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实体经济发展起来的金融行业最终还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并依托实体经济发展、建设,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各个行业都与市场经济一起发生了重大的变革,金融行业同样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膨胀现象,最终给实体经济发展增加了难度,二者不平衡的现象就此产生。如何正确认识并客观处理经济金融化与实体经济不平衡的问题,是当代金融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建立合理规范的金融体系,加快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提高抵御能力,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
关键词:经济金融化 实体经济 货币政策
全球经济正朝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且程度不断加深,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受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金融和实体经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离与不平衡问题,长此以往,一定会给区域内经济的发展造成负面影響,并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严重时可能引起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体系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联系越来越密切,虽然,我国不断采取积极的调控政策,但是经济金融化与实体经济还是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直接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经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深入了解并掌握经济金融文化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分析二者之间不平衡的原因,是解决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维护国民经济运行的稳定性,确保其持续发展。
一、经济金融化与实体经济不平衡的原因
(一)激励不相容
从理论角度来说,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建设都是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标的,在此过程中金融体系还要承担优化配置、重新分配资源的任务。众所周知,激励机制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在实际的经营与管理中有着强大的导向作用,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建设往往以追求利润为目标,因此,要想办法扩大利润空间,达成价值最大化[1]。正是因为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存在目标上的差异,才会导致二者之间的行为无法完全匹配,金融机构的发展逐渐背离实体经济,与其利益目标不符,甚至给实体经济发展增加了难度,造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从委托代理关系角度来说,二者之间的激励不相容是导致实体经济与经济金融化失衡的直接因素。
(二)外部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各行各业都会折射出金融体系的发展状况,表现出金融活动的效益,但是金融活动本身并不能代表外部性影响,也无法体现出金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碍。不难发现,获得金融支持的产业规模较大,即便是拥有严重的污染,耗能较高,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还是会获得金融体系的支持。而小微企业则始终面对融资难的问题,这是因为小微企业规模较小,融资渠道狭窄,且信用状况和信息披露等不能满足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而大规模的产业虽然有着能耗与污染较高的问题,但是信用状况良好,金融机构往往将贷款收益和风险作为衡量企业的标杆,判断是否为其提供贷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金融体系在提供贷款时并未考虑到产业或者企业是否存在能耗与资源浪费的问题。而小微企业的发展也无法通过金融活动体现出来,其成本和利益都会因社会利益的损失而有所缺失。最终导致金融背离实体经济的利益,出现失衡问题。
(三)信息不对称
长期以来,信息不对称都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未得到彻底的解决。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首先是信息披露较少,其次是各项金融衍生产品带来的复杂的结构性问题。因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影响,金融机构很难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无法掌握企业的真实需求。例如,部分小微企业发展时间较短,还未建成完善的信用体系,金融机构基于信贷风险角度考虑,很难给予小微企业资金上的支持,致使小微企业的发展受到了资金问题的限制[2]。另外,金融行业为了更好的抢占市场份额、吸引客户,不断创新、推广新型的金融产品,而企业很难了解新型金融产品的结构和风险。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品给实体经济与金融行业之间的合作制造了诸多障碍,很多企业因缺乏认识而蒙受了经济损失。
二、应对经济金融化与实体经济不平衡问题的对策
(一)制定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
国家为了规范金融市场的运行秩序,维护经济发展的稳健性,不断制定并出台货币政策,利用宏观调控的手段规避风险,也是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货币政策的制定至关重要,只有制定出与经济发展状况相符的政策,才能起到鞭策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发展的作用。绝不可过于依赖理论或者盲目的按照经验制定策略,更多的是要考虑实体经济和金融行业的发展状况,具体视情况而定。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全球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定的瓶颈,经济增速渐趋平缓,低利率带来的流动性充斥在全球经济的各个角落。制定货币政策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行业乃至企业的发展状况,还要以平等的状态面对所有产业和企业,制定目标,促使其共同朝向优化结构、调整产业的发展方向,发挥引导作用,使货币与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融合在一起,令过分充足的产能在高杠杆行业或者公司当中充分的流动。这类公司带有一定的共性,例如库存过剩和产能落后等。货币政策的执行为高杠杆行业和公司的发展制定了新型的目标,也利用自身去杠杆的作用,完成了此类行业和公司的改革,真正发挥出了货币政策的利用价值与时效性作用。
(二)实施财政政策
