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协定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i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儿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老张就再没见过儿子的面。偶尔儿子打电话回家,也只是说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头几次老张想,儿子刚参加工作不容易,不回来就不回来吧。但一年多过去了,儿子愣是没有回过一次家。这让老张有些疑惑了,不会是走了歪门邪道吧?想到这里,老张有些坐不住了。瞅个不忙的日子,老张坐车来到了城里。
  记得儿子在电话里说过,他在一家什么咨询公司工作。但城里这么大,到底是哪家咨询公司啊?老张沿着大街找啊找,直找到日落西山,也没找到儿子所说的咨询公司。
  眼看着天就黑了,老张想好歹先住下再说。看到前面有一个旅馆的招牌,老张健步就往前走。路过一家大商场的门口,老张看到有几个年轻人正在沿路散发广告。见他过来,其中一人随手也塞给他一份。老张刚要伸手接,忽然大叫一声:“儿子。”那年轻人一愣,看了看老张,随即也惊叫道:“爸,你咋来了?”
  老张怎么也没想到,大学毕业的儿子,居然在城里散发小广告。他老泪纵横地拉着儿子的手:“儿啊,你可是正儿八经的大学生啊,不是说在咨询公司工作嘛?咋在街上发广告呢?”
  儿子没理会老张的话,却塞给他一叠广告说:“正好,你帮我发一发,我就可以早点下班了。”
  两个人发到十点多,才将手里的广告全部发完。老张和儿子找个马路边坐下来休息。儿子长叹一口气道:“我这也算不错的了,至少还有份工作。你不知道,我的许多同学,到现在为止,还不知道工作是什么滋味呢。”
  老张说:“既然这样,咱不干了,回家去。”
  “回家去?你说的简单。”儿子说,“你以为我不愿意回家吗?可是,我咋回啊?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到头来和村里那些没读书的人一样,我的脸还往哪里搁啊。再说了,暂时是困难些,但困难总会过去的。到那时候,我一定会回家去看你和妈妈的。”
  望着儿子坚毅的面孔,老张觉得一阵心酸,又一阵欣慰。他摸摸儿子的脑袋说:“可是,你妈和我都很想你啊!”
  儿子说:“我也很想你们啊。可是,不瞒你说,我现在的收入连张车票钱也买不起啊。总不能回趟家,就空着手吧?会被邻居们笑话的。”
  这怎么办呢?老张低着脑袋想了一会儿,说:“要不这样吧,每个月我给你汇点钱。你呢,就拿这钱买车票和礼物回家看我和你妈。等你以后有出息了,你再用自己的钱回家看我和你妈如何?”
  儿子惊讶地望着老张:“这行吗?”
  老张说:“有啥不行的?就这么定了,算是咱们的父子协定吧。我按月给你汇钱,你专款专用,按月回家看我们。”
  第二天老张回到家,老伴问:“找到儿子了吗?他为啥总不回家呢?”
  老张忽然鼻子酸酸的:“你放心,这个月,他就会回来看你的。”
其他文献
人生样样都好,有一处遗憾,就是爱拆自己的台。拆台的时候往往情不自禁,拆了之后爱以英雄自命,拆过了以为是别人所拆,拆一回不够还要拆个精光。这一件事叫“发脾气”。  发脾气没什么科技含量。人刚生下来握拳哭啼,表示要发脾气了。而后长大成人,带着一腔脾气游走四方。有人视脾气为大敌,锁之心底。有人把脾气看成豪杰标签,像喷嚏一样时不时打一下,求痛快。  故而,古人把修养放在学问前面。没修养,学问再好也没用。按
期刊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大师,向他请教为人处世之道,大师给他讲了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  从前有两个强壮的青年,一拙一巧。两人奉命在同一块地上各自挖井找水,很快两人都挖了两米深,但丝毫没有水的迹象。拙者继续在原地深挖,而巧者则换了个地方作新的尝试。  如此这般,两人工作了很久,终于拙者通过不懈的努力找到了汩汩的源泉,而巧者虽然不断地更换地点,终究还是一无所获。  年轻人听罢,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说:
期刊
