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生命可以重新来—次,我将做你的好女儿!”一个年仅24岁的吸毒女青年给父母留下一封遗书后,自杀在龙溪镇的家中。
这个女青年外号叫“娃娃”。因贪图享受,娃娃还在读高中时,就放弃了学业,到沿海去“闯荡江湖”了。两年前她因好奇、无知,以为吸食冰毒不会上瘾,结果却被毒品缠身。回到重庆后,成天在酒吧、夜总会游荡。父母多次跪着求她戒毒,找一份正当的工作干,可她除了怒骂父母之外,依旧我行我素。
后来她的毒瘾越来越大,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年迈的父亲有次不拿钱给她买毒品,她便用开水烫伤父亲。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被她借过、骗过钱,左邻右舍一提起她都像避瘟神似的。一个家被她偷得、卖得只剩下一张凉板和几个碗了。
见家里没有油水可捞了,娃娃便开始在外面偷盗。她常被别人打得鼻青脸肿。她再次被人捉住送回家中,父母只好拿出仅有的150元生活费作为赔偿。万念俱灰的母亲几欲自杀,幸亏邻居及时相救方捡回一条性命。
一天凌晨,在过完最后一次毒瘾后,娃娃吞服了大量的安眠药自杀了,留下的仅是一封遗书……
新型晦品“扣倒”传统毒品
上世纪90年代,世界禁毒组织专家就已经作出预测:冰毒、麻古等苯丙胺类毒品将很快取代海洛因等传统毒品,成为21世纪的主流毒品。
所谓新型毒品是指由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精神药品。这种被贴上“黑色前卫”标签的新型毒品,被种种不实描述包裹着:不会上瘾,无损健康,让人精神振作、充满自信,甚至具有神奇的减肥效果……
传言蒙蔽了认知,热衷时尚、刺激的青少年,乃至社会精英阶层忍不住诱惑,纷纷加入新型毒品吸食群体之中。
由于全社会对传统毒品的宣传和防治工作非常到位,大家提起鸦片、海洛因,都知道这东西不能碰,它们的市场一直在萎缩。而新型毒品,很多人对它并不熟悉,对其危害性也了解不多,甚至有人把它当作和红酒、洋酒一样的娱乐消费品,此消彼长,最终取代传统毒品的地位。
据《深圳晚报》报道,目前青少年吸毒主要以冰毒、摇头丸、“水鬼”、K粉、迷幻蘑菇、“快乐客”等为主。这些新型毒品往往披着时尚外衣,很能“娱乐毒化”一些青少年。尤其是“麻古”和冰毒属于毒性更强的中枢神经兴奋剂类毒品,它的吸食群体经常将其和黄、赌纠合,相当比例的吸食者参与聚众赌博或集体淫乱,在夜店娱乐文化的包装下,迎合了年轻人热衷狂欢,爱好刺激的特性。
据资料显示,目前戒除海洛因已有“特效药”,运用美沙酮维持治疗,瘾君子长期或终生用药就能有效控制其滥用毒品。而新型毒品尚无此类“特效药”,吸毒者只能在封闭的住院环境做保护性治疗。资料同时显示,82%的苯丙胺(摇头丸)滥用者即使停止滥用8年至12年,仍有一些精神病症状乃至精神分裂,一遇到刺激便会发作。此外,吸毒者还可以出现被害妄想、追踪妄想、嫉妒妄想以及幻听等病理性精神症状,他们极易实施暴力行为。
对人体损害远胜海洛因
冰毒、摇头丸、K粉等新型毒品暂时不吸食不会有海洛因那样的难受劲,有的人可以三四天不吸食都不难受,但海洛因一不吸就出现恶心、呕吐、全身起鸡皮疙瘩、疼痛等戒断症状,尤其是疼痛感让人难以承受,就像亿万只蚂蚁在啃全身的骨头般,一些^.一旦海洛因毒瘾发作就恨不得跳楼。
这就造成了一个假象:难道新型毒品对身体无害?
