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一个小木匠开始,到办家具厂,又到经营专业市场,再到上马广福国际商贸城,直到今天的一会之长,身份在变迁,资产在膨胀,经营模式在创新,吴文献事业的发展轨迹,也是所有温州商人发展历程的见证。
8月9日,吴文献在一个温州人聚会的晚宴上不停地给各位老乡敬酒。他深知,在昆明温州总商会会长的位置上,
特别对于他这个新任会长来说,需要仰仗各位老乡的鼎力相助。
2008年7月19日,经过激烈的竞争,温州商人吴文献以高票当选为昆明温州总商会第五届会长。
8月28日,吴文献将走马上任,这天也是昆明温州总商会成立13周年的日子。
跑得比对手快
别人认为最累的生意不做,认为最脏的生意不做,认为最没有面子的生意不错,可这些温州人都做了,而且还做出彩了!温州商人用最简单的经营模式,用最执着的吃苦精神,迅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吴文献个人事业的成功无疑与他顺应潮流、选择转型有关。
1997年,吴文献在周家营村原威龙红木家具厂旁边租了20亩土地,扩建为威龙木地板专业市场。市场的前面租给商户,后面是他的地板加工厂,虽然是他的加工厂,但是他却是给别人加工地板,做“来料加工”的生意。
吴文献说:“改变经营方式的直接原因是因为管理工厂、工人比较繁琐,收购木材太麻烦。”在外部环境,政策、经济形势也在逼着吴文献经营转型。
如果说吴文献以前经营的市场是“养山羊”,那么接下来他想“养犀牛”。2004年下半年,吴文献用他总结出的互补选地原则,租下小板桥镇官渡园61亩商业用地,建起华洋五金机电城云南五金司令部,当时的口号是:云南的五金机电在昆明,昆明的五金机电在“华洋”。“华洋”300多个商铺全都租了出去,华洋五金机电城在经营上获得了成功。
在广福路与昆洛路交汇处、新亚洲体育城旁,广福国际商贸城的建设如火如荼,一年之后,这片曾经300亩的菜地将“长”出一片商贸城。还在2006年,吴文献从当地村民口中得知他们的土地将被征用,附近将建设占地100亩的公交客运站和占地150亩的客运站,而市内的客运站随着城市的发展将向城市外围搬迁将是必然,未来昆明的交通枢纽可能就在这里。
吴文献敏锐地将目光落在了螺蛳湾,从螺蛳湾的现有情况看,硬件设施已经不适合未来的发展,市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交通堵塞、拥挤杂乱等发展瓶颈。新的符合需求的市场呼之欲出。
吴文献有好的判断力,两方面的推测结合在一起,他得出这样的结论:这里将是未来的螺蛳湾,甚至超越螺蛳湾。广福国际商贸城的项目立刻被他板上钉钉了。广福国际商贸城总投资将达5.8亿元,预计2009年6月一期工程结束。所有建设完成其规模将是现在螺蛳湾的3倍。
经营的贫民哲学
由于家境不好,吴文献小学没读完就离乡创业。然而,在社会这所大学堂,他学到了更直接的实战经验。
在做威龙木地板专业市场时,吴文献做“来料加工”,这源于他捕捉到了别人没注意的细节:地板加工的刀具不同,加工出的地板在衔接的缝隙上大小就不同,这样即使是同样纹路的地板,由于加工厂使用的刀具不同,也不能拼接到一块。用他木匠的眼光看,地板缝隙缺乏标准化,另外,当时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经营地板成品的经营者并不购置生产加工机器。他的前店后厂的模式既解决了缝隙标准化的问题,又解决了小商户的地板加工问题。
在经营市场的过程中,吴文献打了一个比方,他说,一个农贸市场,摊位可能是15元/平方米,如果是建材市场,就要50元/平方米,如果是五金机电市场,则要100元/平方米。原因就是五金机电是占地面积小,科技含量还高,利润空间大。随着城市建设提速,五金机电市场早晚要被迁出城市。吴文献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养起了“犀牛”。他的华洋五金机电城云南五金司令部就是这样横空出世。
吴文献养完犀牛又想养大象,他觉得,养羊始终可以抱得动,大象却是抱不动的。而广福国际商贸城项目对他之前的经营活动来说又是一个重大转型,也是一种升级。
吴文献认为做服装类市场就是养大象,利润高,相对自己经营的专业市场而言,是经营上的进一步提升。还是凭借做木匠时的细心严谨,吴文献把别人的劣势转变为自己的优势,螺蛳湾的摊位面积小,商贸城有针对性地扩大面积,让贸易区之间加开电瓶车,增加报刊亭,休息区,使整个商贸城设施配套更加齐全。
吴文献把螺蛳湾比喻成“霍元甲”,广福国际商贸城要想一炮走红就要一招制敌打败“霍元甲”,对于螺蛳湾的一部分商户来说,随着规模的扩大,螺蛳湾已经不适合他们的发展,交通更是软肋。吴文献正冲着螺蛳湾的弱点打去。
不仅如此,在上马广福国际商贸城时,吴文献设计了一举四赢的模式,破解失地农民发展问题,通过这个项目,他要为当地农民栽下一棵“摇钱树”;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加快新昆明建设。有了这些实际意义的内涵在里面,吴文献出手了!
