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进行的素质教育改革在许多地方都在不断地深入,“高效课堂”的构建一直以来就是这一改革进程中的核心,引来了许许多多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探讨,这里把个人对“高效课堂”的一些认识共享,以此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商榷,以期能为改革带来些许促进就好了。
1 对“高效课堂”之“效”的理解。
“高效课堂”之“效”我的理解有三层意思:一是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的评价,也就是指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二是效率,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工作内容或任务的量;三是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值、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值。所以说“高效课堂”直接点说就是在课堂教学工作中通过班组建设、班组管理评价和教学过程,实现课堂三高,即: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正确理解“高效课堂”之“效”后,我们才能有的放矢,特异性的开展课堂教学相关工作。
2 “高效课堂”的实现。
2.1 班组建设是“高效课堂”走向成功的基石。教与学是一个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实现“高效课堂”关键在学生,靠的是老师,在老师的教育艺术和个人魅力感召下让学生的学习行为获得高效,这就是“高效课堂”的实质。教师眼中不能没有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能力基础,了解学生的爱好,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然后才能对学生进行班组建设。
班组建设之班级分组遵循的原则:
2.1.1 “学习力”平衡原则:老师根据若干次正规测试的成绩进行综合分析后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区分成好、中、差并分别表示为A、B、C,各小组成员结构均分成AA, BB, CC,使每一个小组的学习实力较为平衡,以便于公平竞争;班级通常根据班级人数可分成6个组或7个组或8个组或9个组。
2.1.2 性别互补原则:小组间男、女学生的比例应当尽量趋于平衡,因为在小组建设中,男女学生在处事方式,处事能力和性格上各有不同。
2.1.3 性格互化原则:分组时班主任要尽量考虑到城乡差异、个体差异、让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兴趣特长的学生在小组中平衡分配,以便相互学习和促进,共同提高。
2.1.4 相对稳定原则:班级小组建成后,在最初的磨合期内可以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人员调整。调整时仍然遵循上述原则,但在中后期,不要调整小组成员,即坚持小组相对稳定原则,这有利于小组建设可持续发展。
班组建设之班组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赋与班组血肉与灵魂,班组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显性和隐性文化建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也就是说,不仅要建设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墙面文化和桌椅文化等,更要建设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观念、学习习惯、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等“无形文化”。
班组物质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干净、温馨、知识气息浓厚的班组物质环境。教室外观上文化气息浓郁,门上粘贴有图文并茂,发人深省的班名和班徽等。小组有各自的组名、组标组训等;教室内部有名人画像和名人警句,张贴有班级公约,小组目标和班级各项工作计划表等,显得干净和温馨,又不乏知识色彩。左前黑板上有课程表,值日人员和每日名言等内容;整个教室内,桌椅摆放整齐,用具归类摆放,整齐,整洁,窗明几净。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提出,就是最好不要将有生命的植物、动物等引入教室,因为这些东西都要消耗氧气、植物还要光的照射,而且动植物的生活都会产生废物,影响学生身体健康。如果喜欢这些有活力的东西应该将这些东西放在教室外。
班组精神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它包括学校和班级对学生进行的针对性教育。老师和同学们组织开展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消防教育、青春期辅导,人际关系处理,家庭关系处理、经济理财教育、学习方法辅导、交通安全教育等,满足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要寻找每一个学生精神上的发光点,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尤其要充分有效地利用班会时间或课外时间,放手让学生组织各类活动,比如说给每一个同学过生日、学习竞赛,也可以是休闲活动,如拉练、野炊和运动会等,这些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活动中增强了小组内同学之间的信任和凝聚力,使他们对组内同学各自的能力逐渐有了了解,也促进了组与组间的交流,更能促进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
2.2 班组管理的评价是“高效课堂”走向成功的动力。班级小组产生之后,小组管理是一个重要工作。进行小组管理就离不开小组的评价。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要求的那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他们才会乐于学习。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让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是为了激励学生的进步,调节教师的教学以及为家长提供孩子在校学习的情况等。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注意平时观察、改革考试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注重(1)分层评价——体现差异性;(2)全过程评价——体现激励性;(3)自评、互评与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体现多元性。(4)综合评价——避免一好遮百丑,和一票否绝现象。(5)小组为单位总评——突出小集体意识,强化班级观念。(6)量化评价——体现公正公平原则。经过实验效果很好。常规工作如下:
