国家课程标准》中有一段话就是极好的诠释:“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1 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又叫主动性,也就是自觉能动性。它是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特征,也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和精神实质。主体性是学生内在的属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赋予的。主体性主要是指主体在与客体打交道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它集中体现为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难理解,所说“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对待学习的主体性。有主体性的人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力量。他不盲从,不犹豫、不依赖别人,敢想敢做,充满生气、自觉、自信,是一个能动、自由的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核心目标。
2 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意义
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激发物理学习动机就是把潜在的物理学习动机转化为物理学习的行为,它可以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学生只有对物理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愿意去学;只有明确了意图,才会努力去学;只有产生了信念,才会自觉、主动地采取各种措施,实现物理学习的整体目标。因此,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抓住这一规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物理学习兴趣是物理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核心的成份。因而物理动机教育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引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恰当的方法,让学生永远有新鲜感,集中注意力,在物理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之中。
例如:在《圆周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先把小桶缓慢倾斜,请大家观察,当桶底向上的时候水全部流了出来,学生一点也不吃惊,然后提问你们能不能让水不流出来?他们会想各种办法,比如给小桶加上盖子,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接着告诉他们,我用一条绳子就能让水不流出来,他们会觉得我吹牛,同时也觉得很好奇,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接着表演水流星的杂技,小桶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在最高点桶底向下,但水不流出来。哇,学生们发出吃惊的声音,眼睛都瞪的大大的,不停地问为什么?带着问题来学习,这节课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 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相结合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应是主体,这个观点已是广大教师的共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就是教师“教什么”,学生“怎样学”。
“教是为了不教”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掌握获取物理知识的各种方法和技能。物理教师必须明白自己不是纯粹的物理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引导者,是学生发现知识、创造知识过程的点拨者。因此,在当代教育改革中,物理教师要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学生学会物理学习。在学生的整个物理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会学习物理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物理的习惯。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与空间。学生主动参与的要求必须正确、有层次、可操作,时间必须充分合理,形式也要多样,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上能应用知识,并创造出新知识。
例如:在学习《磁场方向,磁感线》这一节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小磁针在磁铁周围受力,提问,谁能用教师准备的磁铁和小磁针做游戏?学生会愿意一试身手,比如把几个小磁针首尾相连,吸在磁铁上。然后启发学生把小磁针在磁铁周围转一圈,观察小磁针北极的指向。此时学生会发现小磁针在磁铁周围不同的位置,北极指向不同。这一变化会让他们大吃一惊,引导学生总结这个事实说明,磁场是有方向性的,我们规定,在磁场中的任一点,小磁针北极受力的方向,亦即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那一点的磁场方向。在磁场中画出一些有方向的曲线,在这些曲线上,每一点的磁场方向都在该点的切线方向上。
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能增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操作性,使主导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二者的有机统一,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4 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4.1 新授课教学中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培养, 在物理新授课中,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入手,即决定于物理教师的引导。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撑握科学结论,还要撑握这些结论获得的途径和过程,其目的在于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发展的创造力。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多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结合必要的学习资料,不断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
例如,在学习《加速度》这节内容时,首先给出子弹在枪筒中的加速和汽车启动过程两个具体实例,启发学生比较它们有什么显著的区别,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变速运动,速度改变的快慢是不同的,又列举不同物体的变速运动,启发学生分析归纳如何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得出加速度的概念。再通过几个例子的计算和讨论,启发学生体会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改变之间的关系,理解加速度的含义。本节课通过教师设置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学习,学生始终处于解决问题之中,形成一定的认识或者得出一定的结论,帮助学生很好地撑握了加速度这个概念。
4.2 实验教学中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培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多年来物理高考重点考查的一个方面,因而物理实验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有更为突出的作用和地位。教师应在实验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仪器的使用中,可以让学生在研读说明书的基础上,围绕实验目的去探索实验步骤,并引导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去感悟和验证实验结果。让学生来演示实验,教师只是做一名“导演”,尽最大限度让学生“表演”。实践证明,这样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一方面不要人为地把起点定的过低,另一方面又不能以自己的情况和标准来要求学生。要让每个学生“跳起来,摘果子”,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教育论集》.叶圣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0.46
[2] 《中学物理教育学》.张民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
[3] 《物理教学论》.阎金铎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4
