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设计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产业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增强,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也趋于细化。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量扩招,培养的艺术设计人才也越来越多,表面上看,应该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但高等职业技术型人才在数量上与社会需求的比率还比较悬殊。由此,许多高校已经在积极进行专业方向和课程的改革与调整,探寻适合时代和本校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之路,使设计教育向着更高、更新的层次发展,努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发展潜力,宏观引领中国艺术设计方向的设计人才。
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促进就业。高校要培养什么样的艺术设计人才,这不但需要教育专家来高瞻远瞩,更需要从企业的实际招聘职位要求上来研究。
企业对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职位要求
社会和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是有高低层次之分的,从人才的层次来分析,一般可分为3个层次:一是普通设计员(包括制图员、电脑软件操作员等普通设计人员职位);二是设计师(包括助理设计师、高级设计师及资深设计师等职位);三是设计总监及管理级(包括艺术总监、设计总监、创意总监及设计经理等职位)。其中,社会对普通设计人员需求数量最大,而设计总监及管理级人员必须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跋才能达到。
根据目前用人单位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职位要求,笔者进行了大量最新的资料调查,详见下页表。
通过分析可见,目前企业对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职位素质要求呈现以下特点:
1.艺术设计人员应具有的基础素质大致相同
无论什么职位,对应聘人员都有基本的素质要求,所有用人单位都希望自己的员工吃苦耐劳、有团队协作精神,而这正是目前摆在“80后”“90后”一代面前的很大考验。清华大学曾开展“新生导引项目”试点,教师将给学生一定的“挫折教育”,让新生客观认识自己,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自我磨炼的方式,以增强勇气和意志,笔者期待这样的课程逐渐走入大学生的课堂中。用人单位对人员基础素质的考察看似相对简单,这块“敲门砖”往往被求职者所忽视,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用人单位逐渐看重人员的基础素质,特别是对应届毕业生。例如,掌中万维(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王小薇就招聘人才方面曾经说过:“第一,也是最最重要的,就是人品。一个正直、品质端正的人,即便他在经验方面稍微欠缺一些,但他是一个你可以信赖的人,一个值得你在他身上投资的人。”可见,人品二字其实就是指的一个人的基础素质。
2.专业技能要求根据职位不同而不同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现状导致高校毕业生缺乏足够的专业技能。由于知识与实际技能之间的距离,更多的求职者在面对实际工作时都感觉“手长衣袖短”。专家表示,很多毕业生尽管有比较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无论是从实际操作知识还是实际操作经验来说,都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这一点求职者自己也是认同的。由此可见,职业技能已成为大学生求职找工作的命脉。对于艺术设计类应届毕业生而言,哪怕你就会Photoshop和3dmax这两个软件,并能熟练操作,只要你对薪水的要求不是太高,工作还是不难找到的。如果在此基础上,你还会AutoCAD、Flash、Rhino(犀牛)等其他软件,并且有独特的艺术创意思维,那你就充满信心的去寻找工作吧。
3.专业设计经验和经历非常重要
常听到应届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抱怨:“人家都招有工作经验的”或是“有成功设计案例的”,这点其实稍加分析就不难理解。没有工作经历不等于没有设计经验,没有走出过校门也不等于没有成功案例。换句话说,从大一你就走出校门去KFC、麦当劳之类的单位打工,一直到毕业,你所增长的只是工作经历而不是专业经验。其实,艺术设计的经验积累范围很广,参加各类设计比赛、参与课题或项目实施、考取设计师资格证等都可以提高专业技能。这些都是将来就业的筹码,也被用人单位所重视。
高校艺术设计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1.思想道德教育的模式有待改进
长期以来,很多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未能很好地结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而过高的要求,缺乏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体系,也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失去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是我国普通高校的必修课程之一,但目前这一课程沿用的考核方式仍是与专业课无二致的模式,即总评成绩=平时成绩(约占20%,以学生考勤、课堂表现、作业等为主要评价依据) 期末笔试成绩(约占80%,教师以学生开卷或闭卷考试的成绩为主要评价依据)。这种考试的弊端在于其只停留在对课本知识和课堂所讲授理论方面的考核上,没有体现出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和评价,既要包括“知”的一面,也要包括“行”的一面;既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情况,也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日常行为的考察。
