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作为新课改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学校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对信息化教学的错误理解以及实践中的盲目机械操作,这些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易使教育信息化偏离正确的方向。下面,笔者从技术环境、课堂教学二个方面对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的错误进行分析,力求引起一些一线教师的反思,达到有效的信息化教学目标。
一、在技术世界里迷航
1、技术排斥观
不少学校的领导认为:多媒体好是好,就是身价高,学校硬件不到位,师资又缺乏,暂时不搞也无防,还是等水涨船高吧。这是一种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我们的社会已开始进入数字化时代,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教改的必然趋势。所以,一定要更新观念,放远目光,抓住机遇,抢先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现代教育改革的主动权。
2、唯技术主义
有人认为,一堂课如果没有用到网络,或者只用了几分钟的计算机,那肯定不是一堂好课,甚至形成“无多媒体课件不成公开课”的局面。其所谓的多媒体课件,也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完全是印刷教材的电子化。事实上,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目的,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通过信息化达到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技术用得好坏是看其是否用得恰当,在于质而不在于量。
3、课堂教学以课件为中心
很多教师认为,要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首先就要有非常完美的课件。于是,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在课件制作上,把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课件的形式固化。它几乎包括教师所能想到的和所能表达的所有内容,就象一篇电子教案,以至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教师—课件—学生”的教学方式,割裂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力全部局限在课件上,鼠标、键盘不断按动,眼睛瞪着屏幕,口中念着课件上的内容;学生则盯着不断变化的屏幕,把它当作获取知识的惟一来源。这种夸大课件作用、降低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势必使教师和学生沦为媒体的奴隶,制约信息化教学深层次地发展。教师应该摆脱以课件为中心的怪圈,关注教学过程的设计,使信息化教学课堂内容丰富、生动活泼。
二、课堂教学的误区
1、片面理解信息素养的含义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信息素养是一种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学生能利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找到某一篇相关的文章,或者是从网上找出相关的文献来表达或证明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这是片面的,说明教师没有真正理解信息素养的含义。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包括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以及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2、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的过程中,很多教师没能把握好度,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放任自流。事实上,学生不具备也不可能完全具备自主建构的能力。不管如何强调自主学习,都不能理解为完全自己的学习,应该保留某种层面上“学”的意味。因此,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得“主导—主体”的新型教学结构和谐发展。
3、后进生游离于群体之外
信息化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对于学习成绩好、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会很自觉地进行。对于一些后进生来说,就容易出现走神、不参与的现象。在很多课上,我们看到教师也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经常激励他们,让他们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表现自己,而不管后进生。我们认为,在信息化教学课堂里,教师应更多关注后进生,鼓励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重新融入集体,找回自信,否则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出现两极分化。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学,这样才有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在技术世界里迷航
1、技术排斥观
不少学校的领导认为:多媒体好是好,就是身价高,学校硬件不到位,师资又缺乏,暂时不搞也无防,还是等水涨船高吧。这是一种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我们的社会已开始进入数字化时代,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教改的必然趋势。所以,一定要更新观念,放远目光,抓住机遇,抢先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现代教育改革的主动权。
2、唯技术主义
有人认为,一堂课如果没有用到网络,或者只用了几分钟的计算机,那肯定不是一堂好课,甚至形成“无多媒体课件不成公开课”的局面。其所谓的多媒体课件,也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完全是印刷教材的电子化。事实上,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目的,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通过信息化达到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技术用得好坏是看其是否用得恰当,在于质而不在于量。
3、课堂教学以课件为中心
很多教师认为,要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首先就要有非常完美的课件。于是,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在课件制作上,把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课件的形式固化。它几乎包括教师所能想到的和所能表达的所有内容,就象一篇电子教案,以至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教师—课件—学生”的教学方式,割裂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力全部局限在课件上,鼠标、键盘不断按动,眼睛瞪着屏幕,口中念着课件上的内容;学生则盯着不断变化的屏幕,把它当作获取知识的惟一来源。这种夸大课件作用、降低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势必使教师和学生沦为媒体的奴隶,制约信息化教学深层次地发展。教师应该摆脱以课件为中心的怪圈,关注教学过程的设计,使信息化教学课堂内容丰富、生动活泼。
二、课堂教学的误区
1、片面理解信息素养的含义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信息素养是一种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学生能利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找到某一篇相关的文章,或者是从网上找出相关的文献来表达或证明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这是片面的,说明教师没有真正理解信息素养的含义。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包括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以及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2、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的过程中,很多教师没能把握好度,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放任自流。事实上,学生不具备也不可能完全具备自主建构的能力。不管如何强调自主学习,都不能理解为完全自己的学习,应该保留某种层面上“学”的意味。因此,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得“主导—主体”的新型教学结构和谐发展。
3、后进生游离于群体之外
信息化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对于学习成绩好、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会很自觉地进行。对于一些后进生来说,就容易出现走神、不参与的现象。在很多课上,我们看到教师也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经常激励他们,让他们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表现自己,而不管后进生。我们认为,在信息化教学课堂里,教师应更多关注后进生,鼓励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重新融入集体,找回自信,否则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出现两极分化。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学,这样才有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