全国著名的戒毒领域专家周文华直截了当地说,吸食冰毒等新型毒品,将对大脑神经细胞产生直接的结构性损害,它对人体的伤害,甚至“远强于海洛因等传统毒品”。
“海洛因中毒者,经过生理脱毒和美沙酮维持治疗,还能维持相对正常的生活,而新型毒品对大脑、心脏等器官造成的损伤是器质性的,几乎不可逆。”
新型毒品损害的主要部位是人的大脑和中枢神经,它的中毒症状表现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颇为相似,吸食者常常会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出现丰富的错觉或幻觉,常常是阴暗、恐怖的内容。同时,吸食者会由敏感、多疑,逐渐发展为偏执观念,被害妄想或夸大妄想,并伴有相应的暴力倾向行为,包括伤人或自残。
肖某在一次派对上吸食了大量冰毒后,被送往医院。并不是因为他吸毒后不适,而是因为他产生幻觉挥刀砍断了自己的手,鲜血留了一地。术后清醒过来的肖某称,他只记得看到自己鲜血哗哗直流却不感觉痛,但为何自砍他也说不清。
此外,服用新型毒品,还会对心血管造成严重损害。当一名吸毒者服用毒品之后,他的心跳甚至能达到每分钟200次以上,就算是博尔特在奥运会百米决赛之后,也绝不可能出现这么高的心跳频率。周博士提到,因吸食新型毒品而猝死的例子并不少见,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中毒者心跳过快,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冠状血管痉挛,“有的病例在解剖后发现,整个心脏的肌肉已经因跳动过于剧烈,而完全撕裂。”
新型毒品“心瘾”更大
社会上很多人传言新型毒品不会上瘾,但事实上,只需一次,便会上瘾。这种上瘾不同于海洛因的生理依赖,而是更难以戒除的心理依赖。
“人大脑中有一个主管愉快的部位,称作‘奖赏区’,人一旦吸食毒品,该区域就会分泌出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物质,让人感到愉快。而吸食新型毒品者,他的‘奖赏区’会发生改变,让人对愉悦的感觉难以忘却,直至造成心理成瘾。”周博士说,每吸食一次新型毒品就会让“奖赏区”受损一次,大脑分泌的多巴胺也会逐渐减少,直至完全剥夺人的快感,“要维持原来的兴奋和愉悦,就会促使人四处寻找毒品,并不断加量予以维持”。
在对200名隔离戒毒者进行调查问卷中显示,大约96%的被调查者,一开始都觉得自己有足够的抑制力和判断力,可以掌控一切,然而最终的结果,无一例外都是不停吸食、加量、再吸食、再加量……形成恶性循环。
冰毒、摇头丸等苯丙胺类毒品只要吸食一点就不知疲倦、不饥饿、想象力丰富、自信心增强,甚至几天几夜不睡觉也不觉累,于是一些艺人为了兴奋工作、减肥等目的而吸食,结果上了瘾,越吸食越多而戒不掉。
也很多人_开始一次只需服用一粒“麻古”,但1年后,就必须服用10粒以上,甚至几种毒品混合服用才能维持原先的快感。这种心瘾非常霸道,很多吸食者明知这样不对,但难以割断“快乐回忆”,相当数量的吸毒者在走出戒毒所后,又会在短时间内重新复吸。
新型毒品的躯体症状不严重,但它的精神症状很严重,而它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是不可逆的,即使戒毒后,也会有反应迟钝、智力和记忆力下降及情绪容易失控等后遗症。
失色的花季——青少年吸毒不容忽视
云南省艺术学校一名19岁的女生,以跳孔雀舞而在娱乐圈里小有名气。她第一次吸毒是因为胃疼,听人说吸了马上就不疼。第二次还想找点感觉,第三次就什么都不想了。吃饭、穿衣都成了额外的负担,更何况起早练功、晚上演出了。直到有一天她在排练厅犯了毒瘾,人们才得出这 样的结论:海洛因扼杀了孔雀,毒品埋葬了她的艺术青春。
据台湾媒体报道,2011年6月3日,因已考完基测,苗栗县1所中学三年级某班由代课老师上课,老师要学生自习,让参加2次基测的学生好好准备。1名学生趁老师点名时拿出K他命偷偷吸食,并邀3名男同学一起吸。3人好奇尝试,不料出现流泪、精神恍惚的症状,甚至趴在桌上昏倒。代课老师点完名,看到3人神情怪异,才发现竟有4名学生公然在课堂吸毒。
