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二化螟学名Chilo sup-perssalis(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又名钻心虫、蛀秆虫。二化螟寄主范围广泛,可危害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及稗、李氏禾等杂草。分布在我国南方、北方各稻区。对水稻产量影响严重,是水稻的主要害虫。水稻从分蘖期到乳熟期均可受害,形成不同的受害状。以幼虫钻稻茎为害,发病先期枯心,既而死穗,后期秕粒增加。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有效做好水稻二化螟的防治对促进水稻丰产丰收具有重要意义。
1、形态特征
水稻二化螟成蛾雌体长14-16.5mm,翅展23-26mm,触角丝状,前翅灰黄色,近长方形,沿外缘有七个小黑点;后翅白色,腹部灰白色纺锤形。雄蛾体长13-15mm,翅展21-23mm,前翅中央有一个黑斑,下面有三个小黑点,腹部瘦圆筒形。卵长1.2mm,扁椭圆形,卵块由十粒至二百粒排成鱼鳞状,长13-16mm,宽3mm,乳白色至黄白色或灰黄褐色。幼虫6龄左右。末龄幼虫体长20-30mm,蛹长10-13mm,以4龄以上幼虫在稻桩、稻草或其它寄主的茎杆内、杂草丛、土缝等处越冬。气温高于11℃时开始化蛹,15-16℃时成虫羽化。该虫生活力强,食性杂,耐干旱、潮湿和低温条件。
2、生活史及习性
水稻二化螟在北方年发生一个世代,以4-6龄幼虫在水稻的茎秆越冬,也有少数幼虫在田间稻茬内及其它杂草上越冬。越冬幼虫第二年5月下旬开始化蛹,化蛹盛期在6月上、中旬,化蛹时间一直可持续到6月下旬,蛹期7-11天。越冬代成虫羽化初期在6月初,盛期在6月中、下旬,7月初终现。卵期平均约7天。成虫羽化后当晚或第二天即可交尾,再经一天左右即可产卵。产卵始期在6月上旬,盛期在6月中旬末至下旬,产卵末期在7月初。水稻二化螟的卵多产在水稻叶鞘内,卵块作鳞片层状排列。长椭圆形,每头雌成虫产卵2-3块,每块卵30-60粒不等,卵期10天左右。初孵的幼虫淡黑色,卵化后的幼虫沿叶鞘向下爬行。先群集在叶鞘内取食内壁组织,幼虫发育至2龄后开始蛀入水稻茎秆为害,秋收后即在稻草或稻茬内过冬,成为第二年的发生虫源。
3、发生条件
(1)气候因素:幼虫发育的最适温度23-26℃,相对湿度在83%以上。
(2)水稻品种:一般情况下有芒品种的发病重于无芒品种,叶片长而宽、秆高、分蘖多的品种比叶片狭而短、秆矮、分蘖一般的品种受害重。另外,水稻植株体内淀粉含量多,米粒带香味的品种受害也比较重。
(3)田间管理:如氮肥施量过多,叶片色泽浓绿,水稻生长旺盛的植株能诱集二化螟成虫产卵。田间缺水干裂,可使幼虫转株为害,从而加重危害程度。
4、为害特点
二化螟为害分蘖期水稻,造成枯鞘和枯心苗;为害孕穗、抽穗期水稻,造成枯孕穗和白穗。秕粒增多,遇大风易倒折,为害严重的整穗全白,用手轻轻一提很容易抽出。可见虫口和二化螟的粪便。二化螟造成的枯心苗,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侧蛀食为害,叶鞘外面出现水浸状黄斑,后叶鞘枯黄,叶片边缘渐死,称为枯鞘期。幼虫蛀入稻茎后,叶鞘尖端变黄,严重的心叶枯黄而死。受害茎上有蛀孔,孔外虫粪很少,茎内虫粪多,黄色,稻秆易折断。
5、防治方法