84元起家的会长
温州在上世纪50年代土地少,人口多,生活贫困。温州人相信荒年饿不着手艺人,先学一门手艺,然后外出闯荡。每个温州人最初都是亲带亲、戚带戚的走出温州创业。
吴文献10岁时母亲病逝,为给母亲办丧事,家里欠下1000多元的债。为了还债、生活,他14岁开始学习木匠手艺,跟随师傅来到昆明,投奔同乡在昆明谋生计,1979年来昆之初,他兜里装着家里买猪的84元钱。
这是温州人一开始所具有的自发秩序的发展模式,漂泊在外的温州人开始小商品生产,如服装、鞋帽、眼镜、商标牌、家具等。“小商品,大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主体。温州人演变成以家庭、师徒为单位的私营经济群体。
温州人中有一种流行做法,叫做“扎堆”——做买卖的人找一个地点,同行同业扎在一块。温州有闻名国内外的钮扣市场,就是从扎堆开始的。扎堆的好处就是“木板多了就可以拼起木桶了”。
吴文献说:“温州人是一个群体,团结起来力量大。自己加入商会7年了,受益不少,正因为如此情结,在他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选择了商会会长的竞选。商会是公益性质的组织,吴文献竞选会长的目的就是要重拾温州人互助的理念。正因为有了“扎堆”,有了当初老乡间的互助提携才有了成功,而现在条件已经远远好过创业初期,谋求更大的发展,必须还得有这些理念,但需要一个领头羊,这个人就是商会会长。
木匠理论让吴文献明白了一个原理:一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新木桶”是一种新的经济共生体。吴文献认为,温州人一方面努力提高自身,修补和加长短板;另一方面,要与伙伴合作,把核心能力或优势能力贡献出来,优势互补,各用彼长,形成规模和协同优势。温州人结成众多的合作伙伴、战略联盟,为了完成特定的市场目标联手建造“新木桶”。
吴文献说:“温州人还应该要拿出自己最长的那块木板(核心能力)和其他企业的长木板(核心能力或优势能力)进行拼装,形成一只容积更大的木桶,优势互补,更加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以实现共赢。”
为了完成特定的市场目标,若干企业通过合作,组成新木桶,任务完成后,各自散去;有新目标后,又重新组合起来。在建造“新木桶”时,商会能起到集合木板和拼装的作用。商会会长要成为箍桶匠,这是他对自己职责的界定。
倾听温州人的声音
虽然吴文献还没有正式上任昆明温州总商会会长,但他已经开始用百分之百的努力来应对商会中的一些问题。
会员维权一直是商会的弱项,他现在正在绞尽脑汁制定策略,加大为会员维权的力度,他想专门聘请法律专业人员参与和处理会员维权事宜。在云南,有10万温州人在各行业的从事经商活动,如何维护好会员的权益,责任重大,也让他头大。
眼下,商会要解决的遗留问题很多,人事制度、财务制度都是棘手问题,如果内部关系不协调解决好,将直接关系到商会的稳定。
温州人对外是非常团结的群体,但并不表示没有内部矛盾,对于内部矛盾的处理是非常微妙是事情,对于利益的划分、会员的管理都是摆在吴文献面前的大事,这些问题解决好了,商会的凝聚力才会更加凸现。
