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洋波虽“剑走偏锋”,但慧眼独具,在稳扎稳打的行事风格下,十多年来,一路凯歌,斩获颇丰。
放弃常人眼里安稳的好工作,顶着和父母断绝关系的压力,筹集了30万元创业……吕洋波的创业历程堪称传奇。他虽“剑走偏锋”,但慧眼独具,在稳扎稳打的行事风格下,十多年来,一路凯歌,斩获颇丰。
人生选择
在浙江财经大学上学时,吕洋波学的专业是工商管理。选择这个专业和他的职业规划关联并不大。他说,自己是个不太爱说话的人,觉得工商管理专业能够鞭策他更多地与他人交流,让自己变得外向一些。如今的吕洋波十分健谈,经常出没于各大论坛,他的演讲也总能获得台下的掌声。但这与专业的选择关系并不大,而是后来的创业练就了开朗、健谈的他。
大学期间,吕洋波虽没有因为专业而变得外向,却意外收获了影响他人生轨迹的爱好——计算机。得益于大学里的计算机辅修课,吕洋波很快掌握了各种IT技能。大三时,他在学校创办了工作室,既做码农,也搞设计。抱着尝试和积累的心态,他并不在乎所接项目的报酬,所有心思都在如何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得更好。
吕洋波是个善于总结的人,他每做一个项目,都会在项目结束后,洋洋洒洒地写下经验总结。他拿着这些项目总结去各大IT论坛投稿,意外地收获了不少稿约,还因此担任过清华大学计算机教材研究小组成员。
2002年,吕洋波因在校期间表现优异留校,成为一名大学讲师。外人看上去光鲜的工作,在他眼中却如同“鸡肋”。“当年留校做老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的意愿。”吕洋波的父母都是老师,他们希望儿子也能在相对简单、纯净的环境中,有个稳定的工作。
吕洋波尝试成为父母期望的样子。他努力工作,3年内就出版了近40本专业书籍,学术成果斐然,在学生中也赢得不少赞誉。但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每天坐在赶去学校的公交车上,他不止一次地问自己:“生活就这样了吗?就这样一眼望到头了吗?”反复追问让吕洋波越来越不安,他要改变这种为别人而活的状态。
创业的决定不出意外地遭到父母反对。“他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还是想让我在大学工作。”吕洋波左右为难。2006年,凭着对市场的研究和在计算机网络方面多年的经验,他深感数据行业已迎来发展良机,遂在当年创立浙江易网科技有限公司,并一手主导易网的上线。吕洋波的身份在“吕老师”和“吕总”间不断切换,随着易网科技业务的不断扩大,他愈发觉得有些力不从心。终于他做了决定:“30岁前为父母计;30岁之后,我要为自己活!”
2008年,吕洋波离开了工作6年的浙江财经大学,为了自己的梦想,专注于深爱的事业。
把好市场脉搏
“能不能恰好抓住市场爆发的时机?”从商多年,吕洋波一直将其奉为信条。他明白,市场节点若没抓好,点子再好、产品再超前,也无济于事,终会湮没在滚滚大潮中。
还在大学任教时,吕洋波就已经有了一个宏大的构想:解决远程教育的难点。他边学边撰写商业计划书,还以真诚的态度筹集到30万元作为项目启动资金。当时,他与召集来的20多人窝在一间小房子里搞研发,终于做成了提供给企业和教育系统使用的软件系统——商企通。
从功能上看,商企通与后来出现的微信、阿里旺旺十分相似,看上去十分超前的设计思路,最终以失败告终。回想起当时的情形,吕洋波坦言这个项目虽看上去很美,却离当时的市场太远。那时,智能手机还未普及,主流的移动终端系统还是塞班系统。大多数手机的屏幕还只是小屏,若要实现多功能,用户体验可想而知。“那时,商业资本也并未像后来那般‘疯狂’,电商的概念都还没有起来,技术再好,市场也不认。”
从那时起,吕洋波明白想在商界闯出点名堂,必须把好市场的脉搏。他说:“以前不懂资本,不懂市场,只知道一门心思做技术,结果踩了坑。离市场太远的事,再好也不能做。”
为了让易网能够活下去,吕洋波将公司搬到阿里巴巴的楼下,为阿里巴巴做了三年半的外包服务。没想到的是,他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拥抱市场的方法,确定了“一头连接企业,一头对接C端市场,用IT信息技术解决中间渠道关系”的发展路线。“市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把技術和营销真正融合在一起。我们在当时是有意识的,只是苦于没有找到方法。在做外包服务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个方法,才得以在今天把这个故事再延展下去。”吕洋波笑言。
易网算是浙江较早涉足数据领域的公司,也是为数不多的通过数据产业而不是数据买卖实现盈利的公司。2006年,当谷歌在开发者大会上首次提出云计算这一概念时,许多人和吕洋波一样敏锐地觉察到了数据行业的商机,只是如今回头再看,活下来的寥寥无几。