由于水稻二化螟越冬几率比较大,虫龄不整给防治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防治水稻二化螟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
(1)稻草处理:二化螟的越冬虫源主要来自稻草。因此稻草处理是防治二化螟的关键。建议在4月末自5月初前,将前一年的稻草处理掉,或在这个时期对剩余稻草进行白僵菌封垛处理,这样可以消灭大部分越冬虫源,减轻当年病害的发生。
(2)秋翻地:提倡秋翻整地,这样可将在稻茬内及在田间杂草中越冬的幼虫翻入土中,从而减少越冬幼虫的数量。
(3)灯光诱蛾:
利用二化螟成虫的趋光性。选用物理方法引进频振式杀虫灯利用光波对成虫进行诱杀,可减少当年落卵量。在使用振频式杀虫灯时,每盏灯相距应在200米,控制面积能达到60亩。
(4)生物防治
在二化螟蛾成熟期投放性诱剂,将雄性虫吸引后导致雌性产卵不孕,减少受精卵数量,降低孵化率,减轻危害。在使用二化螟性诱剂时,每亩地投放药剂3枚并将药剂放入塑料袋中悬挂在水稻苗上10公分。
(5)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当前控制水稻二化螟为害的重要措施,由于二化螟是钻蛀性害虫,一旦幼虫蛀入茎杆内,一般药剂防治效果较差。二化螟幼虫从孵化到蛀人茎秆需要大约半个月时间,所以在这段时间防治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二化螟的防治重点在时间的把握上,掌握好施药时间是田间化学药剂防治二化螟效果好坏的关键。因此,必须及时做好预测预报,准确掌握二化螟的化蛹、羽化、卵孵化盛期。当田间见“枯鞘”10%时即可用药防治。药剂的有效时间一般为5-7天,打早了虫卵未孵化为幼虫,药剂不能发挥作用。打晚了幼虫蛀进茎秆,即便是虫子死了植株也活不成。防治水稻二化螟的化学药剂主要用20%杀虫霜水剂每亩150-200克兑水喷雾或甩施,也可拌土撒施;也可用5%杀虫丹颗粒剂每亩1000克撒施。不管施用上述哪种药剂防治水稻二化螟都应保持72小时不排灌,3-5厘米浅水层。
1、形态特征
水稻二化螟成蛾雌体长14-16.5mm,翅展23-26mm,触角丝状,前翅灰黄色,近长方形,沿外缘有七个小黑点;后翅白色,腹部灰白色纺锤形。雄蛾体长13-15mm,翅展21-23mm,前翅中央有一个黑斑,下面有三个小黑点,腹部瘦圆筒形。卵长1.2mm,扁椭圆形,卵块由十粒至二百粒排成鱼鳞状,长13-16mm,宽3mm,乳白色至黄白色或灰黄褐色。幼虫6龄左右。末龄幼虫体长20-30mm,蛹长10-13mm,以4龄以上幼虫在稻桩、稻草或其它寄主的茎杆内、杂草丛、土缝等处越冬。气温高于11℃时开始化蛹,15-16℃时成虫羽化。该虫生活力强,食性杂,耐干旱、潮湿和低温条件。
2、生活史及习性
水稻二化螟在北方年发生一个世代,以4-6龄幼虫在水稻的茎秆越冬,也有少数幼虫在田间稻茬内及其它杂草上越冬。越冬幼虫第二年5月下旬开始化蛹,化蛹盛期在6月上、中旬,化蛹时间一直可持续到6月下旬,蛹期7-11天。越冬代成虫羽化初期在6月初,盛期在6月中、下旬,7月初终现。卵期平均约7天。成虫羽化后当晚或第二天即可交尾,再经一天左右即可产卵。产卵始期在6月上旬,盛期在6月中旬末至下旬,产卵末期在7月初。水稻二化螟的卵多产在水稻叶鞘内,卵块作鳞片层状排列。长椭圆形,每头雌成虫产卵2-3块,每块卵30-60粒不等,卵期10天左右。初孵的幼虫淡黑色,卵化后的幼虫沿叶鞘向下爬行。先群集在叶鞘内取食内壁组织,幼虫发育至2龄后开始蛀入水稻茎秆为害,秋收后即在稻草或稻茬内过冬,成为第二年的发生虫源。
