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培养孩子的观察思维谈起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3312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对孩子审美观的熏陶和潜能的开发,是任何教育形式所不能代替的。雨果说过:“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抱着锁链,而是为了展开双冀;不要再有爬行的人类。我要幼虫化为蝴蝶,我要蚯蚓变成活的花朵,而且舞起来。”我们要及早地挖掘孩子的艺术天赋,让孩子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扩大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懂得如何爱美、审美、会美——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可以为自己创造多姿多彩的人生。
  一、及早开发孩子的艺术天赋
  艺术是人的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无论是音乐、舞蹈、绘画、雕塑还是文学作品、影视戏剧,都能令人赏心怡神,让人消除疲劳或烦恼,在轻松愉快中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启迪,使人进入一个丰富的美的世界。孩子虽然具备爱美的天性和艺术潜能,但他们年龄小、生活范围小、视野窄、阅历不深、经验不足,对于艺术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是有限的,需要父母刻意地进行培育。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美感和素质,有利于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孩子对情感、智力的管理能力,使孩子在踏上人生之路时能更从容、平静地面对未来的一切,最终得到愉悦。
  “孩子都是艺术家。”这是英国著名美术教育家汤姆林逊的临终遗言。也许,这句话会使那些对孩子的潜能认识不足的父母感到费解。但是,在生活和实验中,有无数事实证明这句话是至理名言,是千真万确的。
  新生儿对色彩具有比成人更浓厚的兴趣。当孩子小床边有彩色飘带时,他会目不转睛地望着。孩子在听到音乐时,会自动地手舞足蹈。他们高兴起来也会像原始人那样“呵呵”地叫。
  孩子的画与普通人的画相比,其生动与神韵是不可比拟的。许多成年人,如果不看见实物就画不出实物来。而孩子则不然,一般都不会为常识与形式所束缚,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心愿,潇潇洒洒地一挥而就。
  在音乐方面也是如此,孩子经常可以即兴作诗、作曲,然后演奏出来,即使是简单的曲调,一般成年人也不能够如此之快地完成。原因不是成年人害羞,而是成年人的这种能力在还没有发挥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消失了。
  在细胞的家族里,没有美术细胞与音乐细胞的分类。可是,孩子从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形成各种感觉与接受器官的细胞时,就开始对周围的事物与环境构成情绪、情感的反馈系统了,这种反馈在孩子还不能与周围的人交流时,便开始了在自身内部各个系统的循环,有关“细胞”不断“增殖”。有的幼儿心理学家把这种细胞分裂、增殖现象比做储蓄,即把孩子在某个年龄的智商——细胞能量比做基金,那么每年的利息就是用该年度所积累的“基金”乘以“利率”。它是以复利的形式来增加的。“基金”多的人,每年的“利息额”就高。如果都处在某个年龄上,智商高的孩子每年细胞的增加量就比另外的孩子多;而智商低的孩子则增加量少;总是处于低水准状态。
  这样似乎产生了两个很有趣的问题:其一,既然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那为什么这个世界并不都是由艺术家组成的?其二,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那么,孩子长大后艺术家的内质为什么消失了?这其中的原因只有一个:孩子的艺术细胞被扼杀在童年或少年期,或者更早时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每一个父母都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关键在于对他的培养、启发、引导、挖掘。家长不要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而应该从自己身上寻找教育的不当之处。
  二、培养孩子的审美素质至关重要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实质上应是学术上所说的美感,我们之所以使用美感一词,是为了强调“美即美感”的主观性——它是人类主体精神评价对大自然、艺术等的一种感觉方式。每个人面对自己的感觉去触及到美感——灵魂的愉悦。