吕洋波将数据与市场中的诸多热门领域相结合,拓展易网的业务,也是在创建生态。“我们依赖自身的技术,而不是以资金积累数据这种烧钱的方式,在内部形成一个复杂而完整的生态。”
先后与阿里、腾讯、小米三家互联网巨头开展合作,易网也在学习它们的运营机制,同时修炼内功。这让易网在后来涉足智能家居领域时能够更好地找到关键痛点。
让大数据在场景中发光
“如果只有很牛的技术,生活里用不到,其实没什么好炫耀的,因为这些技术离普通人还太远。我们希望构建的是真正场景化的大数据,做更智能的人与场景的生态。”在IT领域奋斗多年,从“技术咖”到市场达人,吕洋波练就了一双慧眼,知道如何在合适的时机做适合的事。他在等待下一个技术和市场上的爆发点,让大数据在场景中发光。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吕洋波认为大数据大放异彩的机会来了。在他看来,物联网的数据价值化比互联网的数据价值化更容易实现,因为被改造的每个物联设备相对人而言是固定的,它的数据收集相对比较简单。就拿电梯的智能化来说,易网科技通过安装在电梯内的传感器、摄像头,采集物理和视频数据上传至云端,建立算法和预警模型,对可能发生的故障进行预判、处理。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现在市场上人的服务成本太高这一痛点。
“只有当数据转化成为支撑决策的智慧,它的二次价值才得以体现。在这个数据进阶的过程中,有一种能量贯穿始终,这就是场景化。还原用户场景、深入到具体的场景中去解决问题,才能真正理解用户行为,找出数据源的共性。”吕洋波说。
此后,易网又在智能家居、教育装备等领域发力,在自主研发的深层DaaS(数据即服务)系统基础上,与成熟的产品供应商合作,研发智能咖啡机、恒温净水器、护眼学习机等产品。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产品,在吕洋波看来都有着相同的逻辑:用数据发现问题、驱动决策,才能让大数据产生真正的价值。
如今,易网的业务遍布家居、健康、金融、零售、教育等诸多行业,用数据智能化开发解决行业痛点。吕洋波将数据价值化和所有技术行业结合在一起,将易网打造成一家集专业服务、咨询、DaaS产品营销于一体的解决方案提供商。
“大道相通,做企业就好比练武功。我们早早布局数据行业,十多年的磨炼,让我们的基本功更扎实。目前易网科技拥有的200多项专利及自主知识产权,就是我们的‘武林秘笈’。”吕洋波表示。
(编辑 宦菁 [email protected])
放弃常人眼里安稳的好工作,顶着和父母断绝关系的压力,筹集了30万元创业……吕洋波的创业历程堪称传奇。他虽“剑走偏锋”,但慧眼独具,在稳扎稳打的行事风格下,十多年来,一路凯歌,斩获颇丰。
人生选择
在浙江财经大学上学时,吕洋波学的专业是工商管理。选择这个专业和他的职业规划关联并不大。他说,自己是个不太爱说话的人,觉得工商管理专业能够鞭策他更多地与他人交流,让自己变得外向一些。如今的吕洋波十分健谈,经常出没于各大论坛,他的演讲也总能获得台下的掌声。但这与专业的选择关系并不大,而是后来的创业练就了开朗、健谈的他。
大学期间,吕洋波虽没有因为专业而变得外向,却意外收获了影响他人生轨迹的爱好——计算机。得益于大学里的计算机辅修课,吕洋波很快掌握了各种IT技能。大三时,他在学校创办了工作室,既做码农,也搞设计。抱着尝试和积累的心态,他并不在乎所接项目的报酬,所有心思都在如何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得更好。
吕洋波是个善于总结的人,他每做一个项目,都会在项目结束后,洋洋洒洒地写下经验总结。他拿着这些项目总结去各大IT论坛投稿,意外地收获了不少稿约,还因此担任过清华大学计算机教材研究小组成员。
2002年,吕洋波因在校期间表现优异留校,成为一名大学讲师。外人看上去光鲜的工作,在他眼中却如同“鸡肋”。“当年留校做老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的意愿。”吕洋波的父母都是老师,他们希望儿子也能在相对简单、纯净的环境中,有个稳定的工作。
吕洋波尝试成为父母期望的样子。他努力工作,3年内就出版了近40本专业书籍,学术成果斐然,在学生中也赢得不少赞誉。但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每天坐在赶去学校的公交车上,他不止一次地问自己:“生活就这样了吗?就这样一眼望到头了吗?”反复追问让吕洋波越来越不安,他要改变这种为别人而活的状态。
创业的决定不出意外地遭到父母反对。“他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还是想让我在大学工作。”吕洋波左右为难。2006年,凭着对市场的研究和在计算机网络方面多年的经验,他深感数据行业已迎来发展良机,遂在当年创立浙江易网科技有限公司,并一手主导易网的上线。吕洋波的身份在“吕老师”和“吕总”间不断切换,随着易网科技业务的不断扩大,他愈发觉得有些力不从心。终于他做了决定:“30岁前为父母计;30岁之后,我要为自己活!”
