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中情感的依附与背离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zhao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学中,其创作主体所具有的精神情感与载体间会构成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两者在情感状态的共同体,而且也是创作主体在创作前脑海中情感思绪在文本中的汇集。总体来讲,也即是文学中情感在文本创作中的依附与背离的一种状态。
  关键词:文学;情感;依附;背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01
  在有关接受美学理论中,认为文学作品要真正将其文本中的审美与意蕴得以升华,则只有通过阅读者在不断的阅读接受中才能实现。而对于文学阅读接受的演进过程中,其中维系整个过程的即是情感因素,它在文学的品位、审美建构中有一个融会贯通的效果和作用,从任何角度来讲,文学中都存在着情感的依附与背离。
  1.情感是文学创作与阅读者的交心介质
  在接受美学理论中,其认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形成过程,不仅需要有文学创作者,同时还需要有阅读者,两者共同创作了这部作品。从任何文化的内在界限中跳脱出来,于文本而言,它实际上所形成的不确定性、多层次性,进而所产生的影响力、穿透力都是一种无穷、无限制且无法估量的。这是由于读者阅读的过程属于动态化的演进活动,作者在文本中所創作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完全没有任何阻隔地分享给阅读者,人与人之间要真正穿透内心世界,必须寻找其准确有效的路径。真正能作为文学文本与阅读者之间交心的介质,即是读者的情感。这是因为任何一个文学作品的创作,都是为了阅读者而作。通过这种阅读活动,才可把作品中死的文字真正变得“活”起来,同时赋予文学作品现实的生命与意义。这也即是说,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充分体现出来。人们往往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可瞬间产生兴奋、激动、沮丧、难过的情绪情感,这其中最关键的也即是情感在主导,并且阅读的过程也是通过情感不断得到认识。创作主体通过语言创建了文本,并通过文本构成了一个具有强烈精神世界的独立体,情感的传达本身并不是一定的,文学文本所表达的内容与情感极为丰富、多层次化,同时文本中也存在着情感空白,这些给广大阅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或再创造的空间,并且在情感这个中介因素的引导下,使得文学创作者与阅读者之间建立了关系,进而才会使得现代人真正体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胸襟与情怀,甚至也才能感受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心态!
  2. 欣赏主体对文本鉴赏
  在文学中,欣赏主体对文本鉴赏的过程,也即是客体到主体生成的一个演进过程。一般,鉴赏主体主要表现在对鉴赏客体的直觉、感悟与体验中情感地感应文本,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自我的一种锤炼与发展。这即是说欣赏主体的鉴赏一方面需要把握文本,另一方面还要反观把握自身;这不仅是超越文本,而且也是不断超越自我的一个过程,整个过程各主体之间是相互作用,同时不断从欣赏主体过渡并最终超越对文本的认同过程。欣赏主体对文本的介入,通常分为四个环节,首先需要有情感认同的基础,其次形成空白不完成本,然后在多层次的把握与鉴赏中,最后形成一种模糊的意识。对于这四个环节,只是目前学界中众多观点的一种,这种观念所发挥的最大价值也即是在于认同欣赏主体对文本的体验与进一步扩充方面。欣赏主体在文本“召唤结构”的作用下激发出来,并通过阅读者自身的认知能力、学识经验、想象力等建立文本情感基础之上的自我主观意识,这种主观意识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文本化了的一种主观情感,意味着有一些文本影子的存在,但与此同时又与文本的情感特征有所不同,这种主观情感来自欣赏主体的审美创造、审美经验,因此,所形成的这种主观情感世界,与文本本身并不相同,而且与创作主体的特殊情感也会有所差异。
  3.文学中情感的依附与背离的制约因素
  客观来讲,文学阅读中情感的依附与背离,通常都会受到文本中的“召唤结构”以及阅读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的影响与制约。有学者认为,对于任何事物的理解与认识的过程,都基本上要受制于三个先决因素,首先是“先有”,任何人在出生之后便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中,人在认识与理解事物的过程中,历史与文化对人的占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让人对历史、文化、传统、现实的理解可能更为深入;其次,“先见”,这主要指的是人们在思考和理解的过程中,需要借助的语言媒介,通过这种“先见”让我们有先入的理解;最后,则是“先知”,这其实即是一种知识储备,帮助人认识和理解新事物。事实上,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也会对阅读活动的情感取向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阅读者所处的时代、民族、地域不同,那么在文学阅读活动中,其也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趣味。另外,特定的意识形态也构成了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并进而对文学阅读中的情感取向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任何一部优秀或伟大的文学作品,其始终投射或体现着人类经验的一些共同方面,并带给欣赏主体在情感体验上的共鸣,与此同时也是创作者个人的想象力、人生经验及自我的一种言说。也正是如此,文学作品被欣赏主体真正再次进行体验与创作的过程中,才能达到文学创作与欣赏的文艺创造。
  参考文献:
  [1]于永顺.论文学阅读中情感的依附与背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03):77-80.
  [2]于永顺,张冬芳.依附与背离:情感在文学创作与欣赏中的浸透与演变[J].社会科学辑刊,2003(01):165-168.
其他文献
湖北钟祥女诗人余秀华的“新诗热”近年来得到了主流媒体的关注,相关研究也随之展开.余秀华诗歌的创作一方面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一方面也继承了中国文学的传统.意
“我有一片井口大的天空!”井蛙说。  多少年来,有多少人因此诟病井蛙的无知、无欲、无为。然而井蛙能独霸一口水井,成天端坐在凸石上,闲来透过水面,坐看云卷云舒,岂不羡煞旁人?东海又与他何干?  巧了,村上春树也曾说过:“我一生的梦想就是待在井底。”作为知名作家,他却从来不喜欢上电视,不喜欢做宣传。与世界保持距离。准确地说,是保持清闲。的确,大多数人害怕空闲给自己带来的无聊。所以当今的世界已不再清闲了
期刊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以他敏锐独特的视角、锋锐犀利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形象.从女性文学的研究角度
摘 要:在路遥的笔下,为读者展现了高加林生活中的两位女性:刘巧珍和黄亚萍,她们分别代表着朴实的农村和繁华的城市。高加林在她们之中犹豫不决,向往城市但城市不接纳他,回到农村他又不太甘心。在他的人生历程中,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决定着他整个命运的起起落落。  关键词:高加林;爱情抉择;刘巧珍;黄亚萍  作者简介:吴海琪(1998-),女,汉族,四川宜宾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15级
摘 要:女性意识是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一大特色。以现阶段张爱玲文学创作影响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女性意识的影响,分析张爱玲文学创作中体现的女性意识,了解张爱玲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特点,明确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文学创作背景。  关键词:张爱玲;文学创作;女性意识  作者简介:卞星,性别:男,山东省诸城市人,1970年2月出生,硕士研究生,潍坊工商职业学院语文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