中国有句古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也是强调人们在生活中应该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同样还有一句古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商场如战场,不能让不起眼的生活细节成了商场的“蚁穴”,导致更严重的失败。  在美国华尔街,商人一定不会和两种人做生意,一种是穿着脏皮鞋的,另一种是穿着破烂皮鞋的。  在美国,皮鞋如果是脏的,那么说明你这个人很懒,如果连自己的鞋都收拾不好,又怎么能很好地与别人合作做生意
期刊
我的家在武汉江滩附近的老城区,这一带矗立着一栋栋老建筑,它们见证了百年历史的沧桑变幻。我家的房子是一栋两层小楼,据父亲说,这栋房子是上个世纪30年代初德国人在武汉建造的,距现在已经整整80年了。小楼前有一个20平米的庭院,喜欢摆弄花草的父亲在院子里种了许多植物,这里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小楼外立面是清水墙,屋顶覆盖红瓦,古朴而典雅。进入小楼,屋内的净空高度达到4米,四面的墙体非常厚实,底部的承重柱上还
期刊
我记得你去秋的神情。   你戴着灰色贝雷帽,心绪平静。   黄昏的火苗在你眼中闪耀。   树叶在你心灵的水面飘落。   你像藤枝偎在我的怀里。   叶子倾听你缓慢安详的声音。   迷惘的篝火,我的渴望在燃烧。    甜蜜的蓝风信子在我心灵盘绕。   我感到你的眼睛在漫游,秋天很遥远。   灰色的贝雷帽、呢喃的鸟语、宁静的心房。   那是我深切渴望飞向的地方。   我快乐地亲吻灼热的地印上。   在
期刊
曾经以为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有两种:用来分享的,或者,需要争抢的。  可以综合两种最好吃食物在一起的,是童年时代的冷餐会。一年一度的儿童节,每个小朋友都要从家里带两个菜,一个班级40多人分成四组,每个小组把桌凳拼成可以围坐在一起的餐桌,所有人都拿出家里平时烧的最好吃的菜,摆在桌上。  班主任语重心长的训话常常额外增加我们的饥饿感,面对着满桌美食却不能马上开动还要听什么“未来属于认真学习的小孩”之类的
期刊
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   2002年10月,一个雨后的下午,李文婷穿着牛仔裙,踩着地上深深浅浅的水珠,去校团委报到。   这座名校位于麓山脚下,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李文婷是中文系大二学生,昨天她接到校团委通知,下午4时参加一个会议。走廊上挤满了前来开会的学生,李文婷气喘吁吁地穿梭于人群中,后来她看见了萧之轩。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李文婷希望自己可以永远地停留在那个瞬间。   隔着几米远,一个瘦高
期刊
奶奶住院了。在这个寒冷的春天,她的生命如同一片秋天的树叶,渐渐的卷曲、干枯。我是奶奶拉扯大的。这些天,总是会想起小时候奶奶带我的情景。那时候,我的爸爸妈妈都在外地。奶奶在老家,又得带娃,又得下地。早上,她用锄头挑着一副箩筐,前头放着我,后头放着午饭,再加一块石头,就到了地头。田边有一个小小的土坡,我在土坡上跑上跑下。奶奶锄一会儿玉米,就会不放心的喊一声:“孩儿,你在哪儿呢,干啥呢?”我就回答:“奶
期刊
她5岁那年,父母离了婚,她判给了父亲。一年后,父亲要到外地打工,便把她送到姑姑身边。姑姑因为在一次意外中伤了腿,只能坐在轮椅上,所以一直到30岁还没有结婚。爷爷奶奶去世后,姑姑和一个从乡下雇来的小保姆一起生活。  她到姑姑身边的时候才7岁,瘦瘦的,扎着两条羊角辫,在屋角站着,有些局促不安。7岁的她已经开始懂事,父母的离异也使她早熟。她听人说嫁不出去的老姑娘都脾气古怪,而自己寄人篱下,自然得百般小心
期刊
“菜篮子”的外号甩也甩不掉。我和老公再婚后没几天,他把和前妻一起生活的13岁女儿馨馨接来认亲。一进门,小姑娘闪着一双乌溜溜的眸子,上上下下地把我打量了好几个来回。为了避免尴尬,老公和颜悦色地对女儿说:“快叫阿姨。”小姑娘翻了翻眼皮,在我和老公的期待中从牙缝里挤出3个字:“蔡兰芝。”嘿,这3个字从她的樱桃小嘴里蹦出来,真是脆生生,响亮亮。我就差像小学生一样答到了。哎,我是她的继母,叫名就叫名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