2.2.1 每一节课教师都会对每一个小组进行评价,从课前预习案的完成情况,课堂展示和点评的质量,以及课堂质疑和课堂总体表现及时给予评价;
2.2.2 班主任、班干部、学科代表、任课老师对小组成员共同进行评价;
2.2.3 每天、每周都有值日班长和值周班长进行量化计分和总结归纳,评出“优秀小组”和“每周之星”,通报表扬。每个学期结束后,结合上学期的每月统计结果,对班级,学科小组,学校进行激励评价奖励。
3 教学过程是“高效课堂”实现的渠道。
好的一堂课都具有基本的流程,传统流程是:教与学、练与习、考与评、拓展与延伸。传统教学环境下,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备、教、辅、改、考、研,从这六个方面下功夫,想办法,都能有效使课堂高效。特别是备好课、上好课。许多老师在这里有一套。备课讲究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大纲等,上课有谈话式、启发式、自学辅导式等等。总之传统课堂上教师的活动是主要的,学生都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完成设计好的程序,这种情况被普遍认为是以教为主,老师能教得很好,但不能保证学生能学得很好。现今,在这个基础上要实现进一步高效,我们有一些老师苦苦寻求一种最佳模式,着眼点不约而同的放在了一改传统课堂结构,构建了自学——展示——反馈的三步流程,形成了强调先学后交再教,突出学生是主体,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我们知道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根据教学的规律原则而归纳提炼出的包括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内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易学性的教学样式。简洁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
教学模式包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以及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在一种教育模式中可以集中多种教学方法。任何模式都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既稳定又发展变化的程序框架。我想:我们构建“高效课堂”,应该重点放在教学思想的变革,要自觉养成课堂高效的意识,在这种变革后的思想意识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在遵循教学基本原理的条件下,确定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并尽量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强化师生活动中学生为主的特点,选择更利于学生接受的方式和最简捷的有效的手段,构建完整的课堂流程。应该是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不能拘泥于某一教学模式,应该让每一位老师教学模式多元化,每一课程教学模式多元化,还要教学模式现代化。常见的教学模式有: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探究式、概念获得式、自主学习式、范例式、现象分析式、合作学习式、发现式等。
“高效课堂”的构建应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应是一个大众化的课题,是所有教育教学工作者都可以施展才能的平台,只要大家携起手来,就一定能让我们的学生受益无穷,让我们的未来越来越美好。
1 对“高效课堂”之“效”的理解。
“高效课堂”之“效”我的理解有三层意思:一是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的评价,也就是指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二是效率,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工作内容或任务的量;三是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值、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值。所以说“高效课堂”直接点说就是在课堂教学工作中通过班组建设、班组管理评价和教学过程,实现课堂三高,即: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正确理解“高效课堂”之“效”后,我们才能有的放矢,特异性的开展课堂教学相关工作。
2 “高效课堂”的实现。
2.1 班组建设是“高效课堂”走向成功的基石。教与学是一个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实现“高效课堂”关键在学生,靠的是老师,在老师的教育艺术和个人魅力感召下让学生的学习行为获得高效,这就是“高效课堂”的实质。教师眼中不能没有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能力基础,了解学生的爱好,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然后才能对学生进行班组建设。
班组建设之班级分组遵循的原则:
2.1.1 “学习力”平衡原则:老师根据若干次正规测试的成绩进行综合分析后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区分成好、中、差并分别表示为A、B、C,各小组成员结构均分成AA, BB, CC,使每一个小组的学习实力较为平衡,以便于公平竞争;班级通常根据班级人数可分成6个组或7个组或8个组或9个组。
2.1.2 性别互补原则:小组间男、女学生的比例应当尽量趋于平衡,因为在小组建设中,男女学生在处事方式,处事能力和性格上各有不同。
2.1.3 性格互化原则:分组时班主任要尽量考虑到城乡差异、个体差异、让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兴趣特长的学生在小组中平衡分配,以便相互学习和促进,共同提高。
2.1.4 相对稳定原则:班级小组建成后,在最初的磨合期内可以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人员调整。调整时仍然遵循上述原则,但在中后期,不要调整小组成员,即坚持小组相对稳定原则,这有利于小组建设可持续发展。
班组建设之班组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赋与班组血肉与灵魂,班组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显性和隐性文化建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也就是说,不仅要建设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墙面文化和桌椅文化等,更要建设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观念、学习习惯、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等“无形文化”。