2.专业课程的设置要适应社会的需求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与变化是紧跟时代步伐的,其发展速度也超乎常人想象。这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既是机会又是挑战。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正逐渐暴露出许多不利于人才培养的弊端。例如,设计软件的教学落后于时代发展、教材更新不及时、试验设备和实践条件滞后等。因此,及时审视现有的课程设置情况并进行相应改进就变得很有必要。这其实是学校和任课教师所面临的很大挑战,也就意味着学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和需求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技能培训,要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要及时升级和改进试验设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洞察专业的发展态势,及时修改和补充教学方案。教育的动态发展,没有人能做到最好,但可以通过努力而做得更好。
3.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
国内大多数艺术院校还停留在“纸上谈兵”和“闭门造车”的阶段,甚至很多院校为了符合课程要求,加上很多带有“实训”或“实践”名称的课程,而内容依旧是传统的授课加上机模式,学生丝毫没有走出课堂,依旧没有得到实际锻炼的机会。艺术设计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必不可少。例如,有的实践课可以模拟某个设计项目的整个流程,包括兼顾前期市场调研、分析设计要求、讨论制定设计方案、设计图纸制作、模型制作、产品生产流通、产品广告宣传、产品售后服务等整个环节。这样,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时才能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要求。
4.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在本科生大三或大四阶段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这类课程往往由社科部教师或就业办的教师担任主讲,主要讲授大学生就业形势、就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应聘与面试技巧、择业观念与技巧、创业带动就业等具体内容。大学生除了在毕业前接受必要的就业指导外,在低年级阶段就应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领域的相关“职位要求”,从而明确大学学习的目的,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大学生入学教育环节中,如在“专业介绍”这类课程里,由专业课教师结合企业在招聘相关人员时的“职位要求”介绍该专业学生将来就业时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
5.有效地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各地艺术设计专业如雨后春笋般竞相开设,而艺术设计教学条件却难以适应人才培养需求。很多学校没有足够的专业实验室和计算机房,设备陈旧、利用率低,特别是新升格的院校,办学的硬件条件与知名艺术院校相距甚远,盲目扩招使原本捉襟见肘的资源配置纷纷告急。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一方面要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利用社会资源和设备弥补自己的不足,或采取租用部分校外大型设备和资源,或者兄弟院校之间资源共享等办法。这样一方面可以紧跟社会技术的发展、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另一方面在技术瞬息万变的今天可以节约大量设备资金投入。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转变的现实,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上应该构建产学研一体良性循环的教育模式,教育为企业研究和输送人才服务,研究为教学和企业生产提供理论指导,企业为教学和研究提供实验基地,并指导学校人才培养方向,学校要和企业、市场紧密联系,了解用人单位之所需,这样才体现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思路,为我国设计产业的发展输送应用性人才。
[责任编辑:张雯]
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促进就业。高校要培养什么样的艺术设计人才,这不但需要教育专家来高瞻远瞩,更需要从企业的实际招聘职位要求上来研究。
企业对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职位要求
社会和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是有高低层次之分的,从人才的层次来分析,一般可分为3个层次:一是普通设计员(包括制图员、电脑软件操作员等普通设计人员职位);二是设计师(包括助理设计师、高级设计师及资深设计师等职位);三是设计总监及管理级(包括艺术总监、设计总监、创意总监及设计经理等职位)。其中,社会对普通设计人员需求数量最大,而设计总监及管理级人员必须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跋才能达到。
根据目前用人单位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职位要求,笔者进行了大量最新的资料调查,详见下页表。
通过分析可见,目前企业对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职位素质要求呈现以下特点:
1.艺术设计人员应具有的基础素质大致相同
无论什么职位,对应聘人员都有基本的素质要求,所有用人单位都希望自己的员工吃苦耐劳、有团队协作精神,而这正是目前摆在“80后”“90后”一代面前的很大考验。清华大学曾开展“新生导引项目”试点,教师将给学生一定的“挫折教育”,让新生客观认识自己,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自我磨炼的方式,以增强勇气和意志,笔者期待这样的课程逐渐走入大学生的课堂中。用人单位对人员基础素质的考察看似相对简单,这块“敲门砖”往往被求职者所忽视,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用人单位逐渐看重人员的基础素质,特别是对应届毕业生。例如,掌中万维(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王小薇就招聘人才方面曾经说过:“第一,也是最最重要的,就是人品。一个正直、品质端正的人,即便他在经验方面稍微欠缺一些,但他是一个你可以信赖的人,一个值得你在他身上投资的人。”可见,人品二字其实就是指的一个人的基础素质。
2.专业技能要求根据职位不同而不同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现状导致高校毕业生缺乏足够的专业技能。由于知识与实际技能之间的距离,更多的求职者在面对实际工作时都感觉“手长衣袖短”。专家表示,很多毕业生尽管有比较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无论是从实际操作知识还是实际操作经验来说,都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这一点求职者自己也是认同的。由此可见,职业技能已成为大学生求职找工作的命脉。对于艺术设计类应届毕业生而言,哪怕你就会Photoshop和3dmax这两个软件,并能熟练操作,只要你对薪水的要求不是太高,工作还是不难找到的。如果在此基础上,你还会AutoCAD、Flash、Rhino(犀牛)等其他软件,并且有独特的艺术创意思维,那你就充满信心的去寻找工作吧。
