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B超诊断子宫腺肌病的临床价值和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年多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腺肌病的36例患者超声图像。结果:本组36例患者术前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病32例,子宫肌瘤3例,子宫肥大1例。术后病理诊断子宫腺肌病21例,合并子宫肌瘤12例,同时合并子宫肌瘤和卵巢巧克力囊肿2例,单纯合并卵巢巧克力囊肿1例。B超诊断符合率88.9%。结论:B超检查对子宫腺肌病诊断符合率高,具有价格便宜、无创伤、可重复性强等优点,但要注意与其他子宫疾病鉴别。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 超声 诊断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098
子宫腺肌病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所致的痛经、月经过多、子宫增大等临床症状常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超声检查已成为本病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本文拟就我院2年多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腺肌病的36例患者超声图像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4月~2009年12月我院门诊或住院的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腺肌病患者。表现为痛经、月经失调或经期延长病史。年龄33~52岁,平均43岁。均有孕产史。
方法:DigiPrince DP-9600,东芝340A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 5 MHz。患者充盈膀胱后,取仰卧位,在耻骨上方经腹作纵、横、斜等多方位、多切面扫查, 测量子宫大小,观察子宫形态、肌层回声及子宫内膜走向及双附件的情况。
结 果
本组36例患者术前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病32例,子宫肌瘤3例,子宫肥大1例。术后病理诊断子宫腺肌病21例,合并子宫肌瘤12例,同时合并子宫肌瘤和卵巢巧克力囊肿2例,单纯合并卵巢巧克力囊肿1例。B超诊断符合率88.9%。单纯子宫腺肌病超声扫查均显示子宫轻度至中度增大,边缘规整,肌层增厚, 以后壁尤为明显,回声不均,可有散在分布的小暗区,内膜线移位,内膜线前移为多;合并子宫肌瘤表现为子宫体积增大,形态不规则,肌层增厚,回声不均,肌层可显示低回声、强回声、混合回声的包块,包块边界清楚。肌瘤可分布于前壁、后壁、宫底、黏膜下等处,无包膜回声,内膜线多前移;合并巧克力囊肿表现为盆腔囊性包块,包块囊壁增厚,欠光滑,形态可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内部透声差,可有细密点状或团块状回声,可为单房或多房,后壁回声增强。
讨 论
子宫腺肌病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膜异位症系指有功能的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以外的任何部位,在性激素影响下生长、发展或消散是本病的主要特点。子宫腺肌病是子宫肌层内含有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子宫内膜呈憩室样向下长入子宫肌层所致。一般认为是由于妊娠、妊娠损伤或宫腔操作的手术,如过强刮宫等引起[1]。患者多为30~50岁的经产妇或多次刮宫后妇女,约15%的患者合并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2]。临床表现为月经来潮时或来潮后数天下腹疼痛,为渐进性,月经多,经期长,妇科检查常于子宫骶骨韧带或子宫直肠窝处触及硬性小结节。
B超是检查子宫腺肌病的重要辅助诊断方法,能清晰显示与子宫腺肌病病理变化相应的声像图表现。本组B超诊断符合率88.9%,误诊者为子宫肌瘤、子宫肥大,要注意鉴别。与子宫肌瘤相比,两者在发病年龄、临床症状及超声图像有相似之处,都可以引起子宫增大,子宫腺肌病有经期增大经后缩小的特征,而子宫肌瘤无此变化;腺肌病回声粗强,且与子宫壁间无明显界限(即无包膜),而子宫肌瘤表面有一层包膜; 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线大多前移,而肌瘤内膜线无固定移位。对于子宫肥大,是子宫均匀性增大,内膜线居中,无痛经史,多见于经产妇及长期慢性炎症刺激。
总之,B超检查对子宫腺肌病诊断符合率高,具有价格便宜、无创伤、可重复性强等优点,但要注意与其他子宫疾病鉴别。
参考文献
1 刘素云,朱雪莲,胡彩华,等.子宫腺肌病的超声诊断.广东医学,2001,22(12):1149-1150.
2 王玉兰,成传萍,邱玉军.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病的临床价值.山东医药,2007,47(31):56.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 超声 诊断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098
子宫腺肌病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所致的痛经、月经过多、子宫增大等临床症状常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超声检查已成为本病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本文拟就我院2年多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腺肌病的36例患者超声图像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4月~2009年12月我院门诊或住院的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腺肌病患者。表现为痛经、月经失调或经期延长病史。年龄33~52岁,平均43岁。均有孕产史。
方法:DigiPrince DP-9600,东芝340A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 5 MHz。患者充盈膀胱后,取仰卧位,在耻骨上方经腹作纵、横、斜等多方位、多切面扫查, 测量子宫大小,观察子宫形态、肌层回声及子宫内膜走向及双附件的情况。
结 果
本组36例患者术前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病32例,子宫肌瘤3例,子宫肥大1例。术后病理诊断子宫腺肌病21例,合并子宫肌瘤12例,同时合并子宫肌瘤和卵巢巧克力囊肿2例,单纯合并卵巢巧克力囊肿1例。B超诊断符合率88.9%。单纯子宫腺肌病超声扫查均显示子宫轻度至中度增大,边缘规整,肌层增厚, 以后壁尤为明显,回声不均,可有散在分布的小暗区,内膜线移位,内膜线前移为多;合并子宫肌瘤表现为子宫体积增大,形态不规则,肌层增厚,回声不均,肌层可显示低回声、强回声、混合回声的包块,包块边界清楚。肌瘤可分布于前壁、后壁、宫底、黏膜下等处,无包膜回声,内膜线多前移;合并巧克力囊肿表现为盆腔囊性包块,包块囊壁增厚,欠光滑,形态可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内部透声差,可有细密点状或团块状回声,可为单房或多房,后壁回声增强。
讨 论
子宫腺肌病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膜异位症系指有功能的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以外的任何部位,在性激素影响下生长、发展或消散是本病的主要特点。子宫腺肌病是子宫肌层内含有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子宫内膜呈憩室样向下长入子宫肌层所致。一般认为是由于妊娠、妊娠损伤或宫腔操作的手术,如过强刮宫等引起[1]。患者多为30~50岁的经产妇或多次刮宫后妇女,约15%的患者合并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2]。临床表现为月经来潮时或来潮后数天下腹疼痛,为渐进性,月经多,经期长,妇科检查常于子宫骶骨韧带或子宫直肠窝处触及硬性小结节。
B超是检查子宫腺肌病的重要辅助诊断方法,能清晰显示与子宫腺肌病病理变化相应的声像图表现。本组B超诊断符合率88.9%,误诊者为子宫肌瘤、子宫肥大,要注意鉴别。与子宫肌瘤相比,两者在发病年龄、临床症状及超声图像有相似之处,都可以引起子宫增大,子宫腺肌病有经期增大经后缩小的特征,而子宫肌瘤无此变化;腺肌病回声粗强,且与子宫壁间无明显界限(即无包膜),而子宫肌瘤表面有一层包膜; 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线大多前移,而肌瘤内膜线无固定移位。对于子宫肥大,是子宫均匀性增大,内膜线居中,无痛经史,多见于经产妇及长期慢性炎症刺激。
总之,B超检查对子宫腺肌病诊断符合率高,具有价格便宜、无创伤、可重复性强等优点,但要注意与其他子宫疾病鉴别。
参考文献
1 刘素云,朱雪莲,胡彩华,等.子宫腺肌病的超声诊断.广东医学,2001,22(12):1149-1150.
2 王玉兰,成传萍,邱玉军.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病的临床价值.山东医药,2007,47(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