  对孩子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美感,能够促使孩子更加健康愉悦地成长。一个真正健康的孩子,不仅生命力旺盛、体格强健、活泼好动,而且聪明敏锐,美感能力强,动作的节奏感、协调性好,运动能力也很强。
  美育不只是艺术培养,还能使孩子成为善于感受美、创造美的人。在通过艺术手段对孩子进行美感能力培养时,重点应放在音乐、美术、家庭生活艺术的培养上。
  所有美育的目的最终都指向对孩子强健完美人格的塑造,唯此才是孩子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品味快乐人生的前提。
  培养孩子的美感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营造美的环境
  声、色、情境,是孩子首先接触到的美感的中介,通过对这些美感载体的领悟,可使孩子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到美的韵味。在这里,美的环境不仅指整洁优雅的居室环境布置,还包括家庭成员间良好的礼仪、和谐快乐的成员关系,也包括孩子整齐大方的仪表,更包括孩子在大自然神奇美妙的山水之间领略到的秀丽、幽远、壮观、博大的神秘美感。
  2、激发孩子的艺术爱好
  美育的基础在于儿童的兴趣。兴趣的长期保持会形成一种爱好。只有爱好才是孩子美育的良师。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诱导孩子,发现他们对于艺术种类的敏感性,然后给予鼓励,这样孩子就易于在此中得到培养。
  3、利用现代传媒,拓宽视野
  除了家庭美育的基础环境,现代传媒(如电影、电视、广播、书刊等)都是儿童美育的重要工具。有选择地为儿童提供这些美育载体,利用其本身对儿童的吸引力,则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让生活和大自然相融
  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都跟孩子的生长一样,包藏了神秘的美感。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甚至小到为玩具赋予象征生命,为一道菜取一个诗意的名字,窗帘上的图案与色彩等等,均可以熏陶孩子。父母倘若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么在与孩子的玩乐与游戏之中,就会充满培养孩子美感的机会。
  三、给孩子创造设计艺术天地
  对孩子的教育忽冷忽热,水准忽高忽低,没有细致的教育方案,没有长远的打算,便不能使孩子的艺术活动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即使是遗传因素相同的双生儿,如果把他们放到不同的家庭环境里养育,也会得到不同的教育结果。如同在肥沃的田地里才能生长出茁壮的植物一样,只有在充满艺术情趣的环境里,才有可能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
  日本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一些孩子的“音痴症”并不是遗传造成的,而是由环境造成的。他认为,想了解父母,只要看看孩子就知道了,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反映着父母的思想与能力水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环境,大自然是孩子的第二环境。假如父母的艺术情趣比较高尚,那么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就会是充满艺术情趣的“小天地”。第一环境是孩子产生兴趣的关键所在,将为推动兴趣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客观条件,为孩子走上什么道路、具有什么样的理想、做什么样的人,创造孩子最初的意识环境。第二环境充满着天地的灵气、山水的秀媚,无形中会给孩子的心灵提供广阔的艺术想象条件,为铸造艺术的纯真、陶冶艺术情感打下质朴而又深厚的基础。
  初生的婴儿,听觉十分敏感。我们可以与婴儿谈话,给他唱歌,让他听各种声音,如钟表的滴答声、悠扬的歌声、敲杯的杯声、流水的水声等。孩子看起来好象无动于衷,可事实上他却把这些声音贮存在脑子里了。父母如果这样做了,便给了孩子极有价值的心智刺激。
  待到孩子长大些时,要多带他到大自然中去,看红日、白云、蓝天的美好,和小花、小草、绿树交朋友,看高山的伟岸,峡谷的深邃等,领略大自然的种种光彩。
  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父母情感与情操的美,对孩子具有迷人的魅力,会吸引着孩子,使孩子兴奋、愉快,对生命感到满足,并会追求生命中美好的一切,用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许多父母认为,给孩子一个艺术天地,便是在家里摆架钢琴、学画、写毛笔字。实际上,这是一种浅层次的艺术活动追求。
  给孩子一个艺术天地,是通过美的环境,给孩子一个美的心境、美的理想、美的感受与美的追求。也许,这个孩子将来不会成为音乐家或画家,但他长大后会是一个具有较高层次审美情趣的人,他会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懂得纯真的、道德的是非标准,谁能说这与懂得“人类之美”没有关系呢?