班组物质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干净、温馨、知识气息浓厚的班组物质环境。教室外观上文化气息浓郁,门上粘贴有图文并茂,发人深省的班名和班徽等。小组有各自的组名、组标组训等;教室内部有名人画像和名人警句,张贴有班级公约,小组目标和班级各项工作计划表等,显得干净和温馨,又不乏知识色彩。左前黑板上有课程表,值日人员和每日名言等内容;整个教室内,桌椅摆放整齐,用具归类摆放,整齐,整洁,窗明几净。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提出,就是最好不要将有生命的植物、动物等引入教室,因为这些东西都要消耗氧气、植物还要光的照射,而且动植物的生活都会产生废物,影响学生身体健康。如果喜欢这些有活力的东西应该将这些东西放在教室外。
班组精神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它包括学校和班级对学生进行的针对性教育。老师和同学们组织开展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消防教育、青春期辅导,人际关系处理,家庭关系处理、经济理财教育、学习方法辅导、交通安全教育等,满足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要寻找每一个学生精神上的发光点,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尤其要充分有效地利用班会时间或课外时间,放手让学生组织各类活动,比如说给每一个同学过生日、学习竞赛,也可以是休闲活动,如拉练、野炊和运动会等,这些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活动中增强了小组内同学之间的信任和凝聚力,使他们对组内同学各自的能力逐渐有了了解,也促进了组与组间的交流,更能促进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
2.2 班组管理的评价是“高效课堂”走向成功的动力。班级小组产生之后,小组管理是一个重要工作。进行小组管理就离不开小组的评价。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要求的那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他们才会乐于学习。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让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是为了激励学生的进步,调节教师的教学以及为家长提供孩子在校学习的情况等。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注意平时观察、改革考试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注重(1)分层评价——体现差异性;(2)全过程评价——体现激励性;(3)自评、互评与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体现多元性。(4)综合评价——避免一好遮百丑,和一票否绝现象。(5)小组为单位总评——突出小集体意识,强化班级观念。(6)量化评价——体现公正公平原则。经过实验效果很好。常规工作如下:
2.2.1 每一节课教师都会对每一个小组进行评价,从课前预习案的完成情况,课堂展示和点评的质量,以及课堂质疑和课堂总体表现及时给予评价;
2.2.2 班主任、班干部、学科代表、任课老师对小组成员共同进行评价;
2.2.3 每天、每周都有值日班长和值周班长进行量化计分和总结归纳,评出“优秀小组”和“每周之星”,通报表扬。每个学期结束后,结合上学期的每月统计结果,对班级,学科小组,学校进行激励评价奖励。
3 教学过程是“高效课堂”实现的渠道。
好的一堂课都具有基本的流程,传统流程是:教与学、练与习、考与评、拓展与延伸。传统教学环境下,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备、教、辅、改、考、研,从这六个方面下功夫,想办法,都能有效使课堂高效。特别是备好课、上好课。许多老师在这里有一套。备课讲究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大纲等,上课有谈话式、启发式、自学辅导式等等。总之传统课堂上教师的活动是主要的,学生都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完成设计好的程序,这种情况被普遍认为是以教为主,老师能教得很好,但不能保证学生能学得很好。现今,在这个基础上要实现进一步高效,我们有一些老师苦苦寻求一种最佳模式,着眼点不约而同的放在了一改传统课堂结构,构建了自学——展示——反馈的三步流程,形成了强调先学后交再教,突出学生是主体,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我们知道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根据教学的规律原则而归纳提炼出的包括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内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易学性的教学样式。简洁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
教学模式包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以及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在一种教育模式中可以集中多种教学方法。任何模式都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既稳定又发展变化的程序框架。我想:我们构建“高效课堂”,应该重点放在教学思想的变革,要自觉养成课堂高效的意识,在这种变革后的思想意识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在遵循教学基本原理的条件下,确定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并尽量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强化师生活动中学生为主的特点,选择更利于学生接受的方式和最简捷的有效的手段,构建完整的课堂流程。应该是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不能拘泥于某一教学模式,应该让每一位老师教学模式多元化,每一课程教学模式多元化,还要教学模式现代化。常见的教学模式有: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探究式、概念获得式、自主学习式、范例式、现象分析式、合作学习式、发现式等。
“高效课堂”的构建应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应是一个大众化的课题,是所有教育教学工作者都可以施展才能的平台,只要大家携起手来,就一定能让我们的学生受益无穷,让我们的未来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