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布池精养南美白对虾两茬试验

来源 :河北渔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开展帆布池精养南美白对虾两茬养殖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帆布池养殖第一茬对虾单产为8.14 kg/m2,第二茬对虾单产为7.83 kg/m2,两茬利润达到288.83元/m2。帆布池两茬精养南美白对虾新模式实现节地、环保,更达到一定规模投入、收入稳增长的目的。
  关键词:帆布池;南美白对虾;两茬;养殖
  通过学习借鉴水泥池精养南美白对虾模式,调整大棚对虾养殖结构,2020年,象山县开展了帆布池精养南美白对虾两茬试验,第一茬对虾单产8.14 kg/m2,第二茬对虾单产7.83 kg/m2,两茬利润达到288.83元/m2,试验取得成功。现将技术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养殖环境条件
   试验在宁波欣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进行,养殖地点位于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泥礁渡口,濒临三门湾,盐度20‰~28‰,养殖基地占地1.8 hm2。
  1.2 养殖设施
  1.2.1 帆布池 采用钢架大棚室内帆布池养殖模式,其中规格36 m2(6 m×6 m)帆布池共78个、规格24 m2(4 m×6 m)帆布池共24个,池深1.2 m。帆布池外用简易砖墙砌成围墙,围墙高度80 cm。中间排污。每池壁四边分别用长度2 m的纳米管增氧,外加4个增氧盘,每池增氧功率20 W/m2。配套2 t锅炉加温设备1套。
  1.2.2 蓄水沉淀系统 配套三级沉淀蓄水系统。初沉淀池为1 000 m2、水深3 m,沙滤系统采用水泵抽取初步沉淀池过滤,再配套约3 000 m2的沉淀池,沉淀池采用黑膜护坡,水深2 m。
  1.2.3 养殖尾水处理系统 养殖尾水采用“微滤反冲固液分离-曝气-生物过滤-贝类人工湿地”模式。微滤反冲固液分离器处理能力150 t/h不间断开启过滤。
  1.3 养殖管理
  1.3.1 帆布池消毒 虾苗放养前15 d,用高压水枪对帆布池和池壁反复冲洗后,用高浓度的漂白粉(50 g/m3)对池底、管道及生产工具进行喷洒消毒。沉淀池一次性进满水,用漂白粉(100 g/m3)消毒水体后备用。
  1.3.2 苗种放养前检测 放苗前,委托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对苗种常见病原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放苗。
  1.3.3 虾苗投放 虾苗选择品牌大公司、信誉度好的苗种。两茬养殖放苗均为300万尾,放苗密度约为880尾/m2。
  1.3.4 虾苗分级标粗 虾苗标粗时间一般为15~30 d,根据水质管理技术水平可适当延长。两茬养殖放苗均为300万尾,标粗密度为7 000尾/m2。第一茬虾苗标粗时间是2020年2月18日,分苗时间为3月20日。标粗成活率达到83%;第二茬虾苗标粗时间为7月8日—7月20日,标粗成活率为80%。
  1.3.5 饲料投喂 投喂南美白对虾配合饲料。前期每天投喂4次,中后期每天投喂3次。同时,每天用“乳酸菌+钙镁离子+多维”拌料投喂1次,改善对虾肠道健康状况。
  1.3.6 水质调节 外源蓄水沉淀池水每次用漂白粉60 g/m3水体消毒沉淀后进水。每隔15 d左右用1次碘制剂、二氧化氯等消毒养殖水体。每天按时检测pH值、氨氮、亚硝酸盐、弧菌等,扩培EM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根据水色不定期泼洒调节水质。养殖中后期每天换水量达到60%以上。
  1.3.7 病害防控 遵循“预防为主、强化检测”的原则,每10~15 d开展病害和水质检测1次,通过检测结果适时作出调整。
  1.3.8 适时起捕 采用地籠网捕大留小提高产能,每次起捕后,对养殖水体泼洒一次VC和有机酸类等,预防对虾应激。第一茬对虾养殖90 d开始起捕上市,对虾规格约为120尾/kg左右,起捕全池量1/4左右,一直起捕到对虾规格约为60~80尾/kg结束。
  2 结果
  2.1 养殖结果
  2020年,第一茬帆布池试验南美白对虾平均单产8.14 kg/m2,第二茬帆布池试验南美白对虾平均单产7.83 kg/m2。2020年经济效益见表1。2.2 养殖尾水监测结果
  2020年6—11月,对宁波欣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尾水和外海对照点开展水质监测,监测结果见图1。
  3 结论
   通过一年两茬帆布池养殖南美白对虾试验,共收获对虾54 025 kg,总产值272.34万元,利润为97.74万元,单茬单产最低为7.825 kg/m2,两茬利润达到288.83元/m2。笔者认为,帆布池两茬对虾养殖技术可行,不仅实现节地、环保,更实现一定规模投入、收入稳增长的目的。