现实中,青少年吸毒已成为一个触目惊心的严重问题。来自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的数字表明,我国最近几年青少年吸毒的比例始终在吸毒人口中占80%左右。青少年是父母的希望,他们的意识、思想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够丰富,自身免疫力较差,缺乏必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当听说吸毒后“其乐无穷”时便想试一试,从而一发不可收拾,被毒魔死死缠住不可自拔,再加上影视剧的渲染和社会不良分子的拉拢引诱,尝试吸毒最后成瘾难以自拔的事例屡见不鲜。一些青少年因青春期特有的叛逆心理或受家庭和学校压力太大,主动寻求刺激,缓解压力导致铸成大错的事例也大量存在。从网络信息看来,青少年吸毒一般出现在富二代身上,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使孩子有充分的物质条件去寻求毒品的刺激,成为毒品的奴隶。当然,吸毒青少年并不仅仅限于富二代,也被相对家教“宽松”而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孩子所涉足。
打击青少年吸毒,需要法律严惩的硬手段,更需要经常、细致、有效的教育软方法。要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教育他们认识吸毒之害。目前便有调查显示,12%学生仍以为吃K粉不会损害前途,9%更认为这些新兴毒品不会上瘾。故此,要增强教育的效果,一定要根据青少年吸毒的新情况,对症下药。唯有全社会携手,形成强大禁毒之势,青少年吸毒问题才会得到真正遏止。
“星星”毒海沉沦——娱乐圈“毒”云笼罩明星
今年4月底,台湾演员孙兴因涉毒被捕。据报道,孙兴在接受讯问中将演艺圈的吸毒内幕和盘托出,并供认毒品的来源之一是一名内地的重量级艺人“拆家”。孙兴的爆料也在北京演艺圈内引发恐慌,由于担心警方顺藤摸瓜,部分有吸毒癖好的艺人纷纷逃离北京避开风头。
孙兴供出的演艺圈吸毒内幕,令人震惊。原来,演艺圈的“毒水”很深,不仅明星吸毒成风,而且还有“重量级艺人”贩卖毒品。而孙兴被抓在北京演艺圈内引发的恐慌,以及部分“瘾君子”艺人选择逃离北京,折射出演艺圈已经遭遇了诚信危机,道德信誉将面临着集体失守。
其实,明星吸毒并不是什么新闻,近年来,被公开曝光与毒品有染的明星“前赴后继”。
“问题少女布兰妮·斯皮尔斯(Britney Spears)从13岁开始酗酒、14岁就失去了童贞、15岁时则开始尝试吸毒。”这些话出自布兰妮母亲近期出版的一本回忆录中。去年年底,布兰妮也越来越疯狂,几度进出戒毒所,举止怪异。有医生认为她的疯癫是因为毒品损害了她的大脑,导致行为无法自控。其前夫透露布兰妮有10年吸毒史。
很早前就被被验出吸食可卡因的萧淑慎,在首次收场勒戒后,她曾胖回54公斤,并在接收采访时称:“我以戒毒为荣,别人叫我把出狱的衣服烧掉,我却要把衣服裱框放在家,每天看着它,随时提示要争气,不要被人看扁。我还把罂粟花刺在脚上,我感到很光彩,要永远纪念这件事。”但短短三个月她又重蹈覆辙,瘦到只剩39公斤的皮包骨。后面还有次当场被抓到在家吸毒。
以一首《笑脸》而出名的歌手谢东今年4月被湖南省长沙警方治安拘留,警方从他身上当场收缴冰毒约10克,这是谢东的“三进宫”。2007年,谢东第一次涉毒被抓后,积极配合工作人员戒毒,曾被聘为北京市禁毒志愿者。但后来却再次吸食摇头丸,对谢东来说,监狱就像自家的卧室,几进几出了。北京禁毒志愿者总队表示,由于谢东复吸,他的禁毒志愿者资格已被中止。
台湾艺人大炳可以说是吸毒惯犯了,前不久,警方在跟踪一名绰号“小白”的海洛因毒贩,意外发现在家等待交易的大炳。事发前,大炳就因为三度吸毒被抓,加上又是五年内再犯,士林地检署依毒品罪将大炳起诉,并请求院方加重求刑,大炳最多恐怕面临四年半的有刑徒期。
事实上,一种吸毒亚文化已在娱乐圈内形成。莫少聪、罗百吉、高明骏、满文军、张元、蔡裴琳、胡瓜、屈中恒、朱洁、罗琦、贾宏声、张一白等,被媒体披露的中国演艺圈吸毒人士数之不尽。吸毒不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毒瘾,而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时尚,一个用来划分是不是“同类”、是否具有共同审美和生活趣味的标准。
那么,明知道吸毒危害身体、违背法律,明星何以会以身试法、吸毒成风呢?从曝光的吸毒明星案例中可以看出,明星选择吸毒,都有其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吸毒K粉产生创作灵感、靠吸毒减肥维持体形,还有人说,吸毒是为了减压、逃避。也许这不是谎言,但是当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毒品而被抽走时,压力又有什么意义呢?