3.专业设计经验和经历非常重要
常听到应届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抱怨:“人家都招有工作经验的”或是“有成功设计案例的”,这点其实稍加分析就不难理解。没有工作经历不等于没有设计经验,没有走出过校门也不等于没有成功案例。换句话说,从大一你就走出校门去KFC、麦当劳之类的单位打工,一直到毕业,你所增长的只是工作经历而不是专业经验。其实,艺术设计的经验积累范围很广,参加各类设计比赛、参与课题或项目实施、考取设计师资格证等都可以提高专业技能。这些都是将来就业的筹码,也被用人单位所重视。
高校艺术设计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1.思想道德教育的模式有待改进
长期以来,很多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未能很好地结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而过高的要求,缺乏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体系,也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失去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是我国普通高校的必修课程之一,但目前这一课程沿用的考核方式仍是与专业课无二致的模式,即总评成绩=平时成绩(约占20%,以学生考勤、课堂表现、作业等为主要评价依据) 期末笔试成绩(约占80%,教师以学生开卷或闭卷考试的成绩为主要评价依据)。这种考试的弊端在于其只停留在对课本知识和课堂所讲授理论方面的考核上,没有体现出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和评价,既要包括“知”的一面,也要包括“行”的一面;既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情况,也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日常行为的考察。
2.专业课程的设置要适应社会的需求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与变化是紧跟时代步伐的,其发展速度也超乎常人想象。这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既是机会又是挑战。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正逐渐暴露出许多不利于人才培养的弊端。例如,设计软件的教学落后于时代发展、教材更新不及时、试验设备和实践条件滞后等。因此,及时审视现有的课程设置情况并进行相应改进就变得很有必要。这其实是学校和任课教师所面临的很大挑战,也就意味着学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和需求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技能培训,要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要及时升级和改进试验设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洞察专业的发展态势,及时修改和补充教学方案。教育的动态发展,没有人能做到最好,但可以通过努力而做得更好。
3.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
国内大多数艺术院校还停留在“纸上谈兵”和“闭门造车”的阶段,甚至很多院校为了符合课程要求,加上很多带有“实训”或“实践”名称的课程,而内容依旧是传统的授课加上机模式,学生丝毫没有走出课堂,依旧没有得到实际锻炼的机会。艺术设计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必不可少。例如,有的实践课可以模拟某个设计项目的整个流程,包括兼顾前期市场调研、分析设计要求、讨论制定设计方案、设计图纸制作、模型制作、产品生产流通、产品广告宣传、产品售后服务等整个环节。这样,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时才能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要求。
4.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在本科生大三或大四阶段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这类课程往往由社科部教师或就业办的教师担任主讲,主要讲授大学生就业形势、就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应聘与面试技巧、择业观念与技巧、创业带动就业等具体内容。大学生除了在毕业前接受必要的就业指导外,在低年级阶段就应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领域的相关“职位要求”,从而明确大学学习的目的,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大学生入学教育环节中,如在“专业介绍”这类课程里,由专业课教师结合企业在招聘相关人员时的“职位要求”介绍该专业学生将来就业时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
5.有效地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各地艺术设计专业如雨后春笋般竞相开设,而艺术设计教学条件却难以适应人才培养需求。很多学校没有足够的专业实验室和计算机房,设备陈旧、利用率低,特别是新升格的院校,办学的硬件条件与知名艺术院校相距甚远,盲目扩招使原本捉襟见肘的资源配置纷纷告急。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一方面要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利用社会资源和设备弥补自己的不足,或采取租用部分校外大型设备和资源,或者兄弟院校之间资源共享等办法。这样一方面可以紧跟社会技术的发展、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另一方面在技术瞬息万变的今天可以节约大量设备资金投入。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转变的现实,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上应该构建产学研一体良性循环的教育模式,教育为企业研究和输送人才服务,研究为教学和企业生产提供理论指导,企业为教学和研究提供实验基地,并指导学校人才培养方向,学校要和企业、市场紧密联系,了解用人单位之所需,这样才体现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思路,为我国设计产业的发展输送应用性人才。
[责任编辑: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