接下来的日子,吴文献开始马不停蹄地筹备一台会议:昆明温州总商会13周年庆典暨第五届会员大会。主题为“倾听温州人的声音”成为本次大会最大的靓点。商会要将省级的领导、各州市的领导请到会议中来,让政府的领导倾听10万在云南经商的温州人的声音,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政策资源?意向投资领域等,让温州商人直接与有关领导交流沟通。
而这也正是温州商人在目前经营转型过程中的呼声。外界应该倾听温州人的声音,吴文献相信温州人的意见是有分量的,因为温州人再也不是卖钮扣或其他小商品的商贩了。这表明一种态度:温州商人在转型,他们也希望让包括政界在内的外界了解温州人的真实情况。
吴文献说:“现在,温州人大部分都有钱,但不是特别大的富翁,资产过亿的人相对不多,中小型的企业、老板却多如牛毛。要把生意做大,就要不断转型,不断创新。”这种背景下,倾听温州人的声音应运而生。
2008年,温州人的发展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有数据显示,温州中小企业中,30%的企业处于关闭或者半关闭状态。吴文献说:“颠覆原先的高能耗,低产值,低利润,将成必然。我和商会就是桥梁,我得让会员源源不断地过桥。”
调整经营模式,适应市场和国家政策是一场高智商的游戏。温州人能否继续胜出?吴文献盘算:必须搏这一把。
温州人何去何从?吴文献这位新任的会长在不停地思索这些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深思之下,他想了这么一个办法,在商会成立13周年的日子,打破常规,让大家来听听温州人这个群体的声音,渴望突破的声音。他本身也想倾听大家的声音,毕竟,在昆明温州总商会成立的13年时间,已经争创了全国温州商会中的“三个第一”(率先在全国创立温州商会;率先承办第一届全国各地温州商会年会;率先设立党支部)。作为新会长,他要突破超越,就如他经商一般,需要转型,需要创新,他知道:敢为人先是温州人最为优秀的品质,无论是昆明温州总商会、还是会长必须要秉承这一理念,还要发挥。
编辑/李松鹤 美编/王畅
8月9日,吴文献在一个温州人聚会的晚宴上不停地给各位老乡敬酒。他深知,在昆明温州总商会会长的位置上,
特别对于他这个新任会长来说,需要仰仗各位老乡的鼎力相助。
2008年7月19日,经过激烈的竞争,温州商人吴文献以高票当选为昆明温州总商会第五届会长。
8月28日,吴文献将走马上任,这天也是昆明温州总商会成立13周年的日子。
跑得比对手快
别人认为最累的生意不做,认为最脏的生意不做,认为最没有面子的生意不错,可这些温州人都做了,而且还做出彩了!温州商人用最简单的经营模式,用最执着的吃苦精神,迅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吴文献个人事业的成功无疑与他顺应潮流、选择转型有关。
1997年,吴文献在周家营村原威龙红木家具厂旁边租了20亩土地,扩建为威龙木地板专业市场。市场的前面租给商户,后面是他的地板加工厂,虽然是他的加工厂,但是他却是给别人加工地板,做“来料加工”的生意。
吴文献说:“改变经营方式的直接原因是因为管理工厂、工人比较繁琐,收购木材太麻烦。”在外部环境,政策、经济形势也在逼着吴文献经营转型。
如果说吴文献以前经营的市场是“养山羊”,那么接下来他想“养犀牛”。2004年下半年,吴文献用他总结出的互补选地原则,租下小板桥镇官渡园61亩商业用地,建起华洋五金机电城云南五金司令部,当时的口号是:云南的五金机电在昆明,昆明的五金机电在“华洋”。“华洋”300多个商铺全都租了出去,华洋五金机电城在经营上获得了成功。