明星作为大众偶像,引领公众生活消费,观众需要正面的明星,儿童需要健康的榜样,公众需要一个不以毒品作为“标志”的娱乐行业。
毒品不是儿戏——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毒品危害之大,如同潘多拉盒子里的灾难,弥散在世界的每一个阴暗角落。毒品就像恶魔的果实、“潘多拉”们带给人们的“礼物”,一旦无知地收下,灵魂便不再属于你自己了。不论你是因怎样的理由——猎奇、解脱烦恼或被迫——沾上毒品,那么,无论是你的生理还是心理都会对毒品产生不可抵御的依赖。一桩桩,一件件沾满了血和泪的事件,都是因为毒品而起。它如一条粗劣的麻绳,紧紧地扼住你的喉咙;又似一把锋利的屠刀,无情地割残你的身躯;更像一场肆虐的龙卷风,疯狂吞噬你的生命。打击毒品,不仅需要依靠法律的严惩,更需要我们自身的约束。毒品不是儿戏,请珍惜生命,远离毒品。
责任编辑 张弦
这个女青年外号叫“娃娃”。因贪图享受,娃娃还在读高中时,就放弃了学业,到沿海去“闯荡江湖”了。两年前她因好奇、无知,以为吸食冰毒不会上瘾,结果却被毒品缠身。回到重庆后,成天在酒吧、夜总会游荡。父母多次跪着求她戒毒,找一份正当的工作干,可她除了怒骂父母之外,依旧我行我素。
后来她的毒瘾越来越大,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年迈的父亲有次不拿钱给她买毒品,她便用开水烫伤父亲。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被她借过、骗过钱,左邻右舍一提起她都像避瘟神似的。一个家被她偷得、卖得只剩下一张凉板和几个碗了。
见家里没有油水可捞了,娃娃便开始在外面偷盗。她常被别人打得鼻青脸肿。她再次被人捉住送回家中,父母只好拿出仅有的150元生活费作为赔偿。万念俱灰的母亲几欲自杀,幸亏邻居及时相救方捡回一条性命。
一天凌晨,在过完最后一次毒瘾后,娃娃吞服了大量的安眠药自杀了,留下的仅是一封遗书……
新型晦品“扣倒”传统毒品
上世纪90年代,世界禁毒组织专家就已经作出预测:冰毒、麻古等苯丙胺类毒品将很快取代海洛因等传统毒品,成为21世纪的主流毒品。
所谓新型毒品是指由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精神药品。这种被贴上“黑色前卫”标签的新型毒品,被种种不实描述包裹着:不会上瘾,无损健康,让人精神振作、充满自信,甚至具有神奇的减肥效果……
传言蒙蔽了认知,热衷时尚、刺激的青少年,乃至社会精英阶层忍不住诱惑,纷纷加入新型毒品吸食群体之中。
由于全社会对传统毒品的宣传和防治工作非常到位,大家提起鸦片、海洛因,都知道这东西不能碰,它们的市场一直在萎缩。而新型毒品,很多人对它并不熟悉,对其危害性也了解不多,甚至有人把它当作和红酒、洋酒一样的娱乐消费品,此消彼长,最终取代传统毒品的地位。
据《深圳晚报》报道,目前青少年吸毒主要以冰毒、摇头丸、“水鬼”、K粉、迷幻蘑菇、“快乐客”等为主。这些新型毒品往往披着时尚外衣,很能“娱乐毒化”一些青少年。尤其是“麻古”和冰毒属于毒性更强的中枢神经兴奋剂类毒品,它的吸食群体经常将其和黄、赌纠合,相当比例的吸食者参与聚众赌博或集体淫乱,在夜店娱乐文化的包装下,迎合了年轻人热衷狂欢,爱好刺激的特性。
据资料显示,目前戒除海洛因已有“特效药”,运用美沙酮维持治疗,瘾君子长期或终生用药就能有效控制其滥用毒品。而新型毒品尚无此类“特效药”,吸毒者只能在封闭的住院环境做保护性治疗。资料同时显示,82%的苯丙胺(摇头丸)滥用者即使停止滥用8年至12年,仍有一些精神病症状乃至精神分裂,一遇到刺激便会发作。此外,吸毒者还可以出现被害妄想、追踪妄想、嫉妒妄想以及幻听等病理性精神症状,他们极易实施暴力行为。