【关键词】学生主体作用;主动探索;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老师靠“黑板,粉笔加嘴皮”,以完成知识任务为目的,老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与“听众”,处于被动学习中,如今新课程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教学观提出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国家课程标准》中有一段话就是极好的诠释:“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1 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又叫主动性,也就是自觉能动性。它是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特征,也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和精神实质。主体性是学生内在的属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赋予的。主体性主要是指主体在与客体打交道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它集中体现为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难理解,所说“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对待学习的主体性。有主体性的人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力量。他不盲从,不犹豫、不依赖别人,敢想敢做,充满生气、自觉、自信,是一个能动、自由的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核心目标。
2 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意义
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激发物理学习动机就是把潜在的物理学习动机转化为物理学习的行为,它可以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学生只有对物理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愿意去学;只有明确了意图,才会努力去学;只有产生了信念,才会自觉、主动地采取各种措施,实现物理学习的整体目标。因此,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抓住这一规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物理学习兴趣是物理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核心的成份。因而物理动机教育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引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恰当的方法,让学生永远有新鲜感,集中注意力,在物理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之中。
例如:在《圆周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先把小桶缓慢倾斜,请大家观察,当桶底向上的时候水全部流了出来,学生一点也不吃惊,然后提问你们能不能让水不流出来?他们会想各种办法,比如给小桶加上盖子,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接着告诉他们,我用一条绳子就能让水不流出来,他们会觉得我吹牛,同时也觉得很好奇,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接着表演水流星的杂技,小桶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在最高点桶底向下,但水不流出来。哇,学生们发出吃惊的声音,眼睛都瞪的大大的,不停地问为什么?带着问题来学习,这节课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 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相结合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应是主体,这个观点已是广大教师的共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就是教师“教什么”,学生“怎样学”。
“教是为了不教”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掌握获取物理知识的各种方法和技能。物理教师必须明白自己不是纯粹的物理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引导者,是学生发现知识、创造知识过程的点拨者。因此,在当代教育改革中,物理教师要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学生学会物理学习。在学生的整个物理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会学习物理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物理的习惯。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与空间。学生主动参与的要求必须正确、有层次、可操作,时间必须充分合理,形式也要多样,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上能应用知识,并创造出新知识。
例如:在学习《磁场方向,磁感线》这一节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小磁针在磁铁周围受力,提问,谁能用教师准备的磁铁和小磁针做游戏?学生会愿意一试身手,比如把几个小磁针首尾相连,吸在磁铁上。然后启发学生把小磁针在磁铁周围转一圈,观察小磁针北极的指向。此时学生会发现小磁针在磁铁周围不同的位置,北极指向不同。这一变化会让他们大吃一惊,引导学生总结这个事实说明,磁场是有方向性的,我们规定,在磁场中的任一点,小磁针北极受力的方向,亦即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那一点的磁场方向。在磁场中画出一些有方向的曲线,在这些曲线上,每一点的磁场方向都在该点的切线方向上。
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能增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操作性,使主导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二者的有机统一,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4 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4.1 新授课教学中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培养, 在物理新授课中,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入手,即决定于物理教师的引导。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撑握科学结论,还要撑握这些结论获得的途径和过程,其目的在于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发展的创造力。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多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结合必要的学习资料,不断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
例如,在学习《加速度》这节内容时,首先给出子弹在枪筒中的加速和汽车启动过程两个具体实例,启发学生比较它们有什么显著的区别,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变速运动,速度改变的快慢是不同的,又列举不同物体的变速运动,启发学生分析归纳如何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得出加速度的概念。再通过几个例子的计算和讨论,启发学生体会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改变之间的关系,理解加速度的含义。本节课通过教师设置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学习,学生始终处于解决问题之中,形成一定的认识或者得出一定的结论,帮助学生很好地撑握了加速度这个概念。
4.2 实验教学中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培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多年来物理高考重点考查的一个方面,因而物理实验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有更为突出的作用和地位。教师应在实验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仪器的使用中,可以让学生在研读说明书的基础上,围绕实验目的去探索实验步骤,并引导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去感悟和验证实验结果。让学生来演示实验,教师只是做一名“导演”,尽最大限度让学生“表演”。实践证明,这样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一方面不要人为地把起点定的过低,另一方面又不能以自己的情况和标准来要求学生。要让每个学生“跳起来,摘果子”,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教育论集》.叶圣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0.46
[2] 《中学物理教育学》.张民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
[3] 《物理教学论》.阎金铎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