在广福路与昆洛路交汇处、新亚洲体育城旁,广福国际商贸城的建设如火如荼,一年之后,这片曾经300亩的菜地将“长”出一片商贸城。还在2006年,吴文献从当地村民口中得知他们的土地将被征用,附近将建设占地100亩的公交客运站和占地150亩的客运站,而市内的客运站随着城市的发展将向城市外围搬迁将是必然,未来昆明的交通枢纽可能就在这里。
吴文献敏锐地将目光落在了螺蛳湾,从螺蛳湾的现有情况看,硬件设施已经不适合未来的发展,市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交通堵塞、拥挤杂乱等发展瓶颈。新的符合需求的市场呼之欲出。
吴文献有好的判断力,两方面的推测结合在一起,他得出这样的结论:这里将是未来的螺蛳湾,甚至超越螺蛳湾。广福国际商贸城的项目立刻被他板上钉钉了。广福国际商贸城总投资将达5.8亿元,预计2009年6月一期工程结束。所有建设完成其规模将是现在螺蛳湾的3倍。
经营的贫民哲学
由于家境不好,吴文献小学没读完就离乡创业。然而,在社会这所大学堂,他学到了更直接的实战经验。
在做威龙木地板专业市场时,吴文献做“来料加工”,这源于他捕捉到了别人没注意的细节:地板加工的刀具不同,加工出的地板在衔接的缝隙上大小就不同,这样即使是同样纹路的地板,由于加工厂使用的刀具不同,也不能拼接到一块。用他木匠的眼光看,地板缝隙缺乏标准化,另外,当时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经营地板成品的经营者并不购置生产加工机器。他的前店后厂的模式既解决了缝隙标准化的问题,又解决了小商户的地板加工问题。
在经营市场的过程中,吴文献打了一个比方,他说,一个农贸市场,摊位可能是15元/平方米,如果是建材市场,就要50元/平方米,如果是五金机电市场,则要100元/平方米。原因就是五金机电是占地面积小,科技含量还高,利润空间大。随着城市建设提速,五金机电市场早晚要被迁出城市。吴文献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养起了“犀牛”。他的华洋五金机电城云南五金司令部就是这样横空出世。
吴文献养完犀牛又想养大象,他觉得,养羊始终可以抱得动,大象却是抱不动的。而广福国际商贸城项目对他之前的经营活动来说又是一个重大转型,也是一种升级。
吴文献认为做服装类市场就是养大象,利润高,相对自己经营的专业市场而言,是经营上的进一步提升。还是凭借做木匠时的细心严谨,吴文献把别人的劣势转变为自己的优势,螺蛳湾的摊位面积小,商贸城有针对性地扩大面积,让贸易区之间加开电瓶车,增加报刊亭,休息区,使整个商贸城设施配套更加齐全。
吴文献把螺蛳湾比喻成“霍元甲”,广福国际商贸城要想一炮走红就要一招制敌打败“霍元甲”,对于螺蛳湾的一部分商户来说,随着规模的扩大,螺蛳湾已经不适合他们的发展,交通更是软肋。吴文献正冲着螺蛳湾的弱点打去。
不仅如此,在上马广福国际商贸城时,吴文献设计了一举四赢的模式,破解失地农民发展问题,通过这个项目,他要为当地农民栽下一棵“摇钱树”;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加快新昆明建设。有了这些实际意义的内涵在里面,吴文献出手了!