对人体损害远胜海洛因
冰毒、摇头丸、K粉等新型毒品暂时不吸食不会有海洛因那样的难受劲,有的人可以三四天不吸食都不难受,但海洛因一不吸就出现恶心、呕吐、全身起鸡皮疙瘩、疼痛等戒断症状,尤其是疼痛感让人难以承受,就像亿万只蚂蚁在啃全身的骨头般,一些^.一旦海洛因毒瘾发作就恨不得跳楼。
这就造成了一个假象:难道新型毒品对身体无害?
全国著名的戒毒领域专家周文华直截了当地说,吸食冰毒等新型毒品,将对大脑神经细胞产生直接的结构性损害,它对人体的伤害,甚至“远强于海洛因等传统毒品”。
“海洛因中毒者,经过生理脱毒和美沙酮维持治疗,还能维持相对正常的生活,而新型毒品对大脑、心脏等器官造成的损伤是器质性的,几乎不可逆。”
新型毒品损害的主要部位是人的大脑和中枢神经,它的中毒症状表现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颇为相似,吸食者常常会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出现丰富的错觉或幻觉,常常是阴暗、恐怖的内容。同时,吸食者会由敏感、多疑,逐渐发展为偏执观念,被害妄想或夸大妄想,并伴有相应的暴力倾向行为,包括伤人或自残。
肖某在一次派对上吸食了大量冰毒后,被送往医院。并不是因为他吸毒后不适,而是因为他产生幻觉挥刀砍断了自己的手,鲜血留了一地。术后清醒过来的肖某称,他只记得看到自己鲜血哗哗直流却不感觉痛,但为何自砍他也说不清。
此外,服用新型毒品,还会对心血管造成严重损害。当一名吸毒者服用毒品之后,他的心跳甚至能达到每分钟200次以上,就算是博尔特在奥运会百米决赛之后,也绝不可能出现这么高的心跳频率。周博士提到,因吸食新型毒品而猝死的例子并不少见,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中毒者心跳过快,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冠状血管痉挛,“有的病例在解剖后发现,整个心脏的肌肉已经因跳动过于剧烈,而完全撕裂。”
新型毒品“心瘾”更大
社会上很多人传言新型毒品不会上瘾,但事实上,只需一次,便会上瘾。这种上瘾不同于海洛因的生理依赖,而是更难以戒除的心理依赖。
“人大脑中有一个主管愉快的部位,称作‘奖赏区’,人一旦吸食毒品,该区域就会分泌出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物质,让人感到愉快。而吸食新型毒品者,他的‘奖赏区’会发生改变,让人对愉悦的感觉难以忘却,直至造成心理成瘾。”周博士说,每吸食一次新型毒品就会让“奖赏区”受损一次,大脑分泌的多巴胺也会逐渐减少,直至完全剥夺人的快感,“要维持原来的兴奋和愉悦,就会促使人四处寻找毒品,并不断加量予以维持”。
在对200名隔离戒毒者进行调查问卷中显示,大约96%的被调查者,一开始都觉得自己有足够的抑制力和判断力,可以掌控一切,然而最终的结果,无一例外都是不停吸食、加量、再吸食、再加量……形成恶性循环。
冰毒、摇头丸等苯丙胺类毒品只要吸食一点就不知疲倦、不饥饿、想象力丰富、自信心增强,甚至几天几夜不睡觉也不觉累,于是一些艺人为了兴奋工作、减肥等目的而吸食,结果上了瘾,越吸食越多而戒不掉。
也很多人_开始一次只需服用一粒“麻古”,但1年后,就必须服用10粒以上,甚至几种毒品混合服用才能维持原先的快感。这种心瘾非常霸道,很多吸食者明知这样不对,但难以割断“快乐回忆”,相当数量的吸毒者在走出戒毒所后,又会在短时间内重新复吸。