金融的发展要根据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进行,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进行发展。本身中小企业就面临严酷的市场竞争,生存极为艰难,加之融资问题的影响,中小型企业很难与大型企业抗衡。大量的税负更是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严苛的挑战。国家为了协助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不断加大资金与政策上的扶持力度,减税降费,这是我国发展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战略性举措,也是平衡经济金融化与实体经济的重大课题[3]。如今,经济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但是潜藏在巨大利益下的流动性陷阱,极有可能给中小型企业发展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削弱货币政策的效果和价值,不仅无法平衡金融经济化和实体经济的不平衡现象,还会加剧二者失衡的严重程度。即便拥有充足的流动性,也无法刺激金融行业和实体经济。从某种角度来说,财政政策是货币政策的辅助手段,如果实施货币政策后未收到预定的效果,国家会配合使用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发展。这对中小型企业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国家为中小型企业发展提供了最为优惠的税收政策,有效降低了中小型企业、小微企业成本过高的问题,虽然不至于彻底解决融资问题,但可帮助中小企业度过关键的缓冲期,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助力。 (三)加大惠普金融的发展力度
上文已经分析到,激励机制不相容导致的金融资源错配,是影响经济金融化和实体经济发展平衡性的因素之一。所谓金融资源错配就是指需要金融资源的企业得不到支持,例如小微企业,而不需要金融资源的企业或行业会得到源源不断的支持,例如高耗能,高污染的大规模产业。惠普金融的推行是国家为解決金融错配问题而推出的战略性决策,意在解决中小型企业、合作社或者个体商户的融资难题,使之成为小微企业和个人的金融前沿,提供资金上的支持。惠普金融发展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应积极寻求与互联网产业和信息技术的合作,简化流程,加快审批,尽快为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逐步平衡经济金融化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四)加速经济结构转型
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之后,加速经济结构转型,成了保持经济中高速且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政府部门应善于审时度势,深入了解经济结构的发展状况,基于其需求完善法律法规,制定扶持政策或规章制度。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去除金融杠杆,逐步淘汰库存过剩或者产能落后的产业,提前化解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制定政策后随时跟进政策的落实力度,确保其贯穿于科技创新型产业和朝阳型行业发展的始终,加速其发展的脚步,早日完成经济结构转型。另外,还需要认识到实体经济本身发展的局限,采取措施对实体经济进行创新,从而实现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的更好融合。
综上,文章基于经济金融化和实体经济对二者之间的发展关系进行了分析,明确了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金融错配等因素,是导致经济金融化与实体经济出现失衡现象的直接因素。为了有效地平衡金融经济化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应制定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加大惠普金融的落实力度,并在推行财政政策的同时,尽快完成经济结构的转型。当然,这些只是用于平衡经济金融化和实体经济的一部分手段,具体的措施和策略仍旧需要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只有解决好经济金融化与实体经济失衡的问题,才能促使金融行业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而运行良好的实体经济势必会反作用于金融领域,提高其发展速度,促使我国整个经济体系朝向高质量、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丽娜.再论金融与实体经济——经济金融化视角[J].经营管理者,2016(28):16-17.
[2]蒲红.新常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2018,768(29):57-58.
[3]余斌: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在实体经济[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7(5):41-42.
关键词:经济金融化 实体经济 货币政策
全球经济正朝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且程度不断加深,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受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金融和实体经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离与不平衡问题,长此以往,一定会给区域内经济的发展造成负面影響,并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严重时可能引起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体系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联系越来越密切,虽然,我国不断采取积极的调控政策,但是经济金融化与实体经济还是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直接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经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深入了解并掌握经济金融文化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分析二者之间不平衡的原因,是解决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维护国民经济运行的稳定性,确保其持续发展。
一、经济金融化与实体经济不平衡的原因
(一)激励不相容
从理论角度来说,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建设都是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标的,在此过程中金融体系还要承担优化配置、重新分配资源的任务。众所周知,激励机制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在实际的经营与管理中有着强大的导向作用,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建设往往以追求利润为目标,因此,要想办法扩大利润空间,达成价值最大化[1]。正是因为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存在目标上的差异,才会导致二者之间的行为无法完全匹配,金融机构的发展逐渐背离实体经济,与其利益目标不符,甚至给实体经济发展增加了难度,造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从委托代理关系角度来说,二者之间的激励不相容是导致实体经济与经济金融化失衡的直接因素。
(二)外部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各行各业都会折射出金融体系的发展状况,表现出金融活动的效益,但是金融活动本身并不能代表外部性影响,也无法体现出金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碍。不难发现,获得金融支持的产业规模较大,即便是拥有严重的污染,耗能较高,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还是会获得金融体系的支持。而小微企业则始终面对融资难的问题,这是因为小微企业规模较小,融资渠道狭窄,且信用状况和信息披露等不能满足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而大规模的产业虽然有着能耗与污染较高的问题,但是信用状况良好,金融机构往往将贷款收益和风险作为衡量企业的标杆,判断是否为其提供贷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金融体系在提供贷款时并未考虑到产业或者企业是否存在能耗与资源浪费的问题。而小微企业的发展也无法通过金融活动体现出来,其成本和利益都会因社会利益的损失而有所缺失。最终导致金融背离实体经济的利益,出现失衡问题。