  鲁道夫·阿思姆指出:“我认为一个人所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生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尽管这一问题每个人迟早会碰到,然而能将它明确无误地提出来的,却只有为数不多的人。一项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其目的就是既对他们有益又给自己带来愉悦。认清这一目的去实现它并不难。然而,人们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虽然给他人带来了好处,自己也得到了快乐,但这一切似乎都是短暂的。于是,人们恍然大悟道:生活唯一的意义是对生活本身全面彻底地体验——去全面地感知、深刻地认识生活中真挚的爱、关心、理解、创造、发现、渴求和希望的真正含义。这种体验和认识是生活至高无上的价值。如果弄清这一点,那就不难理解,艺术是对生活的完整、彻底、深刻的再现。因此,艺术是我们所拥有的实现生活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不给予人们这种工具就等于剥夺了人们对生活的追求。
其他文献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作为新课改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学校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对信息化教学的错误理解以及实践中的盲目机械操作,这些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易使教育信息化偏离正确的方向。下面,笔者从技术环境、课堂教学二个方面对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的错误进行分析,力求引起一些一线教师的反思,达到有
期刊
如果一所学校没有文化,这所学校在严格意义上还不是一所学校;如果一所学校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这所学校就很难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想谈谈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与时俱进的理念文化是学校的应有之义  如果说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灵魂,那么校园精神就是校园文化的主导,校园精神的内涵是校园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同,是师生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教育是传承文化的行
期刊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了解历史材料的过程中感知历史,再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升认识理解感悟历史,然后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达到能借鉴历史为现实服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历史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建构,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逐渐提升的过程。  一、感知历史的能力是历史学习能力的基础  学生要学习历史,首要前提是要了解历史上发生过什么,也就是要掌握史实。历史是过去了的现实,无法重现,但历史遗留下来的资料丰富多彩,如文
期刊
多媒体的英文单词是Multimedia,它是由Multi和media两部分组成,一般理解为多重媒体的综合,也可以理解为直接作用于人体感官的文字、图像、图形、动画和视频等各种媒体的统称。也就是说,多媒体是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是这种认识过程特殊性的表现之一。  在生物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能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增强
期刊
近代以来,中国在科技领域还处于落后地位。普通劳动技能也是这样。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我国劳动技能指数仅居世界第59位。在发达国家,高级技术工人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而在我国,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1.5%,高级职工占3.5%,中级工占了35%,初级工占了60%。  目前,我国劳动者科学技术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专业技能,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具体表现为
期刊
“高效课堂”主要研讨两大方面,即教师与学生,也就是教与学,研究主导和主体及二者的关系。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如何实现高效课堂?我个人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高效课堂应该是快乐课堂  如果化学学习能像玩游戏一样让学生感到快乐,那么学生就会倾注巨大的热情。俗话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让学生快乐起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1、制定难易适中的教学目
期刊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可我总有一种感觉:形式是在不断地变化,可成效不大。怎样才能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呢?我觉得这是理念的问题,作为教师,首先应更新教学的理念。我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就在于一个“活”字。现在的教学过于程序化,所以学生的学习几乎是在厌倦的基础上爬行,“累”成了他们的口头禅,“苦”成了他们要摆脱的枷锁,听着心酸,看着心疼。如何让他们走出苦和累的煎熬?我想从课堂上的
期刊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应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幼儿园指导纲要》中同时指出:“玩是幼儿的天性,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求的快乐而自主的活动,它可以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其智力、语言等各种能力的发展。所以,游戏是幼儿普遍喜爱的活动,也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及幼儿教育中采
期刊
从事一种职业的辛苦程度,远大于局外人所能看到并感受到的。但是,当你全身心投入并热爱你的职业时,你会享受到其中不为人知的乐趣。面对学生专注的眼神和踊跃的参与,我的热情和责任感被激发了出来。站在三尺讲台上,我感到神圣而任重道远。这些年的教学是愉快的,也是真正做到教学相长的。  一、从知识的角度  数学教学不但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带给学生数学的思想。数学教学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给学生数
期刊
钢琴演奏是一门表演艺术,这决定了将以表演的形式在舞台上进行期末考试。在每次演奏中,学员由于多种原因产生精神紧张,影响演奏水平的正常发挥,导致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并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怎样调整学员的表演心态,使他们充分展示才艺并取得好的考试成绩,是我们当前在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心理学告诉我们,紧张心理是一种特殊的体验。对钢琴演奏者来说,用十分平静的心态来演奏,缺乏激情和感染力,其效果自然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