3、发生条件
(1)气候因素:幼虫发育的最适温度23-26℃,相对湿度在83%以上。
(2)水稻品种:一般情况下有芒品种的发病重于无芒品种,叶片长而宽、秆高、分蘖多的品种比叶片狭而短、秆矮、分蘖一般的品种受害重。另外,水稻植株体内淀粉含量多,米粒带香味的品种受害也比较重。
(3)田间管理:如氮肥施量过多,叶片色泽浓绿,水稻生长旺盛的植株能诱集二化螟成虫产卵。田间缺水干裂,可使幼虫转株为害,从而加重危害程度。
4、为害特点
二化螟为害分蘖期水稻,造成枯鞘和枯心苗;为害孕穗、抽穗期水稻,造成枯孕穗和白穗。秕粒增多,遇大风易倒折,为害严重的整穗全白,用手轻轻一提很容易抽出。可见虫口和二化螟的粪便。二化螟造成的枯心苗,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侧蛀食为害,叶鞘外面出现水浸状黄斑,后叶鞘枯黄,叶片边缘渐死,称为枯鞘期。幼虫蛀入稻茎后,叶鞘尖端变黄,严重的心叶枯黄而死。受害茎上有蛀孔,孔外虫粪很少,茎内虫粪多,黄色,稻秆易折断。
5、防治方法
由于水稻二化螟越冬几率比较大,虫龄不整给防治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防治水稻二化螟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
(1)稻草处理:二化螟的越冬虫源主要来自稻草。因此稻草处理是防治二化螟的关键。建议在4月末自5月初前,将前一年的稻草处理掉,或在这个时期对剩余稻草进行白僵菌封垛处理,这样可以消灭大部分越冬虫源,减轻当年病害的发生。
(2)秋翻地:提倡秋翻整地,这样可将在稻茬内及在田间杂草中越冬的幼虫翻入土中,从而减少越冬幼虫的数量。
(3)灯光诱蛾:
利用二化螟成虫的趋光性。选用物理方法引进频振式杀虫灯利用光波对成虫进行诱杀,可减少当年落卵量。在使用振频式杀虫灯时,每盏灯相距应在200米,控制面积能达到60亩。
(4)生物防治
在二化螟蛾成熟期投放性诱剂,将雄性虫吸引后导致雌性产卵不孕,减少受精卵数量,降低孵化率,减轻危害。在使用二化螟性诱剂时,每亩地投放药剂3枚并将药剂放入塑料袋中悬挂在水稻苗上10公分。
(5)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当前控制水稻二化螟为害的重要措施,由于二化螟是钻蛀性害虫,一旦幼虫蛀入茎杆内,一般药剂防治效果较差。二化螟幼虫从孵化到蛀人茎秆需要大约半个月时间,所以在这段时间防治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二化螟的防治重点在时间的把握上,掌握好施药时间是田间化学药剂防治二化螟效果好坏的关键。因此,必须及时做好预测预报,准确掌握二化螟的化蛹、羽化、卵孵化盛期。当田间见“枯鞘”10%时即可用药防治。药剂的有效时间一般为5-7天,打早了虫卵未孵化为幼虫,药剂不能发挥作用。打晚了幼虫蛀进茎秆,即便是虫子死了植株也活不成。防治水稻二化螟的化学药剂主要用20%杀虫霜水剂每亩150-200克兑水喷雾或甩施,也可拌土撒施;也可用5%杀虫丹颗粒剂每亩1000克撒施。不管施用上述哪种药剂防治水稻二化螟都应保持72小时不排灌,3-5厘米浅水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