新型毒品的躯体症状不严重,但它的精神症状很严重,而它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是不可逆的,即使戒毒后,也会有反应迟钝、智力和记忆力下降及情绪容易失控等后遗症。
失色的花季——青少年吸毒不容忽视
云南省艺术学校一名19岁的女生,以跳孔雀舞而在娱乐圈里小有名气。她第一次吸毒是因为胃疼,听人说吸了马上就不疼。第二次还想找点感觉,第三次就什么都不想了。吃饭、穿衣都成了额外的负担,更何况起早练功、晚上演出了。直到有一天她在排练厅犯了毒瘾,人们才得出这 样的结论:海洛因扼杀了孔雀,毒品埋葬了她的艺术青春。
据台湾媒体报道,2011年6月3日,因已考完基测,苗栗县1所中学三年级某班由代课老师上课,老师要学生自习,让参加2次基测的学生好好准备。1名学生趁老师点名时拿出K他命偷偷吸食,并邀3名男同学一起吸。3人好奇尝试,不料出现流泪、精神恍惚的症状,甚至趴在桌上昏倒。代课老师点完名,看到3人神情怪异,才发现竟有4名学生公然在课堂吸毒。
现实中,青少年吸毒已成为一个触目惊心的严重问题。来自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的数字表明,我国最近几年青少年吸毒的比例始终在吸毒人口中占80%左右。青少年是父母的希望,他们的意识、思想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够丰富,自身免疫力较差,缺乏必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当听说吸毒后“其乐无穷”时便想试一试,从而一发不可收拾,被毒魔死死缠住不可自拔,再加上影视剧的渲染和社会不良分子的拉拢引诱,尝试吸毒最后成瘾难以自拔的事例屡见不鲜。一些青少年因青春期特有的叛逆心理或受家庭和学校压力太大,主动寻求刺激,缓解压力导致铸成大错的事例也大量存在。从网络信息看来,青少年吸毒一般出现在富二代身上,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使孩子有充分的物质条件去寻求毒品的刺激,成为毒品的奴隶。当然,吸毒青少年并不仅仅限于富二代,也被相对家教“宽松”而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孩子所涉足。
打击青少年吸毒,需要法律严惩的硬手段,更需要经常、细致、有效的教育软方法。要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教育他们认识吸毒之害。目前便有调查显示,12%学生仍以为吃K粉不会损害前途,9%更认为这些新兴毒品不会上瘾。故此,要增强教育的效果,一定要根据青少年吸毒的新情况,对症下药。唯有全社会携手,形成强大禁毒之势,青少年吸毒问题才会得到真正遏止。
“星星”毒海沉沦——娱乐圈“毒”云笼罩明星
今年4月底,台湾演员孙兴因涉毒被捕。据报道,孙兴在接受讯问中将演艺圈的吸毒内幕和盘托出,并供认毒品的来源之一是一名内地的重量级艺人“拆家”。孙兴的爆料也在北京演艺圈内引发恐慌,由于担心警方顺藤摸瓜,部分有吸毒癖好的艺人纷纷逃离北京避开风头。
孙兴供出的演艺圈吸毒内幕,令人震惊。原来,演艺圈的“毒水”很深,不仅明星吸毒成风,而且还有“重量级艺人”贩卖毒品。而孙兴被抓在北京演艺圈内引发的恐慌,以及部分“瘾君子”艺人选择逃离北京,折射出演艺圈已经遭遇了诚信危机,道德信誉将面临着集体失守。