2008年,吕洋波离开了工作6年的浙江财经大学,为了自己的梦想,专注于深爱的事业。
把好市场脉搏
“能不能恰好抓住市场爆发的时机?”从商多年,吕洋波一直将其奉为信条。他明白,市场节点若没抓好,点子再好、产品再超前,也无济于事,终会湮没在滚滚大潮中。
还在大学任教时,吕洋波就已经有了一个宏大的构想:解决远程教育的难点。他边学边撰写商业计划书,还以真诚的态度筹集到30万元作为项目启动资金。当时,他与召集来的20多人窝在一间小房子里搞研发,终于做成了提供给企业和教育系统使用的软件系统——商企通。
从功能上看,商企通与后来出现的微信、阿里旺旺十分相似,看上去十分超前的设计思路,最终以失败告终。回想起当时的情形,吕洋波坦言这个项目虽看上去很美,却离当时的市场太远。那时,智能手机还未普及,主流的移动终端系统还是塞班系统。大多数手机的屏幕还只是小屏,若要实现多功能,用户体验可想而知。“那时,商业资本也并未像后来那般‘疯狂’,电商的概念都还没有起来,技术再好,市场也不认。”
从那时起,吕洋波明白想在商界闯出点名堂,必须把好市场的脉搏。他说:“以前不懂资本,不懂市场,只知道一门心思做技术,结果踩了坑。离市场太远的事,再好也不能做。”
为了让易网能够活下去,吕洋波将公司搬到阿里巴巴的楼下,为阿里巴巴做了三年半的外包服务。没想到的是,他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拥抱市场的方法,确定了“一头连接企业,一头对接C端市场,用IT信息技术解决中间渠道关系”的发展路线。“市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把技術和营销真正融合在一起。我们在当时是有意识的,只是苦于没有找到方法。在做外包服务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个方法,才得以在今天把这个故事再延展下去。”吕洋波笑言。
易网算是浙江较早涉足数据领域的公司,也是为数不多的通过数据产业而不是数据买卖实现盈利的公司。2006年,当谷歌在开发者大会上首次提出云计算这一概念时,许多人和吕洋波一样敏锐地觉察到了数据行业的商机,只是如今回头再看,活下来的寥寥无几。
吕洋波将数据与市场中的诸多热门领域相结合,拓展易网的业务,也是在创建生态。“我们依赖自身的技术,而不是以资金积累数据这种烧钱的方式,在内部形成一个复杂而完整的生态。”
先后与阿里、腾讯、小米三家互联网巨头开展合作,易网也在学习它们的运营机制,同时修炼内功。这让易网在后来涉足智能家居领域时能够更好地找到关键痛点。
让大数据在场景中发光
“如果只有很牛的技术,生活里用不到,其实没什么好炫耀的,因为这些技术离普通人还太远。我们希望构建的是真正场景化的大数据,做更智能的人与场景的生态。”在IT领域奋斗多年,从“技术咖”到市场达人,吕洋波练就了一双慧眼,知道如何在合适的时机做适合的事。他在等待下一个技术和市场上的爆发点,让大数据在场景中发光。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吕洋波认为大数据大放异彩的机会来了。在他看来,物联网的数据价值化比互联网的数据价值化更容易实现,因为被改造的每个物联设备相对人而言是固定的,它的数据收集相对比较简单。就拿电梯的智能化来说,易网科技通过安装在电梯内的传感器、摄像头,采集物理和视频数据上传至云端,建立算法和预警模型,对可能发生的故障进行预判、处理。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现在市场上人的服务成本太高这一痛点。
“只有当数据转化成为支撑决策的智慧,它的二次价值才得以体现。在这个数据进阶的过程中,有一种能量贯穿始终,这就是场景化。还原用户场景、深入到具体的场景中去解决问题,才能真正理解用户行为,找出数据源的共性。”吕洋波说。
此后,易网又在智能家居、教育装备等领域发力,在自主研发的深层DaaS(数据即服务)系统基础上,与成熟的产品供应商合作,研发智能咖啡机、恒温净水器、护眼学习机等产品。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产品,在吕洋波看来都有着相同的逻辑:用数据发现问题、驱动决策,才能让大数据产生真正的价值。
如今,易网的业务遍布家居、健康、金融、零售、教育等诸多行业,用数据智能化开发解决行业痛点。吕洋波将数据价值化和所有技术行业结合在一起,将易网打造成一家集专业服务、咨询、DaaS产品营销于一体的解决方案提供商。
“大道相通,做企业就好比练武功。我们早早布局数据行业,十多年的磨炼,让我们的基本功更扎实。目前易网科技拥有的200多项专利及自主知识产权,就是我们的‘武林秘笈’。”吕洋波表示。
(编辑 宦菁 [email protected])