  3.1 帆布池养殖对虾模式势将成为一种新型高效养殖模式
   针对当前土地、环保等要求,水产养殖必须走高效、生态、集约化、高质量发展之路。帆布池养殖水体小;利于集中排污,减少水质突变的风险,水质可控是关键技术点。同时,从投资来看,帆布池(6 m×6 m)投入成本在2 000元/池左右,加上大棚、加温等设施投入估算2万元/池左右,基础设施折合成本在550元/m2左右,投资100个帆布池也就是200万元左右,按单茬30 kg/m2计算,则一年两茬能养虾产量在6万 kg以上,2~3年能收回基础设施投入成本,大棚养殖池改小、改精是趋势。下一步提高蓄水能力与帆布池养殖水体达到4∶1以上,单产必将会提高。
  3.2 配套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实现养殖与环境双赢
   配套的养殖尾水工艺采用“微滤反冲固液分离-曝气-生物过滤-贝类人工湿地”,通过微滤反冲固液分离后,再经过曝气、生物过滤和贝类人工湿地,养殖尾水基本达到排放要求。通过连续监测发现,外海对照点水质中的化学需氧量11月高于养殖尾水;无机氮6月、8月、9月、11月高于养殖尾水;活性磷酸盐6月、8月、9月、10月高于养殖尾水,同时10月份的外海水中的无机氮和化学需氧量分别达到4.6 mg/L和5.9 mg/L,养殖池水好于外海水指标的季节差异客观存在。
  (收稿日期:2021-03-26)
其他文献
摘 要:采用河北黄骅地区生产的无WSSV和TSV病毒的健康P5—P10期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仔虾作为苗种进行工厂化养殖。结果表明, 2014年8月开始进行苗种暂养,进行三个月对虾养成,出池前对虾产量达到平均1.5 kg/m2,养殖面积2 400 m2。出池前对虾规格50~60尾/kg。对虾养殖成活率15%~20%。  关键词: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
摘要:综述了饲料中添加L-肉碱对不同水产动物摄食生长和营养代谢方面的影响。在饲料中添加适宜量的L-肉碱,可以提高鱼类、甲壳类、龟鳖类等水产动物的生长性能和饲料效率;可促进多数水产动物的脂肪酸氧化、蛋白质合成,降低机体脂肪含量。L-肉碱的作用因物种而异,在高脂饲料中作用更大,甲壳类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较其他水产动物更高,水产动物幼体的需求量比成体更高。  关键词:L-肉碱;摄食生长;脂质代谢;蛋白质代
摘 要:为研究不同体质量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幼鱼耗氧率的影响,采用封闭流水式法测定了2种不同规格(平均体质量分别为(1.80±0.05)g、(3.49±0.10)g)斑点叉尾鮰幼鱼耗氧率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斑点叉尾鮰幼鱼的耗氧率随着体质量的增加而降低(P<0.05);两个处理组试验鱼晚上的平均耗氧率均显著高于白天的平均耗氧率(P<0.05)。这表明,斑点叉尾鮰幼
摘要:应用优化后的微波消解—原子光谱法测定6种海洋生物体标准物质中砷和镉元素含量,其中,使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砷,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镉,并评估测试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实验结果表明,砷和镉分别在1.0~20.0和0~5.0μ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相关系数均在0.9995以上,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令人满意,方法快速简便,消解完全且试剂节省,污染少,适合于海洋生物体中砷和镉含量
摘 要:人工养殖条件下维持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的体色是决定经济价值的关键,所以本文设计不同梯度光照强度区间的养殖环境,观察豹纹鳃棘鲈生长情况和体色变化情况。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当豹纹鳃棘鲈处于50~300 lx光照强度区间内,会一直维持较快的生长速率,体长、体重增加速率高于其他光照强度区间;而光照强度处于300~700 lx区间时,在养殖周期内积累的红色素含量最
摘 要:地下海水为封闭式环境,水质稳定,既没有传统病毒、细菌的传播,也没有重金属污染。当前河北省部分沿海地区受自然地域影响,自然海水供给不足和海域污染逐渐加重,工厂化养殖车间利用地下海水养殖大菱鲆具有水源充足、水质稳定等优势,且食品质量安全更有保障。因此,河北省沿海地区形成了“沉淀-生物净化-双砂滤”相结合的处理模式,本文总结介绍这一处理模式及其处理效果。  关键词:河北沿海地区;地下海水;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