其实,明星吸毒并不是什么新闻,近年来,被公开曝光与毒品有染的明星“前赴后继”。
“问题少女布兰妮·斯皮尔斯(Britney Spears)从13岁开始酗酒、14岁就失去了童贞、15岁时则开始尝试吸毒。”这些话出自布兰妮母亲近期出版的一本回忆录中。去年年底,布兰妮也越来越疯狂,几度进出戒毒所,举止怪异。有医生认为她的疯癫是因为毒品损害了她的大脑,导致行为无法自控。其前夫透露布兰妮有10年吸毒史。
很早前就被被验出吸食可卡因的萧淑慎,在首次收场勒戒后,她曾胖回54公斤,并在接收采访时称:“我以戒毒为荣,别人叫我把出狱的衣服烧掉,我却要把衣服裱框放在家,每天看着它,随时提示要争气,不要被人看扁。我还把罂粟花刺在脚上,我感到很光彩,要永远纪念这件事。”但短短三个月她又重蹈覆辙,瘦到只剩39公斤的皮包骨。后面还有次当场被抓到在家吸毒。
以一首《笑脸》而出名的歌手谢东今年4月被湖南省长沙警方治安拘留,警方从他身上当场收缴冰毒约10克,这是谢东的“三进宫”。2007年,谢东第一次涉毒被抓后,积极配合工作人员戒毒,曾被聘为北京市禁毒志愿者。但后来却再次吸食摇头丸,对谢东来说,监狱就像自家的卧室,几进几出了。北京禁毒志愿者总队表示,由于谢东复吸,他的禁毒志愿者资格已被中止。
台湾艺人大炳可以说是吸毒惯犯了,前不久,警方在跟踪一名绰号“小白”的海洛因毒贩,意外发现在家等待交易的大炳。事发前,大炳就因为三度吸毒被抓,加上又是五年内再犯,士林地检署依毒品罪将大炳起诉,并请求院方加重求刑,大炳最多恐怕面临四年半的有刑徒期。
事实上,一种吸毒亚文化已在娱乐圈内形成。莫少聪、罗百吉、高明骏、满文军、张元、蔡裴琳、胡瓜、屈中恒、朱洁、罗琦、贾宏声、张一白等,被媒体披露的中国演艺圈吸毒人士数之不尽。吸毒不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毒瘾,而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时尚,一个用来划分是不是“同类”、是否具有共同审美和生活趣味的标准。
那么,明知道吸毒危害身体、违背法律,明星何以会以身试法、吸毒成风呢?从曝光的吸毒明星案例中可以看出,明星选择吸毒,都有其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吸毒K粉产生创作灵感、靠吸毒减肥维持体形,还有人说,吸毒是为了减压、逃避。也许这不是谎言,但是当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毒品而被抽走时,压力又有什么意义呢?
明星作为大众偶像,引领公众生活消费,观众需要正面的明星,儿童需要健康的榜样,公众需要一个不以毒品作为“标志”的娱乐行业。
毒品不是儿戏——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毒品危害之大,如同潘多拉盒子里的灾难,弥散在世界的每一个阴暗角落。毒品就像恶魔的果实、“潘多拉”们带给人们的“礼物”,一旦无知地收下,灵魂便不再属于你自己了。不论你是因怎样的理由——猎奇、解脱烦恼或被迫——沾上毒品,那么,无论是你的生理还是心理都会对毒品产生不可抵御的依赖。一桩桩,一件件沾满了血和泪的事件,都是因为毒品而起。它如一条粗劣的麻绳,紧紧地扼住你的喉咙;又似一把锋利的屠刀,无情地割残你的身躯;更像一场肆虐的龙卷风,疯狂吞噬你的生命。打击毒品,不仅需要依靠法律的严惩,更需要我们自身的约束。毒品不是儿戏,请珍惜生命,远离毒品。
责任编辑 张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