(三)信息不对称
长期以来,信息不对称都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未得到彻底的解决。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首先是信息披露较少,其次是各项金融衍生产品带来的复杂的结构性问题。因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影响,金融机构很难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无法掌握企业的真实需求。例如,部分小微企业发展时间较短,还未建成完善的信用体系,金融机构基于信贷风险角度考虑,很难给予小微企业资金上的支持,致使小微企业的发展受到了资金问题的限制[2]。另外,金融行业为了更好的抢占市场份额、吸引客户,不断创新、推广新型的金融产品,而企业很难了解新型金融产品的结构和风险。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品给实体经济与金融行业之间的合作制造了诸多障碍,很多企业因缺乏认识而蒙受了经济损失。
二、应对经济金融化与实体经济不平衡问题的对策
(一)制定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
国家为了规范金融市场的运行秩序,维护经济发展的稳健性,不断制定并出台货币政策,利用宏观调控的手段规避风险,也是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货币政策的制定至关重要,只有制定出与经济发展状况相符的政策,才能起到鞭策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发展的作用。绝不可过于依赖理论或者盲目的按照经验制定策略,更多的是要考虑实体经济和金融行业的发展状况,具体视情况而定。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全球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定的瓶颈,经济增速渐趋平缓,低利率带来的流动性充斥在全球经济的各个角落。制定货币政策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行业乃至企业的发展状况,还要以平等的状态面对所有产业和企业,制定目标,促使其共同朝向优化结构、调整产业的发展方向,发挥引导作用,使货币与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融合在一起,令过分充足的产能在高杠杆行业或者公司当中充分的流动。这类公司带有一定的共性,例如库存过剩和产能落后等。货币政策的执行为高杠杆行业和公司的发展制定了新型的目标,也利用自身去杠杆的作用,完成了此类行业和公司的改革,真正发挥出了货币政策的利用价值与时效性作用。
(二)实施财政政策
金融的发展要根据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进行,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进行发展。本身中小企业就面临严酷的市场竞争,生存极为艰难,加之融资问题的影响,中小型企业很难与大型企业抗衡。大量的税负更是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严苛的挑战。国家为了协助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不断加大资金与政策上的扶持力度,减税降费,这是我国发展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战略性举措,也是平衡经济金融化与实体经济的重大课题[3]。如今,经济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但是潜藏在巨大利益下的流动性陷阱,极有可能给中小型企业发展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削弱货币政策的效果和价值,不仅无法平衡金融经济化和实体经济的不平衡现象,还会加剧二者失衡的严重程度。即便拥有充足的流动性,也无法刺激金融行业和实体经济。从某种角度来说,财政政策是货币政策的辅助手段,如果实施货币政策后未收到预定的效果,国家会配合使用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发展。这对中小型企业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国家为中小型企业发展提供了最为优惠的税收政策,有效降低了中小型企业、小微企业成本过高的问题,虽然不至于彻底解决融资问题,但可帮助中小企业度过关键的缓冲期,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助力。 (三)加大惠普金融的发展力度
上文已经分析到,激励机制不相容导致的金融资源错配,是影响经济金融化和实体经济发展平衡性的因素之一。所谓金融资源错配就是指需要金融资源的企业得不到支持,例如小微企业,而不需要金融资源的企业或行业会得到源源不断的支持,例如高耗能,高污染的大规模产业。惠普金融的推行是国家为解決金融错配问题而推出的战略性决策,意在解决中小型企业、合作社或者个体商户的融资难题,使之成为小微企业和个人的金融前沿,提供资金上的支持。惠普金融发展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应积极寻求与互联网产业和信息技术的合作,简化流程,加快审批,尽快为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逐步平衡经济金融化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四)加速经济结构转型
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之后,加速经济结构转型,成了保持经济中高速且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政府部门应善于审时度势,深入了解经济结构的发展状况,基于其需求完善法律法规,制定扶持政策或规章制度。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去除金融杠杆,逐步淘汰库存过剩或者产能落后的产业,提前化解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制定政策后随时跟进政策的落实力度,确保其贯穿于科技创新型产业和朝阳型行业发展的始终,加速其发展的脚步,早日完成经济结构转型。另外,还需要认识到实体经济本身发展的局限,采取措施对实体经济进行创新,从而实现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的更好融合。
综上,文章基于经济金融化和实体经济对二者之间的发展关系进行了分析,明确了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金融错配等因素,是导致经济金融化与实体经济出现失衡现象的直接因素。为了有效地平衡金融经济化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应制定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加大惠普金融的落实力度,并在推行财政政策的同时,尽快完成经济结构的转型。当然,这些只是用于平衡经济金融化和实体经济的一部分手段,具体的措施和策略仍旧需要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只有解决好经济金融化与实体经济失衡的问题,才能促使金融行业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而运行良好的实体经济势必会反作用于金融领域,提高其发展速度,促使我国整个经济体系朝向高质量、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丽娜.再论金融与实体经济——经济金融化视角[J].经营管理者,2016(28):16-17.
[2]蒲红.新常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2018,768(29):57-58.
[3]余斌: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在实体经济[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7(5):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