84元起家的会长
温州在上世纪50年代土地少,人口多,生活贫困。温州人相信荒年饿不着手艺人,先学一门手艺,然后外出闯荡。每个温州人最初都是亲带亲、戚带戚的走出温州创业。
吴文献10岁时母亲病逝,为给母亲办丧事,家里欠下1000多元的债。为了还债、生活,他14岁开始学习木匠手艺,跟随师傅来到昆明,投奔同乡在昆明谋生计,1979年来昆之初,他兜里装着家里买猪的84元钱。
这是温州人一开始所具有的自发秩序的发展模式,漂泊在外的温州人开始小商品生产,如服装、鞋帽、眼镜、商标牌、家具等。“小商品,大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主体。温州人演变成以家庭、师徒为单位的私营经济群体。
温州人中有一种流行做法,叫做“扎堆”——做买卖的人找一个地点,同行同业扎在一块。温州有闻名国内外的钮扣市场,就是从扎堆开始的。扎堆的好处就是“木板多了就可以拼起木桶了”。
吴文献说:“温州人是一个群体,团结起来力量大。自己加入商会7年了,受益不少,正因为如此情结,在他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选择了商会会长的竞选。商会是公益性质的组织,吴文献竞选会长的目的就是要重拾温州人互助的理念。正因为有了“扎堆”,有了当初老乡间的互助提携才有了成功,而现在条件已经远远好过创业初期,谋求更大的发展,必须还得有这些理念,但需要一个领头羊,这个人就是商会会长。
木匠理论让吴文献明白了一个原理:一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新木桶”是一种新的经济共生体。吴文献认为,温州人一方面努力提高自身,修补和加长短板;另一方面,要与伙伴合作,把核心能力或优势能力贡献出来,优势互补,各用彼长,形成规模和协同优势。温州人结成众多的合作伙伴、战略联盟,为了完成特定的市场目标联手建造“新木桶”。
吴文献说:“温州人还应该要拿出自己最长的那块木板(核心能力)和其他企业的长木板(核心能力或优势能力)进行拼装,形成一只容积更大的木桶,优势互补,更加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以实现共赢。”
为了完成特定的市场目标,若干企业通过合作,组成新木桶,任务完成后,各自散去;有新目标后,又重新组合起来。在建造“新木桶”时,商会能起到集合木板和拼装的作用。商会会长要成为箍桶匠,这是他对自己职责的界定。
倾听温州人的声音
虽然吴文献还没有正式上任昆明温州总商会会长,但他已经开始用百分之百的努力来应对商会中的一些问题。
会员维权一直是商会的弱项,他现在正在绞尽脑汁制定策略,加大为会员维权的力度,他想专门聘请法律专业人员参与和处理会员维权事宜。在云南,有10万温州人在各行业的从事经商活动,如何维护好会员的权益,责任重大,也让他头大。
眼下,商会要解决的遗留问题很多,人事制度、财务制度都是棘手问题,如果内部关系不协调解决好,将直接关系到商会的稳定。
温州人对外是非常团结的群体,但并不表示没有内部矛盾,对于内部矛盾的处理是非常微妙是事情,对于利益的划分、会员的管理都是摆在吴文献面前的大事,这些问题解决好了,商会的凝聚力才会更加凸现。
接下来的日子,吴文献开始马不停蹄地筹备一台会议:昆明温州总商会13周年庆典暨第五届会员大会。主题为“倾听温州人的声音”成为本次大会最大的靓点。商会要将省级的领导、各州市的领导请到会议中来,让政府的领导倾听10万在云南经商的温州人的声音,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政策资源?意向投资领域等,让温州商人直接与有关领导交流沟通。
而这也正是温州商人在目前经营转型过程中的呼声。外界应该倾听温州人的声音,吴文献相信温州人的意见是有分量的,因为温州人再也不是卖钮扣或其他小商品的商贩了。这表明一种态度:温州商人在转型,他们也希望让包括政界在内的外界了解温州人的真实情况。
吴文献说:“现在,温州人大部分都有钱,但不是特别大的富翁,资产过亿的人相对不多,中小型的企业、老板却多如牛毛。要把生意做大,就要不断转型,不断创新。”这种背景下,倾听温州人的声音应运而生。
2008年,温州人的发展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有数据显示,温州中小企业中,30%的企业处于关闭或者半关闭状态。吴文献说:“颠覆原先的高能耗,低产值,低利润,将成必然。我和商会就是桥梁,我得让会员源源不断地过桥。”
调整经营模式,适应市场和国家政策是一场高智商的游戏。温州人能否继续胜出?吴文献盘算:必须搏这一把。
温州人何去何从?吴文献这位新任的会长在不停地思索这些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深思之下,他想了这么一个办法,在商会成立13周年的日子,打破常规,让大家来听听温州人这个群体的声音,渴望突破的声音。他本身也想倾听大家的声音,毕竟,在昆明温州总商会成立的13年时间,已经争创了全国温州商会中的“三个第一”(率先在全国创立温州商会;率先承办第一届全国各地温州商会年会;率先设立党支部)。作为新会长,他要突破超越,就如他经商一般,需要转型,需要创新,他知道:敢为人先是温州人最为优秀的品质,无论是昆明温州总商会、还是会长必须要秉承这一理念,还要发挥。
编辑/李松鹤 美编/王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